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的历史大底有什么特征
Ⅰ 历史数据告诉你 底部有哪些特征
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小幅下跌0.23%,收报2831.18点,顽强坚守在2800点上方。回顾周K线图,沪指终于终结了此前的七连阴,一周上涨3.06%,创两年来最大周涨幅。事实上,过去一周市场逐渐稳定,投资者情绪部分恢复,关于A股底部的讨论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沪指结束周K线七连阴 A股估值成全球“洼地”
昨日市场小幅震荡,走势健康,沪指小幅收绿,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收红,反弹行情仍在进行之中。沪指本周上涨3%,创两年来最大周涨幅,目前市场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也得到了部分资金的认可和参与。
从行业资金流向来看,上周五至昨日收盘,电子行业明显获得青睐,期间主力净流入资金达到34.9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家用电器、食品饮料、钢铁和非银金融行业,主力净流入也均超过5亿元。北上资金数据方面,沪股通近4个交易日净流入55.97亿元,深股通净流入25.75亿元;合计净买入股票27680万股,其中初始持有量在10万股以上且期间增持比例超过50%的股票共45只,多数已录得涨幅,风华高科、旭升股份、金卡智能和华新水泥等个股涨幅居前。
事实上,从估值看,A股已经成为全球股市“洼地”。上交所披露数据称,截至7月6日,上证综指市盈率为13.1倍,与2638点时水平基本持平,如若考虑盈利增长水平,则价格水平已低于2638点之时;市盈率中位数为28.2倍,与2014年7月上一轮牛市初期时的水平基本一致,并接近2013年6月时水平。与国际市场对比,代表沪市大盘蓝筹股的上证50指数整体市盈率9.9倍,在全球范围处于偏低水平,明显低于美国市场大盘股指数。
对此,东吴证券评论称,在外部因素扰动下,近期市场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当前A股投资价值凸显。就估值而言,当前A股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从企业盈利来看,宏观经济虽然面临短周期回落但具备很强的韧性,优质公司ROE处在历史高位,中报业绩有望驱动成长板块反弹。
历史数据告诉你底部有哪些特征
在股市,没有人能未卜先知,但历史数据却往往能窥见规律。那么从估值来看,历史上的底部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
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A股市场共出现过4次底部,分别是在2005年6月、2008年10月、2013年6月以及2016年的1月。这四次底部时,全部A股的整体PE分别为18、14、12和18倍,平均为16倍,而当前A股的整体估值也是16倍,完全符合底部时期PE的特征。从估值分布来看,PE在0-40倍的股票低估值股票的数量,在前四次底部占比平均为54%。截止昨日收盘,0-40倍PE的低估值的股票数量已经是55%。此外,前四次底部时,A股业绩增速中位数平均是8.8%。当前,业绩增速中位数是12.4%,要远高于历史底部平均水平。最后,从主要的几个宽基指数来看,上证50、中证500、中证1000、上证综指、创业板指当前的估值水平都是低于历史底部的水平。
基于上述数据,中银国际在策略分析会议上认为,从估值角度来看,当前已经是历史底部,可以乐观起来,积极地去看待市场。
另外的历史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四个历史性底部形成之后市场的各大宽基指数走势也有着共同的特征。底部形成后的一个月内,一般会出现-1%到10%左右的反弹,平均涨幅4.4%,并且中小创弹性更高。底部形成后两个月内,一般会出现8%到13%左右的反弹,平均涨幅10.2%,并且多数时候中小创弹性更高。底部形成后三个月内,大多数指数反弹非常明显,反弹幅度在9%到24%,平均反弹17%,中小创依旧弹性略高。
产业资本回购尾声时或是见底信号
此前市场持续调整、个股普跌,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或者高管等产业资本纷纷增持、回购自家股票进行“护盘”。
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至7月12日,有154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份回购计划,174家公司实施了回购,回购金额合计为69.77亿元。事实上,今年以来已有340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份回购,回购金额合计为145.08亿元。
回顾2009年以来的市场,A股共有三轮回购潮,前两次分别是2012年10月份至2013年6月份、2015年8月份至2016年6月份。对应此前A股市场2013年6月及2016年1月的历史大底,可知前两次回购潮均是在A股较为低迷的时期出现,回购潮结束或接近结束时,A股已经见底。
Ⅱ 股市中的中期大底和长期大底分别代表着什么如何才能寻找到个股大底
股市中的中期大底和长期大底都是代表着市场底部。影响市场运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资金因素,二是估值因素,三是政策因素。我们判断市场底部的主要依据也是这三个因素。不过有些因素是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的,有些因素是不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的。比如估值因素、资金因素都是可以进行具体量化分析的,而政策因素是不能进行量化分析的。
下面,我主要从量化分析的角度解析一下判断市场底部的四种方法。
一、根据估值判断市场底部
从经济规律上讲,市场运行就是以估值为中枢上下波动的,当估值过高时就会出现泡沫,市场存在调整的需求。当估值过低时就会出现价值洼地,市场存在价值回归的需求,这个经济规律在全球资本市场都是通行的。当市盈率小于20%分位值时基本可以判定市场已经处于底部区间。注意:市场底部不是某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
四、根据技术指标判断市场底部
通过技术指标背离判断市场底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判断市场底部时我们通常采用周线级别的走势,这样技术信号的稳定性会更强。例如上涨指数的周线走势,历史三次底部均出现了明显的RSI指标底背离。
Ⅲ 历史性大底是什么样子
历史性大底是什么样子?
