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融自由化
❶ 金融自由比金融安全更重要
金融市场自由化的主要内容是放宽有关税收限制、取消外汇管制、允许资金在国内各部门或地区以及在各国间自由流动。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利率自由化、合资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会准入自由、资本市场自由流动等。
金融安全(financial security)指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安全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金融安全是和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可用风险和危机状况来解释和衡量安全程度,同样也可以用安全来解释和衡量风险与危机状况。安全程度越高,风险就越小;反之,风险越大,安全程度就越低;危机是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危机就是严重不安全,是金融安全的一种极端。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❷ 资本主义自由化是什么
资本主义自由化主要指经济层面。
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
贸易自由化是指包括国际商品贸易,对外金融贸易,技术转让以及最近出现的服务贸易等方面的自由贸易与自由投资。
广泛的自由化,旨在通过清除限制式政府的歧视性措施所导致的市场扭曲来提高经济效率。这些政策相互关联而又互相支撑,在从中吸收动力的同时,自由化又是正出现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
❸ 什么叫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逐渐放松甚至取消对金融活动的管制措施的过程。金融自由化的产生是由于原来的管制措施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阻碍了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竞争,对金融活动的过度管制阻碍了本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使之在全球性的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
实际上,随着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将金融活动的范围进行强行限制已不可能,这也是金融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展开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是:1.减少或取消国与国之间对金融机构活动范围的限制。国家间相互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基于外国金融机构国民的待遇,允许外国及金融机构在本国经营和国内金融机构一样的业务。2.放松或解除外汇管制,促进资本的国际流动。3.放宽各种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范围的限制,允许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适当交叉。4.放宽或取消对银行的利率管制。5.鼓励金融创新活动,允许和支持新型金融工具的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自由化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政府干预和管制。古往今来,任何时候政府都没有对金融业放任自流,问题是如何适应新的发展态势,采取适当的管制以趋利避害。从历史上看,金融业的发展是一个“管制--放松--再管制”的过程,每一轮新的管制和新的自由化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❹ 西方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金融自由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对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再贴现和法定储备率要求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调节作用;
二是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从事交叉业务,进行公平竞争,即所谓混业经营;
三是金融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
四是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
希望可以帮到您!!
❺ 如何理解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金融危机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认为金融自由化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一个独立效应,与此同时,金融自由化政策是否与政府其他经济政策协调一致也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换言之,金融自由化作为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仅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而且也会显著地影响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经验证据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本文认为金融自由化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一个独立效应,与此同时,金融自由化政策是否与政府其他经济政策协调一致也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换言之,金融自由化作为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仅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而且也会显著地影响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经验证据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
❻ 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到底有什么区别
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一国ZF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此时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金融深化可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促使经济发展。金融深化,就要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制,实行金融的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❼ 国际金融自由化定义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指金融服务在全球的充分配置,其结果是新的服务内容(金融创新产品)可以在全球很快得到推广,服务价值、服务质量趋于一致,并通过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及金融信息服务等的自由化,产生了手续费、佣金及其他费用的国际支付(金融服务收入);同时,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国内也可以为国外消费者自由的提供金融服务。
❽ 请问 金融自由化和人民币自由化什么关系和区别 人民币自由化对其他国家而言有什么影响eg,美国、欧洲
美元 欧元这种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全世界都可以用,人民币现在只有中国在用。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促进人民币在全世界自由流动,促进经济自由流动,当然可以赚更多的铸币税,但风险也是很大,国家监管,资金流向都更难把握。
对其他货币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了。这关系到国家方方面面的安全,不是简单可以讲清楚的,建议查阅专业资料。
❾ 金融自由化的利与弊
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诈骗案件频频出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诈骗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上述情况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绝非有利无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时又是增加风险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是在金融体系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权衡利害之后的抉择,有时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以取消金融分业管理为例,80年代初英国的Big Bang和 1995年美国旨在取消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的里奇法案的主要背景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在世界各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条件下,采取分业管理的国家银行业受到外资金融机构严重冲击,因而取消分业管理加强本国银行实力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实上,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风险加大的现象早已引起金融界,尤其是各国中央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的高度重视,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商业银行风险自律的呼声极为高涨.然而迄今却迟迟未见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和风险管理手段出台。这一方面表明金融自由化以后(尤其是实行了商业银行全能化以后)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投鼠忌器,蜘躇不决的态度。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不充分利用金融自由化之后所出现的宽松经营环境提高收益率.无视金融自由化后出现的机遇一味退守传统业务,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败下阵来。而对于中央银行来说,一味加强监管,则有可能使金融自由化的成果付之东流,不仅对金融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对外经济)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不愿骤然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处于两难窘境之中的各国中央银行都在试图探索出一条两全之策,但又一时难以有所突破。虽然从逻辑上讲.金融自由化和强化金融监管并不冲突,但在实际运作中确实极难掌握。经过利害权衡,迄今为止.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之间产生不协调时,相当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采取了优先自由化、适当放松监管的态度,把控制金融风险的担子放在金融机构自己身上。
总而言之,决不可将金融自由化理想化,把它假设成为在发达国家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灵丹妙药。事实上,在任何时间,任何金融体系中,金融体系改革必然是利弊交织,决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于弊,而不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弊的选择。十余年来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并行的全球性金融自由化进程也证明了这一论点。无论是在金融市场较发达的国家,还是在金融市场较不发达的国家,只有用积极的、审慎的态度客观地评估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大胆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