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流通量和紙幣流通量是如何決定的
⑴ 中國的貨幣發行量多少是由什麼決定的
生產力(決定商品價格總額)決定著一個國家貨幣發行量。
如果國家的貨幣發行機構超量發行貨幣,而生產力沒有相應增加,即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相應增加,這樣的話因供求關系,要用更多的錢買貨物,這樣貨幣在國際上看來就是貶值。
貨幣流通規律計算公式: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必須的貨幣量=商品價格×商品流通量/單位貨幣流通速度=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1)貨幣流通量和紙幣流通量是如何決定的擴展閱讀:
相關說明
貨幣只是政府控制國家的經濟的一種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實國庫,一種方法是正常的稅收等等,另一種方法是印刷錢。
第二種方法因為生產力沒有相應發展(商品數量沒相應增長),老百姓手上的錢就不值錢的,意思就是第二種方法會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窮了,之後老百姓買不起東西,又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利於商品產量的增加)。
所以政府都是力保發行的貨幣的升貶值的穩定。要使整體上國富,就要保證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後生產的商品多了,很少的錢就會買更多的商品,貨幣就會升值。然後政府為了保證進出口的平衡,就會印刷些錢流通市場,使貨幣升值不要太快。
⑵ 簡答題:貨幣流通量是怎樣決定的紙幣流通糧油是怎樣決定的
一般按照社會財富量決定貨幣流通量,紙幣是由發行的國債數量決定的
⑶ 紙幣流通規律和貨幣流通規律的關系
紙幣流通規律與貨幣流通規律體現的是紙幣和貨幣金屬之間的比例關系,即單位紙幣所代表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所必須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的紙幣總量。
一、貨幣流通規律
貨幣流通規律也叫貨幣需要量規律,它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的商品流通過程中客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的內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與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這里有關流通中的貨幣指金屬貨幣,所以,它也被稱為「金屬貨幣流通規律」。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下,由於金屬貨幣具有貯藏手段的職能,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之同實際需要量相適應。因而不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二、紙幣流通規律與貨幣流通規律
這一規律體現的是紙幣和貨幣金屬之間的比例關系,即單位紙幣所代表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所必須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的紙幣總量。
從上面的公式可知,單位紙幣所代表的貨幣金屬量即單位紙幣的購買力水平,決定單位紙幣的交換價值,當一個時期社會所需要的貨幣金屬量確定之後,單位紙幣的交換價值就取決於紙幣的流通量了。而紙幣的流通量又取決於紙幣的發行量。因為紙幣是沒有內在價值的,它是因為流通才體現出價值,所以紙幣不能退出流通。
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紙幣流通規律: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流通的貨幣符號,它產生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紙幣流通規律是指紙幣流通條件下的特殊流通規律。
其基本內容是:
1、流通中全部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
2、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流通中貨幣需要量/紙幣發行總量
貨幣發行規律就是按照市場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定,紙幣就是貨幣的代替品,有很多優點,所以發行規律應該也是那樣。
貨幣流通規律:是指商品流通所決定的貨幣需要量的規律。
貨幣流通規律的內容是:貨幣需要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商品價格總額/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量。
如果考慮到貨幣執行支付職能的情況,則分子項的商品價格總額可調整為:商品的價格總額—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應支付總額—相互抵消的支付總額。
⑷ 人民幣的流通量是根據什麼計算的
貨幣需要量規律
貨幣需求量
貨幣流通速度的計算
貨幣流通速度的實證檢驗
貨幣流通規律的公式
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需要多少貨幣,主要取決於:
①商品交換規模。也就是一個時期內進行交換的商品價格總額,它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即商品的數量和各種商品價格的乘積。假如價格已定,流通的商品量愈大,需要的貨幣量也愈大。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是已定的,那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取決於商品的價格水平。價格愈高,所需要的貨幣量也就愈多。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總是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數量和商品價格這兩個因素的變化成正比。
②貨幣流通速度,也就是同一貨幣在一定時期內轉手的次數。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即貨幣的流通次數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減少;貨幣的流通次數減少,貨幣量就會增加。正是由於貨幣流通速度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總是小於商品的價格總額。
因此,商品流通中的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之間的關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次數=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可以看出,根據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物價水平和社會商品可供量同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成正比;而貨幣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是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提出的。在不兌現的紙幣流通條件下,因紙幣本身沒有內在價值,過多的紙幣也不會自動退出流通。因此,在社會商品可供量和貨幣流通速度一定時,流通中的紙幣數量倒決定了一般物價水平。
決定貨幣流通量的因素
根據這一規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於三個因素:
