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林奇和公司股东
㈠ 股票十大股东里面什么基金大户占流通股也都是非常小,是谁在拉升,他们都是坐着被抬轿子吗
1、中国媒体和股评人士都喜欢谈论基金或机构持有某公司多少股份的问题,从而吸引广大散户关注这些股票,您也不例外。但是请反向思维一下,了解这些信息真的对我们操作股票有实质性的帮助吗?
2、请您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基金等众多机构的操盘者也是人,他们的每一次投资决定都是正确的吗?他们成功和失败的比例是多少?
3、投资大师彼得 林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警告一般投资者:专业投资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聪明,业余投资者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愚蠢;只有当业余投资者一味盲目听信于专业投资人时,他们在投资上才会变得十分愚蠢。
大师的意思很有启发性,就是股票选择一定要依靠我们自己,而不是依靠那些愚蠢的机构投资者,尽量选择那些盘小、绩优、价廉,没有机构投资者的股票进行长线投资。
4、新和成是中小板老牌的绩优成长股,多年来业绩一直保持优良,但是近几年综合盈利能力有持续下滑的危险,从其2010年至2012年的利润增长率就可看出,分别为8%、6%、-27%。但是从其每股收益来看,该公司股价在14元左右时,属于被严重低估,所以近几个月保持着上涨行情。目前的股价为22元,动静态市盈率都没有超过20倍,就说明该公司股价仍处于合理的区间。
至于您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只能依靠市场解决,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因为我们不是基金业内部的人,很难知晓基金们的意图,胡说八道没有意义。
㈡ 谁是彼得·林奇最初的导师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波士顿一个具有爱尔兰血统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是个数学教授,后来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财务审计师。
在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一般来说是富足的,拥有郊外的独立别墅和中高级轿车,也足以让自己的孩子在衣食不愁的情况下度过快乐的童年,并接受大学教育。他们的孩子大多也会成为白领以上阶级。
彼得·林奇的父亲和其他所有的中产阶级人士一样,过着悠闲而富足的生活,当时的美国同现在一样,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士最热衷于高尔夫球运动。
彼得·林奇的父亲也是一名高尔夫球好手,在假日常与同事好友去波士顿郊外的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玩高尔夫球。
有时,彼得·林奇便迈着蹒跚的脚步随父亲在高尔夫球场玩耍,不到10岁,他就对高尔夫球的规则了如指掌,并不时挥着和他身高差不多的高尔夫球球杆跃跃欲试。
10岁那年,彼得·林奇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结束了,父亲经诊断确认,患上了晚期癌症。
癌症是一种不治之症,经确认后的人大都会在短时间内死去,彼得·林奇的父亲由于拼命的工作,错过了早期的治疗机会,以至在得病后很快就一病不起。
这场变故来得十分的突然,家中的经济状况马上陷入了危机。他们这个家庭,父亲是惟一挣钱的人,父亲不能工作后,家中很快就一贫如洗。
最后,彼得·林奇的父亲没能过上彼得·林奇11岁的生日。
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也就此衰落了。
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在当时那时代,妇女外出工作不会有很高的酬劳。母亲辛勤工作的收入难以维持一个家庭所必须的开销。而且受过中等教育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坚决不让彼得·林奇辍学,而且还要让他上最好的学校。
彼得·林奇也想接受高等教育,但却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他们。
在美国生存,只有靠自己,人们只崇拜成功者,并不同情失败者,要想依靠别人的无私帮助来使自己成长是万万不可能的。
彼得·林奇和他的母亲也是坚强的人,他们承受住了这次打击,为了减轻母亲的经济压力,彼得·林奇决定去找个半天的工作,以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彼得·林奇找了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经理,俱乐部的经理以前自然认识彼得·林奇的父亲;他很同情彼得·林奇幼年丧父的遭遇,而且11岁的彼得·林奇在高尔夫球场上厮混多年,熟悉高尔夫球的规则,也是一位相当合格的球童,于是就雇佣了他。
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实行的是会员制,它的成员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这些人都是资产阶级,有钱又有闲,当他们击出一个臭球而需要球童去将球拾回之时,常常会慷慨大方地给球童们小费。另外,球童们还负责替这些人背高尔夫球球杆,每当他们离去之时,也会用不菲的小费酬谢球童们为他们付出的劳动。
乔治·沙利文先生是菲德利蒂·麦哲伦公司的总裁。麦哲伦公司是一家管理公众基金的大公司,在美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
乔治·沙利文先生同吉尔公司、宝丽来公司的老总是好朋友,常常结伴到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来打高尔夫球。
乔治·沙利文是一个乐观大方的人,典型的美国男子汉,要在早些年,他一定会是个出色的西部牛仔。
“小孩,我以前见过你?”他在第一次看见彼得·林奇这个球童时,这样问彼得·林奇。
“是的。”
“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彬彬有礼的回答令乔治·沙利文很是喜爱。高尔夫球场上的球童大多是些家庭贫困而不得不出来打工的儿童,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而彼得·林奇不一样,他是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长大的,就读于波士顿地区比较著名的有教养的儿童学校。所以尽管他现在沦为打工者,仍然显得与众不同。
“哦!彼得,你以前可不是在这儿拾球的?”
