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版图的扩展取决于哪个变量
❶ 金融衍生工具有哪些
你好,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分为交易所交易市场、银行间市场和银行柜台市场三个部分。
(1)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所市场。目前在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股票指数期货、少量资产支持证券等。
(2)银行间衍生工具市场。中国银行间衍生品市场主要集中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主要交易的衍生品包括债券远期、银行间远期外汇、人民币利率掉期、外汇掉期、利率互换、人民币外汇期权等。
(3)银行柜台衍生工具市场。取得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与机构客户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目前主要涉及远期结售汇、外汇远期与掉期、利率衍生品交易等等。同时,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和业务的经营活动中,也较多涉及了嵌入式金融衍生品交易。
❷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是为了进行风险对冲(risk hedge)。但是这个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手头有可以进行实物交易的东西。金融衍生工具很多,包括期权,期货,远期,掉期,还有组合的奇异期权之类的。
衍生工具产生的最跟本原因是避险,金融自由化会进一步推进衍生工具的发展。
(2)金融版图的扩展取决于哪个变量扩展阅读:
衍生金融资产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自出现以来,发展迅速。
70年代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普遍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度,使规避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成为金融交易的一项重要需求。衍生工具能有效地转移投资者某些不愿承担的风险给愿意承担者。
各国政府逐渐放松金融管制以及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等有利条件促进衍生工具飞速发展。先进技术的出现,使实施套期保值、套利和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成本费用得以大大降低,从而也使衍生工具供给量大大增加。
金融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促使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70年代以来期权定价模型等衍生工具估价模型和技术取得突破并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有利于投资者更为准确地对衍生资产进行估价、风险管理,有利于衍生工具的发行和使用,从而促进衍生资产的正常发展。
❸ 互联网金融四个制高点哪个更重要
(1)基础设施: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
此处的基础设施主要指支付体系、征信体系和基础资产撮合平台。
支付体系是互联网金融的不二法门,且竞争刚刚开始。支付是人们对金融最朴实的需求,也是应用场景最为丰富的一种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诞生和发展首先起源 于支付。例如,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的诞生最早是为了满足荷兰强大的航海贸易在支付结算方面的需求;19世纪后半期中国山西票号的诞生也与山西盐商 的支付结算需求紧密相关。如今,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同样以支付为金融的切入点。
支付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经过特定的加工和整理就能够成为信用基础。未来,随着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数据的种类、数量及时效性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对个人的信用互联的评价体系也将更为多元、立体和即时。
2014年6月,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的发布,我国社会征信的法律基础和标准体系有望在未来几年逐步完善。征信体系将会继续维持政府主导的中心化格局,还是逐步向市场化、多元化发展?这一切也同样值得期待。
基础资产撮合平台是指股权、债权、产权、林权、地权、碳排放权等基础资产的交易和撮合平台。此类平台的发展主要源自中国社会融资结构的改革。目前中国间 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是6∶4,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手段较为单一,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是3∶7,金融危机前一度达到过2∶8。未来中国必将改变社会 融资结构倒挂的局面,去中介化是趋势所在,而互联网金融新型业态的发展也将加速去中介化的实现。
(2)平台:互联网模式在金融领域的延续
平台是指连接两个或多个特定群体,为其提供行为规则、互动机制和互动场所(常常是虚拟场所),并从中获取盈利的一种商业模式。拉卡拉公司创始人孙陶然在 《平台战略》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一个成功的平台往往需要做好几件事,一是选择平台战略的企业需要有能力积累巨大规模的用户,二是需要提供给用户有着巨大黏 性的服务,三是需要有合作共赢、先人后己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平台商们正在纷纷践行以上准则。
