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如何計算以前貨幣的價值

如何計算以前貨幣的價值

發布時間: 2023-01-16 20:05:17

❶ 請問幾年前的人民幣和現在的對等價值是多少如何算求計算公式

沒有公式,只能按當時和現在的購買能力做比交。比如以前一天掙多少錢,能賣多少貨,現在一天掙多少錢,能買多少相同的貨,一比較就知道了。

❷ 貨幣價值如何計算

購買力平價學說是西方的一種匯價學說。兩國貨幣的比價取決於兩國貨幣國內購買力的對比關系。如果1隻漢堡在英國價值賣1英鎊,同樣的漢堡在美國賣1.70美元。我們說匯率為1英鎊兌1.70美元。
盡管購買力平價學說並不完美,但是中央銀行在計算通貨之間的基本比率仍起著重要作用。因為根據購買力計算出的基礎匯率與市場價之間比較,可以判斷現行市場匯率於基礎匯率的偏離程度,是預測長期匯率的重要手段。

外匯匯率的波動,雖然千變萬化,和其它商品一樣,歸根到底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在國際外匯市場中,當某種貨幣的買家多於賣家時,買方爭相購買,買方力量大於賣方力量;賣方奇貨可居,價格必然上升。反之,當賣家見銷路不佳,競相拋售某種貨幣,市場賣方力量佔了上風,則匯價必須下跌。

❸ 古代5000兩白銀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

古代有好多朝代的。各個朝代銀子的價值也不一樣。
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拓展資料
①縱觀人類發展史,早在社會開始時,人們就知道如何使用貝殼作為貨幣交換商品。商代有統一規格的金幣。然而,黃金的價值非常昂貴。貴族學者和官僚可以使用黃金,普通人仍然使用銅幣。
唐代,隨著貞觀統治的興盛,越來越多的進口產品進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由於質地堅硬且不易生銹,白銀逐漸取代絲綢成為國家貨幣。到了宋代,白銀開始在民間流通,並成為官方支出的主要形式,如月薪、救災獎勵等。此時,白銀有單位,小一兩個,大一百兩個。
明清時期,白銀的流通更為廣泛。明朝歷史上有明確記載,官員的工資是用銀子支付的。在著名的小說《紅樓夢》中,賈家的開銷經常用兩銀子來解釋。但即使在明清時期,最普通的人手中仍然有銅幣。
② 從購買力來看,一到兩枚銀幣相當於人民幣多少
很難估計每個朝代的貨幣價值,但根據購買力來計算要容易得多。在這里,我們將分析歷代白銀的糧食價格,從而計算出白銀的價值。
在唐代,一兩塊相當於1000塊銅板,一石大米(相當於118公斤)只需要50塊銅板。這樣一來,一兩銀就相當於5900元。但貞觀興盛後,開元年間,米價翻了一番,50塊銅板只能買到5斗米(10斗米等於1石),也就是說,一兩塊銀子已經貶值到2950元。
在宋代,一石米約132公斤。那時候,你可以用一兩塊銀幣拿回四到八石大米。我們可以簡單地取一個平均值。宋朝的一兩枚銀幣大約是1320元。
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只能買兩石米,相當於白銀再次貶值,價值近950元。
隨著清朝的進入,一兩枚銀幣仍然可以帶回兩石米。然而,清朝的大米價格卻意外上漲。從康熙到乾隆短短的一個世紀里,一兩枚銀幣只能買到80公斤大米。光緒年間,它被直接減半。在該區,一兩枚銀幣只能兌換38公斤大米。此時,一兩枚銀幣的價格只有100元。

