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管理 » 新中国第1家基金会是哪里

新中国第1家基金会是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6-02 21:16:30

㈠ 中国志愿者基金会成立时间

中国志愿者基金会的成立时间是2009年7月。中国志愿者基金会是帮助一些有困难的民众解决问题,而且在环境、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多个方面的自愿服务公益事业。中国志愿者基金会的成立,不仅推动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也给一些爱心人士提供了公共平台。

基金会的成立,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的一个自愿的资助服务的团队。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基金会当中,我国的志愿服务的发展也有了迅猛的提高,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和支持。

中国志愿者基金会在社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北京奥运会上,四川汶川地震等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在社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着社会的进步,激励着自愿者继续前行的动力,他们也是国家的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重要团体。

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大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直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事业管理,先后为志愿服务和扶贫项目提供保障资金4亿余元,有力推动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中国志愿者基金会的成立,对社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也是一些需要帮助的群众的曙光,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为人民群众提供在各个方面的帮助

㈡ 请问我国各类基金会最早从哪一年开始

浅议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
莫纪宏

一、我国基金会立法的历史演变
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基金会的立法。该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是社会法人团体。该管理办法第一次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基金会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198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再次确认了基金会作为社会团体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1999年以前,我国对基金会的登记管理主要依据上述两项法规,实行业务主管单位、人民银行和民政部门三方负责的管理体制,即业务主管单位同意,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和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实际上是把基金会视为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
十多年来,《基金会管理办法》对于规范基金会的行为,促进基金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这个办法对基金会的组织形式、内部决策程序、财务会计制度、资产使用管理、社会监管机制等许多环节未作规定,其它一些规定内容也都打上了当时经济体制的烙印,不完全符合基金会作为独立法人应当具有的法律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基金会管理办法》已经不适应基金会发展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基金会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99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参与对基金会的管理,基金会的登记管理统一归口民政部门。《基金会管理办法》中确定的基金会的管理体制不再予以适用,民政部门不能依据《基金会管理办法》继续登记注册基金会。基于以上原因,从2000年开始,民政部开始对《基金会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多次召开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经过反复论证,借鉴和吸取其他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几易其稿。经过一系列的充分准备,《基金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终于于2004年6月正式颁布实施。
二、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主要特征
《条例》共设7章48条。与1988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相比,《条例》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体系更加完整,可以说是对基金会登记管理法规的一次重新起草。《条例》至始至终贯穿了重培育发展,以规范管理促进基金会健康发展的指导原则。在这一指导原则下,《条例》着重体现了以下八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条例》明确了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强调了公益目的的重要性。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特征,是基金会设立的唯一目的。保障基金会的公益性,是《条例》的根本任务。公益组织的受益对象通常为不特定的个人和群体,任何个人或群体只要符合其宗旨和业务范围要求,都可接受其资助。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条例》作了许多明确规定。如将基金会定义为“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强调基金会的公益性质,使基金会与其他管理信托投资基金、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管理组织以及其他民间互益组织区别开来。基金会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财产必须用于公益目的,也必须受到保护。《条例》第27条第1款规定:“基金会的财产及其他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分、侵占、挪用。”第33条又规定:“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用于公益目的;无法按照章程规定处理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组织捐赠给与该基金会性质、宗旨相同的社会公益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2.《条例》确立了分类管理的原则,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即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目前我国已登记的基金会大都是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即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两类,增设了非公募基金会这个新种类。允许以企业和个人的名义命名非公募基金会;对于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允许捐赠人的亲属可以在限定的比例内在理事会担任职务。根据国外的经验,非公募基金会是一种引导个人和组织的财产流向社会,特别是流向弱势人群的有效形式,也是社会财富实现再分配的一种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从事公益事业,使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对于非公募基金会,《条例》规定,国家应当采取扶持鼓励的政策,在基金会的名称、登记条件、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相对比较宽松。为了规范面向公众开展的募捐活动,保护爱心资源,减轻公众负担,维护社会平稳安定,对公募基金会的行为管理则相对严格。
