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有什麼

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2-02 05:59:56

⑴ 現行國際貨幣制度是什麼

在剛剛結束的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由於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等在美元匯率問題上沒能達成一致,美元恐將延續兩年多來的下滑趨勢。美元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繼續走軟不僅會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同時也對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際貨幣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種貨幣制度,如金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等,但都沒能取得持久的成功。二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是一片混亂。為促進戰後重建,44個國家的代表於1944年在美國的新罕布希爾州開會討論新的國際貨幣安排,建立了所謂「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憑借其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大獲益者。

該體系的最大特點是賦予美元等同於黃金的地位,其他國家貨幣均與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應當說,布雷頓森林體系在重建戰後國際金融秩序、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該體系存在著清償能力與對美元的信心相互矛盾這一無解的難題,布雷頓森林體系終在發生數次美元危機後,於1973年徹底崩潰,美元失去了其等同黃金的特殊地位。

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後,世界進入浮動匯率時代,有人稱之為「沒有體系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下,依仗著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美元的霸主地位仍得以保留。直至現在,美元仍是主要的國際計價單位和支付與儲備手段。此外,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兩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產物,仍在穩定國際金融秩序、促進國際經濟和貨幣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過去幾十年的歷史表明,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雖然比布雷頓森林體系有更強的適應性,但依然存在著較大的不穩定性和不合理性,國際金融和國際貨幣市場的動盪仍無法消除。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後期的亞洲金融危機及隨後墨西哥、俄羅斯和阿根廷等國出現的金融危機,都是明顯的例證。

面對這一情況,許多國家都在不斷調整自己的貨幣和匯率機制,並尋求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歐元的誕生即是歐洲國家消除匯率風險、減少貨幣動盪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積極嘗試。從目前情況看,推出近6年的歐元已經初步站穩腳跟,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並成為美元霸主地位最有可能的挑戰者。

目前,美元幾乎是對所有其他西方主要貨幣全線走軟,對歐元的匯率更是屢屢創下新低。當然,這種匯率的變動並不意味著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也並不表明歐元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美元。但是,在歐元的沖擊下,美元地位的削弱將是大勢所趨。

⑵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以 美元 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在美國經濟實力雄厚,國際收支保有大量順差,黃金外匯儲備比較充足,而其他國家普遍存在「 美元荒 」的情況下建立的。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轉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美國國際收支必須順差,美元對外價值才能穩定;2、美國的 黃金儲備 充足;3、黃金必須維持在官價水平。

國際貨幣體系就是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採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它一、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各國貨幣比價即匯率的確定
2、各國貨幣的兌換性和對國際支付所採取的措施,包括對經常項目、資本金融項目管制與否的規定,國際結算原則的規定
3、國際收支的調節
4、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
5、黃金外匯的流動與轉移是否自由等
二、現行貨幣體系
現行貨幣體系是布雷頓森林體系70年代崩潰後不斷演化的產物,學術界也稱之為牙買加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國際貨幣體系改步入漫漫長途。1976年IMF通過 《牙買加協定》,確認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浮動匯率制的合法性,繼續維持全球多邊自由支付原則。雖然美元的國際本位和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國際儲備貨幣職能仍得以延續, IMF原組織機構和職能也得以續存。但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五個基本內容所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准則與規范卻支離破碎。因此現存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戲稱為「無體系的體系」,規則弱化導致重重矛盾。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弓發金融市場全球化趨勢在90年代進一步加強時, 該體系所固有的諸多矛盾日益凸現。