平台模式在互联网行业被广泛应用,因此当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业务时也自然地延续了这一战略。但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平台仍是相对陌生和抽象的概念,如何改变思路及试行平台化运营也可能是传统金融的又一突破点。
(3)渠道:多渠道整合是关键
渠道则是互联网时代对金融机构传统核心资产的重新审视,也是互联网企业线上线下整合的重要阵地。渠道的核心议题是多渠道整合,即客户能够自由选择在何时 通过何种渠道获得怎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背后是机构的不同渠道在产品和服务、流程、技术上的无缝对接。这一点对于拥有较多实体渠道资产的传统金融机构来 说尤为重要,需要通过两方面的转型来实现:一是渠道定位从“以我为主”向“以客户为主”转型,二是实体渠道功能和布局的转型。
渠道定位向“以客户为主”转型:传统金融机构对渠道互联网化的尝试由来已久。从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至今,几乎所有的银行、证 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互联网渠道。但传统的网银或手机渠道更多的只是将网点的流程电子化、网络化,仍是从金融机构流程管理的角度进 行设计,而非从客户需求和便利的角度进行改造。因此,金融机构多渠道整合的难点并非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思维的转变。
实体渠道功能和布局的转型:虽然实体渠道对金融机构来说是重资产、高成本,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客户对实体渠道的心理依赖,尤其是针对复杂产品和服务的面 对面交流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实体网点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实体网点需要转型,比如更多地将目前低价值的简单交易(如现金存取、转账汇款等)转移到ATM 和电子渠道中,从而使网点人员有更多时间来进行销售和咨询工作。
互联网企业大多依托于电子渠道,较少具备实体渠道资产,但仅仅依靠单一的线上渠道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客群和场景。因此,多渠道整合同样是互联网企业值得思考的方向。
(4)场景:找准客户生活的主场景
场景是金融“生活化”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体现。互联网金融版图的扩张实际上依靠两个维度的扩展,一是扩大目标客群,二是占领客户的生活时间。扩 大客群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地域的扩张、年龄层的扩张、财富层的扩张等等。而占领客户的生活时间则需要占据尽量多的应用场景,即流量入口。占据用户上网时 间流量最多的是娱乐、沟通、信息获取和电子商务这四大类活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中国网民2011年每周的上网时间中,9.3小时用于娱乐,7.6小 时用于沟通,5.1小时用于获取信息,5.3小时用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对客户时间的争夺也紧紧围绕这几大领域展开。
个人认为这四点是相互依靠的!离开任何一个都是不能独立存活的!另外,还要根据你的发展进度而言!每个阶段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
❹ 金融学中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时间。
2、货币流通速度
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1、数量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 。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 。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
2、时间效应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中间时滞: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
外部时滞:
(1)微观决策时滞;
(2)作用时滞
(4)金融版图的扩展取决于哪个变量扩展阅读
金融创新对三大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1、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通常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或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需,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另一种手段。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再贴现率的调整;
(2)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金融创新对这两项内容都产生了影响,二者共同作用,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是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直接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或使商业银行信用扩张,
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则卖出有价证券,使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
❺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避险,金融自由化会进一步推进衍生工具的发展。
2、金融衍生工具产生是为了进行风险对冲(risk hedge)。但是这个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手头有可以进行实物交易的东西。
