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中國版zara市值多少

中國版zara市值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3-09 19:36:46

① 拉夏貝爾3年市值竟蒸發百億,海外子公司竟宣布破產

拉夏貝爾(全稱:上海拉夏貝爾服飾有限公司,La Chapelle)是一家多品牌運營的自有品牌服裝連鎖零售企業,由邢加興於1998年在上海創立。2014年,拉夏貝爾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2017年,公司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拉夏貝爾本意在法文中譯為小教堂,是法國一條風情小街,創始人在構思這個品牌時正居住在這條充滿法國文化的小街上,在浪漫溫馨而又充滿激情的歲月里誕生了拉夏貝爾服飾,並將這唯美風情延續至今。


所有服裝行業都在尋求轉變,線上擴張,樹立品牌,網紅穿搭,打造意見領袖聚攏流量的時候。而拉夏貝爾瘋狂的鋪線、盲目的擴張直營店確實有好處,但是同樣高額的房租以及人員成本是難以負擔的。

總之,快時尚大環境不好,拉夏貝爾不能跟上快速變化的服裝市場,是導致它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

② 拉夏貝爾3年市值蒸發百億是怎麼回事

作為曾經的國內女裝第一品牌,拉夏貝爾在過去的20年曾風光無限,然而近幾年來卻快速滑落,3年間百億市值蒸發,2019年虧損21.66億元,關閉門店4391家。海外子公司被破產清算、被調出港股通名單。

6月29日晚,拉夏貝爾終於掐點公布了其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76.66億元,同比上年的101.76億元下降24.66%;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6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虧損近20億元。總資產由2018年的86.89億元下滑到80.12億元。

因為連續虧損兩年,這家公司也正式「帶帽」,從7月1日起,股票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代碼變更為「ST拉夏」。在經過6月30日停牌一天後,7月1日恢復交易後,該股迎來連續3個跌停。股價目前報2.62元/股,市值已不足10億元,這距離其巔峰期120億元的市值已大幅縮水超過百億。

(2)中國版zara市值多少擴展閱讀

大規模擴張下走到退市邊緣

據中國基金報報道,2014年赴港上市後,拉夏貝爾又於2017年在上交所掛牌,成為國內首家「A+H」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還喊出「3年新增3000個網點」的口號。作為國產服裝巨頭,拉夏貝爾曾風光無限,2017年登陸A股市場後,市值曾一度飆升至120億元,2017年營收近104億元,是國內營收最高的女裝上市企業。

然而快速擴張也面臨著一些隱患,比如隨後出現的高庫存、資金緊張等諸多問題。據媒體報道,在2019年,拉夏貝爾關閉了4391家門店,平均每天關閉12家門店。盡管如此,其依舊有高達73億的負債。為了解燃眉之急,拉夏貝爾總部的大樓曾被出租,引得外界一片唏噓。高光之後,拉夏貝爾回A後3年時間里2年虧損,走到了退市邊緣。

公司的股價也從29.75高點不斷下滑,在最近3個交易日連續跌停後,股價已來到2.62元/股的歷史最低點,縮水超過90%,市值已蒸發超過百億元。

③ 年年被告抄襲的ZARA,怎麼就成為世界最賺錢的企業之一了

」世界第三大服裝品牌ZARA登上了微博熱搜榜。與杜嘉班納(D&G)相同的是,這一回ZARA也是涉嫌「辱華」。事情起因是ZARA在其微博發布的產品宣傳中中國某模特滿臉雀斑,此照片引發了網上的談論,有網友認為這是在醜化亞洲女性,還有網友認為沒什麼,顯得很真實。

2018年,Inidtex集團81歲的創始人以850億美元資產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這是他第5次來到這個位置。

④ 女裝品牌艾格為何破產

有分析人士認為,Etam在激烈競爭中日漸式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公司在華擴張的主要方式為加盟,飛速增長的門店一度被視為增收利器,但過度擴張也帶來了隱患。客源分流、庫存積壓、零售點效益低下、加盟商瓜分利潤等問題,伴隨零售點的數量增加接踵而至。此外,其早年授權品牌、代理製作的生產模式存在漏洞,也導致後來源源不斷的利益糾紛,勞心勞神。