❹ 15年前的一萬元當現在得多少錢

約14700元;主觀意義上講,通過公式,通貨膨脹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就可以的計算出通脹率了。按照近15年的CPI累進計算,2006年初的10000元大體相當於2020年初的14716元。客觀意義上講,15年前的1萬元還是相當於現在的一萬元,只不過是當時的購買力和現在的購買力不同,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降價幅度大,而糧食漲價幅度不大。
拓展資料
什麼是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簡稱通脹或是通膨,意指整體物價水平相對特定數額貨幣(購買力)持續上升的狀態。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間之相對價值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使用國內的價值,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因為不同物價影響不同人,通貨膨脹有許多不同的衡量方式,最常見兩種衡量指數為衡量帳面消費者物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衡量新出現的商品和服務的通貨膨脹的GDP平減指數。
主流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起因的看法可大略分為兩派,"貨幣主義者"相信貨幣是通脹率數值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相信貨幣、利率和產出間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也傾向除了一般標准消費性商品物價通脹外再另附上生產性商品(資本)通脹。其他理論,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相信通膨是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導致。
通貨膨脹的作用與影響
生產的成本增加而推動價格總水平上漲,工資是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資上漲使得生產成本增長,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廠商願意並且能夠供給的數量減少,從而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
1) 消極影響:
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通貨膨脹的物價上漲,使價格信號失真,容易使生產者誤入生產歧途,導致生產的盲目發展,造成國民經濟的非正常發展,使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畸形化,從而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當通貨膨脹所引起的經濟結構畸形化需要矯正時,國家必然會採取各種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結果會導致生產和建設的大幅度下降,出現經濟的萎縮,因此,通貨膨脹不利於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
②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通貨膨脹的貨幣貶值,使一些收入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使廣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當通貨膨脹持續發生時,就有可能造成社會的動盪與不安寧。 ③對對外經濟關系的影響。通貨膨脹會降低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引起黃金外匯儲備的外流,從而使匯率貶值。
2)積極影響:
①.可以緩解外來流動性湧入,減輕資產泡沫危機(通脹期的利率較低,外來資金一般不願流入) ②.使國家減少稅收。

❺ 貨幣的時間價值的計算方式

I:利息,F:終值,P:現值,A:年金,i:利率,折現率,n:計算利息的期數。 F:終值,現在一定量的貨幣折算到未來某一時點所對應的金額。 

P:現值,未來某一時點上一定量的貨幣折算到現在所對應的金額。 現值(本金)和終值(本利和),是一定量貨幣在前後不同時點上對應的價值,其差額為貨幣的時間價值。

本金為現值,本利和為終值,利率i為貨幣貨幣時間價值具體體現。

  1. 復利終值 F=P(1+i)n ,(1+i)n為復利終值系數,記作(F/P,i,n)。

  2. 2復利現值 P=F/(1+i)n ,1/(1+i)n為復利現值系數,記作(P/F,i,n)。 

結論: 

1復利終值和復利現值互為逆運算; 

2復利終值系數(1+i)n和和復利現值系數1/(1+i)n互為倒數1。

拓展資料:

貨幣的時間價值的定義:從量的規定性來看,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沒有風險和沒有通貨膨脹下的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在計量貨幣時間價值時,風險報酬和通貨膨脹因素不應該包括在內。

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指貨幣經過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稱為資金的時間價值。貨幣的時間價值不產生於生產與製造領域,產生於社會資金的流通領域。

參考資料:網路:貨幣的時間價值

❻ 貝殼曾經是交易的貨幣,貝殼的價值是怎麼計算的呢

貝殼在之前的確是交易的貨幣,並且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使用過的。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在當時沒有錢就只能用貝殼來做了。也並不是所有的貝殼都可以當作貨幣的。貝殼在古代也叫貨貝,對它的花紋顏色要求都特別嚴格,不是隨便一個貝殼都可以來當作貨幣,要求貝殼精美,光潔,容易讓每個人攜帶,這樣才會更加方便。

貝殼相對於傳統的白銀黃金青銅這些貴金屬貨幣,更相當於我們的紙幣和宋代的交子,它的價值並非是因為它本身的稀有程度,而是因為發行他的大部落的實力決定的,有點類似於國債,更多的是一種依靠信譽存在的東西,因為它被當做貨幣,僅僅是因為他比較易用於保存。

❼ 古代白銀的貨幣價值怎樣計算

白銀沒有面值,所以作為貨幣使用時只按重量計算。古代的「兩」不是一個很嚴格的標准單位,有「府平」、「庫平」等不同的標准,彼此間有微小的差異。若與現在的重量單位比較,一「兩」約等於37.05克。一「斤」為16「兩」,約593克左右。