3、金融衍生工具很多,根据各种分类,分很多种,其中根据自身交易方法可以分为
1)金融远期合约
2)金融期货
3)金融期权
4)金融互换
(最熟知的这四种工具)。
(5)金融版图的扩展取决于哪个变量扩展阅读:
金融衍生工具,是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取决于后者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 产生的原因详细分析如下:
(1)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基本原因是避险。利率市场、汇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发生波动,市场风险急剧放大,迫使商业银行、投资机构、企业寻找可以规避市场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进一步推动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自由化是指政府对限制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制予以放松,给予金融机构较宽松、自由、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发展环境。
(3)金融机构的利润驱动是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和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金融机构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开发以及担任中介,扩大利润来源。
(4)新技术革命为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手段。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与基础资产之间的紧密关系、价格计算以及交易策略的高度复杂性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要求严格,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市场规模的壮大和交易效率的提高。
❻ 虚体经济的《虚体经济周期理论与美国新周期》
一、经济现实挑战传统周期理论
1991年3月至2000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处于历史上最长的连续增长期,且经济运行态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理想组合。“新经济”和“新周期”概念正是经济学家对此次美国经济增长和周期中有别于传统周期特征现象的概括。目前关于此次周期形成的较为公认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在经济上升阶段,美国经济模式的更新、新兴网络产业的发展使生产率增速加快,经济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并存成为现实,后来互联网企业盈利前景暗淡,新型技术创新缺乏,使经济进入了全面衰退状态。笔者认为这种描述和解释忽略了美国现阶段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现代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
事实上,在这一次增长周期中,金融市场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其迅速攀升与大幅快速回落成为这一轮经济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以处于经济增长阶段的1995-1999年为例,道-琼斯指数上涨3倍,同大萧条前1924-1929年间股市的涨幅不分伯仲,而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纳斯达克指数更是上升了9倍多。再以股票市盈率衡量,1999年底道-琼斯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为45倍,高于1929年最高峰时的水平,而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则高达120倍。从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持续了10年的稳定增长局面被打破,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忽然下降到不到2%的水平。金融市场也呈现全面紧缩态势,各股指数全面下挫,其中纳斯达克指数比2000年3月最高峰时缩水了一半以上,目前仍在1200点左右徘徊。
经济周期中的股市波动现象并不令人感到希奇,但如此大规模的股市波动在历次美国经济周期中都是罕见的,金融市场与美国新经济和新型周期之间的关联,已经向“传统”周期理论提出挑战。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经济学家仍然墨守MM定理和从生产函数角度推导经济波动原因的理论传统及思维定式。而在这样的框架内金融市场无法被引入经济周期模型,它的作用往往被简单化成一个代表资金流向的函数。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虽然论及金融市场会在周期形成中发挥作用,但有关探讨并没有深入到经济周期波动机理的层次。也就是说,随着金融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真实经济越来越虚拟化,传统周期理论由于不能为金融市场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提供满足的解答而亟待改进。为了与传统周期理论相区别,我们把下文要探讨和构建的理论定名为“虚体经济周期”理论,它根植于“传统”周期理论框架内,但在构建上以金融市场为切入点和视角,在内容上强调的是金融市场的作用。