二是其變化速度跟不上整體行業趨勢,在太平鳥、歐時力等國產品牌不斷發力的同時,Etam仍舊在原地踏步。尤其是在快時尚品牌入華後,其在中國快速擴張的速度也大幅積壓了艾格的市場份額。艾格的產品設計遠不如優衣庫、H&M、ZARA、Forever 21等吸引人且具備高性價比。

(4)中國版zara市值多少擴展閱讀

兒時的「大牌」紛紛淪為時代的眼淚

實際上,在新零售模式和電商沖擊下,被拍在岸上的前浪不止艾格一個,當代青年人學生時代的大牌子一個接一個地沒落了……

於1993年正式進入大陸市場、曾如龍卷風一般席捲中國的真維斯如今在中國的業務卻呈現一片衰敗之跡,裁員6000多人、關店1300多家、業績下滑超65%以上。

成立於1998年、有「中國版ZARA」之稱的拉夏貝爾,在達成「國內首家A+H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目標後也火速衰敗了。在2017年營收104億元的高光之後,2019年拉夏貝爾關閉了4391家門店,平均每天關閉12家門店,同時背上了高達73億的負債。和業績共同遭遇滑鐵盧的還有拉夏貝爾的股價,A股上市三年來,公司股價暴跌75%,最新股價僅剩1.86元,走到退市邊緣。

創建於1990年的一代「鞋王」達芙妮也已徹底退出實體零售。2016年至2019年,公司5年共虧損近40億港元,門店也從2012年巔峰時期的6881家,暴降至如今的不到300家。更令人唏噓的是,二級市場上,公司自2012年11.17港元/股的歷史高點至今已經跌去97%,市值縮水近200億港元。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新零售模式和電商沖擊下,若老國民品牌不積極尋求戰略轉型升級、放棄重資產思維,終將在時間的沖擊下逐漸被拋下,整個國內服裝行業的洗牌或仍將持續。

⑤ 「班尼路」消亡史:風光不再的國產時裝品牌

國產鞋服品牌有過一段好時光。

那個時候黃渤在電影《瘋狂的石頭》里炫耀自己穿的是「牌子,班尼路!」

楚雨蕁被端木磊帶著逛一次美特斯邦威就芳心淪陷,喃喃自語,「站在鏡子前,我都不知道裡面那個女孩子是誰……」

那個時候真維斯新店開業得雇幾十個保安,湧入的人流和現在優衣庫發售聯名款時有的一拼;

達芙妮的店裡循環著SHE的歌,想聽周傑倫就得去美特斯邦威;

如果穿了佐丹奴和以純去學校,那麼一定會吸引嫉妒艷羨摻半的目光;

而阿依蓮也還沒成為一個指代土味女裝的形容詞,買它只是因為大S為它代言;

……

但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國產品牌的好日子也不過持續了二十年。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落幕後,此前如日中天的國產品牌們也隨之集體加速老去。其中有的還未從躺著掙錢的年歲里回過神來,有的還試圖重返巔峰,但大多隻能無奈地邁向在年輕群體中失語的境地。

畢竟,時代拋棄你時,往往連說一聲再見都非常吝嗇。

1993-2012

僧多粥少,開店即賺錢

1993年,中國第一本 時尚 雜志《 時尚 》創刊,真維斯也在上海開出了中國大陸第一家門店,同時開啟了國產品牌的黃金時代。

那一年,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才2500多塊,但真維斯一條牛仔褲賣到上百元,仍然有人搶著買。

