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索股票交易所
Ⅰ 美国现任财长保尔森的个人履历和家庭背景
亨利·保尔森(Henry "Hank" Merritt Paulson, Jr.,1946年3月28日—,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滩,是现任美国财政部长。他曾担任大型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编辑本段青少年时代
亨利·保尔森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在中西部地区伊利诺伊州巴灵顿一个农业小镇的农场长大,至今还在那里保留了一间居所。他身高6英尺,仪表整洁,言辞朴实,在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在1964年考入美国东部常青藤名校之一达特茅斯大学,获得英语语言学位,身高约1米86的他,还是美国常青藤名校最佳橄榄球球手之一。1968年,保尔森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后获得哈佛大学MBA学位。
编辑本段进入美国精英阶层
1970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保尔森一脚迈进五角大楼,担任国防部长幕僚助理,尼克松总统在任期间,出任总统幕僚助理和白宫内务委员会成员。“保尔森是一只牛头犬,很像年轻时的切尼。” 保尔森的好友说起他的早期华盛顿岁月,不无赞叹,“他是推销员中的推销员,他兼具坚韧和热情,这使得他非常高效。”
1974水门事件后,他加入高盛芝加哥分部,在芝加哥分部担任银行业务助理,1982 年升为合伙人,1988年他获委任成为高盛芝加哥分部的主管合伙人,1993年升任为公司在美国中西部投资银行地区主管合伙人,1996年被任命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1999年5月,他正式出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编辑本段笑傲华尔街
在保尔森的领导下,高盛集团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高盛的员工数目虽然仅及业界老大美林证券和第3位的摩根士丹利的一半,但去年高盛盈利都名列榜首。此外,从2000年起,高盛就一直保持着全球并购业务第一的地位。
保尔森统率高盛期间,不仅连夺证券承销大单,并引领高盛进入商品市场。成为商品期货的最大炒家之一,高盛去年的营业收入中,商品期货交易的收入已经超出了投资银行业务。
保尔森也是华尔街最赚钱的银行家,他去年的薪酬收入为3830万美元,比美林证券的奥尼尔、雷曼兄弟的富尔德、贝尔斯登的凯恩及摩根士丹利的麦克这些大投行掌门人都高出一截。不仅如此,保尔森也是华尔街最慷慨的老板,根据高盛向美国证监会呈交的文件,该公司22,425位职员在2005年度共获发117亿美元薪酬,平均每人获得52.1万美元,在华尔街无出其右。在他的执掌之下,高盛成了美国最赚钱的证券公司。2005年,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高盛的盈利达到了创记录的56亿美元。
保尔森属于美国证券界中的“鹰派”。蛰伏高盛30余载,他“治军”严明,手腕强硬。“(在高盛)15%到20%的人创造了公司80%的价值,所以很多人可以被裁掉,而不会影响公司的业绩,”保尔森的这句经典名言至今还让绝大多数高盛的雇员们心惊胆战,虽然此后保尔森对此番言论表示道歉,但高盛的“痛苦的裁员”却没有因此停滞,据《财富》测算其裁员比例仅次于美林公司。
在独特理念的支撑下,高盛与美林及摩根士丹利多年来稳居全球投资银行业内三雄,保尔森本人也成为华尔街最能赚钱的老板,在高盛任职32年期间,保尔森积蓄了超过5亿美元的资产。光是2005年,保尔森的年薪就高达3830万美元。就在保尔森即将履新、离开高盛之际,高盛董事会又特意准备了一份1870万美元现金的“大红包”送给保尔森。
但作为高盛的掌门人,保尔森发挥的影响力远远超越高盛公司本身。除掌管高盛,保尔森还承担起公共职责,在华尔街发起公司治理运动。例如在2002年,保尔森公开严厉批评美国上市公司的渎职行为;在格拉索案爆发时,他挑头反对格拉索高达1.4亿美元的薪资结构,鼓吹对纽约证交所董事会进行改组,他还支持高盛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塞恩出任纽约证交所首席执行官。作为高盛第一把手的保尔森也跃升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金融高手之一。2004年在美国媒体评选的“华尔街权力排行榜”上,他曾高居榜首,而被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的头衔。
编辑本段布什盛情邀请保尔森入阁
布什总统延揽保尔森入阁,着实下了不少功夫。面对布什的邀请时,保尔森当初的反应是婉言谢绝,因为他不想做一个“花瓶”和“传声筒”。在布什任内的前两任财长保罗·奥尼尔和约翰·斯诺,都不是总统决策圈内的一员,而是沦为推销白宫减税政策的“推销员”。奥尼尔在离职后就曾感慨自己被排斥在白宫决策圈外,处于一个无关痛痒的职位。
到布什再次邀请保尔森出任财长时,两人在白宫长谈了一个下午,布什答应给保尔森会比斯诺及奥尼尔前两任财长有更大的国内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决策权,他的实质权力会和国防部长及国务卿平起平坐,终于让保尔森心动。布什于2006年5月30日正式提名保尔森出任财政部长,接替当天早些时候宣布辞职的约翰·斯诺。