二、从金融市场入手构建“虚体经济周期理论”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经验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与真实经济总体波动之间的确存在相关性。这些发现与新古典理论中金融结构无关命题相矛盾,于是在90年代初涌现了一些以真实经济和金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效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它们沿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向前发展:第一条由Minsky首先提出,因受凯恩斯的影响而没有论及微观主体理性的思路,其结论难以被证实和推广;第二条思路以融资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为切入点,认为金融市场摩擦可以为金融对真实经济行为影响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微观基础,从而解释了大规模经济冲击时经济也会呈现出大而持久的波动。
沿袭第二条思路的经典文献是Bernanke和Gertler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一篇论文《代理成本、企业净值与周期波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学者受该文的启发开始就金融对真实经济波动的影响展开深层次的探讨。他们不断地对Bernanke和Gertler提出的金融加速模型进行新的修补,尝试建立一个能将金融市场内含到其中的周期模型,以缩小理论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差距,为美国经济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周期解释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在虚体周期理论的核心——金融加速模型中,资金的融通是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它涵盖了直接和间拉融资两种行为,但为了简化和便于处理,都以间接融资——“贷款”为所有融资行为的代表而不再进行具体区分。因为从本质上看直接融资虽不涉及还本付息,但其追逐回的目的本身也是一种变相的“还本付息”要求,因此直接融资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非凡的间接融资。
附图
图1金融加速模型中参与人与市场结构
该理论的整体思路很清楚: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使企业家只能以自己所拥有的净值为基础进行融资,由此产生的连动机制可能使金融市场加速和放大系统受到的外部冲击。
企业融资局部均衡
首先说明在资本价格、资本预期回外生给定时资金借贷双方的局部均衡。
企业j在时期t筹划它在t+1期进行生产时要投入的资本,数量为K,单位价格是Q,假定资本无折旧,并且对于单个企业借贷无杠杆限制,而对整个企业界的借贷行为则存在一定的杠杆限制。企业在t期末的自有资本即净值为N。资本回受整体和特征性风险的双重影响,可以表示为wR,其中随机变量w代表特征性风险,R代表整体风险,w是独立同分布变量,存在连续分布函数F,而且在取值都为正时有E=1。特征性风险满足以下条件:
附图,不难看出对绝大多数分布来说,这个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由此,企业借入资本的数量可以表示为B=QK-N。
在模型中,存在着一个抽象的金融市场,它是将作为资本来源的居民户和作为资本需求者的企业连接起来的中介,呈风险中性。由于居民户是典型的风险回避者,所以在借贷行为发生时,中介必然要让企业吸收并承担市场上的整体风险,而金融市场上每个企业借贷行为所对应的R,在整个市场范围内的平均值一定比无风险利率R高。同时,由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还要付出监督成本CSV,使自己能够获得与资本收益相关的信息。监督成本的存在说明为什么企业在没有对借贷合同附加任何限制时外部融资成本比内部融资成本要高,它等同于中介的破产成本。表达式如下:
附图
附图代表未预期到的资本回变动。显然,企业通过金融中介的均衡条件将无法偿付时的资金成本进行了内部化。
至此,一个标准的企业借贷架构已经形成,模型的局部均衡可以总结为,在资本回总体风险R和随机风险w的分布已知、资本价格Q和企业净值N一定的情况下,这个等式是整个模型的关键所在,它代表金融市场上资本的供给曲线,揭示出企业借贷资本与企业净值之间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时,S增加,从而也即在均衡时企业的资本收益等于外部融资的边际成本,该式充分体现在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净值N对企业外部融资供给的决定作用。
部分价格给定的一般动态均衡
下面将原来仅限于企业和贷款者之间的局部均衡扩展到一般动态的情形,也就是将局部均衡中视为既定的资本价格、资本预期回两个变量以及状态变量企业净值内部化由模型自身决定,目的在于说明资产价格、资本回和企业净值之间的循环促进关系。
首先应将企业部门对资本和劳动的需求汇集成总量,因为资本的市场总需求在此模型中是一个关键变量,从它身上可以反映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同时它也说明企业净值的变化对资本需求影响的基础。
企业通常在上期末购买资本为下一期的生产做预备,所购资本与雇佣劳动结合才能有所产出。假定企业生产的规模收益是不变的,据此可得总量生产函数:
Y=AKL
其中,Y代表t期产出,K代表所有企业在t-1期末购买的资本量,L代表劳动投入,A是外生的生产技术系数。
附图
假设企业将产品直接卖给零售商,零售商相对于生产者的利润表现为商品的相对价格
企业资本需求和资本供给的动态均衡,即上述两个表达式的平衡要取决于状态变量N。N可以被认为是企业家所享有的权益,包括企业家在支付了贷款者本息之后的剩余——股东权益和企业家的劳动所得。严格来讲企业家的劳动所得也应该算入总的劳动供给中,于是有L=H。其中H代表居民户提供的劳动,H代表企业家提供的劳动,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企业家的劳动所得对企业家股权收入增长的贡献很小,因此H可以被标准化为劳动函数形式上的改变实际上并不会影响模型模拟的最终结果。企业家所享有的权益N的具体表达式为:
N=企业家剩余+企业家的工资=γV+W
V的具体表达式为:
附图
可见资本回未预期到的1%变动导致企业家股权的百分比变动等于企业所有资本总值占企业家股权的比例,由于财务杠杆的存在,这个比例≥也就是说未预期到的资本回变化导致企业家剩余的变化要大于等于1。换句话说,资本价格未预期到的变动对企业融资状况来说至关重要。
企业家的劳动工资由边际产出决定,即:
附图