历史性的底部都是在基本面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比如说经济由衰退转入景气,政策从防御转向积极,市场人气也是从极度恐惧转为逐渐的乐观,特别是媒体等,往往在市场长期低迷收视率阅读率大大降低之后缩减节目时间,缩减相关版面,有些非专业媒体甚至取消证券节目和版面,历史性的大底就差不多形成了。另外就是股票,看着便宜的都不认识了,仙股成堆,特别是传统的绩优股大幅度补跌之后,市场容易出现历史性大底。
上轮底部是1664,现在虽然不是底,也很近了吧?
1664是在极度恐慌中达到、并且是在超常规的4万亿刺激下产生的,不具备常规性的意义,不建议类比。
Ⅳ 股市见底的五大信号
21世纪以来,a股经历了5次大跌,分别是:2004-2005年股份制改革,上证下跌40%;
2007-2008年次贷危机,上证下跌70%;
2011-2014年,经济动能切换,上证下跌35%;
去杠杆2015-2016年,上证下跌50%;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上证下跌30%。
以下五个信号,基本都出现在a股复牌历史上的五次大底中。
底部信号一:新增社会金融增速由负转正。
中国新的社会金融增长周期一般为40个月。新增社会金融增速由负转正后,a股往往会迎来拐点。历史上这四次的底部都是新增社会金融增速转正后形成的底部,分别是:2005年9月、2008年12月、2015年9月、2019年1月,间隔正好在40个月左右。还有一次,2012年6月。
距离2019年最后一个1月新增社会融资由负转正已经过去了40个月左右,新增社会融资增速的运行周期已经到来。
底部信号二:a股的估值
历史上过去5次底部,最高PE是2005年的16倍,最低PE是14年的9倍。目前上证综指估值13倍(基于杏仁数据),已进入低估区间,但仍比历史最低估值低30%。
历史五次底部,PB的区间为1.2-2,目前为1.36,已进入低估区间,但距离最低值仍有10%以上的下跌空间。PS的区间为0.8-1.3,目前为1.08,已进入低估区间,但距离最低值仍有25%的下降空间。
底部信号三:a股换手率
换手率的公式是:换手率=成交额100流通股本总额100%,因为成交额是用手算的,所以应该是100,而流通股本总额是以股份为单位的。至于为什么用流通股份而不是总股本来划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份通常是锁定的,不进行交易,所以应该用流通总股本来划分。
历史五次底部,最低换手率达到0.4%,最高换手率不超过1.12%。但目前换手率为1.8%,说明投资者的交易热情并没有降到冰点,市场上的资金还是比较活跃的。
底部信号4:新基金
去年新基金很火爆,今年新基金却集体遇冷。据《中国基金报》统计,2021年1月,新基金133只,总募集规模超过5000亿元,为5084.97亿元。这只新基金的募集速度已经超过了2020年。
但今年1月新成立的基金超过100只,达到148只,但募集资金却远低于去年同期,仅为1188亿,同比下降77%。2月份募集资金更低,只有294亿,5只新基金发行失败。这些新发行的基金主要是“固定收益”基金和债基,符合熊市的底部特征。
底部信号5:格雷厄姆指数大于2。
格雷厄姆指数(Graham index)是格雷厄姆推出的一种指数,可以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交易状况。又称为股债收益率之比,指a股全市场收益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比,即格雷厄姆指数=a股全市场收益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
先说收益收益率。这个指标在所有的股票软件中都找不到,但是我们可以用市盈率来计算,即收益收益率=1市盈率,其实就是市盈率的倒数。比如假设现在a股整体市盈率14倍,其倒数为1/14=7.1%。假设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25%。那么现在的格雷厄姆指数就是7.1%3.25%=2.18。我们可以看下图。过去二十年,历史底部的格雷厄姆指数都大于2,特别是2008年、2012年、2018年、2020年,格雷厄姆指数都在2.5左右,市场是杜兰花生。之后10倍大牛股相继涌现。
目前格雷厄姆的指数大于2,符合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