3.《条例》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将涉外基金会纳入基金会法律规定的管理范围。《条例》适应涉外民间组织管理的新形势,将涉外基金会纳入国内民间组织管理法律框架,依法进行登记管理。《条例》对基金会的设立主体没有做国别、境内外限制。允许外国人和港澳台居民在华设立基金会,允许境外基金会在我国内地设立代表机构,鼓励境外资金进入境内开展公益活动。这些规定,既解决了涉外基金会的设立和管理问题,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也为今后进一步修改出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确定涉外民间组织的设立和管理以及法律地位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政策和实践探索。
《条例》将境外基金会在华活动的管理纳入国内民间组织的管理框架,规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应当从事符合我国公益事业性质的公益活动。境外基金会对其在我国内地代表机构的民事行为,依照我国法律承担民事责任。考虑到我国是发展我国家,公益负担重,募捐资源有限,《条例》还要求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不得在我国境内组织募捐、接受捐赠。
4.《条例》对基金保值、增值的方式做了开放性规定。基金会的保值增值,是基金会运作的重点。规定得过严,基金会缺乏活力;规定得过松,基金会保值增值风险增大,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政策两难问题。基金会的情况千差万别,具体保值增值规定很难适应每个基金会。因此,《条例》按国际惯例制定规则,不对基金会的保值增值行为做具体要求,只做了原则的、开放性规定,力图通过社会监督、内部监督来解决对基金会投资行为的约束,同时增加了“失误赔偿”的条款。规定因决策不当致使基金会财产损失的,参加决策的理事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以保障基金会对投资行为慎重行事。
5.《条例》鼓励基金会募集资金,从事公益活动,形成自身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机制。基金会募集资金、运作资金的能力是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基金会只有募集大量的资金,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章程所要追求的公益目的。目前,不少基金会不擅募捐,很少开展有影响的公益活动,因缺乏活力而逐渐萎缩。而一些成功的基金会往往是通过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来形成自身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了逐步实现这个目标,《条例》从制度上作了保障性的规定,将基金会每年的公益支出作为衡量基金会是否完成了公益任务的重要标准,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不按规定完成公益事业支出额度的,将被处罚直至予以撤销。由此可见,只徒有虚名、不从事实际的公益活动的基金会今后很难再有法律上生存的依据和条件。
6.《条例》确立了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条例》第5条明确“基金会依照章程从事公益活动,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条例》还对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做了相应的规定。例如,《条例》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在登记、日常监督和年检等方面各自的职责,规定了各类非法活动的详细情形和相应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条例》还规定,基金会要接受年度检查,要接受税务、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监督和会计监督;基金会在通过登记管理机关的年度检查之后,要将年度工作报告在登记管理机关指定的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的查询、监督;公募基金会组织募捐,应当向社会公布募得资金后拟开展的公益活动和资金的详细使用计划;基金会处理剩余财产应当向社会公示等。
7.《条例》强调要在基金会内部建立规范的内部自律和约束机制。针对目前一些基金会内部规范不够、自律机制不健全的状况,《条例》要求基金会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自律制度,并从公益法人组织机构的特点出发,专门设立了基金会“组织机构”一章,明确规定了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规范了理事会的组成和议事决策程序、监事的设置和职能,制定了防止基金会内部人员与基金会公益宗旨发生利益冲突行为的规则,通过限制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数量,规定监事和未在基金会担任专职工作的理事不得从基金会获取报酬,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等,引导基金会建立自律和自身约束机制,规范基金会的行为。
8.《条例》明确税收优惠原则,加大税收监管力度。利用税收手段扶持和监管基金会,对基金会及其捐赠人实行税收优惠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减税、免税措施构成基金会和其他组织发展的重要政策环境。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鼓励公益事业的发展,我国已陆续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不过这些政策性规定还不系统,散见在多个相关文件中,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实际问题。《条例》第26条规定“基金会及捐赠人、受益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此项规定确立了税收优惠的总原则,表明基金会、捐赠人、受益人三方面都能够依照法规享受税收优惠。至于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基金会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对有违法行为的基金会,税务机关还可以要求补交违法行为存续期间享受的税收减免。《条例》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肯定,鼓励基金会的发展,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管。

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15758&dictionid=1835&catid=&forward=print

㈢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详细资料大全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1966年由证严上人创立于东台湾的花莲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五角钱,投入竹筒里,与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创立慈济,开始济助贫困,拔苦予乐的工作。