古時用白銀購買商品,要根據當時的銀、銅間的比價換算成銅錢。這種比價隨銀、銅產量(供應量)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一般在1:1000——1:2000間變化。

❽ 關於古代貨幣換算問題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❾ 貨幣時間價值計算公式是什麼

I:利息,F:終值,P:現值,A:年金,i:利率,折現率,n:計算利息的期數。 F:終值,現在一定量的貨幣折算到未來某一時點所對應的金額。 

P:現值,未來某一時點上一定量的貨幣折算到現在所對應的金額。 現值(本金)和終值(本利和),是一定量貨幣在前後不同時點上對應的價值,其差額為貨幣的時間價值。

本金為現值,本利和為終值,利率i為貨幣貨幣時間價值具體體現。

復利終值 F=P(1+i)n ,(1+i)n為復利終值系數,記作(F/P,i,n)。

2復利現值 P=F/(1+i)n ,1/(1+i)n為復利現值系數,記作(P/F,i,n)。 

原因分析:

1、貨幣時間價值是資源稀缺性的體現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消耗社會資源,現有的社會資源構成現存社會財富,利用這些社會資源創造出來的將來物質和文化產品構成了將來的社會財富,由於社會資源具有稀缺性特徵,又能夠帶來更多社會產品,所以當前物品的效用要高於未來物品的效用。

在貨幣經濟條件下,貨幣是商品的價值體現,當前的貨幣用於支配當前的商品,將來的貨幣用於支配將來的商品,所以當前貨幣的價值自然高於未來貨幣的價值。市場利息率是對平均經濟增長和社會資源稀缺性的反映,也是衡量貨幣時間價值的標准。

2、貨幣時間價值是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貨幣的固有特徵

在當前的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是由中央銀行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體系派生存款共同構成,由於信用貨幣有增加的趨勢,所以貨幣貶值、通貨膨脹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現有貨幣也總是在價值上高於未來貨幣。市場利息率是可貸資金狀況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反映,反映了貨幣價值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降低的程度。

❿ 貨幣時間價值計算公式是什麼

貨幣時間價值六個公式分別是復利終值=P×(F/P,i,n),復利現值=F×(P/F,i,n)。普通年金終值=A×(F/A,i,n),普通年金現值=A×(P/A,i,n),預付年金終值=A×(F/A,i,n)×(1+i),預付年金現值=A×(P/A,i,n)×(1+i)。


貨幣時間價值的概念

貨幣時間價值是指貨幣經歷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也稱為資金時間價值。從量的規定性來看,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沒有風險和沒有通貨膨脹下的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在計量貨幣時間價值時,風險報酬和通貨膨脹因素不應該包括在內。

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指貨幣經過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稱為資金的時間價值。貨幣的時間價值不產生於生產與製造領域,產生於社會資金的流通領域。貨幣時間價值是指貨幣經歷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也稱為資金時間價值。

在當前的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是由中央銀行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體系派生存款共同構成,由於信用貨幣有增加的趨勢所以貨幣貶值、通貨膨脹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現有貨幣也總是在價值上高於未來貨幣。

市場利息率是可貸資金狀況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反映,反映了貨幣價值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降低的程度。

熱點內容
股票投資選擇哪些行業 發布:2025-07-12 02:35:50 瀏覽:503
在線理財平台哪個最好 發布:2025-07-12 02:09:28 瀏覽:725
被告將名下股權抵押了如何執行 發布:2025-07-12 02:09:28 瀏覽:799
成都民營企業如何分配股權 發布:2025-07-12 02:05:43 瀏覽:681
雇員股票計劃的影響 發布:2025-07-12 01:53:57 瀏覽:692
期貨市場保證金規模怎麼查 發布:2025-07-12 01:53:13 瀏覽:732
100072基金怎麼樣 發布:2025-07-12 01:50:20 瀏覽:833
設備大修基金按什麼標准提取 發布:2025-07-12 01:21:22 瀏覽:377
現在a股打新頂格需要多少市值 發布:2025-07-12 01:21:22 瀏覽:928
證券投資股票價格計算題 發布:2025-07-12 01:21:18 瀏覽: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