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股票历史
❶ 伯明翰名字的由来
伯明翰一词来源与古英语,含义“贝奥尔马人 家宅”(BEORMA HAM),贝奥尔马人是一个萨克逊部落,后来BEORMAHAM才逐渐演化BIRMINGHAM
❷ 伯明翰的简单介绍
伯明翰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17世纪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工业城市,并享有“世界车间”之美称。伯明翰分为新城和老城。新城的火车站附近是英国工业展览会的所在地。老城车站是伯明翰市的中心。这里商店集中,道路狭窄,人流不息,因而禁止车辆通行。
�� 伯明翰市区只有少数的高楼大厦,大部建筑都是二层楼房,显得古朴无华。伯明翰的四周,有无数大工厂。它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5。
伯明翰是英国文化最多元化的城市,根据2001年的统计,29.7%的人口不是白种人,有许多从加勒比地区、南亚和爱尔兰来的移民,是牙买加以外牙买加黑人基督教徒最多的地区,爱尔兰人庆祝“圣·帕特里克”节游行,在伯明翰规模仅次于都柏林和纽约,为世界第三。印度人在伯明翰发明的“巴拉提”咖喱烹饪法已经流行到各地。
伯明翰每年接待大约2千2百万游客,商业中心繁华程度仅次于伦敦西区。
伯明翰市中心有60公里长的河道,在工业革命时期,这些河道是工业的交通命脉,但现在只有旅游用途了,人们经常说伯明翰的河道比威尼斯的还要长,威尼斯只有43公里,实际上伯明翰要比威尼斯范围大多了,所以河流比例没有威尼斯大。
在二战期间,伯明翰受到猛烈的轰炸,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已毁坏殆尽,目前都是20世纪50和60年代重新建设的,所以伯明翰成为英国最“丑陋”的城市,经常被人们称为“混凝土森林”。
近年来,城市中心经过大力改造,恢复了许多旧的街道,并建了许多广场。
❸ 英国伯明翰市有那些大学
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阿斯顿大学伯明翰城市大学我是伯明翰大学毕业的,如果有伯明翰留学、生活方面的问题,可以问我。
❹ 伯明翰股票什么时候开盘
❺ 求关于英国城市伯明翰的资料
伯明翰是英国文化最多元化的城市,根据2001年的统计,29.7%的人口不是白种人,有许多从加勒比地区、南亚和爱尔兰来的移民,是牙买加以外牙买加黑人基督教徒最多的地区,爱尔兰人庆祝“圣·帕特里克”节游行,在伯明翰规模仅次于都柏林和纽约,为世界第三。印度人在伯明翰发明的“巴拉提”咖喱烹饪法已经流行到各地。
伯明翰每年接待大约2千2百万游客,商业中心繁华程度仅次于伦敦西区。
伯明翰市中心有60公里长的河道,在工业革命时期,这些河道是工业的交通命脉,但现在只有旅游用途了,人们经常说伯明翰的河道比威尼斯的还要长,威尼斯只有43公里,实际上伯明翰要比威尼斯范围大多了,所以河流比例没有威尼斯大。
在二战期间,伯明翰受到猛烈的轰炸,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已毁坏殆尽,目前都是20世纪50和60年代重新建设的,所以伯明翰成为英国最“丑陋”的城市,经常被人们称为“混凝土森林”。
近年来,城市中心经过大力改造,恢复了许多旧的街道,并建了许多广场。
历史
伯明翰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14世纪成为一个大镇,工业革命后,由于附近发现煤矿,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城市人口1800年为75000人,1900年为65万,1889年才被列入英国城市名录。
经济
工业革命使拨莽汉边的非常繁荣,各种工业都发展的非常快,伯明翰是当时铁路机车、蒸汽机、和船舶的制造中心,是工业和金融中心,伯明翰造币厂是世界上最早的独立造币厂,直到2003年,英国的硬币还在伯明翰制造。劳合银行于1765年,汇丰银行的前身“米兰德银行”于1836年都是在伯明翰成立的。 英国25%以上的出口产品是在伯明翰区域制造的,目前经济正向第三产业转移,金融业和旅游也发展相当迅速。每两年在伯明翰的国家展览中心举办汽车展,2003年开始把举办汽车展的时间从10月改为每年5月。
重要人物
内威尔· 张伯伦—— 前英国首相。
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指环王”的作者。
文化和艺术
音乐
伯明翰以前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座肮脏的“煤都”,是纯工业城市,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甲壳虫”(披头士)乐队在伯明翰出现,紧接着“重金属”音乐也在伯明翰发起,伯明翰很快成为现代音乐的世界首都,新兴乐队层出不穷。70年代,随着拉丁美洲移民的增加,牙买加的雷盖音乐传到伯明翰,伯明翰又成为英语雷盖音乐的基地。80年代,新浪漫主义音乐又在伯明翰兴起,伯明翰总能领导目前世界新兴音乐的潮流。
伯明翰还每年举办国际爵士乐节,是英国最大的爵士乐节。
伯明翰交响乐团和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都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从1784年到1912年,伯明翰三年一次举办英国最大的音乐节
文学
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和伯明翰有关:
阿瑟·柯南·道尔 从1879年春天到1882年就住在伯明翰,他书中提到的许多地方和人物都和伯明翰有关。
查尔斯·狄更斯 的作品中有“伯明翰市政厅”。
《指环王》的作者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童年时代是在伯明翰度过的,他的父母就是伯明翰人。
友好城市