2008年1月14日经国务院准许成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投入人民币一亿元整为初始资金,成为全国第一家非营利组织所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并接受国家宗教事务局业管,并于2010年8月20日于苏州静思书院举行挂牌典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 外文名 :Compassion Relief Tzu Chi Foundation
  • 台湾成立时间 :1966年4月14日(农历3月24日)
  • 大陆成立时间 :2008年1月14日
  • 创始人 :释证严
  • 类型 :慈善团体
简介,四大八法,慈善志业,医疗志业,教育志业,人文志业,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小区志工,国际赈灾,寰宇慈济,慈善项目,理事会,成员,理事会日期,

简介

1966年证严上人创立于东台湾的花莲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五角钱,投入竹筒里,与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创立慈济,开始济助贫困,拔苦予乐的工作。慈济的志业,由慈善而医疗、教育、人文;从偏远的花莲开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四十七个国家设有分支会或联络处,迄今援助超过七十一个国家地区,慈济人以感恩心,付出无所求,为每一位受难者真诚关怀与肤慰。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获国务院批准通过于大陆成立基金会,成为大陆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非营利组织所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并于2010年8月20日于苏州静思书院举行挂牌典礼。 慈悲的足迹虽已遍洒全球,但天下仍灾难频传,上人殷切叮咛「来不及、来不及了!」,呼吁大家加快脚步,汇聚善与爱的力量,人人力行克己复礼,回归简朴生活。因此,在慈济迈向第四十一年之始,上人提出「回归竹筒岁月」的叮咛,呼吁人间菩萨大招生,加快净化人心的脚步,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祈愿为达到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无难共同努力。 慈济人共同秉持着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的理念。以「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人文情怀,超越种族、国家、语言、肤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志业,不仅使「大爱」成为一种普世价值,更将中华文化底蕴中的人文精神发挥到极致。 慈济人所推动的包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项,统称为「四大志业」;另投入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小区志工、海外赈灾,此八项同时推动,称之为「一步八法印」。

四大八法

慈善志业

「在最黑暗的角落,点一指芹盏灯;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善志业从弱势家庭济助到心灵关怀,包含长颤帆期扶困、急难救助、居家关怀及海外慈善。慈济重视的不只是救济、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启发人性善的良能 - 「教富济贫」,是富者因施而乐,学习付出爱心济助贫困,找到生命的意义;「济贫教富」,启发贫困者富有爱的心怀,走出生命的幽谷,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尽一己之力,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长。 教富济贫、济贫教富 台湾的慈善经验,因着大爱牵引出全球四十七个国家、三百四十五个联络点,在全球六十九国留下爱的足迹,战乱的阿富汗、科索沃、卢安达;民生困顿的外蒙、北韩;遭逢地震重创的土耳其、伊朗、萨尔瓦多;饱受风灾、水灾肆虐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多米尼加,以及南亚海啸的受灾区域,甚至是遭遇飓风的美国,及水患侵袭的玻利维亚,慈济志工皆不分宗教、种族,大爱始终如一。秉持着「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的感恩心,悲智双运。 就像南非的慈济志工,为当地妇女开设五百多所职训班,教她们一技之长,这些黑人妇女后来奉献出大爱,长途跋涉、深入小区照顾爱滋病患。美国遭逢卡崔娜飓风摧残时,慈济人尽一己绵薄之力,募款救灾。印度尼西亚红溪河,在一场大水之后,慈济以「清扫、消毒、发放、义诊、建大爱村五管齐下,让上万灾民接受义诊,并建设全新的大爱村小区、义诊中心、慈济学校及伊斯兰教堂。慈济感恩、尊重唯洞毕、爱付出,也鼓励村民互助互爱,现在大爱村的居民们开始作环保、加入了志工行列;而印尼回教习经院除自力更生外,亦在慈济长期援助-——每月五十吨白米,和志工的爱心互动下投入志工服务。习经院教长甚至将证严上人的法相高挂在教室里,以表尊敬和感恩,这也象征著真正的无私大爱是没有距离、超越一切世间藩篱。 走在最前,做到最后 中国大陆自1991年华中、华东发生世纪洪灾,慈济基金会秉持「直接、重点、尊重、务实、及时」的原则,在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开展慈善工作,慈济人自筹旅费,不计辛劳,年年以一份如同对亲人的疼惜与关爱进行着慈善志业,从未间断,已帮助超过二千万人次。 在江苏、安徽、甘肃、贵州、福建、广东等二十七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各种慈善工作,对洪灾、雪灾及震灾地区的民众发放民生物资,援建新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中国小,提供清寒奖助学金,援建水窖,移民迁村、冬令发放粮衣被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震,5月14日慈济志工紧急赶赴灾区;5月15日,全球慈济人同步展开「慈济川缅肤苦难,大爱善行聚福缘」募款、募心活动,启动人人的爱心善行,汇聚善的共振、爱的福缘。慈济由设立赈灾服务点,展开热食供应、义诊服务及心理的关怀等服务工作,并鼓励受灾的乡亲一起投入志工,以服务走出悲恸。看到乡亲由忧愁至展开笑容,彼此鼓舞照顾,令人深感欣慰与安心。慈济动员医护团队投入义诊、往诊服务乡亲,守护乡亲的生命及健康。 慈济在川震的重建脚步,将以四年三阶段的执行方案,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协助灾民重建家园。在永久性住房及校园重建规划的同时,协助灾区先行搭设能够使用三年以上的简易教室、简易寺庙,提供一个可以遮风、躲雨、驱寒、避热之处,让灾民得以暂时先安身及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个缓冲地,并藉以鼓励灾民走出阴霾,并恢复生机。紧接着慈济将投入「希望工程」,目前已开工或进行规划中的总计十三所学校。