⑶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有什麼特點

特點一共有三個1國際儲備資產多元化2匯率制度多樣化3國際收支調節方式多樣化布雷頓森林體系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各國貨幣比價的掛鉤。即匯率的規定與調整原則,主要規定如下:1.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元居於等同黃金的地位,其他國家的貨幣則不能兌換黃金。2.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3.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
一、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確認193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按官價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沖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這一黃金官價。2.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3.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法定匯率上下各1%的幅度內波動。若市場匯率超過法定匯率1%的波動幅度,各國政府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於預,以維持匯率的穩定。若會員國法定匯率的變動超過10%,就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准。1971年12月,這種即期匯率變動的幅度擴大為上下2.25%的范圍,而決定「平價」的標准,也由黃金改為特別提款權。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這種匯率制度被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
二、各國貨幣的兌換性與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協定」規定了各國貨幣自由兌換的原則:任何會員國對其他會員國在經常項目往來中積存的本國貨幣,若對方為支付經常項貨幣換回本國貨幣。考慮到各國的實際情況,「協定」又作了「過渡期」,的規定。「協定」還規定了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會員國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協定」中關於貨幣平價的規定,使美元處於「等同」黃金的地位,成為各國外匯儲備中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份額的25%以黃金或可兌換成黃金的貨幣繳納其餘則以本國貨幣繳納。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向基金組織按規定程序購買(即借貸)一定數額的外匯,並在規定時間內以購回本國貨幣的方式償還借款。會員國所認繳的份額越大,得到的貸款也越多。貸款只限於會員國用於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即用於經常項目的支付。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永久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一大特色。「協定」確定了IMF的宗旨:①建立IMF機構,促進國際貨幣合作。②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均衡發展,提高會員國的就業和實際收入水平,擴大生產能力。③促進匯率穩定,維護正常匯兌關系,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④建立多邊支付體系,設法消除外匯管制。⑤為會員國提供資金融通,糾正國際收支失衡。⑥縮小或減少國際收支赤字或盈餘的擴大。

⑷ 三大國際貨幣體系是由哪三大組成的

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外匯市場運行的法律與制度框架,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今,國際貨幣體系先後經歷了三大階段的演變,形成了三個不同的國際貨幣體系。它們分別是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當前國際貨幣體系。

1.金本位制。這個國際貨幣體系大約形成於1880年延續至1913年,它是在資本主義各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金幣本位貨幣制度之後自發地形成的,其形成基礎是英國、美國、德國、荷蘭、一些北歐國家和拉丁貨幣聯盟(由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和瑞士組成)等實行的國內金幣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停止銀行券兌換黃金並禁止黃金輸出,同時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戰爭期間,各國實行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匯價波動劇烈,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已不復存在。於是金幣本位制宣告結束。

2.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關貿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促進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脫的矛盾性,該體系於1971年8月15日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結束。

3. 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是牙買加體系。牙買加體系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1.浮動匯率合法化;2.黃金非貨幣化;3.提高SDR的國際儲備地位;4.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5.增加會員國的基金份額。牙買加體系的特點有:1.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2.多元化的匯率制度安排;3.多樣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⑸ 現行的國際貨幣制度是什麼

國際貨幣制度是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規則以及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付所依據的一套安排和慣例。
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國際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間是國際金本位制的黃金時代。在這種制度下,黃金充當國際貨幣,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黃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輸出輸入,在「黃金輸送點」的作用下,匯率相對平穩,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的機制。由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輸出和紙幣停止兌換黃金,國際金本位制受到嚴重削弱,之後雖改行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穩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國際金本位制終於瓦解,隨後,國際貨幣制度一片混亂,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資本主義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劇烈的通貨膨脹。戰後,歐洲各國經濟實力大大削弱,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黃金儲備迅速增長,約占當時資本主義各國黃金儲備的3/4。西歐各國為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現了「美元荒」。國際收支大量逆差和黃金外匯儲備不足,導致多數國家加強了外匯管制,對美國的對外擴張形成嚴重障礙,美國力圖使西歐各國貨幣恢復自由兌換,並為此尋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由44國參加的「聯合國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這個協定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是: (1) 以黃金作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實行「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2) 實行固定匯率制。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預先安排的資金融通措施,保證向會員國提供輔助性儲備供應。 (4) 會員國不得限制經常性項目的支付,不得採取歧視性的貨幣措施。這個貨幣體系實際上是美元——黃金本位制,也是一個變相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種種缺陷也漸漸地暴露出來。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外匯收支逆差大量出現,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導致美元危機不斷發生。1971年8月15日美國公開放棄金本位,同年12月美國又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發兩次危機,同年3月12日美國政府再次將美元貶值。1974年4月1日起,國際協定上正式排除貨幣與黃金的固定關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貨幣制度又一次陷於混亂,導致國際金融形勢動盪不安。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舉行會議,達成了著名的「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案》,並於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的實行,對於維持國際經濟運轉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牙買加體系並非是理想的國際貨幣制度,它目前仍存在著一些缺陷,國際貨幣制度仍有待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國際貨幣制度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②匯率制度的安排;③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迄今為止,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⑹ 現代貨幣體系是什麼