①參加流通的商品量;
②商品的價格水平;
③貨幣的流通速度。
但影響流通中貨幣量的這三個因素可以依不同方向、不同比例發生變化。因此,待實現的價格總額以及受價格總額制約的貨幣流通量,也可能有多種多樣的組合。在商品價格不變時,由於流通的商品量增加,或者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或者這兩種情況同時發生,貨幣流通量就會增加。反之,由於商品量減少,或者貨幣流通速度加快,貨幣流通量就會減少。在商品價格普遍提高時,如果流通的商品量依相同比例減少或流通的商品量不變,而貨幣流通速度依相同比例增加,貨幣流通量就會不變。如果商品量的減少或貨幣流通速度的加快比價格的上漲更為迅速,貨幣流通量就會減少。在商品價格普遍下降時,如果商品量依相同的比例增加,或貨幣流通速度依相同的比例減慢,貨幣流通量仍會不變。如果商品量的增加或貨幣流通速度的減慢比商品價格的跌落更為迅速,貨幣流通量就會增加。
貨幣流通量取決於商品價格總額與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這一規律也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價值總額和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流通中的貨幣量取決於貨幣本身的價值。這就是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流通中的貨幣量是由它自身的價值決定的。
一九八五年貨幣流通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在我國,可以把貨幣量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M0——現金;
M1——M0+可直接從帳戶上開出轉帳結算憑證購買商品的活期存款;
M2——M1+城鄉儲蓄存款+財政金庫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匯兌在途資金。
其中M1是流通中貨幣,M1以外的屬於准貨幣或待流通貨幣。我們對貨幣流通進行計劃調節。目前主要應以M1為對象,同時需要特別重視M0。
關於貨幣需要量的計量模型,大體有兩類意見。一類意見主張目前我們應該運用比較簡便一些的計量模型;一類意見主張運用復雜的計量模型。
大家認為,有三種方法比較簡便易行:
(1)比例法。根據歷史數據求出經濟增長與貨幣增長之間的比例系數,然後再參考物價的計劃調整幅度,確定貨幣量的增長幅度。
(2)回歸分析法。根據與貨幣量相關的一些因素,以歷史數據確定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從而確定貨幣需要量。
(3)基本公式法依據馬克思的貨幣需要量公式M=PQ/V(其中P為價格水平,Q為商品數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根據這個公式計算貨幣需要量,關鍵在於如何確定計算期的貨幣流通速度。我國三十多年貨幣流通的歷史狀況是,貨幣流通速度呈遞減趨勢,特別是在經濟體制變化大、人民貨幣收入增長快的年度,貨幣流通速度遞減率大。以前期貨幣流通速度為基數,間入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率,求出計算期貨幣流通速度,從而確定計算期的貨幣需要量。也可以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分析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與貨幣流通速度的函數關系,在前期貨幣流通速度的基礎上,分析這些因素的變化,從而確定計算期的貨幣流通速度。
有的同志認為,由於流通界對貨幣有一個彈性容量,因此,一定時期貨幣需要量不是一個數點,而是一個區間,同時,有些預計數也難以絕對准確,對貨幣需要量的增量,也可以簡化為:
貨幣量增長率=經濟計劃增長率+計劃調價幅度±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
即使在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供應量也不能自然而然地等於貨幣需要量,要保證貨幣均衡,不僅要研究貨幣需要量,而且要研究貨幣供應量。1985年,我國金融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對貨幣供應理論與模型進行了研究,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關於我國貨幣供應量的計量模型,大體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是沿用西方國家計算貨幣供應量的模型,即M=m·B。其中M為貨幣供應量,m為貨幣乘數,B為基礎貨幣(專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加流通中現金)。貨幣乘數m也沿用西方公式m=1+K/r+K。其中r為存款准備率,K為現金漏損率,即存款中付現的比率。
另一種意見,主張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來確定我國的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在我國,可以把一定時期(例如一年)中央銀行對專業銀行的貸款量,看作整個金融體系的原始資金來源,專業銀行是在這個原始資金來源的基礎上產生多倍貨幣供應,因此,可以把中央銀行對專業銀行的貸款作為基礎貨幣。專業銀行的貸款參加社會總資金的運動,企業從銀行取得貸款,從事生產和商品流通,創造和實現商品價值,商品價值分解而形成財政性存款、企業存款、儲蓄存款、流通中現金。根據我國信貸資金管理辦法,財政性存款是中央銀行負債,不產生貨幣乘數;現金發行也是中央銀行負債,不產生多倍的貨幣乘數;城鄉企業存款和城鄉儲蓄存款是專業銀行的負債,這兩類存款可以產生多倍的貨幣乘數。因此,我國貨幣乘數可用下式表示:
m=[1/r×(H+O)]+G/2
其中m為貨幣乘數,r為存款准備率,H為儲蓄存款佔M2的比率,O為企業存款佔M2的比率,G為現金佔M2的比率。
貨幣供應量等於貨幣需要量就是貨幣均衡,此時既無貨幣超供應,也無貨幣負供應。這就能達到穩定幣值,發展經濟的貨幣政策目標。
對於具體衡量貨幣流通是否正常,是否實現了穩定幣值,發展經濟的貨幣政策,它的標志是什麼?有的同志主張看商品供求狀況和價格水平,有的同志主張只看商品價格是否穩定,或者只看社會貨幣購買力與商品供應量是否平衡,也有的同志主張衡量貨幣流通是否正常的標志有三:(1)經濟持續發展;(2)幣值相對穩定;(3)人民實際收入增加。只要經濟增長率大於通貨膨脹率,人民實際收入增加,就可以認為貨幣流通正常。
貨幣均衡與中央銀行供應貨幣有很大關系,但不能完全決定於中央銀行。從宏觀經濟方面來說,貨幣均衡決定於經濟均衡,即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從微觀經濟方面來說,貨幣均衡決定於經濟效益,例如,當名義工資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就可能形成貨幣超供應。在我國,作為中央銀行的人民銀行,對計劃調節貨幣流通,保證貨幣均衡,有重要作用。中央銀行如何計劃控制貨幣供應,保證貨幣均衡呢?有三種方法可供選擇,即直接控制、間接控制、直接控制與間接控制相結合。直接控制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對控制貨幣供應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但是限制了專業銀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完全採取直接控制的方法,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相矛盾。間接控制必須有相應的市場機制和金融體制,目前我國還不具備完全間接控制的條件。因此,有的同志主張,目前我國應該採取直接控制與間接控制相結合的方法控制貨幣供應量。
⑸ 紙幣發行量由什麼決定
紙幣發行量規律
紙幣是按照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為基礎,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紙幣發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為限.
