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儲蓄是貨幣供給
A. 為什麼S(儲蓄)表示產出(或者供給)
不太明白你的具體意思,是不是對總需求和總供給的理解上產生的疑問
總需求Y=C+I+G+X,C是消費,I是投資,G是政府支出,X是出口
總供給Y=C+S+T+M,C是消費,S是儲蓄,T是稅收,M是進口
我之前看過好些書,總是不太理解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後來自己總結了一下,產生了自己的理解方式,看能不能對你有所幫助:
我把總需求和總供給理解為對貨幣的需求和供給.
先說總需求,可以理解為你沒錢,現在需要社會滿足你對貨幣的需求,得到貨幣的方式有幾種,比如你有商品,被本國人買了,貨幣就歸你了,或者別人直接拿錢來對你進行投資,或者政府無償給你一筆錢,或者你把你的商品賣給外國人,得到貨幣.那麼別人買你的商品就是別人的消費,你得到的貨幣量可以用別人的消費來表示,別人對你的投資可以表示為投資,政府給的錢可以表示為政府的指出,外國人買你的東西可以表示為你的商品的出口,那麼當全社會千千萬萬個你都把這個需求加總,就得到了社會總需求等於全社會的消費加投資總額加政府轉移支付加出口總量.而這所有等於社會的收入水平,即Y.
而總供給可以理解為你現在有了貨幣,得把這些貨幣用出去,即對社會的供給.平時花錢的方式主要分為幾類,一種是直接消費了(指消費本國商品),一種是儲蓄了,一種是繳稅了,一種是買了外國貨,把全社會需要花錢的情況加總,就可以得到總供給等於消費加儲蓄加稅收加進口,而這所有也是等於社會的收入水平的.
所以推導出這樣兩個公式.其實這也就是看你怎麼理解了.
B. 為什麼說貨幣供給是由央行,商業銀行,借款人和存款人共同創造的
貨幣供給的過程可分為兩個環節:一是由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二是商業銀行創造的存款貨幣。在這兩個環節中,銀行存款是貨幣供給量中最大的組成部分,但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並且在創造過程中始終受制於中央銀行,因此,中央銀行在整個貨幣供給過程中始終居於核心地位。中央銀行投資放基礎貨幣,基礎貨幣的投放渠道 (1)國外資產業務:主要是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黃金,變動國外資產。(2)對政府債權: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向財政透支或直接貸款,變動對政府債權。(3)對金融機構債權: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或發放再貸款,變動對金融機構債權。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過程派生存款產生的過程,就是各級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存款人)、發放貸款(貸款人)、轉賬結算,不斷地在各銀行存款戶之間轉移,形成新的存款額,最終導致銀行體系存款總量增加的系列過程。
C. 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看,投資代表需求,儲蓄代表供給嗎
如果說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上面去看,投資是代表著需求,儲蓄是代表著供給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了解。
一.什麼時候市場投資資金多
首先先給大家說一下,在市場當中什麼情況下市場的投資資金會比較多呢?市場投資的資金比較多,並不是說代表著需求就很高。而是因為市場上的錢,他們在尋找一個能夠讓它們錢生錢的地方和投資在現階段成為了他們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所以說他們就會把錢拿去投資。那通常就是發生在銀行的利率比較低的時候,裡面的資金就比較喜歡跑出來投資於其他的地方,因為銀行的收益太低了。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加關注+收藏哦。
D. 如何理解貨幣供給
1、(1)銀行是貨幣供應的閘口
貨幣供給量是指財政部門、企事業單位及居民個人持有的現金和存款總量,是一個存量。
在國民經濟中,企業、財政部門(含行政單位)和居民個人都有經常的貨幣收支,如果暫時拋開向銀行借款這一點,從總體上說都要量入為出。它(他)們一不能發行貨幣,二不能開空頭支票,因此只能在現有貨幣供應總量范圍內收支,不可能增加社會貨幣供應總量。如果它(他)們的支出超過收入,必須向銀行借款,而銀行具有創造信用貨幣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這種需要。(2)銀行供應貨幣過程
銀行在擴大貨幣供應中的作用,因商業銀行(含專業銀行)與中央銀行的不同性質而異。
商業銀行的作用在於:在實行獨立經營和允許多存多貸的條件下,如果貸款以轉賬方式進行,則通過多存多貸、多貸多存的反復進行過程,
由此派生出數倍於原始存款的存款量,從而擴大貨幣供應;但這種派生能力受存款准備率和提取現金率等的制約,呈遞減趨勢。中國人民銀行的作用在於:通過發行貨幣、調整存款准備率以及向商業銀行貸款,以增加商業銀行可使用的貨幣資金數量,從而擴張其派生能力
,更多地擴大貨幣供應。(3)制約貨幣供應量的因素