貨幣體系(monetary system)是囊括涉及貨幣的創造和分配的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這部分金融體系。貨幣體系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其內部結構因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動。貨幣體系和貨幣結構的變化,對貨幣體系本身,對商品流通,對經濟發展,乃至對整個社會都有著程度不等的影響。
1944年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71年美元貶值、不在兌換黃金,73年多國實行浮動匯率,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1976年建立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內容:
1、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
牙買加協議正式確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化,承認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並存的局面,成員國可自由選擇匯率制度。同時IMF繼續對各國貨幣匯率政策實行嚴格監督,並協調成員國的經濟政策,促進金融穩定,縮小匯率波動范圍。
2、推行黃金非貨幣化。
協議作出了逐步使黃金退出國際貸幣的決定。並規定: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成員國中央銀行可按市價自由進行黃金交易;取消成員國相互之間以及成員國與IMF之間須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的規定,IMF逐步處理其持有的黃金。
3、增強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國際儲備地位,擴大其在IMF一般業務中的使用范圍,並適時修訂特別提款權的有關條款。
4、增加成員國基金份額。
成員國的基金份額從原來的292億特別提款權增加至390億特別提款權,增幅達33,6%。
5、擴大信貸額度,以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融資。

⑺ 什麼是國際貨幣體系它的內容有哪些

國際貨幣制度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 國際儲備資產 的確定;② 匯率制度 的安排;③ 國際收支 的調節方式。 固定匯率制 主要表現為 釘住匯率制 。 它是指一國採取使本國貨幣同某外國貨幣或 一籃子貨幣 保持固定比價關系的做法。

一、什麼是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貨幣體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是指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規則和機構,以及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付所依據的一套安排和慣例。

二、主要內容有國際支付原則、國際收支調節方式、國際貨幣或儲備資產的確定。
1、國際支付原則 一國對外支付是否受到限制,一國貨幣可否自由兌換成支付貨幣,本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如何確定
2、國際收支調節方式 各國政府用什麼方式彌補國際收支缺口
3、國際貨幣或儲備資產的確定 用什麼貨幣作為支付貨幣,一國政府應持有何種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的資產作為儲備資產

具體內容:
1、確定世界及各國貨幣的匯率制度。 國際貨幣體系
2、確定有關國際貨幣金融事務的協調機制或建立有關協調和監督機構。
3、確定資金融通機制。
4、確定主導貨幣或國際儲備貨幣。
5、確定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及履約束機制。

四、國際貨幣體系的目標與作用
1、目標:保障國家貿易、世界經濟的穩定、有序地發展,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有效地開發利用。
國際貨幣體系相關猜想
2、作用:建立匯率機制,防止循環的惡性貶值;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提供有利手段和解決途徑;促進各國的經濟政策協調。

五、劃分標准:
1、貨幣本位
從貨幣本位看,國際貨幣體系可以分為純粹商品本位如金本位,純粹信用本位如不兌換紙幣本位,混合本位如金匯兌本位。
2、匯率制度
從匯率制度看,國際貨幣體系可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⑻ 世界貨幣體系內容

國際貨幣體系目錄[隱藏]

國際貨幣體系的具體內容:
國際貨幣體系的目標和作用
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演進
(一)金本位制度
(二)虛金本位制度(又稱金匯兌本位制)
(三)混亂階段
(四)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貨幣體系
(五)牙買加體系

[英]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國際貨幣體系的概念 國際貨幣體系就是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採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
[編輯本段]國際貨幣體系的具體內容:
1、確定世界及各國貨幣的匯率制度。 2、確定有關國際貨幣金融事務的協調機制或建立有關協調和監督機構。 3、確定資金融通機制。 4、確定主導貨幣或國際儲備貨幣。 5、確定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及履約束機制。
[編輯本段]國際貨幣體系的目標和作用
國際貨幣體系的目標和作用 目標:保障國家貿易、世界經濟的穩定、有序地發展,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有效地開發利用。 作用:建立匯率機制,防止循環的惡性貶值;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提供有利手段和解決途徑;促進各國的經濟政策協調。
[編輯本段]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演進