医疗志业

证严上人一念悲悯,于慈善工作中发现,大多数人因病而贫,因此初始设义诊所为贫困者义诊,进而创立医院。在累积十余年救贫经验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贫穷的由来」,救济工作只能治标,「防贫止病」才是根本之道。于是,怀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担,发愿为缺乏医疗设施的台湾东部民众筹建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人本医疗、尊重生命」的愿景,提升东部医疗水平。 以人为本 以病为师 1979年,上人发起兴建医院的大愿,筹建历程百转千折,备尝艰辛,终于在「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的号召下,不论是小摊贩或是企业家,汇聚涓滴爱心力量,共成建院善举。 1986年8月,佛教慈济医院矗立于花莲,开启「守护生命守护爱」的慈济医疗志业新里程。目前于台湾另设立花莲玉里、台东关山、嘉义大林、台北新店及台中潭子等综合医院,同步推动「 医疗志工」制度,配合医护团队,做到全程、全人、全家、全队之「四全」照顾,达到「身、心、灵」统合疗护目标。此外,由点而线而面,「慈济医疗普遍化」透过义诊下乡,从城市到乡村,在山之巅、水之涯,开展全台医疗网路。 慈济的医疗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小区为导向。医护人员的天职是以专业的知识、技能,把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好处,送到社会各个角落给需要的人。「病人不能来, 我们就要走过去!」慈济延伸医疗网路,照顾医疗贫瘠地区的民众,包括贫户、街友、原住民、独居长者等。而遍布各地的志工有如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主动发现需要帮助的病患,协助他们就医或提报进行居家往诊。 TIMA医疗服务网 守护贫苦患者 慈济以生命平等的理念,不收医疗保证金,让贫者免费就医,并且成立「国际慈济人医会」(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TIMA),目前在全球十一个国家,设有五十八个据点、超过七千名医护专业志工,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全球医疗服务网。 四川震灾中有许多前往义诊的慈济志工,他们都是来自慈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及国际人医会成员;人医会志工,平日以关怀居住地贫苦患者为主,执行包括外科手术在内的全科性义诊服务,若国际间发生灾难,也配合慈济赈灾行动,启动医疗救援工作。截至2008年12月底,已在全球三十九个国家义诊,服务超过一百五十万人次,为偏远及医疗资源缺乏者义诊,也为海外贫病民众进行大型跨国义诊。 1999年春,慈济与厦门市医学会举办两岸医学交流及联合义诊以来,陆续在福建福鼎、安徽铜陵、河南固始,及湖南桑植和永顺、安徽郎溪与宣州、贵州花溪等地举办义诊施药。另外在内蒙的土默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和河南平舆县、贵州罗甸县、福建的福鼎市等地发放医药箱。 2000年6月,慈济援建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病房大楼,2004年9月再度筹款援建福建福鼎市医院医疗大楼。同时,慈济与残疾人协会针对白内障患者给予复明手术,期望慈济的医疗之爱,让病苦者获得更好的服务。慈济并在宁夏、湖南、河南、浙江、安徽、江苏、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兴建爱幼中心,加强对妇幼同胞的照护。

