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货币是什么
⑴ 解放战争时期用的什么货币
那个时候很乱国民政府发过很多债券,
民国初期,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有中国、中央、交通、通商、兴业、实业、四明、中南等银行发行的l元、5元、10元券,与银圆等值使用,以中国银行纸币流通量最大。
民国24年(1935)11月,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禁止银圆、铜圆流通。25年,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31年4月,又将原缴纳关税用的海关金本位兑换券(简称关金券)投放市场,以关金券1元抵法币20元的比值与法币同时流通。
民国31年7月起,法币由中央银行独家发行。随着货币贬值,至37年法币最高面额达500万元。37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规定以金圆券1元兑换法币300万元,停止使用法币与关金券
⑵ 人民币是怎么来的
人民币是怎么做的如下:
人民币纸张主要成份是短棉绒和高质量木浆,纸张光洁、坚韧、耐折、挺度好,并有一定的抗化学腐蚀性,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使用而不易损坏。
印制人民币用的钞票纸是特版水印纸,它是一种用于钞票印刷的专用纸张。这种纸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三家钞票纸厂生产的。
为了防止伪造,纸上饰有水印或夹入”绶带”(合成纤维)。近年来彩色复印机问世后,复印假钞票的案件屡有所闻,故又研制出了在钞票上涂以特殊化学品。
⑶ 文币最大面值是多少
目前,我国中的最大面额的币为100元,第一套人民币发行过50000元人民币最大面值是多少?建国前在各解放行的货币被称为“区币”,根本不是人民币。延安时期连中国人民银行还没成立,没有人民币。
⑷ 解放前我们国家都用些什么钱币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阻碍,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十分坎坷,从衡量国家独立统一程度的货币发行和流通来看,在1949年以前,中国尚出于分裂、落后、政治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的混乱状态。
清末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政治的解体,我国的币制即开始陷入混乱状态。1935年国民党政府币制改革以前,市场上除了银两、银元混用外’不少地方银行(主要为省行)、外国银行、私营行庄也都发行过在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尚不包括各革命根据地和伪满蒙政权发行的货币)。仅就银元来说,就有鹰洋(因上有鹰的图案而得名,又称“墨西哥洋”)、龙洋(因上面有龙的图案而得名,清政府铸造)、大头银洋(又称“袁大头”,上有袁世凯头像,北洋政府铸造)、船洋(因上面有帆船图案而得名,南京国民党政府铸造),此外还有英国、法国、日本过去发行的银元;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铸造的成色低的各种银元,其种类达几十种之多。
1935年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试图结束混乱,实现货币统一,使我国的货币走上现代制度。但是不久爆发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不仅使国民党的货币统一落空,而且法币(纸币)的发行,反而为国民党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提供可能。从1936年6月到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额增加了1445亿余倍。剧烈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飞涨。打个比方,1937年6月,全国法币发行量为14.1亿元,此时如果一个人有12亿元法币(按兑换比价折合银元 元),这笔钱几乎等于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总量;但是到1942年,则变成中储券(汪伪政权发行的纸币,强迫人民按与法币1:2的比价兑换)6亿元,1945年10月又变成法币300万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沦陷区按中储券与法币200:1的比价收兑中储券)。而到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实行第二次币制改革时(用金元券取代法币,按1:300万比价收兑),只变成1元金元券了,按当时物价可买5升米;从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物价又上涨了6441326倍,1元金元券的购买力只相当于9个月前的0.000000155元,这时连一粒米也买不到了,一粒米的价格以变成130金元券了。[2]
如此剧烈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抛弃这种纸币。抗战胜利以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尽管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和禁止金银、外币流通,强迫人民将其兑换成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但是并不能阻止金银、外币的广泛流通。在城市,金银、外币实际上已经取代了金元券成为市场流通中的等价物;在乡村,由于银元、铜币等硬通货不足,以物易物在市场流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粮食、布匹在许多地方成为市场交换的等价物。