法国 - 里昂
德国 - 法兰克福
德国 - 莱比锡
意大利 - 米兰
南非 - 约翰内斯堡
美国 - 芝加哥
❻ 伯明翰大学的money&banking&finance怎么样啊和莱斯特的accouting&finance相比呢
TIMES综合排名不是完全靠谱的,比如我问过很多英国人,大家对埃克塞特能排到第九都是一致的难以置信,都以为应该是30左右。。
而伯明翰确实是老牌名校,声誉很高。你可以再看看世界排名,伯大是六十多位,格拉斯哥七十多,圣安德鲁更是80多,而全英排名20多的曼大,在世界的排名为26,甚至高于华威大学。。可见TIMES排名,你是读不懂的。
至于这个专业,应该是属于伯大的busniess school的专业,意思就是商科嘛,你再看看FT最新的全球商学院排名,伯大70多,优势很明显。。哥大和莱斯特都没有在100之内。。
另外,莱斯特我没有怎么了解,但是格拉斯哥在苏格兰,气候,口音。。自己考虑吧。。。
最后,建议伯明翰,做我的同学吧,哈哈····
❼ 伯明翰大学历史和政治课程
总览
无论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文化,社会,军事,政治,经济还是宗教史,该课程都会教你类似的历史。此外,大学其他部门的历史学家扩大了开设的课程范围,特别是在拜占庭和非洲历史领域。
这两个学习领域都可以帮助你获得学位方面的重要分析和研究技能。在整个课程中,你将了解未知的领域,并可以围绕中世纪到今天的历史的一些普遍的神话,成见和偏见,以及学习竞选,选举,抗议运动,政策问题和政治思想。
详细信息:
A Level :AAB
课程:
第一年
历史必修课程
练习历史A:历史技巧(10学分)
修读历史B:历史技巧(10学分)
探索中世纪(20学分)
可选课程
1500-1800年现代世界的形成(20个学分)
当代世界的形成:现代史c.1800至今(20个学分)
非洲历史及其侨民(20学分)
政治必修课
政治理论概论(20学分)
理解政治(20学分)
可选的政治课程(20学分),通常为“职业政治”
历史记录课程的描述
政治课程说明
第二年
历史
80个学分-小组研究;
60学分-小组研究;
40个学分-小组研究;
历史记录课程的描述
政治
80个学分-分析政治世界;种族,帝国与现代政治理论;可选课程
60学分-分析政治世界;种族,帝国与现代政治理论;可选课程
40个学分-分析政治世界;种族,帝国与现代政治理论
政治课程说明
出国年份
最后一年
历史
80学分-历史论文或特殊科目A和B;高级可选课程
60学分-历史论文或特殊学科A和B;高级可选课程
40学分-历史论文或特殊科目A和B
历史记录课程的描述
政治
80个学分- 无论是政治论文和可选课程或政治论文和可选课程; 或两者都不选,并选择可选课程
60个学分- 无论是政治论文和可选的课程或政治论文和可选课程; 或两者都不选,并选择可选课程
40个学分- 无论是政治论文或政治论文和可选的课程; 或两者都不选,并选择可选课程
❽ 伯明翰大学拥有怎么样的一段历史
伯明翰大学正式建立于1900年,直到今天每当人们看到伯明翰大学的标志性建筑——100英尺高的钟塔时,就会想起伯明翰大学第一任校监Joseph Chamberlain(约瑟夫·张伯伦),钟塔正是为了纪念他而建造的。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伯明翰日益发展。对自己的城市有着无限期望的人们感到应有一所与这座城市相匹配的大学,以教育培养人民,使之能够开发经营英国中部蓬勃兴起的商业和工业。
1892年,在张伯伦的努力下,成立于1825年的伯明翰医学院(Birmingham Medical School)与成立于1875年的梅森科学学院(Mason Science College)宣布合并,经过不断改革和扩充,于1900年终于成为具今日规模的伯明翰大学。梅森科学学院的转让,成就了新的英国伯明翰大学,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梅森科学学院的主席奥利弗洛奇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第一任校监张伯伦,共同作为新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第一负责人。新伯明翰大学中有一部分教职员工,是梅森科学学院留下来的遗产。
1900年3月24日,伯明翰大学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特许状,这主要是由于张伯伦校监对办校的不懈热情。1900年7月,Calthorpe家庭为伯明翰大学提供二十五英亩(约10公顷)的土地,然而这片土地上还有Bournbrook家一方的财产。同年,伯明翰大学向法院提出的法案,使得皇家宪章在1900年5月31日生效。
1900年的大学皇家宪章还包括了建立一所商业学院。基于伯明翰大学是由当地实业家创建,并且伯明翰市拥有占英国大比例的商业财富等原因,创建一所商业学院的便成为了当时工商业的迫切需求。随后,Sir William Ashley于1901年建立了英国第一所商业学院(伯明翰商学院的前身),并于1902年担任学院的院长和第一教授。1905年,Edward Elgar 成为伯明翰大学音乐学院的 Peyton Professor,并成功的继承了Granville Bantock的功绩,使伯明翰大学音乐学院成为了英国高等教育中最著名的音乐摇篮之一。
伯明翰大学历任校监
Chanceller/校监
头 衔
任 期
Joseph Chamberlain /约瑟夫·张伯伦
男爵,前伯明翰市长
1900 - 1914
Edgar Algernon Robert Cecil /罗伯特·塞西尔
第1代塞西尔子爵,获诺贝尔和平奖获
1918 - 1944
Robert Anthony Eden /罗伯特·安东尼·艾登
第1代Avon伯爵,前英国首相
1945 - 1973
Sir Peter Scott / 彼得·斯考特
爵士
1973 - 1983
Sir Alex Jarratt / 亚历山大·贾瑞特
爵士
1983 - 2002
Sir Dominic Cadbury /多米尼克·吉百利
爵士,前吉百利集团CEO
2002 - 2013
