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盾科技相关股票
『壹』 陈镇洪的投资经历
陈镇洪拥有3年的投资银行和16年私募投资从业经验。2000年至2007年间,他担任集富亚洲的投资委员会成员,并担任集富亚洲董事总经理及北亚区主管。他成功发掘并扶持了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包括BENQ、宝姿时装、加拿大太阳能、LDK及上海PPG等。加入集富亚洲之前,陈镇洪曾在私募投资行业,包括苏伊士亚洲、建力企业和汇丰直接投资(亚洲) 任职9年。他也曾在渣打亚洲投资银行部任职3年。
陈镇洪成功发掘并扶持了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包括BENQ、宝姿时装(香港主板上市)、3721 (被雅虎收购)、中国无线(香港主板上市)、国人通讯 (纳斯达克上市:GRRF)、加拿大太阳能(纳斯达克上市:CSIQ)、LDK (纽约上市),玺诚传媒(被分众传媒收购)及上海PPG。在此之前,陈镇洪在渣打亚洲投资银行部任职3年。 用3年的时间,陈镇洪在众多国际VC一片看空中国VC业的呼声中,“逆势”在这个市场投入了17个项目。
在众多海外VC还在大谈在中国做风险投资有多么糟糕的时候,集富VC却开始加大对这个市场的投资力度。该公司亚洲董事兼执行副总裁陈镇洪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就是在许多人都注重风险而没有进入的时候,这个市场的机会才会是最多的,一旦海外VC大举进入,这个市场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美国VC市场,可以说已经是一个透明的、公开的市场,虽然投资高科技项目收益倍数非常可观,但是VC竞争异常激烈,成本也是其他市场所不可比拟的。
2004年,中国VC业曙光显现,国内外VC再一次快速聚集并不惜重金投入,对于集富VC来说,蛰伏三年,累计投入的17个项目都将陆续的进入资本收获期,3721公司成功实现海外上市,拉开了这个序幕。
3年17个项目
1998年,集富日本集团高层通过国际猎头公司找到陈镇洪,并热情的向他发出邀请——主管集富VC亚洲科技基金投资北亚地区业务。
在进入集富VC之前,陈镇洪用四年的时间供职于苏伊士亚洲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担任董事一职,苏伊士亚洲管理基金达4亿美元,陈镇洪负责投资北亚洲地区,并且陈镇洪有着管理大型基金的经验,他在就职于建力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期间就已经开始管理六千三百万美元的基金。
但是,他认为这些经验还不足以使集富亚洲VC快速的发生化学裂变。“投资银行并不是VC,VC资金的投入和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完全不同,银行将钱贷给企业,就可以坐收渔利,而VC投资受益则更多的是和被投公司的成长细细相关。”但也就是这一点区别,让陈镇洪看到了集富VC在北亚的发展策略:投资的后续手段就是将被投公司推向全球市场,借以快速实现企业的发展。
经过大面积的人事重组后,集富亚洲VC经历了一年的蛰伏期:陈镇洪带领他的团队潜心研究亚洲各国的VC业发展和动态,不断的在寻找机会,但是,这一年没有进行投资。
2002年,集富VC开始登陆中国。虽然,在这一年里大多数全球性VC还都普遍看淡中国VC业。但是在这一年,集富VC先后投资6个项目公司。随后,集富VC的中国之行进展迅速,2003年投资5个项目公司,2004年截至到11月初已经投资5个项目公司,另外还有3个项目已经看好,很快要进入到投资阶段。
迄今为止,集富亚洲已经投资了16家公司,其中包括3721公司、北京艾德斯、上海讯达信息、上海新进半导体、美国光桥网络、尔朗科技、兆日科技、宇龙通信、科盾网络、优创科技、大连海辉科技等,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五大类行业,分别是通讯、网络/计算、半导体、软件及IT服务和一些如消费电子装置、终端产品、新材料、环保技术开发等产业。
投资3721香港公司,是陈镇洪来到集富VC所做的第一单生意。2002年,集富VC开始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当年集富VC一次性投入近500万美元持有3721公司20%的股权。2004年3月,由于雅虎(香港)公司与3721公司达成收购协议,3721公司以1.2亿美元(上限)身价被雅虎公司收购,集富亚洲VC作为3721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在卖出所持有股份后,便完全退出了3721公司的业务。整个谈判过程中,各持3721香港公司20%左右股权的IDGVC和集富亚洲VC均非常配合。此外,3721香港公司两大风险投资商IDG和集富均全部套现退出,获利达5倍。集富VC在这一单上的投资收益至少在2200万美元以上。这也是集富VC在中国的投资最先实现退出环节的一个项目。 在互联网泡沫后的市场低迷期,担任集富亚洲北亚主管的陈镇洪带领团队,在中国接连挖掘出已为集富亚洲创造不俗业绩的系列公司,包括3721、国人通信、飞博创等项目。
2008年下半年,陈镇洪再次上演“火中取栗”,在投资人都捂紧钱袋的时候,与常州民生投资(6.30,0.57,9.95%)共同出资千万美金,入股上海英硕聚合物材料有限公司(下称“英硕”)。
2007年,为集富亚洲效力7年的陈镇洪毅然离开,与亚洲股票投资家及Penta基金创始人John Zwaanstra合作,创建天泉投资(Spring Capital)。“投资这个东西还是一个很个人的行为”,陈镇洪认为,对于英硕的投资,经济危机并未在“投与不投”的问题上给他带来影响。
英硕是上海一家专业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主要有三大系列产品,包括建筑保温、防水和涂料。
2008年2、3月份,英硕决定引进风险投资,并陆续接触境内外的投资机构,包括复星、达晨等。