銀行在技術上具有上述擴張貨幣供應的能力,但實際能供應多少不完全取決於銀行,還受企業需要貸款的程度和居民持有現金的比率狀況制約,而這些又由社會再生產是否順利、資金盈利率和居民收入水平變化諸因素,即社會再生產的內在諸因素所決定。2、
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哪些?(乘數(Multiplier)——作為貨幣供給之源的基礎貨幣,可以引出數倍於自身的貨幣供給量。把貨幣供給量與基礎貨幣相比,其比值就是乘數,所謂貨幣乘數是貨幣供給擴張的倍數;在實際經濟生活中,銀行提供的貨幣和貸款會通過數次存款、貸款等活動產生出數倍於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說的派生存款——(DerivativeDeposit)——是原始存款的對稱,是指由商業銀行發放貸款、辦理貼現或投資等業務活動引申而來的存款;派生存款產生的過程,就是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形成新的存款額,最終導致銀行體系存款總量增加的過程)
貨幣乘數的大小決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而貨幣乘數的大小又由以下四個因素決定:(1)法定準備金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均由中央銀行直接決定。通常,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越大。(2)超額准備金率。商業銀行保有的超過法定準備金的准備金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超額准備金率。顯而易見,超額准備金的存在相應減少了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額准備金率與貨幣乘數之間也呈反方向變動關系,超額准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就越大。(3)現金比率。現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現金比率的高低與貨幣需求的大小正相關。因此,凡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響現金比率。例如銀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導致生息資產收益減少,人們就會減少在銀行的存款而寧願多持有現金,這樣就加大了現金比率。現金比率與貨幣乘數負相關,現金比率越高,說明現金退出存款貨幣的擴張過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減少了銀行的可貸資金量,制約了存款派生能力,貨幣乘數就越小。(4)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由於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於活期存款,各國中央銀行都針對商業銀行存款的不同種類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這樣即便在法定準備金率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改變也會引起實際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改變,最終影響貨幣乘數的大小。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貨幣乘數就會變大;反之,貨幣乘數會變小。
E. 什麼是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
貨幣供給是某一國或貨幣區的銀行系統向經濟體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
貨幣需求是一個商業經濟的范疇,發端於商品交換,隨商品經濟及信用化的發展而發展。在產品經濟以及半貨幣化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貨幣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的程度,貨幣與經濟的聯系即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會公眾對持有貨幣的要求程度)較低;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較高。
應答時間:2021-07-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F. 投資是對資本的需求,儲蓄是對資本的供給。怎麼理解呢
投資是投資者想讓自己的錢生錢,或者用別人的錢生錢。最終達到自己快速獲利為目的。而想要多獲利,對資本需求就越大!
比如:開發商利用從政府拍下的土地為抵押,從銀行貸款建房,然後賣給普通購房者。而資本則是來源於銀行!
前期資金緊張的時候有一些房價折扣促銷,快速回籠資本。等資本充足後,再預留好的房源,等漲到高價再出售獲利!
而儲蓄則是千萬普通百姓,把辛苦錢存進銀行,銀行迅速積累資本,然後銀行再把資本貸款給開發商。所以儲蓄就是對資本的供給!