[編輯本段](一)金本位制度
(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黃金為本位貨幣的制度) 歷史上第一個國際貨幣制度,是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相繼推行的貨幣制度。 主要內容:(1)黃金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國境,是國際儲備資產和結算貨幣;(2)金鑄幣可以自由流通和儲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鑄造,各種金鑄幣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黃金。 優勢:是一種較為穩定的貨幣制度,表現為該體系下各國貨幣之間的比價、黃金以及其他代表黃金流通的鑄幣和銀行券之間的比價以及各國物價水平相對穩定。因而對匯率穩定、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和各國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劣勢以及制度的解體:該貨幣制度過於依賴黃金,而現實中黃金產量的增長遠遠無法滿足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對黃金的需求,簡言之,黃金不夠用了。再加上各國經濟實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黃金儲備分布的極端不平衡。於是銀行券的發行日益增多,黃金的兌換日益困難。一戰爆發,各國便中止黃金輸出,停止銀行券和黃金的自由兌換,國際金本位制度宣告解體。
[編輯本段](二)虛金本位制度(又稱金匯兌本位制)
盛行於一戰結束到30年代經濟大蕭條開始。 是在1922年,義大利熱那亞召開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定的。 基本內容:(1)黃金依舊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各國紙幣仍規定有含金量,代替黃金執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職能。 (2)本國貨幣與黃金直接掛鉤或通過另一種同黃金掛鉤的貨幣與黃金間接掛鉤,與黃金直接或間接保持固定的比價。 (3)間接掛鉤的條件下,本國貨幣職能兌換外匯來獲取黃金,而不能直接兌換黃金。 (4)黃金只有在最後關頭才能充當支付手段,以維持匯率穩定。 優勢與劣勢:節約了黃金的使用,彌補了金本位中黃金量不足的劣勢。但是世界貿易的發展中對黃金的需求和黃金的產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匯率頻繁波動時用黃金干預外匯市場來維系固定比價顯得力不從心。 解體: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國際虛金本位制度瓦解。
[編輯本段](三)混亂階段
從20世紀30年代到二戰前,國際貿易體系進入了長達十幾年的混亂時期,其間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國為中心的三個貨幣集團(英鎊集團、美元集團、法郎集團),三大集團以各自國家的貨幣作為儲備貨幣和國際清償力的主要來源,同時展開了世界范圍內爭奪國際貨幣金融主導權的斗爭,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
[編輯本段](四)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貨幣體系
(一)內容 「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並建立固定比價關系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雙掛鉤」的具體內容是: 1、確定了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美元與黃金掛鉤:①官價:35美元=1盎司黃金;②美國准許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隨時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③其它國家的貨幣不能兌換黃金。 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①各國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比價,通過黃金平價決定固定匯率;②各國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不得超過金平價的上下1%,否則各國政府必須進行干預。 2、建立永久性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3、規定了美元的發行和兌換方式。 4、確定固定匯率制。 5、提出了資金融通方案。 (二)優勢:1、解決了國際儲備短缺的困難(黃金短缺)。2、固定匯率穩定了世界金融市場。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資金融通方案促進了國際金融合作。()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 1、美國藉此成就了自身的世界金融霸權。 2、「特里芬難題」揭示了該體制存在無法解決的難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在美國經濟實力雄厚,國際收支保有大量順差,黃金外匯儲備比較充足,而其他國家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況下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轉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美國國際收支必須順差,美元對外價值才能穩定;2、美國的黃金儲備充足;3、黃金必須維持在官價水平。這三個條件實際上不可能同時具備。這說明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不可解脫的內在矛盾——「特里芬難題」(由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指出):如果美國國際收支保持順差,則國際儲備資產不敷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 美元荒:二戰後,歐洲各國資金短缺、物資匱乏。而美國在戰爭中大發橫財,生產力大大提高,各國急需從美國進口商品。但購買美國商品必須用美元或黃金支付,而各國黃金數量有限,無力向美國出口換取美元,這使美國國際收支大量盈餘,其他國家大量需求美元,引起國際市場上美元匯率上漲,美元供不應求。到1949年,美國黃金儲備高達245億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國家則發生了美元荒。 如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則易引起美元貶值,發生美元危機,形成「美元災」。 美元災:指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硬通貨的現象。