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通貨膨脹貨幣主義學派是什麼

通貨膨脹貨幣主義學派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2-26 02:18:36

A. 經濟學中 簡述貨幣主義學派的政策建議有哪些

貨幣主義學派的政策主張如下:
第一,反對政府過度開支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第二,反對「斟酌使用」的貨幣政策;第三,力主單一的政策規則,即認為在沒有通貨膨脹情況下,按平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再加上人口增長率規定並公開宣布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是貨幣政策的唯一最佳選擇。
這一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標,而排除利率、信貸流量、准備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議就是所謂的單一的政策規則。
貨幣主義學派介紹:
貨幣學是研究貨幣促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貨幣發行的價值總量,不能大於商品價值總量,否則會引起物價全面上漲,又稱貨幣學派,亦稱"貨幣主義"。是西方經濟學派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國興起。因強調貨幣在國民經濟中的重大作用,故名。創始人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弗里德曼。主要代表有美國布倫納、安德森和英國萊德勒、帕金等。認為貨幣供應量及其變動是影響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最主要的因素。聲稱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可能把失業率降至自然失業率以下,是導致經濟不穩定和通貨膨脹的主要根源。因而主張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即主張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越少越好。認為政府需要採取的唯一政策,是公開宣布一個在長時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供應量年增長率,這一增長率應與實際國民收入預計在長期內會有的增長率大體一致,以保持基本穩定的物價水平。
貨幣派的理論特點主要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過多干預
貨幣學派指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他們堅持自由市場和競爭是資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導致個人和社會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徑,如果政府幹預經濟,就將破壞市場機制的作用,阻礙經濟發展,甚至造成或加劇經濟的動亂。因此,他們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特別是反對戰後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認為除了貨幣之外,政府什麼也不必管。
第二,特別重視貨幣理論的研究
承襲芝加哥學派"堅持貨幣至關重要這樣一種理論研究方法",認為"貨幣最重要。他們從現代貨幣數量說出發,把貨幣推到極端重要的地位,認為當代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信用形式,一切經濟政策和調節手段都要藉助貨幣量的變動(擴張或收縮)來發揮作用。因此,一切經濟變數的變動都與貨幣有關。貨幣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貨幣推動力最可靠的測量指標就是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取決於貨幣當局的行為,因此,貨幣當局就能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節整個經濟。主張把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減低到為自由市場經濟能自如地活動提供一個穩定的支架,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將貨幣供應的增長控制在既適度又穩定的水平上,方法是實行"單一規則",即固定貨幣供應增長率的貨幣政策。除此以外,不應該也用不著對經濟多加干預。
基本理論:
①貨幣需求函數是一個穩定的函數,意指平均經常自願在身邊貯存的貨幣數量與決定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自變數(如財富或收入、債券、股票等的預期收益率和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等)之間,存在著一種穩定的並且可以藉助統計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數關系。弗里德曼還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與A.J.施瓦茨合著)中估算出兩個經驗數據。其一是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15,即利率增(減)1%,對貨幣的需求量減少(增加)0.15%,於是認為利率的變化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另一個數據是貨幣的收入彈性為1.8,即人們的收入增(減)1%,對貨幣的需求量增(減)1.8%,這就意味著從長期趨勢來看,貨幣的流通速度將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有遞減的趨勢。(《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1963年第1版扉頁)
②引起名義國民收入發生變化的主要(雖然不是唯一)原因,在於貨幣當局決定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假如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的反方向變化,那麼,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於物價和產量會發生什麼影響,將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弗里德曼突出強調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函數,正在於盡可能縮小貨幣流通速度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及其對產量和物價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便在貨幣供應量與名義國民收入之間建立起一種確定的可以作出理論預測的因果關系。
③在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主要影響產量,部分影響物價,但在長期內,產出量完全是由非貨幣因素(如勞動和資本的數量,資源和技術狀況等)決定的,貨幣供應只決定物價水平。
④經濟體系本質上是穩定的,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調節經濟的作用,經濟將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失業水平條件下穩定發展,凱恩斯主義調節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是減少了經濟的不穩定,而是加強了經濟的不穩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實行一種"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這就是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如每年增加3~5%)應該是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B. 經濟學 貨幣學派

貨幣學派是二十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亦稱貨幣主義,其創始人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弗里德曼。 貨幣學派在理論上和政策主張方面,強調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引起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發生變動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倫納於1968年使用「貨幣主義」一詞來表達這一流派的基本特點,此後被廣泛沿用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之中。

下面是一些資料 你參考一下:

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等的論爭

20世紀60-70年代是西方經濟學最繁榮的時期,「在野」的自由主義思潮在新保守主義的旗幟下休養生息,重整旗鼓,在70年代凱恩斯主義陷入危機時東山再起;貨幣主義、供給學派、新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學派林立,各領風騷。它們或是自詡為「嫡傳」的凱恩斯主義者,或公開聲明是凱恩斯主義的叛逆者。比如芝加哥學派(註:由於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絕大部分都曾在芝加哥大學任職,所以有人稱之為芝加哥學派。)所主張的就是全面維護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歷史傳統和全面恢復「自由放任」的理論綱領,倡導對新古典的回歸和與凱恩斯經濟干預主義相抗衡,堅持以哈耶克為代表的經濟新自由主義的理論經濟學體系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根本原則。20世紀下半葉,諸多自由主義學派來勢兇猛,「是市場還是國家」的爭論再次白熱化,在20世紀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在我們回眸其百年發展史的時候,不得不對足以構成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勁敵甚至動搖其「正統」地位的現代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等予以專門論述。