在英硕接触的投资机构中,天泉算是比较早的一个。
陈镇洪早前就认识英硕的创始人兼董事长辛春华。但“不是因为认识她就投她”,陈镇洪强调,“我还是投人。”
2003年,辛春华发现,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迅速,进入建筑材料市场应该是个不错的机会,随后创立英硕。
那么进入建材领域的门槛有多高呢?在上海北蔡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和上海大东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内部人士看来,行业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并不高。有人戏称,“一个包工头,搞台机器,就可以做了。”
但辛春华不这么想。
“这种行业进入门槛看上去并不是很高,但品牌还是有作用的,真正要上升到一定的品牌还是要靠实力。”
公司成立伊始,辛春华就以“科技为本、创新为先、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两翼并进”为发展战略,其在研发投入上,每年研发费用都占到公司销售收入的10%以上。
在公司的团队建设上,辛春华颇费心思。
2003年任英硕总工程师的乌力吉目前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英硕的活性硅激发改性技术是他的独创,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依靠该技术生产的建筑外墙外保温节能系统也已成为英硕的拳头产品。
在英硕的员工队伍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超过80%。而辛本人也是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MBA和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兼任上海市中青年科技管理人才能力建设促进会理事等职,同时还担任多家高科技公司董事。
相比建材企业参差不齐的创业团队,辛春华的团队素质在天泉投资那里为英硕加分不少。
不过,在陈镇洪那里为英硕加分的还有英硕团队的稳定性。2003年跟随辛春华创立英硕的三个副总、总工程师和财务经理目前全部在位。
而这也是辛春华在投资人面前颇感自豪的一点,“我们6个合伙人加起来合作年限超过60年了。”
投资人的诚信也很重要
有投资人将经济危机的“机”解读为投资的价格更便宜了:好时候拿10倍PE的公司,经济危机下拿四五倍的价格就很不错了。
2008年下半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日益显现的时候,陈镇洪决定要投资。
英硕最初是以防水、防裂产品起家的。不过,它很快发现,防水材料的市场不是很大,花出去的投资和精力没有换回预期的业绩。
2005年,随着国家开始对建筑节能越来越重视,已通过法规形式强制要求建筑节能。
早在2005年,辛春华就觉得,节能市场在未来是有机会的,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保温材料配方。
外墙外保温的节能材料已经占英硕销售额的90%以上,英硕已有控股子公司6个,办事处15个,并发展了60多家代理商。
据上海建筑材料行业协会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分会张先生透露,2005年建筑节能这个市场很大,同时做建筑节能材料的企业也很多,仅上海就有不少,竞争比较激烈。
竞争激烈是陈镇洪思考的一个问题,但他认为,“这个行业还是有机会的”。
投资以后,陈镇洪的想法是,帮助英硕做一些行业并购,并借助自己的知名度等帮英硕再融资,而自己还会跟投。
『贰』 科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科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成立于2015年02月10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电子产品、机械设备、通讯设备等。
法定代表人:宋优春
成立时间:2015-02-10
工商注册号:110108018636561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南路29号院3号楼3层3253室
『叁』 红外热像仪有哪些比较好的品牌、型号
(一)、全球红外产业市场规模及市场格局
1、全球军用红外产业市场
从全球角度看,军用红外热像仪领域市场化竞争程度低,大多数军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主要提供给本国军方,对外出口并不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国家的政治、军事政策决定。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不同国家的红外热像仪企业之间在军用领域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市场竞争,出于国家安全利益考虑,红外热像仪的竞争已演变成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从需求端来看,根据军用红外热像仪的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2013 年全球红外军用市场规模达到 79.00 亿美元,2018 年的市场规模预计可达 98.26 亿美元,其中红外探测器及探测器模块 12.3 亿美元,红外系统 85.96 亿美元。军用红外热像仪产品销售金额复合年增长率 4.47%,其中红外探测器及探测器模块增长率 2.9%,红外系统增长率 4.7%。