據說當時真維斯在青島開出第一家店時,進店購物得排隊,「15分鍾進去一撥客人,都是抱著衣服出來」,第一天營業額就有十幾萬元。本來准備賣兩個月的庫存,兩天就賣光了。

對於剛感受到了一點 時尚 啟蒙的人們來說,國內可消費的休閑品牌簡直供不應求。

真維斯來自香港,自帶幾分藍血貴族的基因。在那個年代,香港就是時髦fancy的象徵,只要穿上真維斯,彷彿就能變身為瀟灑愛恨、風頭無兩的港男港女。

嘗到甜頭的,還有同樣來自香港、後被稱為 時尚 服裝三巨頭的佐丹奴、班尼路、堡獅龍。溫州出身的美特斯邦威和森馬,雖然剛出 社會 時完全籠罩在港牌大哥的陰影下,只能做做跟班小弟,但是很快也自立山頭。

優衣庫早在2002年就進入中國開店,但是在各大國產巨頭的強勢擠壓下,根本沒有喘息的空間。2005年,優衣庫的9家中國門店裡關了2家。

跨入二十一世紀後,各個國產品牌銷量不斷上漲,並迎來了一陣迅猛的開店潮。

據統計,在2012年前後,班尼路有4404家店,美特斯邦威5220家。

國產女鞋更猛,達芙妮巔峰期最多有6881家店,每年賣出5000萬雙鞋,平均每5雙賣出的中國女鞋裡就有一雙是達芙妮。

2011-2012年,百麗平均每天開2-3家新店,店鋪數量超過了1.2萬。

這是怎樣一個概念?做個對比的話,截至2017年上半年,ZARA的所有中國門店加起來也不過700多家。

不僅數據拿得出手,國產品牌也真真正正嵌入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在虎撲一個關於班尼路的帖子里,有個JR回憶起了自己和班尼路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還記得98年大學第一年,省吃儉用買了一身班尼路。 行走在校園里,感覺被萬眾矚目,自豪感油然而生…… 」

對於很多80後、90後來說,這種第一次穿上國產品牌的心情,甚至可能比幾年後第一次購入國際大牌時更加難忘。

而還沒被奢侈品文化浸淫的少年郭敬明,也曾對彼時的奢華世界投去過嚮往的一瞥。

「 我念初二了。 我有了第一雙LINING的運動鞋。我開始覺得佐丹奴和班尼路是名牌的衣服。那個時候還沒有美特斯邦威,也沒有森馬。曾經用存了很久的零花錢,買了一件佐丹奴98塊的背心。」

何以國產品牌能夠平地起高樓?

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國產品牌與潮流文化的緊密 結合 。各家都不吝花重金請年輕人最愛的天王天後來代言,力求證明自家的衫才是潮人必備。

班尼路有華仔和菲姐,以純有張柏芝和古天樂,美特斯邦威坐擁周傑倫、潘瑋柏和張韶涵,唐獅和達芙妮則都請來了青春活力的SHE。

拿班尼路的袋子裝書去學校,別提多有面兒了

以純的粉綠配只有柏芝駕馭得了

可惜年輕的我們都不明白這個道理

雖然是溫州品牌,但森馬的代言人找的都是港星

這些對於00後來說已是夕陽紅的明星,卻是80後90後的回憶里貼滿房間的海報,和隨聲聽里的單曲循環。

2010年,以韓寒、王珞丹等明星為代表的凡客體廣告橫空出世,讓這個創立不過三年的年輕品牌立馬捕獲了廣大文藝青年的心,並在一眾國產老大哥的包圍中實現了小小突圍。

雖然這些品牌的設計在今天看來平平無奇,甚至把商標遮住後都分不清彼此,但是在明星帶貨的影響下,它們曾經真的是青年男女們追逐的白月光。

另一邊對於品牌而言,國內鞋服市場方興未艾,僧多粥少,只要受到年輕人追捧,就是主流商圈的座上賓。如果去當時還是時髦人逛街聖地的巴黎春天 轉轉 ,你會發現一樓的女鞋幾乎被國產品牌壟斷。