综合以上生产函数、N、V以及W的决定表达式,并将企业家劳动标准化为就可以得到N的微分形式等式,它和外部融资的资金成本曲线一起勾画出体现金融加速作用的模型核心表达式:
附图
式解释了企业净值如何内生的问题,式解释了企业净值对资金成本的影响。它们共同说明在给定的情况下,批发产品的生产、企业投资、资本形成以及资本价格和净值如何被决定,那些在这里既定的价格变量该如何被界定,将取决于所采用的经济系统框架的性质。
附图
图2模型冲击效果
模拟效果与结论
这里省略了对模型的参数定值和冲击模拟过程,而直接给出冲击效果图。以货币政策冲击为例,让名义利率下降25个基点然后再逐渐恢复,得到如上效果图。
图2是在对参数定值的基础上,金融加速模型描绘的经济系统对各种冲击效果的模拟,图中横轴时间都以季度为单位,纵轴是各变量在冲击发生后对各自稳定状态的偏离。虚线代表将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升水固定在稳定状态,而不是让其随净值比例变化时的情形。也就是说,它代表的是与完整的模型有同样的稳定状态但金融市场的作用被完全限制住了的情况;实线则代表存在不受限制的金融市场作用的情形。不难看出,在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变量在系统受到冲击时的变动幅度都要大于不让这种信息摩擦带来的效果发挥出来的情况。实际上,金融加速理论正是因此而得名,它说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能够放大经济系统承受的各种冲击而将之转化为持续的宏观波动。
虚体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
在金融加速模型及相关模拟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笔者试图总结出虚体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
加速器。以市场无风险利率的下降为例说明金融市场如何放大了经济系统受到的波动冲击。整个过程类似一个乘数效应的作用过程:利率的下降通过降低资本预期回而刺激了企业的资本需求,企业相应增加的投资使资本价格上升,资本价格的上升又使企业净值增加,而且企业净值的变动幅度要大于资本价格的上升幅度。企业净值的增加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升水下降,进而刺激了资本供给和投资,反过来又使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即使此时利率已经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个过程仍将由于企业净值已经增加而持续。
减速器。金融市场也为经济系统提供了加速下滑的动力。假设经济系统碰到了包括货币政策冲击在内的某种负面冲击,对前景的悲观使借款人提高了对资本预期回的要求,企业投资需求因此减少,资本价格下跌,企业净值随之下降,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升水的上升,抑制资本供给和企业投资,而投资的减少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价格下跌的趋势。金融加速理论的初始提出者Bernanke和Gertler已经证实企业的初始净值越小,这种经济减速效果就越明显。
虚体经济周期中同样蕴含经济危机。加速器和减速器为以金融市场为动力机制的虚体经济周期提供了上升和下降阶段的解释。除此之外,我们不难从上述对金融加速模型的分析中得到另一个重要的结论:以金融为动力的经济周期自身就包含了经济危机的诱因,如同传统经济周期理论也内在地包含了使整个社会生产普遍过剩的可能一样。
在分析企业最优资产借贷问题时,我们得到一阶必要条件:随借贷资本与N之间比例的上升而上升的限制。正是这个限制给企业进一步融资扩大生产设置了障碍,使虚体经济周期理论框架内存在着经济危机的可能。
三、虚体经济周期理论对美国新周期的解释
创新的“蜂聚”和乐观的资本回预期使企业资本需求剧增
如虚体经济周期理论所揭示的那样,金融加速器的效果显现首先是从美国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在90年代有大幅度和高密度的增加开始的。
90年代是美国创新的“蜂聚”期。企业的资本需求出现激增的根本原因是90年代恰逢美国技术创新的“蜂聚”时期,由于创新难以度量,这里我们用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的衡量指标。因为大多数专利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资料显示,美国从专利制度正式设立到注册100万个专利,整整花了85年的时间,而在90年代从第500万个专利增长到600万个专利只用了8年的时间。90年代以来美国年平均专利申请数为80年代的84倍,而80年代是70年代的21倍。专利申请数在80年代非凡是90年代较历史平均水平有大幅增加的事实表明,这一时期确实是美国技术创新的“蜂聚”期。
美国企业对技术投资回持乐观预期。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美国长期处在技术开发的前沿,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已具有世界霸主的地位。1997年,在全球信息市场中美国所占份额为48%,大大高于欧洲的25%和日本的16%。在软件方面,美国占世界软件销售的75%的市场份额,仅在1996年一年,微软公司的利润就高达34亿美元。霸主的地位意味着国际竞争中高额的垄断利润和巨额回,而这种预示着资本高额回率的垄断利益是企业家投资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一支催化剂。
乐观的资本回预期加上美国技术创新“蜂聚”期的到来等正面因素的累积,使美国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在90年代初剧增。
“股市奇观”是资本价格上升和企业净值增加的结果
强劲的资本需求和全球范围内不受限制的资本供给相互配合的结果,是融资市场的繁荣和投资活动的踊跃。虚体经济周期理论中的加速器机制告诉我们,企业增加投资将带来资本价格上升的结果,资本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使企业净值增加,而且企业净值的变动幅度要大于资本价格的上升幅度。企业净值的增加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升水下降,进而刺激资本供给和投资,使得资产价格继续上升。以上建立在模型基础上的理论推倒的结果——资本价格的节节上扬,已经被现实中美国股市指数自1992到1999年底的表现所印证。