G. 貨幣供應量就是國民儲蓄(national saving)嗎
准確地說,國民儲蓄的變化等於貨幣供給的變化。國民儲蓄是貨幣供應的主要部分,僅包括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提供的存款貨幣,不包括現金貨幣。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間點用於社會經濟運行的貨幣存量,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提供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組成。國民儲蓄是國民可支配總收入與最終消費支出之差。它衡量一個國家在不借入外債的情況下可以投資的最大資金量。國民儲蓄包括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和居民儲蓄。其中,在國外統計文獻中,企業儲蓄和居民儲蓄的總和一般稱為私人儲蓄。
拓展資料: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又稱貨幣存量和貨幣供應量,是指在某一時間點流通的現金和存款的總和。
1.貨幣供應量是各國中央銀行編制和公布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之一。目前,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是以天為單位的。所謂某年某月某日的錢數,其實就是處理錢的銀行日常業務結束時的金額。在此基礎上,如果月錢數是指月平均金額,可以詳細計算,可以是整個月每天的平均金額。粗算可以是月初和月末兩只貨幣股的平均值。同樣,年內平均金額的計算也是如此。對於一些問題的分析,也可以使用月末、季末、年末的貨幣余額等數字。
2.貨幣供給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整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和變化是一個國家制定貨幣政策的基礎。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的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的不同解讀,各國央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狹義貨幣供給(流通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之和)和廣義貨幣供給(狹義貨幣供給加上商業銀行定期存款之和)兩部分。
3.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工商企業和個人擁有的可供支付的貨幣總量。它包括流通中的紙幣、硬通貨和活期存款,但不包括金融當局的庫存現金。貨幣供應量是金融當局通過金融市場干預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經濟日報》,1989年9月7日)。
4.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經濟在一定時期內可用於各種交易的貨幣總存量。根據貨幣流動性的強弱,貨幣供給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即M0、M1、M2、M3、M4等。貨幣供應的初始供給是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這種基礎貨幣被商業銀行無數次存取款,衍生出許多存款貨幣,導致多幣種擴張。貨幣供應量與社會最終總需求呈正相關,因此央行通常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保持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央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
H. 在貨幣供給的形成中,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各發揮著什麼作用
中央銀行的作用是,中央銀行控制商業銀行的准備金。
商業銀行的作用是創造的存款貨幣。
1、貨幣供給形成的主體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包括接受活期存款的金融機構),即存款貨幣銀行系統。
2、兩個主體各自創造相應的貨幣:中央銀行創造現金,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
在這兩個環節中,銀行存款是貨幣供給量中最大的組成部分,但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並且在創造過程中始終受制於中央銀行,因此,中央銀行在整個貨幣供給過程中始終居於核心地位。
(8)為什麼說儲蓄是貨幣供給擴展閱讀
貨幣供給是指即一個國家流通中的貨幣總額,是該國家一定時點的除中央政府或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商業銀行以外的非銀行大眾所持有的貨幣量。它是一個存量概念,而不是一個流量概念。即它是一個時點的變數,而不是一個一定時期的變數。
貨幣供給有狹義、廣義之分。從狹義上說,它由流通中的紙幣、鑄幣和活期存款構成,銀行的活期存款是貨幣供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廣義上說,貨幣供給還包括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儲蓄和貸款協會及互助儲蓄銀行的存款,甚至還包括儲蓄債券、大額存款單、短期政府債券等現金流動資產。
通常情況下,各個國家按貨幣的流動性程度將貨幣劃分為不同的貨幣層次,作為其對貨幣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據。因為不同層次的貨幣對各國經濟產生影響的程度不同;
貨幣供給的變化是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行為引起的。一般來說,貨幣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中央銀行壟斷了貨幣發行權,它發行的貨幣具有無限清償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無限制地使用。
I. 貨幣供給是什麼概念