斯诺的离职并不意外。几个月内,白宫官员们就在私下里传闻他即将“走人”的消息;但对保尔森的任命,却是出乎意料的。据说,白宫一直在试图“引诱”保尔森出任财长,但他拒绝了好几次,原因是布什内阁看起来已将财政部长的角色降格为一个“推销员”。
保尔森曾向友人提及,此番出任财长是因为“应该有一番作为”,所以他不惜放弃3830万美元的华尔街职位,去华盛顿上任,后者的收入只有20万美元,两者相差近200倍。如此巨大的差距也说明,保尔森同意出任财长绝非为了金钱,毕竟,仅其在高盛持有的股份就价值数亿美元。很快,印制在被称为“绿背”的美元纸币上“约翰·W·斯诺”的亲笔签名,就被“亨利·M·保尔森”的字眼所取代,这也是宣誓就任美国新一任财长的保尔森所被赋予的第一项特权。
相比以往的财长上任,保尔森的就职仪式似乎得到了布什的格外重视,总统先生甚至“罕见地”(美联社语)从白宫步行到财政部大楼出席仪式,而以往碰到类似情况,布什通常都会以车代步。布什宣布保尔森的任命时,称赞保尔森“有极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对证券市场的深刻理解,有能力看清楚经济局势”、“保尔森会成为我在本土及国际经济政策方面的首席顾问,我们将保持相同态度,为国民制定合适的政策,继续保持美国经济繁荣。”
“财政部-华尔街共同体的又一例证,”对于保尔森的获任,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如此表示,“这个‘共同体’的势力太强大了,制造业、运输业背景的斯诺根本摆不平。”“应该说布什是不得不找这个人来。” 对于斯诺的离开,彭博通讯社的评价是,“尽管深受赞誉,但他从未成为布什政府真正的‘圈内人’。”
保尔森在就职仪式上说:“美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我们必须努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促进改革和国际金融市场现代化。”他同时表示,自己将尽全力使美国经济继续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弹性以及开放度的典范”。
在发表完简短就职宣言的当天,保尔森马上召集美国财政部的全体人员开会,向他们阐述了自己对于财政部未来工作的规划。在当天余下时间里,保尔森还一一与美国国会议员、政府同僚以及其他国家的财政高官进行了电话交谈。
Ⅱ 格拉索是谁
2003年 任 纽交所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2003年,纽约证交所工资与福利委员会与时任纽交所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格拉索签订了一份巨额的工资合同。后来这份高达1.39亿美元的巨额薪酬合同被媒体披露,立即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同年9月,格拉索被迫辞职。
200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判处理查德·格拉索归还他领取到的1亿美元左右的巨额薪酬。
Ⅲ 经济中的五角格局
五角形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几何图形。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发现,正五角形内各连线交点将彼此分割为比值0.618的两部分,即为人所共知的自然美学密码——黄金分割率。
而从哲学的角度审视,这个巧夺天工的五角平面形状则谕示着多极势力间彼此联系、相互制衡的复杂关系。
一直以来,美国的纽约证交所(NYSE)和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Nasdaq),联同欧洲的伦敦证交所 (LSE)、欧洲证交所(Euronext)和德国证交所(DB)共同构筑了国际证券市场的五角形格局。
在彼此合作、相互制约之下,五大证交所你追我赶,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助力。但时过境迁,国际证券市场的五角形格局正在悄然崩溃。
蚕食鲸吞 五失其二
在金融并购浪潮的汹涌侵袭之下,五角形的一角,甚至两角,时刻面临着香消玉陨的命运安排。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伦敦证交所的“生死劫”。
自从1998年起,德国证交所、欧洲证交所、纳斯达克和纽约证交所就先后发起了收购伦敦证交所的要约,虽然英国人的高傲最终没能让这些并购新闻转化为现实,但没有人怀疑“百年字号”的伦交所正在缓慢地走向其辉煌历史的终点。
而近来纳斯达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大动作,正在加速伦交所的消失。据《华尔街日报》(欧洲版)5月4日的消息称,纳斯达克已将其在伦交所的持股比例由15%上调至19%,这意味着很难有人能够阻止纳斯达克全面收购伦交所的计划施行。
在“伦敦争夺战”中失去先手之后,纽约证交所、欧洲证交所和德国证交所也没有闲着。围绕着与欧洲证交所的合并方案,纽约证交所和德国证交所正在展开新一轮的竞争。5月初的市场资讯显示,谋定后动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很可能后发先至,利用德国与欧洲证交所谈判停滞的契机,与后者结下“秦晋之好”。
在风云变幻之中,国际证券市场的五角形格局岌岌可危,几大交易所之间令人瞠目的大规模跨洋并购,预示着一个金融新时代的即将到来。熙熙攘攘之际,纷纷扰扰之中,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困扰着市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异变?