教育志业

慈济继踏出了慈善和医疗的脚步之后,基于培育医护人才,和解决台湾东部少女的就业问题,于是在1989年成立慈济护专,迈向教育志业的第一步,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稚园、国小、中学、大学、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并于海内外设立幼稚园、国小、中学,开展社会教育推 广,落实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教之以礼 育之以德 慈济教育是以「慈悲喜舍」为校训,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为目标,不仅重视专业教育,更重视启发人的「良能」。所以在学校里,不只教授学业,还要五育并进,更要强化孩子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尤其在静思语教学的推广下,让孩子学习付出、学会感恩。例如在慈济大学附属实验国小,优秀的学生才能打扫厕所,以相对于将劳动服务视为处罚的想法,坚持「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理念,并培养学生待人热情与礼貌的态度。 而慈济大学为了培育优秀的医护人才,更在证严上人的推动下,开启了「无语良师」遗体捐赠的先河,让医学院学生借由大体捐赠者的大舍情怀,让自己的专业训练更加扎实,期许未来能回馈到每一位病人身上。这项创举也带动了台湾医学教育在解剖学上,及医疗人文精神上的提升。 为了让慈济的教育理念更加落实,因此在全球推动社会人文教育,希望慈济人文不仅在学校开枝散叶,更要在每一个有爱的地方开花结果,开设人文推广课程,设立儿童精进班、青少年成长班等。而在大专院校更组织了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及在各级学校成立了慈济教师联谊会,数万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切磋教育的真义,更难得的是,有一群大爱妈妈深入台湾七百多所国小,利用晨间自习时间,以「静思语」的真情大爱陪伴孩子成长。 教育常随着慈善救助工作为受灾或缺乏资源的贫苦民众建构希望。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湾发生强烈地震,瞬间的天摇地动,建筑崩坏倾颓,慈济志工摸黑前往灾区救灾,并提供灾民各种援助;然而学校已成为危楼,孩子的教育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人文志业

慈济人文志业,是守护道德的盘石,融合中华文化,肩负「为心灵净化作活水、为祥和社会作砥柱、为闻声救苦作耳目、为癫狂慌乱作正念」的使命,为时代作见证,为人类写历史,创造爱与善的循环。出版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际网路,以阐扬人性真善美为依归,担负「报真导正」之责任,彰显人与人之间关怀互助的大爱情操,藉著有形的志业来净化无形的心灵空间,进而提升社会的祥和美好。 慈济于1966 年展开慈善志业的同时,人文就已深蕴其间,而后医疗、教育等志业亦与人文息息相关。 何谓人文?「人」就是人品典范,「文」就是文史流芳。慈济推动各项志业都以人为本,期待人人依循伦理,敬天爱地,培养内在品德,而仪表言行都能守分合宜,让人欢喜。譬如证严上人的《静思语》是上人身心实践而体会的智慧法语,也是他思想理念的结晶,《静思语》已经翻译超过十一种语言版本,由于内容与生活贴近,言浅意深,丰富且实用,普遍受到读者喜爱,发行以超过三百四十五万本,是现代人立身处世的智慧宝典。 慈济脚步持续迈前,人文也更具深度化,静思文物、广播、电视、网际网路,皆以阐扬人性真善美为依归,担负「报真导正」的责任,将慈济清流散播到各角落,进而提升社会的祥和美好。 有声无声出版品
「静思人文」所出版的各种音乐CD、DVD,以及英、日、德文、简繁体字的慈济书籍,在全球各分支会联络处都设有流通处,还有洋溢著书香与茶香的静思书轩,提供忙碌的现代人心灵休憩的场所。 平面媒体 由慈济人文志业中心发行的定期刊物,包括慈济月刊、英文季刊、日文月刊,以及1998 年8 月1 日创刊的经典杂志,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为减少纸张使用,慈济月刊及经典杂志都已完成电子数位化。 广电媒体 「慈济世界」广播自1985 年11 月16 日开播以来,由于节目制作严谨,一直拥有广大的听众。目前收听范围已涵盖台澎金马、大陆、北美等地,每天在十六家电台十九个频道平均播出十个小时。 1998 年元旦「慈济大爱电视台」开播,以阐扬人性光明面,呈现社会正面良善角度为诉求,据媒体多年以来调查显示,大爱台对社会正向的影响力高居所有电子媒体的第一位。 已在全球各地演出逾百场的《亲恩浩连天》音乐手语剧,2005 年8 月20日首度在大陆苏州开明大戏院公演,短短两天即吸引八千多位民众前往观赏,并于2007 年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演出。整出戏以孝道为主轴,诠释母亲怀胎之苦、父母冀子成材的殷切和失落,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阐述「行善行孝不能等」的道理,深获好评。 1996 年慈济于北京大学举办跨世纪中华音乐文化交流,此后,又与南京、苏州、集美大学等校进行两岸青年交流;并于安徽、江苏、福建、河北、江西、贵州等省份援建四十余所中国小。此外,2007 年5 月,与苏州市合办「新教育两岸书香交流研习」,透过赠书与素质教育研习方式,传递彼此的爱与关怀。 在各种交流互动中,两岸师生真诚互动,青年学子相偕前往敬老院、福利院,为老人服务、奉茶。从付出中,他们明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做人的本分,而帮助别人,更是生命最踏实的意义。

