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股票跌到历史新低还要下跌
❶ 为什么一只股票都降到历史最低点位了还有人卖,他能的到什么好处
一、人们恐慌。
二、是公司的确出了很严重的问题。
❷ 为什么现在很多股票大盘涨而不涨,大盘跌而跟着跌甚至屡创新低
大盘指数的涨跌是最能真实的反映整个股票市场的行情,但当大盘走势出现失真的时候,大盘指数不能反映股票市场的真实行情。
A股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份,整整2年的股市行情都是失真状态,大盘走慢牛,但个股走慢熊;大盘震荡走高,个股却震荡走低,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从而那2年的A股行情用三句话来概括失真行情:
1.牛头熊市
2.买的假股票
3.买在2600点,套在3600点
但是个股只有恐慌,根本没有什么人愿意买入,反而只有更多人愿意卖出,即使大盘上涨,个股也涨不起来,也会导致失真行情。
总之股票市场是一个神奇的市场,无奇不有,对于这种大盘涨个股不涨,大盘跌个股跟着下跌的行情已经见怪不怪了,A股市场出现这种走势已经是一种常态。
失真行情的背后都是资金和筹码在作怪,一切的一切都是由资金在主导,背后都是由资金在炒作的结果。
❸ 股票跌到历史最低了,突然有大资金买入会涨吗
会涨,但不会马上涨,大资金建仓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要有一段时间上上下下的洗盘,等到他完全能控制时才会拉升。
❹ 为什么股票在下跌的时候有些人总想着补仓或抄底
补仓,就是因为股价下跌被套,为了摊低该股票的成本,而进行的买入行为。补仓是被套牢后的一种被动应变策略,它本身不是一个解套的好办法,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是最合适的方法。
抄底,意思是指以某种估值指标衡量股价跌到最低点,尤其是短时间内大幅下跌时买入,预期股价将会很快反弹的操作策略。但究竟怎样的价格是“最便宜”,事实上很难判断。
温馨提示:①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
②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充分了解 并清楚知晓投资产品蕴含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判断自主参与交易,并自 愿承担相关风险。
应答时间:2020-11-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❺ 股票为什么还在跌
股市大跌犹如这个寒冷的冬天,在无数人心中覆盖上厚厚的冰层。春节的祥和气氛已经被伤痛所取代。这个冬天,格外寒冷。 暴跌几乎成为常态。1月28日,黑色星期一,上证综指再次暴跌342.39点,跌幅达到7.19%;深成指也下跌1116.18点,跌幅为6.45%。沪深股市640 多只股票跌幅超过9%。 许多人认为,此次股市大跌是受到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这成为最冠冕堂皇的做旁观者的借口。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指出:"与其说是次级债影响了中国股市,倒不如说次级 债被人利用了更为确切。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绝不至于对中国股市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 事实上,即便是在次级债的发生地美国,股市也远没有中国跌得惨烈。截至北京时间1月28日23点58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报12229.04点,比2007年10月 创下的历史最高点下跌了不到13%。而截至1月28日收盘,中国上证综指比起去年10月16日创下的6124.04这一历史新高,整整下跌了近30%!如果真的是次债造成 了中国股市的下跌,那么,又如何解释中国股市比次债发生地的美国下跌超出两倍这一事实呢? 中国股市发展的过程,也是众多散户投资者流泪流血的过程。早在2001年6月,上证综合指数就到了2200多点,此后走过了一个漫长的熊市,到2005年6月6日跌到 998.23点的低点,从这里开始才真正步入上升轨道。如果与2001年6月时的指数相比,我国股市到今年1月28日的6年多时间里,也仅上涨了一倍。如果考虑到股权分置 改革、上市公司业绩上升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中国股市应该给广大股民一个好的回报。