剧烈的通货膨胀也为外国货币占领我国市场打开了大门。除了美钞、港币广为流通外,在市场上还流通着英镑、法郎、叨币(新加坡币)、越币、葡币、印度卢比、缅币等各式各样的外币,除苏联及东北亚国家外,几乎周边国家和华侨较多国家的货币在中国市场流通中都被派上用场。据估计,在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中国流通的美钞约有3亿美元,港币约有5.8亿港元。港币发行量的半数流入了华南。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全国性胜利已经为期不远。随着中国革命转入战略进攻,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筹划组建“中央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的工作遂提上议事日程。194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在批复华北财经办事处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建立统一的银行有点过早,进行准备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银行名称,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1947年11月,华北财经办事处确定有南汉宸负责组织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经过一年的调研、协商、准备,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告成立(由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而成),并从即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人民币”。当时确定发行人民币的任务是统一各解放区的货币,同时作为新中国的本位币。人民币的发行方针是“适当稳定”。即要根据各地区生产和商品流通情况以及市场货币松紧的程度,有计划地慎重地将人民币投入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币发行以后,立即开展了关内解放区的货币统一工作。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和发行人民币的布告即指出:“于本年十二月一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下称新币),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币违本位货币。新币发行后,冀币(包括鲁西币)、边币(晋察冀)、北海币、西农币(下称旧币)逐渐收回。”[3]
为了在货币统一过程中不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受损失,人民政府采取了“固定比价,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负责到底”的方针,有计划按步骤地将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逐步收回。统一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固定比价,混合流通。1948年12月发行人民币时,华北人民政府根据各解放区的物价水平,规定了人民币与冀难币、晋察冀边币、北海币、陕甘宁商业流通券的合理比价,并停止了上述各地区货币的发行,要求各地银行按照规定比价逐步收回上述货币。天津解放前后,华北人民政府再次公布人民币对各解放区货币的固定兑换比价(有的是重申,有的是新规定)。例如:对中州币是1:3;对冀南币、北海币、华中币是1:100;对长城银行券是1 200;对晋察冀边币、热河省银行券是1:1000;对西农币、陕甘宁商业流通券是1:2000;对冀热辽边币是1:5000。这些比价,与当时市场流通中形成的自然比价基本上是一致的。
采取固定比价、混合流通的过渡办法,可使各地区之间原来被割断的经济关系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既方便了群众兑换和流通,也不致引起市场震动。但是,这种办法又是灵活的。在平津战役期间,为了适应站着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曾规定暂准东北银行券、冀南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在平、津地区流通,其他解放区的货币则不准进城流通使用。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华北人民政府于1949年4月15日宣布:停止东北银行券和冀南币在平、津地区流通,并限期进行收兑。与此同时,华北人民政府与东北人民政府在山海关建立了联合办事处,挂牌兑换华北、东北两地的货币,实行通汇,以便利两个地区之间的往来。
(2)按规定比价全部收回各解放区行的货币。为了消除一些人担心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过了兑换期限会停兑作废的疑虑,,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南汉宸于1949年1月10日发表谈话保证:“人民政府不但对人民银行新币负责,而且对一切解放区银行过去发行的地方货币负责。将来我们收回地方货币的时候,一定按照现在所规定的比价收兑,兑到最后一张为止。”[4]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对收兑各解放区货币的工作作了多次布置,并规定凡持有解放区货币者,在兑换期限以后仍可到人民银行按规定原比价兑换。以后,人民政府不但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所发行的货币负责收回,而且对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银行发行的货币、期票、公债也按合理的比价收回。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府通过银行业务、财政征收、贸易回笼等方式,陆续收回了关内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华北、西北、华东和中南大部分地区的货币已经统一为人民币,为新中国的货币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人民币发行之前,各解放区即与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开展过有效的货币斗争。在1947年夏秋转入战略反攻至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前这段时间,解放区的对敌货币斗争主要表现为排挤蒋币,即限期禁止蒋币流通,同时组织力量将蒋币推向国民党统治区换回物资。
