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理财 » 金融通宝值多少钱

金融通宝值多少钱

发布时间: 2022-06-28 14:50:00

1. 雍正通宝大概值多少钱

雍正通宝,宝泉局 市场价100元/枚雍正通宝,宝源局 市场价100元/枚雍正通宝,宝武局 市场价*500元/枚雍正通宝,宝巩局 市场价260元/枚雍正通宝,宝河局

2. 银 两 问问

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

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

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

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

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

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

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

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

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

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

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

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

,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

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

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

“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

,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

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

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

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

,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

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

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

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

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

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

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

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

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

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

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

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

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

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

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

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

,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

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

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

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

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

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

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

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

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

。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

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

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

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

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

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

,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

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

)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

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

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

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

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

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

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

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

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

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

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

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

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3. 古代一文钱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各个时代不同价值也不同
唐代太平公主第一次溜出去玩一顿就吃掉六两银子
而清代康熙年间皇帝微服出寻得知
一家旺铺每月也收不到二三两银子
可见时代不同价值也不同
再如地区不同它的价值也不同
青岛房价好些地角约7000-8000每平
而我们老家七八千可以买一座不错的房子
那么一两银子看你是在老家花 还是市里了

一两=一千文
你自己慢慢研究吧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4. 这年头金融危机,在家找到了几个铜钱,想卖掉,不知道能值多少钱请识货的古玩专家鉴定一下,顺治通宝,

你好,目前市场价大概三百一枚。

5. 铜钱能卖多少钱

崇宁通宝市价20--25元,洪化通宝市价10--15元,光绪通宝市价5--8元,开元通宝市价8--10元,圣宋、宽永、皇宋、熙宁、嘉庆2元,咸丰0.5元.铜钱能卖0.7百左右.

6. 我有一枚 福建通宝2文钱币 请问多少钱

此钱圆形圆孔,直径19、穿径5.5毫米,重2.45克。经查阅资料,“福建通宝”铸于辛亥革命时期,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历史见证。1911年10月10日武汉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首当其冲的是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地。福建革命党人在同年11月9日在福州举事。激战一日,光复了福州城。13日成立中华民国福建都督府。当时的军政府为维持金融稳定。适应经济需要,设立印铸局,铸造“福建通宝”,面市流通。
福建通宝背2文旗帜钱 市场价不超过100元

7. 雍正通宝值多少钱

钱币文化在我国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着统治的主导地位,它是我国古代经济繁荣的象征,更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在不同朝代的更新替代中钱币也会随之发生着改变,但是他们作为物品的等价替代物的这一属性是从未改变的,在这些钱币的改变促使着钱币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更新,不断的巩固自己的历史地位。虽然钱币经历着不同朝代的发展与变化,但是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是亘古不变的,它们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依旧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图1:清代雍正通宝宝浙小平合面 极美品 估价: RMB 30000,成交价格:RMB 34500,成交时间: 2019-05-07 18:30:00。清“雍正通宝”宝浙局小平合面一枚,直径:26.8mm,包浆温润自然,目前仅见此枚,极为难得罕见,极美品。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枚钱币就是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雍正通宝钱币。雍正通宝它不仅仅是代表着我国古代的钱币文化,更是反映了我国清朝时期在政治、金融、文化方面的兴盛与衰败,使其它具有着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和艺术观赏性。在海内外的钱币市场中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图2:清 雍正通宝 宝浙 母钱 估价: RMB 100,成交价格:RMB 24150,成交时间: 2018-10-12 18:00:00。清雍正通宝宝浙母钱,尺寸:28.0*1.2~1.3重量:5.47g。

雍正通宝钱币是我国古代的清代钱币,主要使用黄铜所铸造,它的做工精美、优良,在世界的钱币史上享有盛誉,深受人们的称赞。雍正通宝被现在的钱币研究专家们称之为五帝钱的一部分,在五行中的属性为土,有着人们所俗称的辟邪的功效,它是继顺治钱币、康熙钱币后的清代第三代钱币。



图3:清代雍正通宝宝武小平角头通 闻德 古钱-普通上美 75 估价: RMB 20000,成交价格:RMB 23000,成交时间: 2019-05-07 18:30:00。清“雍正通宝”宝武局小平母钱一枚,角头通版,直径:30mm,制作规整,尺寸硕大,包浆浑厚,为目前仅见,极为难得,闻德评级75。