1960年代初,美國國際收支逐漸惡化,主要原因是:(1)1948年開始,美國執行馬歇爾計劃,對外提供經濟援助,大量美元流入西歐各國,使西歐國家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其商品流入國際市場,獲得了較多的黃金和美元。(2)1950年起,美國推行對外擴張政策,軍費開支大增,大量美元流出國境,國際收支出現逆差。(3)美國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國內資金外流,美國逆差不斷擴大。這樣6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原來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現象變成了美元過剩,美元不斷貶值。其他國家為了迴避匯率風險,不願在國際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極度虛弱,經常成為被拋售對象。1960年10月爆發第一次美元危機,此後美元的國際地位不斷削弱,表現是各地金融市場紛紛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硬幣,美元匯率下跌。1968年3月,美國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機,半個多月中,美國的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1971年8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停止各國中央銀行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貶值7.89%,將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但這些措施並未能阻止美國國際收支危機和美元危機的繼續發展。1973年2月,由於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嚴重,美元信用猛降,國際金融市場又一次掀起了拋售美元,搶購原西德馬克和日圓、並進而搶購黃金的風潮。僅2月9日一天,德國法蘭克福外匯市場就拋售了近20億美元,國際外匯市場不得不暫時關閉。在此局面下,美國政府於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貶值10%,黃金官價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德兩次貶值並未能阻止美元災,1973年3月,西歐又出現了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原西德馬克的風潮。倫敦黃金市場的黃金價格一度漲到96美元一盎司。最終導致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崩潰。 事實上,美國從1950年代起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國際市場上美元大量過剩,從60年代到70年代曾發生多次美元危機。
[編輯本段](五)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從布雷頓森林體系70年代崩潰後沿用至今。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1976年IMF通過《牙買加協定》,確認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浮動匯率的合法性,繼續維持全球多邊自由支付原則。雖然美元的國際本位和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國際儲備貨幣職能仍得以延續,IMF原組織機構和職能也得以續存。但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五個基本內容所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准則與規范卻支離破碎。因此現存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戲稱為「無體系的體系」,規則弱化導致重重矛盾。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引發金融市場全球化趨勢在90年代進一步加強時,該體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現。 具體內容: (1)黃金非貨幣化:黃金與各國貨幣徹底脫鉤,不再是匯價的基礎。 (2)國際儲備多元化:美元、歐元、英鎊、日元、黃金、特別提款權等。 (3)浮動匯率制合法化:單獨浮動、聯合浮動、盯住浮動制、管理浮動制。 (4)貨幣調解機制多樣化:匯率調節、利率調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干預和貸款調節。 優點: (1)國際儲備多元化:擺脫對單一貨幣依賴,貨幣供應和使用更加方便靈活,並解決了「特里芬難題」。 (2)浮動匯率制在靈敏反應各國經濟動態的基礎上是相對經濟的調節。 (3)貨幣調解機制多樣化:各種調節機制相互補充,避免了布雷頓體系下調節失靈的尷尬。 缺點:(1)國際儲備多元化:國際貨幣格局不穩定、管理調節復雜性強、難度高。 (2)浮動匯率制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和體系的動盪和混亂,套匯、套利等短線投機活動大量泛濫,先後引發多次金融危機。匯率變化難以預測也不利於國際貿易和投資。 (3)調解機制多樣化不能根本上改變國際收支失衡的矛盾。亞洲金融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幾次干預失敗就是例證。 【世界元】 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 周小川 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與蔓延使我們再次面對一個古老而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樣的國際儲備貨幣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的銀本位、金本位、金匯兌本位、布雷頓森林體系都是解決該問題的不同制度安排,這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機表明,這一問題不僅遠未解決,由於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論上講,國際儲備貨幣的幣值首先應有一個穩定的基準和明確的發行規則以保證供給的有序;其次,其供給總量還可及時、靈活地根據需求的變化進行增減調節;第三,這種調節必須是超脫於任何一國的經濟狀況和利益。當前以主權信用貨幣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是歷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機再次警示我們,必須創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推動國際儲備貨幣向著幣值穩定、供應有序、總量可調的方向完善,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 一、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並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反映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 對於儲備貨幣發行國而言,國內貨幣政策目標與各國對儲備貨幣的要求經常產生矛盾。