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哪些股票
1. 气候变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100年,与无气候变化相比,全球人均GDP的变化情况。
20日,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助理教授马歇尔·博克(Marshall Burke)告诉新闻,如果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中国将获益良多。因为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放任气候变暖,2100年时,中国人均GDP与无气候变化相比,下降幅度超过四分之一。而同一时间,全球人均GDP的下降幅度是23%。
马歇尔和他的合作者分析了1960年-2010年,这40年间166个国家的经济数据。他们发现,气温对经济生产力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年平均气温13℃是一个分界点。低于13℃范围内,气温上升,经济生产力增加。年平均气温达到13℃时,经济生产力达到峰值,超过13℃,如果年平均气温上升,经济生产力就下降。
一个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展示,呼吁人人都要来拯救环境。
研究人员将上述实验数据与全球气象模型相结合,来研究气候变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瑞典哥德堡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托马斯·斯特内尔(Thomas Sterner)在发表《自然》的评论中称,干旱和炎热带来的疾病等,这是我们早已领受过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但马歇尔等人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远远超出我们之前的认知。我们才刚刚开始认识气候变化能造成的损失有多大。马歇尔等人的研究可能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
2. 全球气候变暖对什么产业造成的影响最大
1、葡萄酒业
酿酒用的葡萄必须生长在罕见的地中海气候中才能长得最好,加州、智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地区之所以会成为世界葡萄酒酿酒中心完全是因为它们的气候
气候学家们警告说温度的升高将给大部分葡萄种植区带来灾难。全球变暖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例如虫害、洪水、土壤侵蚀等。随着全年炎热的日子越来越长,葡萄质量下降,葡萄产量减少。
2、渔业
全球变暖将在某些方面严重扰乱渔业的发展: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可能改变渔业生态环境, 鲑鱼等冷水性鱼类可能会深受暖流的影响,渔业的前景十分令人担忧。
3、度假胜地
没有雪也就没有了冬季运动,美国犹他州冬季运动场的滑雪道目前还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据气候科学家的预测,那里的大部分积雪很快会消失,度假村老板约翰·卡明已在做最坏的打算。
4、旅游业
人们旅游乘坐的飞机和其它交通工具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加速了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又会影响旅游区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游客到日本北部冰海是为了观赏海洋生物,如海豚、海雕等。但是随着那里的冰逐渐减少,那些靠旅游业为生的人变得异常担心。全球变暖使很多景点景区受到真正的威胁,还会使很多地方的居民失去家园。
5、保险业
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Lloyd\'s of London)的一篇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对世界保险业有很大的冲击力,全球变暖会引发自然灾害并导致很多人死亡,保险公司需要付出的赔偿金自然会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严重的旱灾、飓风肆虐,这都引起了保险公司的关注。
3. 气候变化对什么行业有影响
首当其冲是能源相关行业的影响,基本上会改变能源生产及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分布,因为气候变化直接引起了人类居住地变迁以及生活环境变化,与此同时,农业变化引起的农副业,林业,渔业,畜牧业也会直接受到影响,水资源供需变化也会引起农业和工业的变化,还有接下来的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港口,之类的,也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的
4. 气候变化的因素和影响是怎么样的
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和陆地构成的复杂系统。气候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均能相互作用。比如海洋表面的温度分布是大气环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又能驱动海洋的上层环流,大气能够输运水汽,从而影响陆地的植被分布和表面径流状况,而植被的覆盖情况又能反过来影响地表的辐射收支,进而影响大气的温度场分布。
尽管气候系统是如此的复杂,但通过气候学、大气科学、海洋学等各个领域内专家的努力,我们对于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已经基本了解。这些因素,按照人类对其的贡献,可以分为2大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①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太阳辐射。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忽略地热的作用),其辐射强度的变化对于气候系统有很强的作用。但是由于对于太阳辐射的观测历史较短,人们大多是用历史记录中的黑子大爆发来估计辐射的强弱。太阳辐射的变化曾被用来解释欧洲历史上的小冰河期。
②地球轨道的变化。因为地球公转轨道和自转状态的变化,也能导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和分布的变化。并且对应这几个量,古气候的资料也发现了对应的气候周期。相应的理论称之为“米兰科维奇理论”。
③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是由很多的板块组成的,而且板块是运动的。板块的运动会改变海陆的分布,从而改变地球表面辐射的分布,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会引起气候的变化。因为板块运动的速度非常非常慢,这种影响的尺度应该是百万年级的。
(2)人为因素:
①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在空气中含量的变化通过温室效应可以导致大气温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再通过各种反馈过程,从而引起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甲烷和氟利昂。
②气溶胶。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还会排放大量的气溶胶,比如烟尘、硫化物等等。气溶胶对于气候的作用主要有2种:1)直接影响太阳辐射;2)形成云影响太阳辐射。因为云对于辐射的影响比较复杂,所以对其第二种作用的估计还不是很准确。有报告显示人类排放的气溶胶对气候的整体作用是降低温度,也就是说,空气污染反而缓解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如果我们将来把污染治理好了,就相当于又对全球变暖作出“贡献”了。
地表状况的改变对气候有影响③地表状况的改变。地表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度,因此也会对气候有相应的影响。
当这些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发生变化之后,气候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就开始起作用。这些反馈机制主要包括对地球辐射、水蒸气、冰、云和大气海洋环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就导致了我们看到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使珊瑚岛礁被破坏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使鱼类的多样性锐减
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身体健康。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2个,①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②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以负面为主。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气候变化对玉米也有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3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5. 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6. 气候变化趋势与影响
基于过去近百年来仪器观测数据,国际科学界认识到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过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表明,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不断上升,20世纪上升幅度为0.6℃±0.2℃;随着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的上升,雪盖和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大气和海洋环流发生变化,气候变率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北半球陆地中高纬度地区20世纪降水量极可能增加了5%~10%,20世纪下半叶严重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了2%~4%[6]。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现有研究结果预测,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可能会对全球地质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可能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一)未来中国气候变化趋势
中国科学家对近100年和近50年中国的气候变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比全球同期平均值略强;从全国平均来看,近100年和近50年的降水量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趋势;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寒潮事件频数显著下降,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7]。