策略:取长补短
随着基础科技和金融理论的长足进步,创新逐渐成为新世纪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在金融产品日趋丰富、金融业务日显巨细的市场背景下,国际证券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显千秋的多元化格局。发展历史不同、地理位置有别、文化底蕴相异、科技含量参差、管理理念迥然的五大证券交易所在不同领域具有“比较劣势”,这注定了相互渗透必然成为各自生存壮大的不二选择。
具体说来,有着214年悠久历史的纽约证交所作为美国最大、最老、最负盛名的证券交易所,很长时间以来一直笼罩在“格拉索薪酬丑闻”的阴影之中,而固守落后的“手语交易”模式早已让其成为电子交易时代的业界笑柄。
虽然新总裁斯恩励精图治,力求推广电子交易和人工交易并存的混合模式,但在科技创新应用突飞猛进的现时,这种折衷的妥协方案显然难以全面提升纽交所的效率。
在这一方面,有着233年历史的伦敦证交所更是令人扼腕。
老态龙钟的英国贵妇在2001年针对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的收购战中,所表现出的惊人迟钝和无知,目空一切的高傲姿态、粗枝大叶的并购要约、漏洞百出的谈判计划,让本能激活伦敦交易所的“科技联姻”化为泡影,直接导致伦交所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凄惨境地。
至于业界新贵纳斯达克、欧洲证交所和德国证交所,这些新生代虽然在交易成本的节约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品牌不响、底蕴不足一直是其超越自我的瓶颈所在。通过与老牌交易所的合并,它们不仅能够得到业务范围拓宽、管理经验增强、交易时间延长的整合优势,更能直接实现品牌优化的瓶颈突破。
总之,互补性的存在以及市场多元化的要求,使得五大证券交易所产生彼此融合的发展趋势,直接催化着五角格局的崩溃。
潮流:做大做强
如果将视角放大至整个国际金融业,不难发现,在证券、银行领域,“强强联手”的大型并购已经是市场主流。
在资本流动频繁的国际金融领域,“规模经济”逐渐演化为标志性特征,市场的生存准则就是“大不一定强,强却一定要大”,唯有资本雄厚、资产庞大的金融机构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日趋惨烈的生存斗争中赢得机遇。
五大证交所在这种金融浪潮下选择彼此联手,是信用增强的一种有效信号显示。通过并购,巨型化、集团化的新生证券交易所,作为规模经济时代资本融通的重要载体,避免了脱节于金融产业链的尴尬。
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失衡
继续放大视角,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发展趋势间的裂痕悄然浮现。
在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区域经济整合日渐深入、全球经济合作愈发频繁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脉搏跳动日趋平稳、和谐,地域、文化、国别差异形成的全球化壁垒正在迅速减少。
但与实体经济的快速融合相比,金融领域的地域差别依旧是限制国际资本大幅流动的重要障碍,跨国、跨洋、跨大陆的“超级金融超市”的匮乏,给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带来了瓶颈约束。
五大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并购,正是弥补裂痕的宏观需求之下市场的自然反应,五角格局的崩溃和新生格局的出现在整合国际证券市场的同时,也悄然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之间建立了无形的桥梁。
总之,国际证券市场五角格局的崩溃,究根问底,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深谙必然性之余,五角形完美制衡机制的消失令人忧心,国际证券市场很可能在并购完成之后邂逅新的监管问题和法律瓶颈。不过在此之前,静观市场变化、把握并购资讯才是防微杜渐的理性选择。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