雍正通宝钱币的出现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在我国古代乃至现在的钱币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他的出现奠定了我国古代清朝时期此后近两百年钱币形态。雍正通宝是在我国清代钱币史上所发行量相对来说是较少的,钱币的造型款式是相对来说是最为简洁的一种钱币,所以雍正通宝也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图4:清代雍正通宝宝济大样 上美品 估价: RMB 6000,成交价格:RMB 16200,成交时间: 2016-07-14 23:00:00。清,雍正通宝宝济大样,(29.06~29.09)*(1.34~1.47)mm此品直径达到29毫米之多,明显大于常品,难得一见。

那么以它收藏价值的角度来说,由于雍正通宝钱币的做工精美、整齐,手工艺技术规范,钱币的直径比一般的钱币大,上面所写的文字规整统一,这就使得它的收藏价值较高,就目前的市场来看雍正通宝的市场价值一般在千元到万元之间。



8. 请问,天保通宝现在多少钱一枚

天保通宝,真品是日本钱币品种;时代特征比较显著;真品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2000左右;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9. 唐朝开元通宝价格是多少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初还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

图示开元通宝为铜质,表面有锈,磨损严重。钱外郭宽粗,并且不均匀;内郭极细,圆穿铸造方正。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除“元”字头部模糊,余三字方正摆放。通字“甬”头极有特色。“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外部较阔,且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又“开元通宝”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时期形有小异,“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少见。

开元通宝由于出土较多市价较平,普通开元通宝,每枚人民币1元;中期开元每枚约10元。较昂贵的早期银开元,可到数千元。另有晚期会昌开元通宝,市价略高,每枚百元左右。因此普通开元收藏家不必大量收藏,存一两枚观赏足矣。对于会昌开元鉴别应加以注意。史料记载会昌开元约24种,是各州钱炉于钱背加盖“昌”字戮,与原文并不一致,且印记盖得十分随意,不规整。若发现文字秀丽规范,或背文有“扬”者,定为伪古。保存钱币入盒袋均可,钱文朝下或内置,以防磨损。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铸,每十文重一两,又读作开通元宝,钱背有星、月及其他纹饰,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形制与唐有别。唐代还铸有少量“开元通宝”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另外,还铸有极少的金、银、铅质开元通宝,十分罕见。
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开元通宝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经济决定金融,开元通宝是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逐渐扩大的产物。唐朝(公元618—907年)承隋之后,又重新恢复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时,封建地主经济与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均呈现出繁荣景象。唐太宗于公元626年8月即位后,励精图治,审慎地调整了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国家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登基后,在位44年,在他统治前期的开元年间,唐朝进入极盛时期,是唐朝高度发展的黄金阶段,史称“开元盛世”。在农业方面,均田制的推行,使耕地面积扩大,百姓生活殷实富足,府库充实。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兴盛情景。在城市中,商业兴旺,交通发达,很多城市都设邸店,为商人服务,并出现了原始的汇票“飞钱”(或称“便换”)和信用机构“柜坊”,当时商品交换活跃、钱币收支频繁程度可见一斑。唐代冶炼技术取得新成就,全国有168个银、铜、铁、锡冶炼所,金属器物以捶击与浇铸制为主,运用切削、刻凿、焊接等技术。另一方面,汉五铢钱在隋以前已流通了七百多年,其间历经盛衰,大小轻重已无统一标准,即使隋五铢也有大小多种样式,至隋末战乱,社会上薄小劣钱大量出现。再加上前代周、齐、梁旧钱的流通,则通货之状况极度混乱。唐建国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于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着手整顿货币,颁诏废五铢钱,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文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钱文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通谓之开通元宝钱。《龙川略论》中记载,苏辙至京师,参知政事王介甫问铸钱。对曰:“唐开通钱最善,今难及矣”。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通宝的称谓一直延用至近代。
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制改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的重量计数,均以二十四铢为一两,而自从二铢四丝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位的铢两制随即结束。开元通宝钱,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四丝(约4克)为一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热点内容
螺纹钢期货一天波动多少点 发布:2025-07-05 05:37:53 浏览:399
金融学要用数学的哪些知识点 发布:2025-07-05 05:35:39 浏览:567
基金红利再投的份额什么时候赎回 发布:2025-07-05 05:13:52 浏览:753
股票投资分析公司 发布:2025-07-05 04:55:01 浏览:958
基金持仓转出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05 04:54:21 浏览:971
微创医疗股票历史交易数据 发布:2025-07-05 04:39:53 浏览:229
如何设置股市行情文字直播 发布:2025-07-05 04:05:09 浏览:877
贝肯能源股票历史交易 发布:2025-07-05 03:56:17 浏览:770
理财账户的钱怎么转出 发布:2025-07-05 03:53:58 浏览:189
股票历史回忆十笔行情 发布:2025-07-05 03:50:35 浏览: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