貨幣當局既不能忽視本國貨幣的國際職能而單純考慮國內目標,又無法同時兼顧國內外的不同目標。既可能因抑制本國通脹的需要而無法充分滿足全球經濟不斷增長的需求,也可能因過分刺激國內需求而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理論上特里芬難題仍然存在,即儲備貨幣發行國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同時確保幣值的穩定。 當一國貨幣成為全世界初級產品定價貨幣、貿易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後,該國對經濟失衡的匯率調整是無效的,因為多數國家貨幣都以該國貨幣為參照。經濟全球化既受益於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儲備貨幣,又為發行這種貨幣的制度缺陷所害。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金融危機屢屢發生且愈演愈烈來看,全世界為現行貨幣體系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超出從中的收益。不僅儲備貨幣的使用國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發行國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價。危機未必是儲備貨幣發行當局的故意,但卻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二、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 1、超主權儲備貨幣的主張雖然由來以久,但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上世紀四十年代凱恩斯就曾提出採用30種有代表性的商品作為定值基礎建立國際貨幣單位「Bancor」的設想,遺憾的是未能實施,而其後以懷特方案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顯示凱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遠見。早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組織就於1969年創設了特別提款權(下稱SDR),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遺憾的是由於分配機制和使用范圍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但SDR的存在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一線希望。 2、超主權儲備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風險,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一個全球性機構管理的國際儲備貨幣將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做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這些能極大地降低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 三、改革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循序漸進,尋求共贏 重建具有穩定的定值基準並為各國所接受的新儲備貨幣可能是個長期內才能實現的目標。建立凱恩斯設想的國際貨幣單位更是人類的大膽設想,並需要各國政治家拿出超凡的遠見和勇氣。而在短期內,國際社會特別是基金組織至少應當承認並正視現行體制所造成的風險,對其不斷監測、評估並及時預警。 同時還應特別考慮充分發揮SDR的作用。SDR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徵和潛力。同時它的擴大發行有利於基金組織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因此,應當著力推動SDR的分配。這需要各成員國政治上的積極配合,特別是應盡快通過1997年第四次章程修訂及相應的SDR分配決議,以使1981年後加入的成員國也能享受到SDR的好處。在此基礎上考慮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 SDR的使用范圍需要拓寬,從而能真正滿足各國對儲備貨幣的要求。 ●建立起SDR與其他貨幣之間的清算關系。改變當前SDR只能用於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間國際結算的現狀,使其能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公認的支付手段。 ●積極推動在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定價、投資和企業記賬中使用SDR計價。不僅有利於加強SDR的作用,也能有效減少因使用主權儲備貨幣計價而造成的資產價格波動和相關風險。 ●積極推動創立SDR計值的資產,增強其吸引力。基金組織正在研究SDR計值的有價證券,如果推行將是一個好的開端。 ●進一步完善SDR的定值和發行方式。SDR定值的籃子貨幣范圍應擴大到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也可將GDP作為權重考慮因素之一。此外,為進一步提升市場對其幣值的信心,SDR的發行也可從人為計算幣值向有以實際資產支持的方式轉變,可以考慮吸收各國現有的儲備貨幣以作為其發行准備。 四、由基金組織集中管理成員國的部分儲備,不僅有利於增強國際社會應對危機、維護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穩定的能力,更是加強SDR作用的有力手段 1、由一個值得信任的國際機構將全球儲備資金的一部分集中起來管理,並提供合理的回報率吸引各國參與,將比各國的分散使用、各自為戰更能有效地發揮儲備資金的作用,對投機和市場恐慌起到更強的威懾與穩定效果。對於參與各國而言,也有利於減少所需的儲備,節省資金用於發展和增長。基金組織成員眾多,同時也是全球唯一以維護貨幣和金融穩定為職責,並能對成員國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監督的國際機構,具備相應的專業特長,由其管理成員國儲備具有天然的優勢。 2、基金組織集中管理成員國儲備,也將是推動SDR作為儲備貨幣發揮更大作用的有力手段。基金組織可考慮按市場化模式形成開放式基金,將成員國以現有儲備貨幣積累的儲備集中管理,設定以SDR計值的基金單位,允許各投資者使用現有儲備貨幣自由認購,需要時再贖回所需的儲備貨幣,既推動了SDR 計值資產的發展,也部分實現了對現有儲備貨幣全球流動性的調控,甚至可以作為增加SDR發行、逐步替換現有儲備貨幣的基礎