200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部委联合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成果,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该报告预测,21世纪我国气候变化将呈现以下趋势[7]:
(1)气候变暖趋势不可避免。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其中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温大于夏秋季。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表明:与2000年比较,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1~2.1℃,2030年增加1.5~2.8℃,2050年增加2.3~3.3℃;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南方变化大。
(2)气候变率增大。HadCM2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CO21%增长率情景下,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增温最大的月份与最小月份之差分别可达到0.8℃、1.0℃和1.3℃;在CO20.5%增长率情景下,虽然极端值的差别没有1%情景下的差别那样明显,但是也可以明显看出季节之间增温的幅度增大。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地面气温增量的年较差也不断增大。与地面气温增量的季节变化类似,降水量变化的年较差也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未来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出现变化。区域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升高,但最低气温的升高更为明显,气温日较差将进一步减小。未来南方的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暴雨天气可能会增多。
(二)气候变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地质环境变化是在自然驱动因素和人为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由于人类活动变化的剧烈性和持续性,地质环境变化更多地表现为人为驱动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往往为人类活动干扰所掩盖,为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刚刚起步,定量评估方法和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7]。根据未来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可以推断出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雨日数与强降水事件的增加,可能会诱发更多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是由暴雨所诱发的。据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统计,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占所调查滑坡总数的90%,暴雨所诱发的崩塌占所调查崩塌总数的81%[8]。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与强降水事件呈正相关关系。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2070年前后,中国南方地区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未来暴雨发生的天气会增多(表5-1)。强降水事件增多的地区,多是突发性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所以,未来暴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在一些地区可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表5-1 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2070年中国各大区平均降水变化表单位:%
资料来源: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可能会导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增加。模拟结果表明,未来50~100年,北方部分省份(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多年平均径流深减少2%~4%,南方部分省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云南等)增加24%,北方水资源短缺现状还将继续。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估,未来20年中国夏季降水存在着由南涝北旱型向南旱北涝型转变的可能性。未来气候变率的增大和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可能对现有的水资源供给格局形成挑战,经济社会的水资源保障程度相应地受到影响。由于地下水时空分布具有相对广泛、均衡的特点,在降水与地表水变数增加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可能会有所增加,开采地下水所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亦随之增加。2009年秋至2010年春西南地区长达5个多月的干旱灾害,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旱灾波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西南5个省(区),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灾面积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为百年一遇。以云南省为例,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1月20日,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了29%,为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少降水量[9]。为解决旱灾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各地启动了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截至2010年6月,国土资源系统在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的26个市(州)156个县(区),共完成2703眼,成井2348眼,累计日出水量36×104m3,解决了520万人饮水问题[10]。入汛以后,南方连续出现了8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广西大部、湖南南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局部出现强暴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受长时间干旱和短时间多次强降雨的作用,广西、四川、江西等地出现了多个“天坑”[11]。中国地质调查局经过调查认为:这些“天坑”实际上是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区,因长期干旱、强降雨等气候因素和工程建设、地下水抽采等人为活动引发形成。
(3)受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海岸带地质环境恶化风险加大。中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约为2.5mm/a[12]。据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入海河流水量的减少,将加重河口盐水入侵,海平原上升和入海河流泥沙量的减少,将加剧海岸侵蚀,黄河三角洲增长减缓,甚至衰退,海岸低地被淹的范围将可能增加[13]。海岸带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应对全球变化对地质环境造成的负效应,应及早未雨绸缪。
7. 碳中和概念股票有哪些
你好,碳中和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零排放量。
两会期间,国家提出要改善碳排放量时,碳中和概念股就全线爆发,相关的上市公司股票也纷纷大涨,在A股市场中:研究排放量、检测碳排放量、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环保类的上市公司就会成为碳中和概念股。
当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所以即便股价被炒作,但碳中和依然会被持续进行,我们国家也承诺要完成碳中和目标。
比如碳中和相关的上市公司有:皖仪科技:主要研发和检测烟气排放系统,被国家认定为重点产品。雪迪龙:公司主要从事环境检测。华银电力:提倡节能发电。
以上只是简单举例,不做推荐,投资者可以打开软件,点击碳中和概念股进行相关个股。
8. 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
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第二大类项目是针对气候变化的。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资金机制,全球环境基金接受公约成员国大会对其在资金使用上的指导。气候变化项目旨在减少全球气候变化的危险,同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全球环境基金关于气候变化的业务规划如下表所示:OP5消除提高能效和节能的障碍OP6通过消除障碍和降低实施成本促进使用可再生能源OP7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技术的长期成本OP11可持续交通。
9. 气候变化对城市有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得人类易受灾害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由于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和各类极端气候事件(热带气旋、风暴潮、极端降水、河流洪水、热浪与寒潮、干旱)导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并对城市交通、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供应和维护带来更大压力。
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候风险源。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面对更频繁的极端高温或寒冷现象。更炎热的夏天将降低人们的舒适感,而城市热岛效应(硬质铺面和建筑物导致城市温度升高3~6oC)更是加剧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