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如何调控基础货币
㈠ 中央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主动调控基础货币的途径有哪些
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而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中央银行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它们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减少,信贷规模减少,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虽然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加更大,信贷规模增大,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㈡ 请简述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具体过程。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劵,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多倍增加。
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如何调控基础货币扩展阅读: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
一是基础货币。
二是超额准备金。
三是货币供应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倍数放大效应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
使1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