1949年1月平、津解放以后,对蒋币则以兑换为主,排挤为辅。1949年1月1日天津解放后,市军管会立于16日颁布通告,规定自即日起,金元券可以流通10天,在此期间按人民币对金元券1:6的比价予以兑换。2月2日,北平军管会也发布通告,规定自即日起金元券可以流通20天,在此限期内,人民群众有拒用金元券及议定比价的自由。政府的收兑比价为1:10,但是劳动人民可以按1:3的优待比价每人兑换金元券500元。为了做好收兑工作,北平市人民银行在市内设立了247处兑换点,组织了5000多人做收兑工作,结果仅用18天即顺利完成了收兑工作,共收兑金元券8亿多元。在兑换期内,人民政府准备了大批粮食、食油、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天津、北平,使广大人民可以用兑换到的人民币购买生活必需品,不仅树立了人民币的信誉,也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在限期收兑金元券的同时,人民政府还采取了把金元券排挤出解放区的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规定,凡持有金元券10万元以下者,可向人民银行申请登记,开给金元券携带证,凭证可携带金元券到国统区;同时 放宽对进入解放区物资的限制,以鼓励人民群众把金元券运到国统区换回物资。
随着金元券的迅速贬值,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也将兑换比价不断调低,收兑期限也越来越短,一般不超过10天。4月23日南京解放后,兑换比价为1:2500,期限为10天;5月27日上海解放时,鉴于国民党政府已土崩瓦解,人民政府遂采取了无限制无差别的收兑方针,规定人民币与金元券的比价为1:10000,并在市内设立了369个兑换点,仅用7天即完成收兑工作,共收兑金元券36万亿元,占国民党政府金元券发行总量的53%。
1949年7月,溃逃中的国民党政府又在广州、重庆发行“银元券”,企图最后一次利用纸币劫掠大陆人民的财富。对此,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宣告,今后在新解放区,银元券一律作废,不再收兑;并号召国统区人民团结一致,拒用银元券,从而加速了银元券的崩溃。但是,在华南和西南解放以后,为了减轻人民的损失,人民政府还是限期收兑了银元券。如重庆解放以后,军管会宣布按人民币100元兑换银元券1元的比价收兑,仅10天即收兑完毕。共收兑银元券1017万元,折合人民币101700万元。[5]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后,解放战争改变了过去先解放乡村后占领城市的办法,而是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迅速推进,首先占领处于统治地位的城市。而此时的江南广大农村,由于对国民党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深恶痛绝,金元券、银元券等纸币基本被排斥,代之以银元、铜元甚至以物易物。因此,江南解放以后,对农村来说,只是人民币如何去占领的问题。
建国以前,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其发行的法币、金元券等纸币在解放战争后期信誉一落千丈,金、银等硬通货重新回到流通领域,尤其是银元,由于过去曾广泛流通、民间贮藏较多,遂重新成为市场上计价流通的主要货币,其需要量也越来越大。由于银元自1948年以后逐渐成为主要流通手段,其价格也不断上涨,速度往往超过一般商品。以上海为例:1949年1—5月批发物价上涨78307倍,而银元则上涨了112971倍,黄金60682倍,美钞80553倍。就全国看,银元的价格是其本身价值的2至3倍,这在旧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战前一两黄金可换110枚银元,而1949年5月只换30至40枚银元了。
1949年各大城市解放后,由于解放战争正在进行,人民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人民币也不得不实行逐渐膨胀的办法,1949年4月底人民币发行总量为607亿元,7月底达到2800亿元,11月达到20000亿元,1950年2月底达到41000亿元,3月份则达到49100亿元,。虽然人民币的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但通货膨胀仍然不可避免,从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3月统一财经后物价即下降),全国13个大城市批发物价指数上涨91.11�%B
⑸ 抗战时沦陷区和国民政府控制区各自用的货币是什么
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至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的这段时间里,日本在中国大陆扶持的伪政府共成立了满洲中央银行、中央储备银行、冀东银行等七家伪政权银行,每家银行都发行纸币和硬币,同时,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发行的货币和日本军用票也大量涌入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批货币流通在中国各沦陷区,成为日本侵略者与其扶持的伪政府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工具。所以说日占区使用的货币太杂,国民政府控制区使用法币,共产党控制区使用的是边钞。银圆在那时候一直都是所有人认可的流通货币。
⑹ 民国时期的货币有什么进位是多少那时候的物价大概怎样
一后面好几个零也就买一小把米,是后期
⑺ 五十年代中国是什么货币
建国初期的时候,曾经有段时间使用旧币,直到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以后一元人民币相当于原来的旧币一万元,这是由于建国初期,受民国金融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面值大,而国家币值只有以元为单位。
最基本寄信的邮票面值是800元,这就是旧币值邮票,到1953后国家使用新币值,按1:10000与旧币兑换,增加了角,分,单位。所以从那以后直到改革开放寄信就是8分钱了。
使用大额货币的背景,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以“法币”代替银元流通。此时中国经济运作大体正常。
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战结束后又爆发内战,内战之后又是抗美援朝,1937-1953年几乎战争不止,中国经济遭受极大破坏,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故而国民政府和继之而起的共产党政府均发行大额钞票以缓解财政困难,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949年之后,特别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停止了内外战事,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顺利推行,经济情况和政府财政状况也大有改观。故而1955年人民币币值改革,以1:10000的比率收回旧币,结束了中国近20年的高通胀状态。