當前,世界各國都是採用紙幣流通而不再採用金屬貨幣。自從本世紀7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的紙幣發行都不再同黃金直接掛鉤,紙幣的發行量不再直接取決於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而受商品可供量與紙幣流通速度的制約。當紙幣流通量過大,紙幣貶值時,必然引起價格上漲,即形成通貨膨脹。由於紙幣流通規律是在金屬貨幣流通規律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可以將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按紙幣流通規律寫成:M=PQ
/V式中,M為紙幣流通量;P為商品的平均價格;Q為商品數量;V為紙幣流通速度。這表明,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商品價格隨著紙幣數量的增減而漲跌。紙幣所代表的價值與紙幣流通量成反比,商品價格與紙幣流通量成正比。貨幣發行規律〖貨幣發行量=(待售商品的總數×價格)/貨幣周轉次數〗
⑹ 流通中的貨幣量由哪些因素決定
決定商品流通中的貨幣量的因素是:
第一,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它又取決於投入流通過程中的待購商品總量和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量與之成正比。
第二,貨幣流通次數,即同一單位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貨幣流通量與之成反比。
因此,貨幣流通量決定於待實現的全部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之比,這就是貨幣流通量規律。
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時間內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全部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數)。
這個公式只是就貨幣單純執行流通手段職能而言。實際上。貨幣在一定時期內還會執行支付手段職能。例如用於還債、支付工資、納稅等,以及隨著信用關系的發展而產生的商品的賒購賒銷和彼此抵消債務的業務等等。由於這些因素的作用,貨幣流通量規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⑺ 流通中的貨幣量由哪些因素決定
決定商品流通中的貨幣量的因素是:
第一,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它又取決於投入流通過程中的待購商品總量和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量與之成正比。
第二,貨幣流通次數,即同一單位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貨幣流通量與之成反比。
因此,貨幣流通量決定於待實現的全部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之比,這就是貨幣流通量規律。
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時間內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全部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數)。
這個公式只是就貨幣單純執行流通手段職能而言。實際上。貨幣在一定時期內還會執行支付手段職能。例如用於還債、支付工資、納稅等,以及隨著信用關系的發展而產生的商品的賒購賒銷和彼此抵消債務的業務等等。由於這些因素的作用,貨幣流通量規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⑻ 紙幣流通規律和貨幣流通規律有何區別
紙幣流通規律是指紙幣的流通量決定於它所代替的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的規律。馬克思曾指出:「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只能是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系中產生。這一規律簡單說來就是: 紙幣的發行限於它象徵地代表金 (或銀) 的實際流通的數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47頁) 按照馬克思的上述論述,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紙幣只有代表金量成為價值符號。
貨幣流通規律也叫貨幣需要量規律,它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的商品流通過程中客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的內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與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這里有關流通中的貨幣指金屬貨幣,所以,它也被稱為「金屬貨幣流通規律」。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下,由於金屬貨幣具有貯藏手段的職能,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之同實際需要量相適應。因而不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應答時間:2021-11-0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⑼ 貨幣流通量是怎樣決定的,紙幣流通量又是怎樣決定的
貨幣流通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次數) 紙幣的流通量限於它象徵代表的金銀的實際流通數量。
⑽ 貨幣流通量的決定因素
一是一定時期的商品價格總額,即各種商品的價格與商品數量的乘積的總和;二是貨幣流通速度,即同一時期內貨幣在買主和賣主之間轉手的次數。用公式來表示就是:
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M)=待流通商品數量(Q)×商品價格水平(P)/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V)
這個公式表明了貨幣需求量變動的基本規律。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商品價格、流通的商品數量和貨幣流通速度三個因素。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這是金屬貨幣的流通規律。至於紙幣的流通規律仍是以金屬貨幣流通規律做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