現代貨幣主義即貨幣學派的創始人和領袖是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米·弗里德曼。弗里德曼從「個人主義」的微觀經濟結構入手,在「永久收入」的理論基礎之上恢復了貨幣在宏觀經濟結構中的關鍵地位,以此提出了與凱恩斯干預主義相抗衡的自由主義論點(註:參見〔美〕米爾頓·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貨幣理論結構——與批評者商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版;《貨幣穩定方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認為在國家不進行任何干預的情況下,市場經濟的行情動盪遠遠低於干預時的程度。國家的真正作用不在於短期內影響市場,而首先應保證貨幣總量能定期和有規律地增加。這是因為:第一,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管理和財政政策是無效的。在凱恩斯那裡,由於人們的慾望已經得到滿足,所以用於消費方面的支出呈遞減趨勢,而儲蓄則呈遞增趨勢,這樣,政府應通過增加公共支出來抵消個人消費的減少以保證經濟持續增長。弗里德曼駁斥了凱恩斯的邊際消費遞減規律,認為人們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擴張性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而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有效地控制貨幣供給數量則應是貨幣政策的最佳選擇,即根據國民收入的平均增長率制定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弗氏認為,1929-1933年大危機中約有1萬家美國銀行倒閉破產,造成美國國內貨幣供給量下降1/3。如果美聯儲能在這次大危機中發揮作用,那麼那場大危機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最多也不過是一次小規模的經濟衰退(註:《弗里德曼:歷史終於向他低頭》,見www.macrochina.com.cn/eco/xjrw/20010111024225.shtml。)。第二,關於「自然失業率」。凱恩斯主義認為,高就業水平是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的保證。弗里德曼認為這是一種模糊甚至錯誤的想法,高就業水平恰恰可以被認為是沒有最好地利用社會資源的一個標志:為了社會生產而犧牲了對閑暇的享受,而前者的價值要遠遠小於後者的價值;通貨膨脹政策會使人民產生錯覺,「強迫」人民認為他們的實際工資高於這些工資的實際價值。第三,關於失業與通貨膨脹。既然自然失業率是一個常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那麼,自然失業率就是一種經濟條件,貨幣就具有「中立」的性質,人們很難通過改變通脹率來改變自然失業率即改變經濟條件。在短期內也許失業率和通脹率之間存在某種比例關系,但長期內這種關系會消失,即就業水平與通脹率之間是沒有關系的。如果要把失業率減少到「自然率」以下,那麼通脹率就會非常之高,代價也會非常之大。弗氏指出,在60-70年代,美國政府因為要達到全民就業的目標,結果使國內通脹率從1960年的1%上升到1979年的13%(註:《弗里德曼:歷史終於向他低頭》,見www.macrochina.com.cn/eco/xjrw/20010111024225.shtml。)。

現代貨幣主義在整個80年代幾乎被英國撒切爾政府全盤接受,成為撒切爾主義的理論基礎。撒切爾主義認為,以往的「教訓是,政府不應試圖『人為地』保持充分就業,而應允許市場力量來決定『自然』的就業水平。而且,對付通貨膨脹的貨幣主義方法意味著以失業率必然上升為條件而對經濟進行擠壓(通貨緊縮)。這樣,至少在短期內,失業基本上變成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的方法之一。」撒切爾的通貨緊縮政策導致失業率一路攀升:50-60年代,失業率只有1%-2%左右,1979年撒切爾上台時為4.5%,1981年猛增至9.1%,1985年高達13%(註:Ramesh Mishra,The Welfaar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Harvester Wheatsheaf,1990.pp.20-21.)。貨幣主義與撒切爾主義使英國告別充分就業,社會福利政策開始大規模收縮,並實行了大規模的私有化。

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與其說反對干預主義不如說他希望政府只對貨幣供給進行干預,但本質上講,對貨幣供應量的干預是最大的干預。

在美國,凱恩斯主義受到了來自供給學派的嚴峻挑戰。60年代末以拉弗爾、費爾德斯坦和蒙德爾為代表的供給學派全盤否定凱恩斯「需求決定供給」這個需求管理的核心命題,認為它是導致產生「滯脹」的根本原因。因為增長與刺激需求將導致貨幣供給數量的增長,由此必然導致通貨膨脹;刺激需求無疑等於抑制儲蓄,從而導致了投資率和勞動率的下降,進而降低了積累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供給學派主張全面恢復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主義精神,尤其是恢復薩伊定律,反對凱恩斯「需求管理」的國家干預主義,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供給管理」,強調財政政策的作用應該影響供給而不是影響需求,以促進私人儲蓄和投資。這樣降低稅率便成了開給白宮的「葯方」。這個葯方基於三個理論假設(註:William Niskanen, Reaganom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第一,稅收量不一定與邊際稅率呈同方向變化,在達到某一點時會朝相反方向變化;第二,降低邊際稅率將鼓勵人們用勞動代替休閑;第三,高稅收還將造成低投資率,使投資減少、資本存量降低,因此降低邊際稅率將鼓勵投資和生產。