⑻ 建国时最大面值的人民币是多少
不懂行的朋友不要乱说!建国前在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区币”,根本不是人民币。延安时期连中国人民银行还没成立呢,哪来的人民币?!至于人民币在1955年3月1日开始改换新币(第二套人民币)前发行的旧币(第一套人民币),最大面额也不是100000元。
最早的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时开始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一直使用到建国后的1955年。这套人民币的最小面额是1元(没有角、分),最大面额则是50000元。但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规定它与第一套人民币的兑换比值是1比10000,所以第一套人民币的“50000元”,其实只相当于后来的5元钱。
第二、第三套人民币的最大面额均为10元,如今流通的第四、第五套人民币,最大面额
⑼ 人民币最高面值是多少
民建中央委员、山西省副主委、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主席成继东建议:提高人民币的最大面额 ,发行500元面值主币。
成继东说,目前,我国流通中的最大面额的人民币为100元,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面额钞票相比而言是,流通中的美元最大面额为100美元,合 827元人民币;加拿大 1000元,合人民币 4820元;欧元为500元,合4000元人民币;日元为10000元,合698元人民币;英镑为50镑,合640 元人民币;港币为1000元 ,合1060 元 人民币;澳元为100元,合600元人民币。这些钱的最大面额都比人民币的最大面额大五倍以上。人民币最大面值显然是最小的,而且小了好多。
成继东指出,一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广泛有效的信用支付体系,并且没有个人现金支票的普遍流通,绝 大多数小规模的商业贸易和个人交易活动都是建立在现金交易的基础之上。如要出差、旅游、购物、进货等,若带3万元人民币,最大面额需300张(50元面额的得600张),以依次类推,数量越大,张数越多。不方便、易发现、不安全。
二是是多少年来,都免不了要用小票子换大票子,甚至出现贴钱兑换大面额的事,如用一百零几元的小票面去兑换100元大钞票的事.,人们在花钱包里的钱时,总是先花小面额的钞票,留下大面额的钱,说明大家喜欢携带大面额的钱.。
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有了大幅的提高,随着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展, 人们对流通货币的面值和支付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钞票面值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通要求,许多非公有经济经营者经常需要携带大量现金,有时不得不用旅行包或蛇皮袋甚至麻袋成捆成捆地携带现金,提款恐慌,带款麻烦,目标很大,提心吊胆。如有500元面额的人民币,带3万元现金,也只需60张,带五万元也只不过100张。十万元只需200张,方便、安全、难发现,减少了不安全感。
五是小面额带来的成本问题很多。.根了解,500元面额和100元面额的印制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印500文元面额与100元相比,总成本可以降低到五分之四,.现在我国流通中的钞票约为1.6万亿元,,即使全部为100元的大钞,也有160亿 张.如果全是10元券,就是1600亿张.钞票的使用寿命估计为五年,因此每年更新的钞票估计达到300亿张以上.假定每张钞票的印制成本是0.15元钱,每年用于钞票印制的费用就有45亿元之巨。
六是小面额 除了印制成本,,还有清点、运输、损耗、储藏、保管等其它成本。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经达到10万亿,银行的营业点和与金钱打交到的地方,通常每天都要有几千九上万的人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点钞与核对。每天银行用的运钞车要搬动成箱成箱的钞票。如果改用500元大钞,这些工作量都能降低,有人做了一个粗略的估计,降低的总成本每年可以减少支出达到20亿元以上,其实不止20亿。今年3月份一记者报道说,一位做塑料生意的姓钟先生,因买汽车要交4万订金给汽车商,扛去8麻袋30多万张零钞,商家无奈,只好请工行大庆村分理处帮忙,分理处派了5名点钞高手,整整一下午才点出1万元,只好再增加人手,4万元整整清点了两天。
成继东认为,从1955年3月到1987年4月长达32年,人民币的最大面额一直为10元,1987年4月27 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时才有了100元的最大面额 ,20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民币的最大面值仍然停留在20世纪末80年代的水平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商品生产的范围和档次、 币值的稳定情况、 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和购买力情况,使用货币的习惯等综合因素分系。 我国己经具备了提高钞票最大面额的条件,应发行大面额人民币钞票,以满足金额大小不同的购买支付的需要和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结合国际通用货币的最大面额,我国最大面额的钞票应提高到以500元面值为宜。
成继东强调,提高人民币最大面额的面值,是我国钞票最大面额与国际接规的需要。同时,节约成本、方便流通,符合现实,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货币面额的一种最佳选择。不但能够一点刺激消费,而且还能起点拉动内虚的作用,决对不会由此引起通货膨胀。
成继东还说, 由于我国货币流通时间的延长,许多县城小镇里有大量破烂不堪的钞票在周转着.,很不卫生,成了许多传染病病菌、病毒的载体和传播途径,不利于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并建议用发行大面额钞票节省下的成本,拿出一部分用于小面额或附币的更新和消毒,防止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