金融加速良性循环最终表现为超长的持续增长
虚体经济周期理论告诉我们,金融加速机制具有乘数的自加强效应,这种效应通过如下几个途径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造成1990到1999年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事实。
高消费是主要动力。由表1可见,美国经济在90年代的三个时期中,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同期的消费水平也翻了近一番,而个人储蓄率却下滑到1%的低水平,减少了一半有余。美国私人消费长期以来一直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因此从数字上不难得出结论:美国的高消费和过度消费是支持美国经济超常增长的主导因素之一。
表190年代美国个人消费指标增长情况%
GDP增长率企业的固定资 消费增长 个人可支配 个人储蓄
产投资增长率 率 收入增长率增长率
1990-19952.45.0 2.62.17.2
1995-19973.9 10.4 3.53.14.7
1997-19994.2 10.5 5.14.03.1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国民收入和产品账户》和2000年美国《总经经济告》整理。
高投资推波助澜。股市的繁荣刺激了企业的投资欲望,90年代美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增长速度引人瞩目。在90年代上半期,投资率稳定在5%,从1995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率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0.4%和10.5%的高水平;1991-1998年,美国总投资每年比上年的增长量为51亿、444亿、937亿、589亿、962亿、1082亿、410亿美元。
危机因素的累积
现实中,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的确造成了危机因素的累积,使过多资金在持续注入新兴产业的同时为企业不能按时“还款”埋下了伏笔,由此在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作用下,经济由增长进入到虚体经济周期的减速阶段。
危机因素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美国金融市场的代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纳指于1995年7月17日首次收于1000点以上,此后不到5年,该指数便突破了5000点,而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实现同样的突破却用了23年。这样的突破速度在以往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科技股因此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泡沫所在。除此之外,经计算,1995年,美国纽约股市收益有46%是来自于利润,54%则来自于资产溢价,从1997年开始由于公司利润增长停滞,市值飙升几乎全部来自于资产溢价,且增加幅度并不比1997年前的幅度小。金融资产向信息产业的过度配置还导致了该行业内部不计成本的竞争局面,使整个信息产业的规模在迅速扩大,远远超过了现阶段的需求。供过于求局面的形成大大降低了信息行业投资的回。因为信息行业是此次经济周期的主导行业,因此从整个经济系统的角度来说,代表企业按期“还款”可能的投资回率指标,在该行业的降低意味着虚体经济周期的危机因素在不断累积。
危机因素释放源自系统受到的不利冲击
不断累积的周期危机因素最终要寻找途径进行释放的,虚体经济周期的危机因素释放是以经济系统受到不利冲击为突破口的。具体来说,就是以美联储连续上调利率为导火索,继而在经济系统对这个负面影响因素的不断放大过程中逐步得到释放。
从1999年5月到2000年5月,美联储数次提高短期利率,从75%上升至5%,共提高75个百分点。此举虽然是出于遏制经济过热的良好初衷,但却直接带来股市的下挫和震荡。其背后的经济原理是:在经济系统碰到了包括货币政策冲击在内的某种负面因素的冲击时,对前景的悲观往往使借款人提高了对资本预期回的要求,企业投资需求因此减少,资本价格和企业净值随之下降。纳斯达克和纽约股市虽然后来分别在2000年1月及3月创过历史新高,但随着利率屡次调高,最终两者都没能避免下挫、整理、泡沫破裂的结果。
资本价格下跌使经济滑入减速阶段
从虚体经济周期的角度看,美国经济在2000年第三季度进入了减速阶段,主要的表现是2000年第三、第四季度的增速分别是3%、9%,2001年四个季度的增速分别是3%、0.3%、-3%、7%,2002年第一季度增长率虽然有所回升,达1%,但第二季度又回到了1%。经济之所以下滑,根本原因还在于拉动美国经济“火车头”——资本价格出现回跌:美股走势在2000年下半年发生逆转,2000年全年纳指累计下跌近40%,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指分别下跌超过6%和10%,并且是10年来三大指数首次同时下跌。到2001年3月22日,美国三大股市的指数从上年的高峰分别下跌20%、64%和28%。根据股市下跌幅度超过20%为熊市的国际通用标准,从那时起均已进入熊市,尤其是代表科技股的纳斯达克,其下挫幅度已经超过历史上最惨的一次空头。加总来看,到2001年中期,美国股市跌掉的市值已经相当于美国总产值的50%,是1987年股市大暴跌时的两倍。目前,三大股指仍然分别在8500点、1200点、900点四周踯躅不前,美国经济进入调整阶段。
参考文献
1金志奇:《美国信息产业革命与宏观经济目标》,《世界经济》第5期。
2许永兵、徐圣银:《长波、创新与美国的新经济》,《经济学家》第3期。
3扬帆:《盛极必衰:美国经济大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第11期。
4Bernanke,Ben,andMarkGertler:“AgencyCosts.NetWorth.andBusinessFluctuations“,AmericanEconomicReview
79pp.14-3
5Bernanke,Ben,andMarkGertler,SimonGilchrist:““,NBERWorkingPaper
No.4789,,78.February,pp.1-1
6——:““,NBER
WorkingPaperNo.645March.