媽媽帶你逛商場時在一樓女鞋區挑挑揀揀,其實大多牌子都隸屬百麗旗下

擁有好的商圈資源,再 加上 競爭尚不激烈的市場環境,以及帶貨能力趕超楊冪的巨星代言,走大眾化路線的國產品牌每逢開店都發發必中,多開一家店,就多賺一份錢。當它們下沉到二三四線城市時,也能立即受到小鎮青年們的擁躉。

2012年對於國產品牌們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在這一年裡,品牌們的開店數量刷新記錄,卻也盛極而衰。

如果你還有印象,這一年曾經被盛傳是世界末日年,當然地球最後並沒有毀滅,但自此之後,大多國產品牌卻要開始直面生死存亡的末日局面。

2012年4月12日,地處淮海路黃金地段的美特斯邦威關門歇業。

2012-2019

腹背受敵,跌下神壇

要討論國產品牌為何由盛轉衰,有兩個時間節點至關重要。

一個是2006年。ZARA進入中國,經過戰略調整、改頭換面的優衣庫也再度殺回市場。快 時尚 雖是舶來品,長期渴望變得更時髦的中國大地卻為它們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

2006年2月24日,ZARA首家中國內地旗艦店在上海南京西路亮相

另一個是2009年。淘寶舉辦了第一屆雙十一購物節,共有27個品牌參與,銷售額總計0.5億元。這個數字在九年後翻了無數番,達到了2135億。

快 時尚 和電商是國產品牌最強勁的兩個對手,不僅帶來了更激烈的競爭,也帶來了消費者的轉變。

大家開始看更多的 時尚 雜志,接收更前沿的潮流訊息,也漸漸意識到從前自認弄潮兒的我們,是真的沒見過什麼世面。

隨著中國的 時尚 豁口被打開,快 時尚 和電商也為越來越挑剔的中國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多元、有時候更加便宜的選擇。

雖然快 時尚 店鋪不放流行歌BGM,也沒請來國內巨星站台,但是主打冷色調的店鋪裝潢、緊隨國際前沿的潮流設計,和每周兩次的上新頻率,都讓人在逛街時不自覺地邁入店鋪感受高級,同時看看上架了哪些新品。

如今活得還不錯的「小ck」店鋪裝潢也採取了高級感的Normcore色調

這不禁令人想到那句知名廣告詞,「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每次都有新感覺。」這句話里其實暗含了一眾國產品牌的運營模式:上新周期長,對潮流動向的反應慢半拍,不 關注 大眾 時尚 品位的變化。在這點上,它們甚至不及淘寶網紅店。

據 時尚 商業媒體LADYMAX的數據顯示,ZARA從設計、生產到上架的流程平均只需2周,最短可以壓縮到7天。歐洲地區24小時產品到店,全球范圍內也只需36-72小時。相比之下,一件國產品牌從生產到上架之間要多方流轉,經歷數月,而此時 時尚 風向標早已轉移。

在 時尚 圈,快就是王道。ZARA一年能夠生產1.2萬個款式,相當於如今一眾國產品牌 累加 的數量。

即便如此,二十年來的順風順水早就讓國產品牌們恃寵而驕,沒有了危機感: 既然原來設計得多差都賣得出去,便少有人願意大動干戈地改革。

百貨商場這條品牌們一度爭相擁抱的大腿也是泥 菩薩 過江。

為了謀求生路,商場們都希望投靠更吸引客流的快 時尚 品牌、或是更提高商場檔次的奢侈品品牌。 國產品牌成了棄子,但是更年輕的購物中心也不願意做接盤俠。 2012年之後,各個國產品牌都開始陷入一波洶涌的關店潮。

班尼路三年間關閉1600家門店,美特斯邦威僅2014年一年就關閉800家,達芙妮累計關店 30 00多家,市值也從170億港元跌落到2018年僅剩的7億港元。

曾經遍布街頭巷尾的國產品牌們,不得已將店鋪挪往郊區,挪往城鄉 結合 部,挪往小城, 但即便是現在的小鎮青年,也不再稀罕這些品牌了,他們更愛在淘寶上買網紅同款。

銷量的直線下滑,直接導致了滯銷貨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則是管理支出的直線上升,龐大的庫存拖油瓶使得國產品牌們更加舉步維艱。為了消減庫存,一部分品牌選擇剪標售出,另一部分品牌則選擇直接銷毀。

達芙妮在 拼多多 上最低可以賣到25元一雙,大概也是有清理存貨的考量在裡面。

那麼國產品牌曾引以為傲的明星效應也不奏效了嗎?