Lord Karan Bilimoria of Chelsea / 卡兰·比利莫瑞亚 勋爵,Cobra Beer董事长 2014 - Now
❾ 伯明翰发展进程,急求
世界性文化研究起源于英国,英国文化研究起源于伯明翰大学。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1964年,担任伯明翰大学英语系教授的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因获得了企鹅出版社的一笔资助,在伯明翰大学建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霍加特成为CCCS的第一任主任。后来,霍加特离开伯明翰,赴巴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 CCCS主任一职便由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继任。从1964年霍尔到CCCS工作,到1968年担任主任,再到1979年离任,霍尔在这里连续工作了15年的时间,为CCCS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时,CCCS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他们借助油印“文化研究工作报告”(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和伦敦哈奇逊(Hutchinson)出版公司来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1979年霍尔离任时,中心在读的硕士和博士多达40人。1979年理查德·约翰逊继任中心主任后所开创的历史研究给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乔治·拉伦在官方的压力下,将文化研究中心与社会学系合并,成立了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至此,文化研究从研究生课程扩展到本科教育的领域。2002年,由于种种原因,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遭到校方的解散,而当时,该系已经拥有14名教工和250余名大学生和研究生。
伯明翰学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伯明翰学派成员是指那些曾经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工作过和学习过的知识分子,包括理查德·霍加特、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约翰逊、乔治·拉伦、托尼·杰弗逊、保罗·威利斯、迪克·赫布迪奇、安吉拉·麦克罗比、保罗·吉洛伊、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戴维·莫利、安·格雷等人。而广义的伯明翰学派成员则除了上述曾在伯明翰工作和学习的人之外,也包括一些虽然没有在伯明翰学习和工作过、却与伯明翰学派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学术联系的知识分子,如雷蒙德·威廉斯、格雷厄姆·默多克、约翰·菲斯克、托尼·本尼特、西蒙·弗里斯等人。需要指出的是,伯明翰学派是后来别人加给他们的一个称谓,而他们本人则很少公开宣称自己属于伯明翰学派。
实际上,伯明翰学派并非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团体,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纲领,他们的文化研究甚至无法称得上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正像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西蒙·杜林(Simon During)在《文化研究读本》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化研究是正在不断流行起来的研究领域,但是它不是与其他学科相似的学院式学科,它既不拥有明确界定的方法论,也没有清楚划定的研究领域。”伯明翰学派成员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他们常常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文学理论、媒体理论、影视研究、大众传媒研究、博物馆研究、艺术史和艺术评论结合在一起,来探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研究毫无特点可言。从总体上讲,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并非是就文化而言文化,他们总是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意识形态、阶级、种族、性别等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所以,阶级、种族和性别便构成了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三位一体”。
一、伯明翰学派的阶级研究