骨髓捐赠

海内外慈济人回响证严上人的号召,为全球的血液疾病患者,争取生存的权利,于1993年成立「慈济基金会骨髓捐赠资料中心」,2002年改制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以脐带血、周边血干细胞移植,希望为人类医疗带来新的展望。在慈济志工全力倡导及热烈参与下,许多善心民众加入骨髓捐赠验血行列。每一对案例都是由慈济志工一路劝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缘显示台湾的爱心密度之高,这些具备大爱胸怀的捐赠者所奉献的,是清净无染的大爱,证严上人说,这就是「清水之爱」。 1997年4月18日,安徽省刘姓少年因罹患白血病,经由慈济骨髓资料库配对找到捐髓者,此后两岸髓缘不断。本着「尊重生命」,以及「救人一命,无损己身」的理念,慈济骨髓资料库截至2008年底已逾三十一万笔资料,已完成一千八百零一例移植配对,移植成功率更超过百分之八十,受髓者遍布全球二十七个国家及地区,其中大陆地区就达七百四十八例。慈济骨髓志业推动为大陆血液疾病患者积极开启生命另一扇窗。

环境保护

自1990年证严上人在一场「幸福人生讲座」中呼吁「以鼓掌的双手做环保」开始,慈济人对环保工作的坚持与推动,可谓不遗余力。为倡导垃圾减量、提倡资源回收,环保志工不分年龄、阶层,不畏脏乱,低头弯腰,为地球环境而无私付出。其中不乏身障、年迈者,如高雄仁武资源资源回收筒的环保志工邱淑惠克服眼盲的不便,照料家人之余,仍投入环保工作,为地球尽一分心力;宜兰礁溪的张林蕉老阿嬷,从九十岁开始做环保回收,直至一百零四岁往生,共带领出数百位环保志工继续她的遗志与愿力。 目前慈济在全台各乡镇小区的回收定点超过四千五百个,有六万多人领有环保志工证,参与做环保的志工超过二十万人。2002年起,慈济志工将环保回收基金转作护持大爱电视台,让「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

小区志工

慈济志工在小区敦亲睦邻,实践儒家「里仁为美」的理想,使小区为人人安居、具有仁风之所,建立起各小区间互相联谊救援的网路,给予周遭孤苦无依的人细心的照顾,在急难来临时透过相互帮助,启发人人心中的善念,让社会处处充满温暖。 1996年贺伯风灾过后,证严上人有感于人与人间的冷漠疏离,提出「社区志工」(小区志工)的呼吁。以小区为主,重新整编委员组,带动小区民众关怀土地、联系左邻右舍的感情。共同投入扫街、认养公园、整治溪流、资源回收、关怀老人、照料贫困、医院志工的工作。并举办各种乡土文化活动,与妇女成长班、亲子成长班等,以凝聚小区民众的力量,遏止犯罪发生。同时,成立「小区关怀救难系统」,平时即掌握小区资源。

国际赈灾

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国国国水患,揭开国际赈灾的序幕,迄今援助七十个国家及地区。依循“直接、重点、尊重、务实、感恩、及时”等原则,对于受灾国家,除了提供粮食、衣被、榖种、药品的紧急援助外,还援建房屋、协助开发水源、提供义诊;关怀项目尽管有别,“尊重生命”的理念却是始终如一。

寰宇慈济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遍及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慈善项目