但许多股民实际上并没有享过几天福,大部分时间在动荡不安、恐惧彷徨 中渡过。这对于那些曾经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作出过巨大牺牲的投资者是否公平? 不可否认,股市有涨有跌,这是资本市场一个不容抹杀的特点。但是,其基本走势至少不应该经常与基本面相背离,应该具有一定的可确定性,无论在哪个国家,股市在一定程度 上的可预期性都是吸引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定存在某种制度缺陷。 目前,无论是新股的发行制度,还是权证随意的创设制度,都对散户投资者存在着巨大的不公。比如,认沽权证,在A股从6124.04这一历史新高跌下来,作为一个减小投 资者风险的工具,它竟然比正股跌得还深、还惨烈,无数投资者靠血汗换来的财富被人掠夺一空。这种避险的工具何以成了掠夺财富的工具?零成本和不受限制的创设难道不是根源吗 ?面对那一双双含泪哀伤的眼睛,能说出心安理得地做旁观者的理由吗? 如果说股市作为一个市场,完全由投资者自负盈亏,只是一个旁观者。那么,就应该从头到尾守身如玉。在股指位居高位的时候,投资者看到的是基金发行被停止,甚至有传闻有 关部门要求机构只能卖不能买,如此事无巨细的"关照",说明这个市场离所谓的中立还很遥远。既然如此,在股市暴跌之时,就没有做旁观者的理由。 如果说股市是一个完全中立的完全由投资者自负盈亏的市场,那么,没有哪个市场比美国股市更中立、游戏规则更公正,但是,在美国股市受到次债冲击的时候,美国依然出台诸 多利好因素救市。那么,我们是否就因此认为美国股市是一个政策市?计划市? 有关部门员喜欢拿散户好投机而轻投资说事,认为散户投资者忽略价值投资原则才招致亏损。这是事实吗?股市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如果股市本身是可预期的,投资就会取代投机 成为市场的主导;如果股市是不可预期的,就会引发短期行为,投机就会成为市场的主宰。而我们这个市场: 其一,难道机构不也是在疯狂投机吗?此前早有媒体报道,我国基金频繁买卖,基金交易风格出现类似庄股特征的频繁交易行为,例如在2006年业内多数基金公司年周转率在 300%到800%,在2007年达到极致。在当年上半年基金平均换手率达到236%,有的基金在2007年上半年换手率高达358.02%,折合年周转率超过600%, 有的基金甚至仅一个交易日之后就从大量买进某一股票向大量卖出该股票转换。机构难道不是最大的投机者吗?如果最懂得价值投资的机构都如此青睐投机,又如何要求散户进行价值 投资? 其二,当中国股市的投机成为主流,而投资被人置之不理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对现行的游戏规则的缺陷进行反省吗?如果游戏规则本身具有逼良为娼的特性,又有什么理由去埋怨 别人不坚守道德的底线呢? 2007年5月30日起,有关部门把股票交易印花税由1‰调整为3‰。印花税收入大幅增加,国税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收入达到2005亿元,比 2006年增长了10.2倍。如果再加上佣金,投资者在股市付出的成本超过3000亿元。而2007年全部上市公司上半年的全部净利润也才2646亿元。这意味着,才是真 正的"价值投资者"(当然也是唯一的"价值投资者"),先确保了自己的收益,然后反过来怪散户不重价值投资,能说得通吗? 纵观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都须给投资者一个相对可以预期的收益,即使做不到这一点,最起码应该给投资者尤其中小投资者一个相 对安全的预期,而不能让他们在被掠夺感中品尝痛苦。其实,在中国实体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只需把印花税降低到"5·30"以前的标准,或印花税单边收取,即可重 新聚集宝贵的人气。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全国人目中的一盏希望之灯,应该点亮它,在这个最寒冷的时刻给民众送去希望与暖,众志成城,像抗击非典那样抗击次债危机的不利 影响--有多少人在苦苦期盼. 含着眼泪 看完这篇好文章 这是一片深刻而尖锐的,为中国股市呐喊的好文章!请声援其观点的网友顶一下,别让它沉了贴,若能传播则更好,须知民众的呼声只有全力汇集才能闻达上听!
❻ 为什么股市在下跌还有人买入他们是怎么想的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
❼ 股票跌到历史最低了,突然有大资金买入第二天会涨吗
就算没有到最低点,只要有大笔资金买入,基本上都会涨的。
❽ 为什么股票最近一直跌,分析下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