7Carlstrom.Charles,andTimothyFuerst:“AgencyCosts.NetWorth.andBusinessFluctuations:AComputale
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AmericanEconomicReview,Forthcoming.
8Minsky,H.P.:StabilizinganUnstableEconomy,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我在网上搜了一个小时看到的这篇论文其中都能看到附图附图但就是看不见图,希望各位词友如果找到带图的这篇论文给他加上
❼ 金融学中的M1,M2,M3,M4都是什么
金融学中的M1,M2,M3,M4都是货币层次的划分:
1、M0= 流通中的现金;
2、M1=M0+ 个人信用卡循环信用额度+ 银行借记卡活期存款+ 银行承兑汇票余额+ 企业可开列支票活期存款;
3、M2=M1+ 个人非银行卡下的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存款+ 农村存款;
4、M3=M2+ 企业定期存款+ 居民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信托存款、委托存款、保证金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外币( 折合人民币) 存款;
5、M4=M3+ 货币市场基金份额十非银行金融机构回购协议+ 非银行企业持有的短期政府与金融债券+ 住房公积金存款.
(7)金融版图的扩展取决于哪个变量扩展阅读
主要分类
微观金融学
微观金融学,也即国际学术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个大的方向。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内。微观金融学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和国际学界差距最大的领域,急需改进。
宏观金融学
国际学术界通常把与微观金融学相关的宏观问题研究称为宏观金融学(Macro Finance)。我个人认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国际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等等。
这类研究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和经济系内。第二类是国内学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专业,涵盖有关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金融危机的研究。这类专业通常设在经济系内。
❽ 蔡万才的人物成就
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花旗集团在台湾的策略联盟对象,是蔡家的富邦集团。花旗集团投资约230亿元新台币(约53.5亿元人民币),通过现金增资方式,取得富邦集团旗下产险、证券、银行、人寿、投信公司各15%股权,而花旗集团在台湾所属的人寿、投信公司则并入富邦旗下;未来在台湾地区之外,双方都将以各出资一半的模式,扩展在中国内地、东南亚等地的金融版图。
富邦集团创办人兼总裁蔡万才是国泰集团创办人蔡万春的四弟(长兄蔡万生、老二蔡万春、老三蔡万霖)。蔡万春是位具有创业家个性的聪明人物。他早年家境不好,15岁便没钱上学,于是说服父母让他与兄长蔡万生一起,离开苗栗农村去投靠台北种田的姨父,帮忙卖菜。那时他沿街叫卖杂货、蔬菜,身上仅仅有台币2.9元,非常羡慕在台北闹区路上穿西装打领带在银行上班的白领;加上他后来到过日本东京大阪,看到大都市中林立的大厦,大部分都是金融机构,于是便渐渐兴起了创立金融、房地产事业的野心。 1961年,台湾当局开始允许设立民营保险公司,蔡万春就与政商名流林顶立、张传祥成立国泰产物保险公司,这便是富邦集团的前身。