冬令发放、甘肃扶贫、贵州扶贫、大爱敬老、大爱助学

理事会

成员

理事长 :证严上人 副理事长 :王端正 秘书长 :林碧玉 慈济基金会第二届理事名单 :鲍蜀生、周道志、释悟见、陈玉簪、施素琴、洪宝玉、谢美如、钟易铮
慈济基金会第二届监事名单 :许瑜娟、佟玲、黄华德、高明善、王昱璇 慈济基金会第一届理事名单 :鲍蜀生、周道志、释悟见、陈玉簪、施素琴、洪宝玉、谢美如、钟易铮 慈济基金会第一届监事名单 :许瑜娟、王健、黄华德、高明善、王昱璇

理事会日期

2013年03月13日 第二届第3次理事会议 2013年12月21日 第二届第2次理事会议 2013年03月20日 第二届第1次理事会议 2012年12月28日 第一届第7次理事会议 2012年08月27日 第一届第6次理事会议 2012年03月03日 第一届第5次理事会议 2011年11月13日 第一届第4次理事会议 2011年03月18日 第一届第3次理事会议 2011年12月24日 第一届第2次理事会议 2010年08月20日 第一届第1次理事会议

㈣ 中国成立最早的是哪一只基金

国际第一基金是台湾地区成立时间最早的一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成立于1975年1月4日。成立以来基金收益率为23.29%,同期台湾地区综合指数涨幅近57倍。在台湾地区成立满10年的股票型基金中,该基金的年化标准差居于前20%范围内,而收益率居末尾。基金份额从成立之初的305万份增加到目前的650万份左右,31年间规模仅仅增加了一倍(这一时期台湾地区股票市值增长数百倍)。进入沙龙向基金专家提问>>>

作为历经31年还存在于市场上的基金,国际第一基金应该还算幸运者,但其乏善可陈的长期业绩表现和基金份额事实上的萎缩则可以作为台湾地区基金市场上股票基金生存状况的一个标本。这些股票基金的长期业绩差,短期业绩波动剧烈,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与股票相似,从而使得自己有被债券及货币市场基金边缘化的倾向,导致规模增幅远低于股票市场的增长速度。这种现象在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的韩国也同样存在。

从数据来看,韩国股票型基金资产规模只占所有基金资产总额的27%左右,台湾地区更低,为15%左右。与之相比较,全球基金市场的这个比例为50%,美国为56%,欧洲54%。成熟市场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它的发展和成熟程度是一个市场机构投资者成熟程度的标志。基金的发展速度显著慢于市场的发展程度,这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的成熟度不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基金行业的发展出现了问题。

共同基金作为保值增值的投资工具,其中的股票基金承担着主要的增值功能。股票基金的成长要求基金投资者建立对间接投资的信心,而这种信心的来源就是基金管理人能表现出比个人更高、更持久和更低风险的收益,即基金要表现出与股票不一样的风险收益特征。在成熟市场上,股票基金的资产规模要大于共同基金三驾马车之中的另两类(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以美国为例,股票基金资产相当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相加的130%,而韩国仅约为37%,台湾地区更低,约为18%。

无论从市场的角度还是基金内部结构的角度看,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共同基金市场都出现了结构失调的问题。

导致韩国和台湾地区基金市场结构失调的原因有很多,两地股票市场均为未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不发达使得市场稳定性不足,效率偏低,套利和结构性投机机会经常出现,这使得整个市场的目光经常为一夜暴富的故事所吸引。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管理行业在短期利益诱惑之下随波逐流,长期投资观念的缺乏导致基金收益率波动过大,从而使得投资者丧失了对通过基金进行投资的信任,这无疑是导致两地市场结构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大有人在,但股票基金的表现与一般股票毫无二致,投资者对股票基金的信心丧失,要么进入股市去冒险,要么购买低风险品种以自保。

基金行业对长期业绩的忽视不光影响到基金市场的结构,也直接影响到基金个体发展壮大。这以韩国尤为明显。韩国基金行业资产规模2000亿美元左右,只有美国90000亿美元的2.2%,而共同基金数量则达到七千多只,相当于美国的92%。单只基金的资产规模只有2700万美元左右,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中居于后列。

与美国过去60年基金数量和单只基金规模基本成正比例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基金数量与单只基金资产规模是显著负相关的,这表明韩国基金数量的增加并不是受到基金业繁荣的推动而是另有原因。事实上,韩国基金数量迅速增加除了专户理财多、封闭式基金无法扩大规模导致新发频繁等因素之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不重视长期业绩导致基金的持续营销艰难,基金公司在生存压力下只能不断地发新基金来谋求资产规模的扩大,这样基金行业不断地在“发新基金-不重视长期业绩-持续营销艰难-发新基金”的怪圈中循环。