早期伯明翰学派成员的左翼知识分子背景,自然使得他们非常关注阶级问题。理查德·霍加特生于里兹(Leeds)一个工人家庭,是在工人社区中长大的孤儿。威廉斯则是出生于威尔士边境的一个普通铁路信号员的儿子,他十四岁就参加过工党的活动, 1939年加入英国共产党。这样的出生背景自然会给他们的思想感情带来一定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在战后的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变化,除了劳资对峙之外,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兴的大众文化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对峙。如何看待这种对峙,自然是左翼知识分子所无法回避的问题。1956年,前苏联入侵匈牙利,左派阵营中反对苏联入侵的“新左派”脱颖而出。新左派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挑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无法满意地解释资本主义后期的一些社会现象。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入文化研究领域的,他们大多都是新左派成员,而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大体集中在这一时期。霍加特的《识字能力的用途》出版于1957年,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出版于1958年,《漫长的革命》出版于1963年,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出版于1963年。这几本书成为后来斯图亚特·霍尔所称英国传统的文化研究成型的标志。而1961年由汤普森等人合办的《新理性者》(New Reasoner)杂志与霍尔等人经营的《大学与左派评论》(Universities and Left Review)杂志合并而成的《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则长期以来一直是新左派的重要舆论阵地。
二、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霍尔与他的团队一道大大推进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使之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话语。当时,英国的制造业在萎缩,导致英国工人阶级的影响力下降。许多工人开始转而拥护撒切尔主义。而对于霍尔和其他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从忠于工党转向忠于保守党,这样的转变是与他们本人的愿望相违背的。为了理解这种转变,伯明翰的学者们开始求助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著作。葛兰西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意大利的工人和农民会把选票投给法西斯主义者?换句话说,为什么劳动人民会赞成威权专制,而放弃自己的自由权利?葛兰西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将文化看成是政治控制和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资本家不仅动用警察、军队、监狱等强硬手段来维护他们的统治,而且也将政治和社会控制贯穿到工人阶级的日常文化中。在这种背景下,葛兰西提出了他著名的“文化霸权”概念。在“文化霸权”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价值的常识(common sense),使工人阶级以资产阶级之善为善,使他们宁可维持现状,也不愿反抗。葛兰西认为,工人阶级需要一种反文化(counter-culture),首先要推翻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然”、“常规”的社会价值理念,最后成功推翻资本主义。应该说,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大极广泛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工人阶级文化的著作,如《工人阶级文化》、《仪式抵抗》、《学习劳动》等。这些著作继承了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以及英共历史学家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关怀,同时又与他们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一,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假定工人阶级文化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并且致力于发现这一本质,而这一时期研究工人阶级文化的著作则强调工人阶级文化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这种异质性是由工人阶级内部的种族、性别、年龄、地域及劳动分工等复杂因素构成的,因此并不存在一种具有统一本质的工人阶级文化,也不存在铁板一块的工人阶级意识,存在的只是各种相互竞争的工人阶级亚文化,每一种亚文化都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七十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关注的是这些亚文化中的异种,即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第二,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偏重于文化主义的研究方法相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亚文化研究更加注重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索绪尔、俄国形式主义和罗兰·巴特,更加重视文本分析的方法,学术性更加浓厚。由于他们所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文本个案,因而也使他们便于开展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并由此揭示文本的文化意义。