其實過期的不是明星效應,而是曾經的鐵桿粉絲。踏入 社會 的他們在消費上更趨理性,鮮少再為偶像沖動買單—— 比起再度穿上土氣的美特斯邦威,他們寧願為周董熬夜刷數據。

美特斯邦威當然不願自甘墮落。品牌旗下的高端線Me & City直接對標ZARA,並深入ZARA代工廠學習,試圖模仿其供應鏈模式,在設計風格上也更加成熟。

美特斯邦威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挽迴流失的成年客戶,但是在運營更從容、早已打下江山的ZARA面前,Me & City顯然沒有任何優勢。

說了這么多,國產品牌最大的症結還是出在設計上。千篇一律的款式,用舊模具對款式稍加改動就推出新品,都令人厭倦—— 連抄大牌,也比快 時尚 和淘寶店抄得更慢、更丑。 「班尼路」等曾為人稱道的品質,已經無法再成為其設計停滯不前的借口。

誠然,最近幾年抵制快 時尚 「星期衣」的聲浪越來越高,但是在價位相近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更願意選擇設計好看、質量稍次的產品,而非那些質量尚可但根本不願意穿出門的單品。

人傻錢多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中國的消費者已經越來越難糊弄了。

快 時尚 和電商能給「班尼路」們

帶來鯰魚效應嗎?

一些品牌自認無力回天,主動退出了這場競爭,或是轉移了戰場。

班尼路基本退出了一線城市的主流商圈,在外環賣起了打折款。在班尼路網店裡,便宜的T恤20塊一件,比都市男女心中的平價標桿優衣庫還要低上許多。

這幾年僅有的關於班尼路的消息也令人唏噓。2016年——在黃渤說出那句台詞十年後, 班尼路因連續虧損和轉型無望,被母公司德永佳集團有限公司以2.5億元的價格賤賣。

佐丹奴要好一些。雖然中國大陸、港澳台的市場持續低迷,但是在東南亞地區卻收入大漲,表現平穩, 印尼、泰國成為佐丹奴最賺錢的市場

昔日「溫州雙雄」的命運各有不同。

美特斯邦威還在苦苦掙扎。斥資5000萬冠名了第一季《奇葩說》,之後又續簽了兩季。

看過《奇葩說》的人,應該都對馬東花式植入「有范」廣告印象深刻,這是美特斯邦威為求變而推出的一個 時尚 配搭體驗平台。

不過即便在8.8億播放量的綜藝里進行口播轟炸,有范 app 在幾大手機市場的 下載 量仍然未突破一百萬。 在2017年,美特斯邦威黯然下架了「有范」。

森馬這幾年將重心轉移至童裝領域,算是走出了差異化路線。

2018年,森馬還攜手獨立設計師走上紐約時裝周T台,並帶來一個頗有奇趣的Chingl is h系列,對於追求新鮮的年輕人來說相當有吸引力。

像森馬一樣希望藉由和國際接軌來重塑品牌的不在少數。

太平鳥轉型做國潮,主打青年文化,趕時髦做聯名,2018年2月去了紐約時裝周。在2019春夏系列裡,太平鳥還和新銳藝術家Trouble Andrew與Reilly合作,對芝麻街漫畫進行再創作。

達芙妮也依循著國際大牌轉型必先換logo的慣例, 拋棄了自己的中文名,只留下線條簡約的「DAPHNE」,以求脫胎換骨,擯棄大眾對品牌的低端女鞋刻板印象。

2016年,達芙妮投資了選秀節目《蜜蜂少女隊》,但最終虧損7441萬港元。

2017年8月,達芙妮與國際知名買手店Opening Ceremony推出合作系列,想要借一把國際 時尚 的力。但是無奈Opening Ceremony在國內知名度不算高,而這個合作系列的設計也見仁見智,很難判斷是否有爆款潛質。