乔治·沙利文先生可能并不认识彼得·林奇的父亲,因为他们不是一个社交圈子里的人。但他似乎认得彼得·林奇常随父亲到高尔夫球场上玩球。这家俱乐部离彼得·林奇的家很近,彼得·林奇就有常到高尔夫球场上的机会。
“是的。”彼得·林奇仍然不卑不亢地回答。
乔治·沙利文先生是一个何等精明的人,他虽然并不了解彼得·林奇家庭的变故,但仍然可以估计到个大概。在美国,一个家庭的兴盛与衰落是司空见惯的事。亿万富翁尚且如此,何况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
乔治·沙利文先生没有继续问下去,他知道这个小球童肯定有着一段悲惨的经历,但他很喜欢彼得·林奇的聪明和这种在逆境中能够坦然面对的态度。
“你跟着我吧!替我背球杆。”
于是,彼得·林奇几乎成了乔治·沙利文先生的专职球童,只要他到高尔夫球场,陪伴他的球童总是彼得·林奇。
乔治·沙利文也许最初更多的是出于同情,每每叫彼得·林奇跟在他身边。当然他付小费时也并不比付给其他球童的更多。乔治·沙利文先生有典型的美国作风,他不会因同情而施舍自己的钞票,所以尽管他很喜欢彼得·林奇,但并不想让自己的同情使彼得·林奇感到羞耻。
这就是美国人对金钱的态度。
乔治·沙利文先生不会多给也不会少给,这是对彼得·林奇人格上的一种尊重。
乔治·沙利文先生和他的朋友们每当打完一个左曲球或者右曲球时,总会得意地吹嘘一下自己在股票投资中刚刚取得的胜利,每当这时,11岁的彼得·林奇总是听得入神,这令乔治·沙利文先生十分惊奇。因为其他的球童对此都显得漠不关心,而彼得·林奇不但聚精会神地听着而且好像听懂了。
“彼得,你是在听我们说话吗?”
“是的,先生!”
“你能够听懂?”
“不,我不知道。”
彼得·林奇的坦诚使乔治·沙利文更加喜欢。从此,他对彼得·林奇不再有丝毫的同情,而是不经意地提携他。这些在彼得·林奇以后的经历中将会得到证实。
当然,彼得·林奇在股票上最初的知识并不是完全从乔治·沙利文先生那里得来,其他的俱乐部成员在无意间的谈话也对彼得·林奇有很大影响。
不过,这些人可能没有注意一个11岁的球童,而乔治·沙利文先生却注意到了。
所以,每当彼得·林奇随球手们打完一轮球,就可以得到一堂有关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虽然很累,却又非常值得。后来林奇说:
“如果你想接受有关股票问题的教育,高尔夫球场是通晓有关股票交易知识的场所。因此也是交易所以外的最佳场所。”
乔治·沙利文先生不但对彼得·林奇青睐有加,并对彼得·林奇的成长有着启蒙和指导,在后来,彼得·林奇又在他的关照下进入麦哲伦公司,并逐渐显露出他对于股票投资超越常人的才华。
在彼得·林奇的心目中,沙利文先生俨然慈父一样无私地关照他,又像一个恩师竭尽全力地指导他。彼得·林奇视乔治·沙利文似慈父,也是恩师。
1977年5月,在彼得·林奇加入公司刚满10年的时候,乔治·沙利文总裁将彼得·林奇叫到了办公室,宣布林奇接任公司总裁。
彼得·林奇自然没有辜负沙利文的信任,在短短的10年内,他将公司的总资产由2000万提高到90亿美元,自己也赢得了“华尔街第一理财家”的美誉。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除了有自身的实力外,机遇也相当重要。彼得·林奇选择去布雷·伯雷高尔夫球场当球童,完全是出自于生活的压力,那应该是他一生中最黯淡的时光。
但是,遇见乔治·沙利文先生却使彼得·林奇这段时间的悲剧因素减低了不少。
如果彼得·林奇不是因为幼年丧父,他不会进入高尔夫球场去打工。
如果他不去打工,就不可能遇见乔治·沙利文先生,即使能够遇见,他也不可能同沙利文先生有深刻的接触和了解。
如果没有沙利文先生的悉心关照,彼得·林奇也许就不会选择金融专业,并在这一行业中取得非凡成功。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说彼得·林奇就不可能成功,凭他的聪明才智,他仍然可能获得成功,但那完全可能是在另一行业,另一领域。
彼得·林奇的.路至少将是另外一种,股市上也将会有另外一种传奇,或没有传奇发生。
对彼得·林奇感到欣赏的人当中,最感到高兴的要数麦哲伦公司的总裁乔治·沙利文先生了。彼得·林奇能够获得成功,与他的大力提携是有关的。当然,麦哲伦公司也因彼得·林奇的加盟而获益匪浅。
乔治·沙利文先生给了彼得·林奇一个成功的机会,而彼得·林奇给麦哲伦公司带来了财富,这对双方来说都是非常满意的。
㈢ 股票彼得.林奇如何搜集有用的股票公司信息
公开信息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技术+技术验证
㈣ 有着强大的经济做后盾,股票其实投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投资股票,追求的是“低买高卖”,也就是以较低的价格买入,等股价上涨了,再以较高的价格卖出,赚取差价,本质上是一种择时的方法。
那么,这种通过择时赚价差的投资收益怎样呢?