三、伯明翰学派的电视研究
大众传媒研究是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其中尤以电视研究最为突出。斯图亚特·霍尔不仅在CCCS成立了媒体研究小组,而且身体力行,亲自主导研究选题。《时事电视的“团结”》这篇论文就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小组集体研究的成果,最后由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伊恩·考奈尔(Ian Connell),莉迪亚·克梯(Lidia Curti)执笔完成。在这篇论文中,霍尔等人通过考察1974年10月英国大选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电视节目——《全景》(Panorama),把当时社会政治气氛的历史背景与对《全景》文本的结构主义阅读结合起来,详细分析了媒体、国家和政治之间在国家团结的危急时刻的关系。《时事电视的“团结”》由此成为英国伯明翰学派电视研究的一个代表性文本。
在这个案例研究中,电视的意识形态效果就是使国家的议会形式成为一种自然的理所当然的形式,于是意识形态并不是“媒体的一个骗局”,而是一套结构装置,它为一切看似开放和明确的东西提供框架,反过来又成为特定的政治意义的一个标志。时事新闻所标榜的均衡原则和中立原则,其实质是对统治阶级“优势结构”的复制。这就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的关键所在。霍尔在运用阿尔都塞理论进行分析的时候,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剖析了意识形态在电视节目中的运作机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电视理论观点。例如,霍尔等人并不认为播音员和政治家之间有某种共谋关系,意识形态并不是以一种机械式的专制主义的方式来控制公众的。他们认为电视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一种双重特性。电视既自主又依附,换而言之,它对于国家来说,“相对自主”。他们也并不把电视仅仅看成是观察世界的窗口。他们认为电视从不只传达一个意义,而是提供意义的范围,其中有一个推荐的意义在引导或指导观众:“关于从电视上可得到的信息,我们认为它们从来不止传达‘一个’意义;它们其实是一个具有众多意义的场所,其中某个得到推荐的观点被作为最恰当的观点提供给电视观众。这种‘推荐’(preferring)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所。”这成为伯明翰学派电视理论的一个出发点。这意味着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选择者和参与者,观众也参与到电视意义的创作之中。这样一来,电视就成了有权者和无权者的斗争场域。一方面,统治阶级通过电视赢得弱势阶级的认同,使后者的隶属地位更加确立;另一方面,弱势阶级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重新解读电视文本,从而会发生理解上的偏差与误读。这就形成了优势社会形态的电视文本和观众的社会情景之间的某种张力。观众的社会情景促使他们和优势的意识形态结构发生矛盾和冲突,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也正是他们的思想和文本的意义之间相互对话、相互协商的过程。这预示着,伯明翰学派电视理论的分析重点将会从文本转向读者。
四、伯明翰学派的种族研究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对种族问题的关注仍然是从斯图亚特·霍尔开始的。1978年,他与别人合著的《管制危机》[10]一书出版。这本书详细考察了黑人青年的“行凶抢劫”这一社会问题所产生的道德恐慌,使人们对原有的对种族的固有理解受到了挑战。吉洛伊1978年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学习, 80年代初他与中心其他七位成员合作出版了《帝国反击》。这本书考察了种族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治中的重要位置,批评了主流社会学的种族理论,揭示了黑人犯罪行为的表现及内在实质,表达了他们对黑人抵抗的支持与理解,使“种族”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种族问题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列上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议事日程,跟当时英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有关。一方面,英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在战后的衰落,另一方面由于战后重建,英国从前殖民地招募了大批有技术的手工劳动者以及医生护士。这些来自亚洲、非洲尤其是说英语的加勒比地区的移民极大地改变了英国政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尽管政府官方对移民持欢迎态度,但随着70年代英国经济的衰退,失业率上升,因担心亚裔人和黑人抢走本土英国人的工作机会而产生的种族矛盾便日趋激化。