⑼ 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有什麼特點有什麼缺陷

特點:(1)資本的跨國流動與金融全球化。

(2)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的脫離。

(3)匯率的不穩定性。

缺陷:(1)國際儲備體系不穩定

(2)全球匯率制度安排不合理。

(3)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不健全。

(4)國際經濟政策協調不充分。

(5)全球金融監不全面。

⑽ 當今世界金融貨幣體系

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由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組織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組成。現行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美元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與霸權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初建之時,美國的經濟實力,無論是以GDP還是進出口貿易或者以黃金(207,0.88,0.43%)儲備等指標衡量,在世界上都處於絕對壟斷地位,從而奠定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和霸權地位。然而,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在美國實體經濟在全球中的比重已大幅度下降,但美元依然占據著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和霸權地位。這種壟斷霸權地位使得全球流動性的松緊基本操持在美聯儲手中。在世界主要中央銀行中,貨幣政策的目標絕大多數是單一的,即物價穩定,而美聯儲仍實行多目標制,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等。從歷史上看,經濟增長具有內在的周期性特徵,美聯儲貨幣政策也是周期性地放鬆和收緊,導致美元周期性地貶值和升值,而在每一輪美元升貶的周期中,總會伴隨著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機。而危機的解決又離不開始作俑者。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美聯儲通過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向全球13家中央銀行提供大量美元流動性,扮演了全球最終貸款人的角色,儼然成為各國中央銀行的中央銀行。第二,現行國際貨幣金融組織體系由少數國家(G7國家)居於主導地位,既與當前各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相稱,又缺乏對儲備貨幣發行國行為的制衡機制,造成現行國際金融組織的決策難以反映大多數成員的利益。以IMF為例,其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其一,決策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受到挑戰,制約了其作用的有效發揮。其二,過多地強調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進行監督,而對重要發達國家的監督缺乏有效性,所以不能對系統性風險進行及時的預警和有效應對。這種歧視性的監督也導致了IMF與少數成員國之間一定程度的對立關系。其三,因其決策受少數大國控制以及缺少必要的資源和融資手段,故不能扮演國際最終貸款人角色,使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缺少最後的保障——全球最終貸款人。第三,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存在嚴重缺失,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的國別化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一方面,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混業經營客觀上需要全球有統一的監管標准和監管機構,以防止監管套利。另一方面,金融業一向被認為是一國經濟的命脈,金融監管權力又是各國經濟和金融主權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現實中對金融業的監管都是由母國自主監管來進行,尚未建立有效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現有的國際金融監管組織和論壇都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陷,不能擔當全球監管者的重任。

熱點內容
如何做大財富金融 發布:2025-07-09 12:12:40 瀏覽:744
東方財富買基金前端收費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9 12:11:06 瀏覽:405
滬深大科技股票 發布:2025-07-09 12:11:04 瀏覽:723
藍思科技股票千評 發布:2025-07-09 11:56:39 瀏覽:879
期貨合約期限如何規定 發布:2025-07-09 11:42:18 瀏覽:655
如何用存單貸款理財 發布:2025-07-09 11:21:02 瀏覽:966
股票歷史成交單藍色的 發布:2025-07-09 11:20:23 瀏覽:337
基金傭金在哪裡查 發布:2025-07-09 11:16:03 瀏覽:55
如何購買貨幣基金推薦 發布:2025-07-09 10:46:50 瀏覽:359
股市單邊上漲如何看布林線 發布:2025-07-09 10:46:44 瀏覽: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