有人以美股为例做过研究。在1965年到1995年的30年间,假设运气极好,每年都能抓住当年的最低点,并在最低点买入1万美元标普500指数基金,那么坚持做30年的年均复合回报率是11.7%。
相反,那些运气极差的人,连续30年都在当年的最高点买入,他们的年均复合回报率是10.6%。还有一些人不去择时,就在每年的第一天入市,这么做的年均复合回报率是11%。
第三、股票投资的本质还是公司
长期来看,公司利润和股市回报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本质是均值回归,股价长期就是要回归到企业的内在价值,这也是价值投资的核心逻辑。
所谓内在价值,也就是巴菲特挑选企业的核心标准之一:持续稳定的赢利能力。
美国股市在1966 到1982 年间持续盘整,靠价差基本赚不到什么钱。但由于公司的持续盈利,投资者照样可以获得股息,所以投资回报率依然是正的。
所以说我们要与好公司一起成长,就要做到两点:
一是要认真做研究,买入值得长期拥有的公司。
二是不要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而轻易放弃自己所看好公司的股票。
而且,每一次经济衰退都成功度过,经济一旦恢复正常,股市就会开始上涨,这些好公司就会有很好的表现,甚至不断创新高。
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如果没有直接甄别股票的能力,投资基金和债券也是很好的选择,不用去担心市场波动,让专业的基金经理帮你投资理财,依然能拿到不错的分红。
㈤ 股票投资:两地上市的上市公司,究竟谁是大股东
发行不同市场的股票对应不同的资产,比如你有两块资产,一块在A股发行,另一块在H股发行。
㈥ 买股票是不是买了对某公司的商品(代表股票),到行情好时再卖掉,赚差价。等于投资某公司做生意啊,
不是。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股票代表着其持有人(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每一股同类型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即“同股同权”。股票可以公开上市,也可以不上市。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也是投资和投机的对象。
㈦ 是不是持有某个公司的股票就是该公司的股东
是。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持有股票就拥有公司的一份资本所有权,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
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股东权利的大小,取决于股东所掌握的股票的种类和数量。股东可以申请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者分享红利等。
(7)股票投资林奇和公司股东扩展阅读:
证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是由证券管理部门批准的,为证券的集中交易提供固定场所和有关设施,并制定各项规则以形成公正合理的价格和有条不紊的秩序的正式组织。
(1)股票是一种出资证明,当一个自然人或法人向股份公司参股投资时,便可获得股票作为出资的凭证;
(2)股票的持有者凭借股票来证明自己的股东身份,参加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对股份公司的经营发表意见;
(3)股票持有者凭借股票参加股份发行企业的利润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红,以此获得一定的经济股票市场的影响作用。
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股票一般可以通过买卖方式有偿转让,股东能通过股票转让收回其投资,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债权债务关系,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限责任,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㈧ 彼得·林奇(Peter Lynch)的投资特点是什么
彼得林奇在美国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人。曾经让自己所管理的基金从2000万增值到140亿。他投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仅专注于股票本身,更关心股票背后的公司。他每次都会通过很多公司的市面报道来对公司进行分析,一旦他觉得这个公司可以就会买入股票。并且他经常会去所购买股票的公司总部去拜访。一般他看重哪家公司后就会做出判断并且在购买股票后如果发现更有潜力的公司就会转而把这个公司的股票抛售,把钱用于购买更看好的公司的股票。对于林奇来说股市的股票大跌也有很多好处,他可以从中发掘有潜力、可以东山再起的公司,并且趁着低价来入手他们公司的股票。彼得林奇认为预测经济走势这种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徒劳的,因为即使你预测出了经济未来的走势,它也没有办法告诉你未来一年或是两年后的利润。
㈨ 股票投资人和股东其身份和权益方面有何区别
基本的大区别是没有的。或者说“股票投资人”=“股东”。
但是要说的话,小区别还是有小小。
例如“股票投资人”里有一类就叫做“优先股股东”,他们相对于其他股东而言,拥有分红优先破产清算优先等权利,而没有经营管理权。又例如“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区别,前者拥有绝对的控制力,后者只能听任之;但是又例如某些事项在股东大会来讨论的时候(私有、吸收合并之类的),就轮到只有小股东才有投票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