世界范围内,军用红外热像仪主要消费区域前三位分别为北美、欧洲和亚洲,其中北美占据了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约一半的市场,欧洲市场约占 20%,亚洲市场约占 10%。该数据充分说明了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军队装备红外热像仪的普及率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亚洲、拉美、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军用红外市场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规模(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供给端来看,本行业的竞争主体集中在美、英、法、德、日和以色列等国。其中,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科研优势保持领先,在国际军品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的相关企业在各自特定领域保持相对优势,与美国展开部分竞争。据美国 Maxtech International 统计,2014 年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的前 10 大供应商中,美国厂商共占 7 席。其中排名前 3 位的美国 Lockheed Martin 公司、Raytheon 公司、L-3 公司占据了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 45%以上的份额,排名四到十名分别是:美国的 FLIR Systems 公司、法国的Sagem 公司、美国的 Northrop Grumman 公司,法国的 Thales 公司,美国 UTCAerospace 公司,英国的 BAE Systems 公司,以色列的 ELbit 公司。
2、全球民用红外产业市场
在民用领域,红外热像仪行业已充分实现市场化竞争,各企业面向市场自由竞争。随着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红外热像仪在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民用市场保持着很快的增长速度,增长幅度要远大于军用领域。红外热像仪在民用市场消费额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随着红外热像仪在电力、建筑、执法、消防、车载等行业应用的推广,国际民用红外热像仪行业将迎来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期。从需求端来看, 2013 年民用红外热像仪的市场规模达到 29.56 亿美元,预计在 2019 年,市场规模可达 55.07 亿美元,其中制冷型 15.12 亿美元,非制冷型 39.95 亿美元;民用红外热像仪的销售金额复合年增长率为 11.00%。目前北美市场占据了全球 60%以上的红外热像产品份额,欧洲和亚洲市场则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民用领域非制冷型红外热像仪的复合年增长率 13%要远大于制冷型红外热像仪的复合年增长率 6%,说明随着非制冷型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非制冷型红外热像仪在民用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规模(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供给端来看,民用领域竞争实力最强的业内公司为美国的 FLIR 公司,该公司于 20 世纪 80 年代推出第一台民用红外热像仪,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红外热像仪产品供应商。2013年 FLIR 公司占据了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 40%的市场份额,其中测温类红外热像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高达 61%。另外,美国 DRS 公司、英国 BAE Systems 公司、美国 L-3 公司、美国 FLUKE 公司等也都是民用红外热像仪领域较强的竞争者。目前国际上红外热像仪产品行业的企业并购非常活跃,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仅在 2007 年,就发生了 FLIR Systems 公司收购法国 CEDIP 公司、美国 L-3 公司收购 WESCAM 公司( RAYTHEON 商用红外部)、 TELEDYNE 公司收购 ROCKWELLSCIENTIFIC 公司高端制冷焦平面业务(天文,太空和军事)、NIPPON AVIONICS公司和 NEC SAN-EI INSTRUMENTS 公司合并组成 NEC AVIO INFRARED TECHNOLOGIES公司、AMETEK 公司收购 LAND INSTRUMENTS 公司、FLUKE 公司收购 RAYTEK 公司等数宗收购及合并交易。FLIR 公司通过多次并购,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在国际民用红外热像仪产品领域其市场占有率已达 40%,前十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达 68%。
(二)、国内红外产业市场规模
1、国内军用市场