1979年,蔡万春中风,半身不遂。他的儿子蔡辰男、蔡辰洲与三弟蔡万霖的经营意见不合,蔡家从此分成五大集团。国泰信托由长子蔡辰男负责,霖园企业由三弟蔡万霖主持,国塑企业由次子蔡辰洲负责,兴来集团由三子蔡辰洋负责,国泰最早的公司国泰产物保险则由四弟蔡万才掌舵,成立富邦集团。国泰产物保险公司也在1991年被更名为富邦产物保险公司,目前是台湾最大的产险公司。富邦集团已发展成为以金融、保险、证券、建设、营造、投资、信托为主要经营内容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蔡家集团的发展战略有一个特点,就是以金融与房地产为主轴,再扩展至服务业与制造业。蔡万春分家时,特意将四家金融机构分给四个不同集团,作为他们的聚财管道。于是四大集团都拥有金融平台集资。早期蔡万春更利用金融机构源源不断的资金,在台湾地区经营房地产,分家前不到20年中,蔡万春就累积了350亿元新台币的资产。
但是也有玩火过头的时候。蔡万春次子蔡辰洲分家后掌管国泰塑料集团,主要负责塑料原料制造与成品加工。他利用自己是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的身份,向合作社超额贷款,最后缴不出利息,便以国泰塑料公司的名义,向民间以高达24%的利率(约是当时银行定存利率的4倍),吸收资金。1985年,由于挪用太多合作社资金,遭人检举,蔡辰洲入狱服刑,台湾地区最大的合作社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也被挤兑,面临瓦解,此次事件称为“十信风暴”。
蔡万才当时拿出2.5亿元新台币,代偿部分债款,并声称侄子的作为与自己无关,因此逃过一劫。不过在外人看来,蔡万才是跟着蔡万春一起闯荡创业,才有当时江山的,面对蔡万春之子遭难,所付款项只是杯水车薪(十信当时欠债超过200亿元新台币)。但也有另外的意见表示,十信风暴的负债金额太大,其叔蔡万霖、蔡万才纵使家财雄厚,也不一定能完全承受。 蔡万才声音洪亮,是蔡家第一代从商兄弟中,最为活跃的一人。他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有子女4人,分别是蔡明忠、蔡明兴与蔡明玫与蔡明纯。长子蔡明忠,曾留学美国,获乔治城大学法学硕士,现担任富邦金融控股公司副董事长、富邦产物保险公司与忠兴建设公司董事长。
富邦集团的金融事业部分,正朝向金融百货公司方向迈进。2001年,在台湾政府对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也就是银行混业机构实行开放政策之后,富邦集团整合旗下产险、证券、银行、人寿、投资信托五大公司,成立台湾第一家金融控股集团富邦金融控股公司。2002年富邦金控购并台北银行后,资本额达到829亿元新台币,成为台湾前三大的民营银行。 台湾最大的电话公司中华电信公司释出股份。蔡家的国泰集团与富邦集团加上台湾电信集团联手取得13.5%的股权,在中华电信公司董事会中占到两个席位。富邦集团则是台湾电信集团的大股东。台湾电信集团旗下的台湾大哥大公司是台湾第二大的移动电话公司,富邦集团在台湾大哥大公司占有股权15%,是最大股东。蔡万才次子蔡明兴则担任台湾电信集团副董事长兼副主任委员。
富邦集团从蔡家的金融与房地产出发,则转型为金融与电信的新兴势力。在金融方面,蔡万才长子、富邦金控集团执行长蔡明忠表示,要继续购并商业银行,成为混业经营的金融旗舰;在电信方面,则通过参股台湾前两大电信公司,成为电信服务市场的新霸主。富邦集团的未来,充满了新的希望。 尽管登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座,但蔡家家族成员面对“首富”的黄袍加身,非但没有欣喜若狂,反而是全然不动声色,甚至更为低调。
根据《今周刊》计算,在金融海啸中,去年底富邦集团市值首度超越国泰集团,这是台湾金融史上头一遭,国泰集团被迫让出金融龙头宝座。富邦集团市值达3400亿元(新台币,下同),比国泰集团的2800多亿元整整多出600亿,富邦从风暴中脱颖而出的态势,也越来越清晰。
❾ 2020年的互联网金融什么样
你好~
2020年的互联网金融会是什么样的?
2020年的互联网金融会是怎样?如果能够站在未来回看现在,自然就能更好地指导从业者制定战略,占有先机。然而有趣的是,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所看到的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两种思维的碰撞
下图以一种图像化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这两种不同的思维。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