基金规模的减小也进一步影响到其持续成长能力,使得个人投资者更加迅速地离开基金市场。韩国基金市场的教训表明,缺乏大量个人持有者的小基金会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小基金经常为少数几家机构投资者持有,任何一个机构投资者的赎回对基金的影响都非常巨大。为应对这种随时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基金在投资中就更重视短期收益和基金资产的流动性。这是一个怪圈。台湾地区市场也类似。

作为新兴市场中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韩国和台湾地区,其股票基金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中国的基金行业正在经历由产生到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基金(尤其是股票基金)能否有清晰定位,将关系到未来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募基金好比公共汽车,它的发展要考虑到各位“乘客”的利益。对于持有人来说,基金能否有明确清晰且与众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将决定他们是投资于基金还是做其他选择。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收益特征均非常清晰,股票虽然良莠不齐,但其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在新兴市场中也表现得尤其明显。股票基金如果无法做到收益方面的相对稳定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相对有效,则毫无疑问会被投资者抛弃,从而在其他类型基金和股票的夹击下被边缘化。

对长期业绩重视不足,过分重视短期业绩,导致基金收益波动程度增大,这正是整个连锁反应的起点。按照韩国的经验,更多地引入长期投资者如保险、企业年金、社会保障资金等有助于基金管理人建立起注重长期业绩的观念。此外,政府从税收等政策领域给予调节是管理人树立长期投资观念的重要促进因素。

但这些手段的实施都应尽早,因为市场一旦异化,再想校正过来就很艰难。韩国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中基金流动性风险爆发的重创后,才开始重视基金市场结构问题;台湾地区基金行业虽然起步早于韩国,但目前行业发展水平远低于韩国,还在以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为主的市场环境下运行。(作者为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基金研究员)

㈤ 壹基金什么时候成立的

壹基金是由李连杰于2007年发起成立的,2011年1月11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举行揭牌仪式,宣布深圳壹基金正式成立。

壹基金是国内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壹基金以“尽我所能,人人公益”为愿景,致力于搭建专业透明的壹基金公益平台,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公益人才培养三大公益领域。


(5)新中国第1家基金会是哪里扩展阅读:

2007年,著名功夫片明星李连杰创立启动了壹基金。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2010年12月3日在深圳注册成立,是中国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以“尽我所能,人人公益”为愿景,致力于搭建专业透明的壹基金公益平台。壹基金战略模式为“一个平台+三个领域”,即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公益人才培养三大公益领域。

2007年,李连杰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合作设立“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以独立运作的慈善计划和专案的形式在中国大陆开展公益事业。

2008年10月,为了保证公益项目更高效地实施,在中国红十字总会、上海市民政局等多方主管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以私募基金会的形式注册成立。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执行机构,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严格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向“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进行专项的汇报与结算,并接受年度审计。

2010年12月3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深圳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注册成立,拥有独立从事公募活动的法律资格。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注册原始基金为5000万元。

“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及“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已清算注销,其项目、资金及工作人员已由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承接。

2011年1月11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举行揭牌仪式,宣布深圳壹基金正式成立,此举标志着壹基金成为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公募资格的基金会。据悉,这是国家民政部门积极推进社会慈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大力支持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热点内容
股票涨停会不会掉下来 发布:2024-05-04 03:57:27 浏览:145
股市中什么是电压线 发布:2024-05-04 03:33:57 浏览:528
平时比较忙如何炒股 发布:2024-05-04 03:26:41 浏览:311
金融配置如何选择 发布:2024-05-04 03:00:23 浏览:177
人民币升值股票涨停原因 发布:2024-05-04 02:37:30 浏览:206
股市暴风雨有什么意思 发布:2024-05-04 02:32:20 浏览:509
退市股票什么时候可以卖出 发布:2024-05-04 02:32:15 浏览:548
货币供给e上面有一撇什么意思 发布:2024-05-04 02:30:40 浏览:22
鹏起科技股票资金流向 发布:2024-05-04 02:17:47 浏览:849
股票涨停当天晚上股东减持 发布:2024-05-04 02:10:56 浏览: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