“‘种族’现在与移民问题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核心的政治问题胶囊,因为它带来了对国家整体的焦虑——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和国家的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便从早期对“阶级”的关注转向了更为具体和现实的“种族”研究。而在众多的研究者中,吉洛伊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1987年,他出版了《米字旗上无黑色》一书,对英国种族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他看来,种族问题以及殖民主义和帝国历史问题都是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形成过程对于理解英国经济如何被建构、阶级关系如何被调控,它随后又如何更普遍地影响到文化的形成及民族身份建构都非常关键。吉洛伊的分析是极其独特和睿智的。他一方面极力维护黑人文化,另一方面也反对一些黑人学者所坚持的种族绝对论观点。国家和民族的想象性统一,作为现代性的具体体现,一直被认为是世界秩序的构成因素。而吉洛伊则试图超越这种想象性统一,使世界更加开放。
对那些黑人学者和激进主义分子而言,种族这个范畴依然是辨别“我们是谁”或“我们不是谁”的标志。而吉洛伊则反对这种族绝对性的论述。在吉洛伊的分析中,从作为政治意识枢纽的生产和劳动,到社群、城市环境、政府、福利体系和家庭,都有一种双重转换性。在这种双重转换中,一种所有其他差异性最终都可能被瓦解于其中的阶级范畴消失了,而产生了一种可以容纳不同内涵的种族范畴。吉洛伊在该书第一章对种族问题进行了最清晰的表述:“种族构型(race formation)……既是指具有共同表型特征的变体(phenotypical variation)转换为基于种族和肤色进行区分的具体系统,也是指对一直具有种族历史特征的伪造的生物理论的吁请。种族构型还包含着一种姿态,在这种姿态中,种族在政治学中成为有组织性的,特别是在种族区分已经变成了许多机构结构的一种特征的地方……以及个体交互作用的一种特征的地方。”《米字旗上无黑色》号召人们,尤其是号召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去关注“种族”和种族主义的问题,为建立真正多元民主和具有包容性的文化而努力。该书于2002年再版,成为吉洛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五、伯明翰学派的性别研究
20世纪7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妇女研究小组(women`s study group)。之所以要成立这样的研究小组,跟当时在CCCS学习的安吉拉·麦克罗比(Angela McRobbie)不满意她的同事在对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男性立场有关。伯明翰内部在此问题上出现了极大的分歧和争论,这也是导致霍尔离开伯明翰的重要原因之一。麦克罗比认为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者是性别盲(对性别差异视而不见),他们研究中的“青年”一词从一开始就毫无疑问是一个男性词汇,因为虽然他们的调查对象经常提到青年工人阶级妇女,但他们丝毫没注意到这些人。他们忽视了受调查者所说的话中的性别歧视。根据麦克罗比的解释,正是这些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语表现了他们压制女性的男性态度,表现出了某种工人阶级大男子主义的概念是如何与攻击性的异性恋形式相联系的。
《女性不同意》是一部CCCS妇女小组的论文集,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考察了早期女性主义的研究:如个人的理念、心理分析、性行为与主体性、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关于女性杂志与罗曼史的文本文章,除此之外,这部论文集里还有两篇女性的经验之作。多罗西·霍布逊(Dorothy Hobson)描写了孤独的家庭主妇用收音机等媒介来对抗她们的孤独感。她对日常生活经验在建构与重构有性别意义的生活方面的作用感兴趣。她的方法是在她们家里进行对话式采访,后来则是与受访者一同观看《十字路口》(Crossroads)这样的肥皂剧。麦克罗比的《工人阶级女孩与女性文化》则是对当地一家女性俱乐部的年轻会员进行了历时5个月的研究。在该书中她“想看看这些工人阶级的女孩子们的文化”和她们“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她想研究工人阶级文化和女权主义理念,尤其是青春期女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麦克罗比与13-16岁的女孩子们谈论她们的“学校”、“家庭”和“休闲”生活。她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访谈、非正式讨论以及要求相关女生记日记。她的女性调查对象脑中满是女人的想法——并且渴望能开始“女性的事业”——婚姻与家庭。
❿ 伯明翰的历史
伯明翰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14世纪成为一个大镇,工业革命后,由于附近发现煤矿,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城市人口1800年为75000人,1900年为65万,1889年才被列入英国城市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