外军红外热像仪已装配在导弹、飞机、坦克、火箭、炮、枪等多种现代武器中。红外热像仪在我国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处于快速提升阶段。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士兵人均准备 1.7 具红外热像仪产品。我国的军队人员数量约为 200 万人,如果未来我军 10%的部队装备红外热像仪,则我国单兵用红外热像仪市场容量可达到 20万套,以每套 2 万元来计算,其市场容量可达 40 亿元。红外热像仪在坦克装甲车辆、舰船、飞机以及制导武器上均有广泛应用。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军用红外市场的市场总容量达 300 亿元以上,假设红外系统更新周期为 10 年,每年的市场规模平均约在 30 亿元以上。
我国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需求
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规模 单价估计(万元/套) 规模估计(亿元)
单兵 20万套 2 40
坦克装甲等车辆 7500辆坦克+7700辆装甲战车+2475辆自行火炮 50 88
舰船 约300艘 1000 30
军机 约300架 200 60
红外制导武器 20000枚 20 40
合计 - - 318
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规模
单价估计(万元/套)
规模估计(亿元)
单兵
20万套
40
坦克装甲等车辆
7500辆坦克+7700辆装甲战车+2475辆自行火炮
50
88
舰船
约300艘
1000
30
军机
约300架
200
60
红外制导武器
20000枚
20
40
合计
318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预计2017 年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约为 95 亿美元,2013 年亚洲军用红外市场约占10.5%,由此粗略计算 2017 年亚洲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约为 1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 70 亿元。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军用红外系统年市场规模在 30 亿元以上。而军用红外产品由于其敏感性,进口受到管制,因此我国军用红外产品竞争主要限于国内研制生产企业。
2、国内民用市场
国内红外热像仪产品市场还处于发展期,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内市场对于红外热像仪的需求也日趋旺盛。由于红外热像仪产品应用领域广泛,且能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性,未来对红外热像仪的市场需求将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1) 消防领域
消防领域是发达国家红外热像仪最大的民用市场,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从潜在市场需求来看,我国消防类红外热像仪的市场需求非常大。目前我国消防车保有量约为 3 万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消防车配备红外热像仪将成为一个趋势,如果每台消防车配备一台红外热像仪,我国消防行业的红外热像仪潜在市场需求将达到 3 万台左右,每台按 4 万元计算,需求总量达到 12 亿元。
2) 电力领域
电力行业在预防检测领域中是目前应用最成熟、最稳定的,作为最成熟、最有效的电力在线检测手段,红外热像仪可以大大提高供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大大缩短设备检修时间,降低检修成本。我国电力行业红外热像仪的总需求量约为 2.5万台,以平均每台售价 8 万元计算,市场需求总额约为 20 亿元。
3) 建筑领域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实施的《红外热像法检测建筑外墙饰面层脱粘结缺陷技术规程》,对红外热像仪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进行了规范。截止 2015 年底,我国大型建筑业单位数量约为 10 万个,每家配备 1 台红外热像仪,市场需求总量可达 10 万台,以平均每台售价 2 万元计算,市场需求达 20 亿元。
4) 制造业领域
我国冶金、电子、食品等制造业单位约有 132 万家,如果上述制造业中 10%的大型企业配备红外热像仪,以提高其产品品质,按每家企业配备一台红外热像仪来计算,则市场需求总量达到 13.2 万台,以每台售价 10 万元计算,市场需求额可达 132 亿元。
我国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需求
应用领域 潜在需求 平均单价(万元) 预计规模(亿元)
消防 3万辆消防车,每车1台 4 12
电力 电力需求2.5万台 8 20
工程建设 建筑业单位10万家,每家1台 2 20
制程控制 冶金、电子、食品等单位132万家,10%的大企业,每家1台 10 132
合计 184
应用领域
潜在需求
平均单价(万元)
预计规模(亿元)
消防
3万辆消防车,每车1台
12
电力
电力需求2.5万台
20
工程建设
建筑业单位10万家,每家1台
20
制程控制
冶金、电子、食品等单位132万家,10%的大企业,每家1台
10
132
合计
184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预计2017 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约为 43.5 亿美元,约为 300 亿元人民币,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的销售金额复合年增长率为 11.00%。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民用红外热像仪总的市场容量约 184 亿元,按照 10 年的产品更新周期,年市场规模约18.7 亿元。目前在全球民用市场,红外热像仪行业已充分实现市场化竞争,各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三)、国内红外产业市场格局