亦稱貨幣供應。即一個國家流通中的貨幣總額,是該國家一定時點的除中央政府或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商業銀行以外的非銀行大眾所持有的貨幣量。它是一個存量概念,而不是一個流量概念。即它是一個時點的變數,而不是一個一定時期的變數。貨幣供給有狹義、廣義之分。從狹義上說,它由流通中的紙幣、鑄幣和活期存款構成,銀行的活期存款是貨幣供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說,貨幣供給還包括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儲蓄和貸款協會及互助儲蓄銀行的存款,甚至還包括儲蓄債券、大額存款單、短期政府債券等現金流動資產。通常情況下,各個國家按貨幣的流動性程度將貨幣劃分為不同的貨幣層次,作為其對貨幣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據。因為不同層次的貨幣對各國經濟產生影響的程度不同;一個國家的貨幣供給總量影響著商品價格、就業和經濟活動水平,以及貨幣本身的價值。貨幣供給的變化是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行為引起的。一般來說,貨幣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中央銀行壟斷了貨幣發行權,它發行的貨幣具有無限清償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無限制地使用。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占貨幣供給的絕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個人和企業在商業銀行的現金存款,它只是將現金變為活期存款,不會引起貨幣供給總量的變化。派生存款是商業銀行通過發放貸款、投資等資產業務創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著貨幣供給總量。中央銀行通過對存款准備率的規定來影響存款貨幣的創造。貨幣供給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貨幣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涉及貨幣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實踐問題,世界各國對貨幣供給都給予高度的重視。貨幣供給從定義上來說,可以分為狹義及廣義兩種。狹義的貨幣供給是指民間所持有的現金加上可以開支票的存款,通常這類定義范圍的貨幣供給稱為M1;廣義的貨幣供給是指M1加上定期儲蓄存款,即常見的M2。
由於國情不同,對貨幣供給定義的范圍也不一致,如德國定義有M3貨幣供給,英國則從M0到M4都有。就台灣而言,M1又可以分為M1a與 M1b,其內容如下:
M1a = 公眾持有的現金 + 支票存款 + 活期存款
M1b = M1a + 活期儲蓄存款
基本上「M」字母旁邊所附加的阿拉伯數字愈大, 英文字母順序愈後面,表示所涵蓋的范圍愈廣。
貨幣供給成長率如果增加太快,表示民間持有的貨幣太多。假設社會上所生產的商品並沒有增加,則「過多的金錢追逐過少的貨物」便會有引發通貨膨脹的危險,各國為了監控貨幣供給的成長,都會選擇與通貨膨脹相關性最高的貨幣供給加以監控。
例如德國央行每年都會對M3貨幣供給成長率訂下目標區,當貨幣供給超過目標區時,表示貨幣供給過高,也就是說民間持有的貨幣太多,為防範物價上漲的壓力,當局會採取緊縮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 相反地,如果貨幣供給成長率低於目標區,則因為資金供給不足,想要借錢來消費或投資的人(貨幣需求者)必須付出較高的利息作為代價,因而減少消費及投資的意願,阻礙了經濟的成長。此時當局便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
貨幣供應量是單位和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存款和手持現金之和,其變化反映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金融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的運行和居民個人的投資行為有重大的影響。(中央銀行根據宏觀監測和宏觀調控的需要,一般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我國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1)流通中現金(M0),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2)狹義貨幣供應量(M1),是指M0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3)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客戶保證金。M2與M1的差額,即單位的定期存款和個人的儲蓄存款之和,通常稱作準貨幣。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控制貨幣市場,實現對經濟的干預。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會影響利率,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管理來調節信貸供給和利率,從而影響貨幣需求並使其與貨幣供給相一致,以進一步影響宏觀經濟活動水平的經濟政策
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上面已經有了 就不重復復制了:)
J. 在宏觀經濟學中為什麼投資代表需求,儲蓄代表供給
投資代表消耗或佔用,方向自內而外,為需求。儲蓄代表消耗或佔用的來源,自外而內,為供給。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希臘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衍生出了演化證券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邊緣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學研究和應用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越來越高,理論體系和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
發展歷程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庄,如何使具有使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
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後法國重農學派都有影響。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從國家組織原理,以及從使用價值的生者。但是他對追求貨幣財富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都從公正原則出發持否定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