供給學派在學術上建樹不多,在理論上缺乏體系的完整性,所以,它僅是解決「滯脹」的一種對策而已。雖然一貫自詡反對凱恩斯的干預主義,標榜自己為自由放任主義,但是,國家干預供給與干預需求豈不是「半斤八兩」?供給學派之所以一度得勢,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經濟進入「滯脹」怪圈和凱恩斯主義失靈的大背景下被裡根政府所採納。「里根經濟學」的政策主張就是大幅減稅:1981年第一次總統預算將非勞動所得收入的最高稅率從70%降到50%,把資本收益的最高稅率由28%減到20%。其結果是,「1983-1984年,美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復甦,使失業率降了下來,到1986年,失業率回到70年代末期水平」(註:Ramesh Mishra,The Welfaar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Harvester Wheatsheaf,1990.pp.20-21.)。開出的「葯方」都是減稅,但支撐撒切爾主義的貨幣學派哲學與支持里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理念卻大相徑庭,前者是不增加財政赤字、實行緊縮,而後者是假定減稅可以增加生產供給活動進而提高產出和減少赤字。

C. 簡述貨幣主義學派的政策建議有哪些

你好,這位朋友貨幣主義學派政策有三種。感謝你對我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身體健康如果有問題隨時聯系我們,謝謝!

D. 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區別

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實質不同:

1、貨幣學派的實質:貨幣學是研究貨幣促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貨幣發行的價值總量,不能大於商品價值總量,否則會引起物價全面上漲,又稱貨幣學派,亦稱「貨幣主義」。是西方經濟學派之一。

2、供給學派的實質:供給學派亦稱「供給經濟學」、「供給方面經濟學」。著重從供給方面考察經濟現狀和尋求對策的一種經濟理論。相對於強調經濟需求的凱恩斯主義而言。

二、兩者的興起時間不同:

1、貨幣學派的興起時間: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國興起。

2、供給學派的興起時間:20世紀70年代出現於美國。

三、兩者的觀點主張不同:

1、貨幣學派的觀點主張:弗里德曼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實行一種「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這就是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應該是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 ,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2、供給學派的觀點主張:供給學派認為,政府支出不論是公共支出還是轉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著阻礙生產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費資源,有些雖然對經濟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他們主張大量削減社會支出,停辦不必需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計劃,降低津貼和補助金額,嚴格限制領受條件。

(4)通貨膨脹貨幣主義學派是什麼擴展閱讀:

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函數是一個穩定的函數,其動向是可以預測的。理由是:

1.影響貨幣供給和需求的因素相互獨立。弗里德曼指出,影響貨幣供應的若干主要因素,並不影響貨幣需求。貨幣需求主要受制於函數式中的那些變數。

2.在函數式的變數中,有些自身就具備相對的穩定性(如U、W),有些只在很少情況下才影響貨幣需求(如1/p dp/dt),因而它們不會破壞貨幣需求函數的穩定性。貨幣需求函數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收入與利率。

3.貨幣需求函數的倒數——貨幣流通速度基本上是一個穩定的函數。弗里德曼認為:從實證來看,貨幣流通速度有一定的穩定性和規則性,有規律可循。依據經驗,流通速度往往與收入保持「正一致性」,即同方向變動關系。收入提高,流通速度加快;反之亦然。弗里德曼通過對美國貨幣史的長期研究,論證出貨幣流通速度在長期內是十分穩定的,至於在短期內,用永恆收入的概念來考慮也是穩定的。他在《貨幣數量說-一種重新表述》一文中,曾把貨幣需求函數寫成另一種形式:

此式表明貨幣流通速度函數V是收入Y對貨幣數量M之比,弗里德曼指出,「只要Y是永恆收入,Y對M的比率就會不變」。所以貨幣流通速度無論在長期還是在短期內,都是一個穩定的函數。

熱點內容
股市黃昏星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5 15:15:00 瀏覽:495
建設銀行股票歷史最低是多少 發布:2025-07-05 14:43:57 瀏覽:373
全球主要的股票交易市場 發布:2025-07-05 13:56:21 瀏覽:866
如何介紹基金定投業務 發布:2025-07-05 13:56:21 瀏覽:744
黃金期貨浮動盈虧如何處理 發布:2025-07-05 13:47:41 瀏覽:251
北京競業達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 發布:2025-07-05 13:39:43 瀏覽:126
股票歷史財務指標查詢網站 發布:2025-07-05 13:34:23 瀏覽:777
首旅酒店股票歷史 發布:2025-07-05 12:29:18 瀏覽:606
佛山照明股票歷史最高價 發布:2025-07-05 12:21:47 瀏覽:48
對沖基金的對沖成本指什麼 發布:2025-07-05 12:12:09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