一邊在拔高人設,一邊卻在瘋狂打折,達芙妮的自救之路充滿了少女般的糾結。

相比下來,百麗就聰明許多。曾經的「鞋王」雖然2017年在港交所退市,引來喟嘆一片,但事實上百麗並沒有將所有的籌碼都壓在女鞋上。

入股小眾設計品牌initial,買下Moussy和Sly母公司的大多數股權,百麗的這些舉動都表明了轉戰服裝領域的決心。在這個時期, 不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是非常理智的選擇。

另一些品牌也沒有放棄角逐。凡客在解決了十幾億債務和清理完龐大庫存後輕裝回歸,重新開始賣昔日火爆的文藝T恤。海瀾之家1億入股號稱「中國版ZARA」的UR,向快 時尚 取經的意圖明顯。

雖然大勢已去,但是傳統國產品牌們還是試圖逆風翻盤。至於結果如何,只有讓時間和實打實的銷售額去作答。

在一旁看盡「班尼路」們浮浮沉沉的我們,很偶爾也會想起自己為了多聽兩首周傑倫在美特斯邦威多逛兩圈,也不會忘記那件存很久錢才買下的佐丹奴對少年的自己意味著什麼。雖然心懷惋惜,但我們大概還是願意承認自己「愛過」。

只是那些曾經輝煌的國產品牌們也應該明白一件事, 消費者不會一輩子只為情懷買單

參考資料:

1. 土酷時裝發展史, 青年橫財發展會

2. 再見了嗎?兒時記憶真維斯, 文刀米

3. 為什麼中國出不了Zara? LADYMAX

4. 為什麼達芙妮還沒能翻身? LADYMAX

5. 國產鞋履品牌搞砸了,LADYMAX

6. 百麗正式退市,為什麼百貨一樓的老牌女鞋不行了? 好奇心日報

7. 美特斯邦威上半年虧損,冠名大熱的奇葩說也不管用, 好奇心日報

歡迎與我們分享

你關於國產品牌的回憶,

大家都一起來品品

過去的自己有多土。

⑥ 優衣庫市值首超ZARA,成服裝界第一,你對這兩個品牌有什麼認知

優衣庫市值首超ZARA,成服裝界第一,優衣庫是日本的知名品牌,而ZARA是西班牙知名品牌。

據悉,在迅銷主力的優衣庫業務的2298家店鋪(截至2020年11月)中,亞洲地區(不包含日本)佔6成。特別是在中國大陸擁有791家門店,僅次於日本(815家門店),位居第二。2020財年(截至2020年8月),大中華地區(包括香港和台灣)的營業利潤率為14.4%,高於日本的13%。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公布的2020財年業績報告顯示,大中華區營業收入與凈利潤情況明顯優於優衣庫整體情況,成為海外市場的核心力量。中國市場全年度收益總額為455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89.63億元),同比下降9.3%,占該品牌海外整體市場的54.02%。

熱點內容
八月一號股市怎麼走 發布:2025-07-04 23:18:59 瀏覽:56
三徳科技股票 發布:2025-07-04 23:16:21 瀏覽:606
為什麼深圳有股票交易所 發布:2025-07-04 23:16:15 瀏覽:276
做期貨老師一對一指導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4 23:01:15 瀏覽:121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怎麼樣 發布:2025-07-04 22:31:50 瀏覽:276
歷史最大成交量的股票 發布:2025-07-04 22:31:39 瀏覽:594
新的科技概念股票代碼 發布:2025-07-04 22:03:03 瀏覽:98
807金融學考什麼 發布:2025-07-04 21:56:24 瀏覽:776
債券基金保險哪個好 發布:2025-07-04 21:49:58 瀏覽:689
理財類保險退保扣多少 發布:2025-07-04 21:46:29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