1、国内红外产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红外热像仪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初—20 世纪 50 年代末,红外热像仪的初步接触与了解。中国首次知道红外热像仪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获得了红外热像装备。此后相关科研人员开始对红外热像装备的工作原理、材料、功能进行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初—20 世纪 80 年代末,军用领域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研制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除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电科集团11 所、兵器工业集团 211 所,一些高校如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也开始了红外技术的研发工作。第三阶段:1990 年至今,中国民用红外热像仪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上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技术的开发成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用红外热像仪的研究与发展,以高德红外、大立科技为代表的中国红外热像仪企业开始研制生产非制冷民用红外热像仪,并大力攻关上游核心器件红外探测器,取得了突破。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非制冷型和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的国产化生产能力。
2、国内红外领域研制力量
红外行业的上游产品是红外探测器,中游为红外探测器组件,下游为红外整机产品。红外探测器成本约占红外热像仪总成本的 80%,因此红外探测器的采购价格对红外整机产品的销售价格影响较大。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和中国 5 个国家掌握红外探测器的产业化生产能力。国内红外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目前已经具备从红外探测器到红外整机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
红外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研制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从事红外研制生产的单位可以分为科研院所及其产业化公司和民营企业两部分,并且民营企业作为后起之秀,研制和生产能力不容小觑。国内从事红外产品的科研生产单位主要有: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长春光机所,兵器集团夜视子集团(兵器 211 所、北方广微、云南北方光电),光电子集团(兵器205 所、江苏北方湖光光电、浙江华东光电、山东北方光电),凌云子集团(北方长城光电),兵装集团湖北华中光电,中国电科 11 所,中船重工 717 所(含久之洋),航天科工 8358 所,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航工业 613 所等,以上国有企事业单位占据了军用红外领域主要的市场。国内民营红外产品企业通常是国有科研生产单位的合作方,作为军品生产的分包单位进行红外热成像产品的配套生产。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企业被允许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以及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民营红外产品企业与国有科研院所之间逐步演变为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关系。包括高德红外、大立科技和艾睿光电在内的国内实力较强的民参军红外企业开始逐步直接参与军队与武警红外产品装备的供应,占据了部分市场。民用市场上,国内从事红外技术产品研制、生产和经营的单位约有 400 余家,初具规模的约有 30 余家。民用红外热像仪的供应商有 10 多家,但大部分企业研发实力弱,品牌影响力小,许多企业实际上是国外产品的代理商或者是系统集成商,不具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些研发实力较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独立开发红外热像仪的优秀企业逐渐脱颖而出,主要有高德红外、大立科技、艾睿光电、广州飒特和科盾科技等。随着这些优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集中将加速。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红外热像仪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