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法国股票崩盘
『壹』 哪个国家的哪个股市崩盘了谁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崩盘了那个股市就没了
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盘
有时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盘)
1636年发生在荷兰的崩盘故事,虽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们了解投资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这个故事最有意义的一方面是,虽然它是世界证券交易史上最大的崩盘之一,虽然它将整个国家投入歇斯底里的状态,虽然其后果也是破产和萧条,但是,投资对象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债券或商品期货,而是郁金香球茎。
郁金香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是1559年的事情,当时参议员赫华待特别喜好收集奇花异草,有朋友从君士坦丁堡给他送来一箱郁金香球艺,他把这些郁金香种在他在德国奥格斯堡的花园里。这些郁金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随后几年郁金香在上层社会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国和荷兰,以极高的价钱从君士坦丁堡定购部金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到了1634年,这种时尚越来越流行,从那年开始,荷兰富裕阶层认为,缺少郁金香是没有品位的象征。
郁金香价格年年上涨,最后达到天文数字。根据最狂热时的原始记载,对于一种被称为“永远的奥古斯塔斯”的稀少名
贵的郁金香,每个球茎的价格相当于:4600弗罗林(当时荷兰货币单位)、一辆新马车、两匹母马,以及全套马具。 那个时代一头肥壮的公牛才值120弗罗林,4600弗罗林是一大笔财富。另外一种被称为“总督”的稀有品种郁金香.一株的价格是:24车的粮食、8头肥猪、4头奶牛、4桶啤酒、l000磅奶油和几吨的奶酷。到了1636年,对郁金香球茎的需求激增,人们开始在荷兰好几座城市进行交易。不仅仅是富人买郁金香球茎,代理人和投机客也开始介入。价格即使有微小的一点下跌他们就买进.然后卖出获利。为了促进保证金交易,郁金香球茎期权交易也应运而生,保证金可以低至10%一20%。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也开始卖掉他们自己的资产,投入到这个极有诱惑力的市场。
荷兰部金香的繁荣还引起了国外的注意,资本开始流入这个市场。这些资本不仅仅托起了郁金香的价格.同时还哄抬了土地、不动产和高档消费品的价格。财富膨胀,一些暴发户也加入到上层社会的行列。这些新贵由投机郁金香而富,并且把挣来的钱又投入到郁金香的买卖中去。传说乌得勒文(荷兰城市名)的一个配酒师,愿意为了三个郁金香球茎而卖掉他的酒厂。
到了九、十月份,一种久违的感觉开始蔓延:困惑和怀疑。怎么能够确信三个郁金香球茎竞然相当于一座酿酒厂的价格?人们开始忍住笑容。谁说过郁金香球茎价值无限??于是,市场出现恐慌,价格开始崩溃。
很多暴发户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残酷的事实:在他们手里的仅仅是没有任何人想要的郁金香球茎,更不用说归还经纪人的现金贷款。政府不得不寻求折中方案.宣布1636年以前签订的所有郁金香合约都无效,而1636年以后的合约只按原价的l0%执行。但是,实际价格比l0%还低,破产的人数越来越多。直到很多年以后.荷兰才逐渐从郁金香崩盘后的大萧条中恢复过来。
第二个有教育意义的市场非理性例子是发生于18世纪英国的投机事件。1841年,查尔斯?迈可在《极度流行的幻觉和群众性癫狂回忆录》中描述了这件事。
后来被称为“南海泡沫”的这家公司成立于1711年,当时牛淖伯爵成了南海公司,由那个时代的一些商人给予经济支持(这个公司的正式全称是“促进大不列颇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区渔业发展管39公司”)。公司得到1000万英镑的英国国债支持,年息确保6%,并且垄断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往来。
公司成立不久,有关它生意上的极高的、难以且信的盈利能力的传言四起,当时英国商品可以和秘鲁及墨西哥的金银直接进行以贷易贷交易,而秘鲁和墨西哥的金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实际情况是,西班牙殖民当局每年只允许一轮英国船只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润和5%的货物作抵押。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现平平淡谈,价格经常是诲个月只有两三个点的波动。
1717年,英掐格兰国王建议国债可以再次“私有化”。国家的两个最大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经过国会的热烈讨论,最后表决允许南海公司更多的负债经营,其年息为5%。但是,1719年发生在法国的一件事对这个英国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极其聪明的叫做约翰?罗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为“西方协会”的公司,从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开发和往来贸易。对该公司的投机炒作使得它的股价很快从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买家除了法国人外,还有疯狂的外国人,以至于英国公使请求女工陛下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英国资金流人法国证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于1719年12月2日见顶,随后的崩盘引发大量资金回流英国,寻找下一个操作目标。
密西西比事件给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个绝妙机会,他们现在愿意接受英国的全部债务。1720年1月22日,英国下议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考虑这个建议。尽管有很多警告的声音,但2月2日下议院还是通过了上交国会的议案。该议案建议进一步推进南海公司的资本化,投资者对此欢欣鼓舞,几天时间股价因升至176英镑,这其中还有法国资本的贡献。(文章来源:股市马经 http://www.goomj.com)当议案还在辩论之中时,新的传言又开始流行,公司的利润好得不得了,股价进一步涨到317英镑。1720年4月7日,议案最终获得通过.但是,第二天,投资者获利回吐,股价从307典镑下跌到278英镑。
即使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公司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仍然能够获得投资收益,这个收益以那个时代的标准来衡量是巨大的,更何况这是一个事实上已经停止活动的公司。但是,这更加刺激了他们的胃口,4月12日,新的传言又开始出现,要以每股300英镑的价格发行100万英镑的新股。这次新股发行经过两次公开认购.几天后股价涨到340英镑。公司随即宣布,无论新老股票,每股都可获得10%的红利,而母公司将以每股400英镑的价格再发行l00万英镑的新股。这次同样获得超额认购,但公司自身还是处在停顿状态。
在1717一1720年问,南海公司泡沫大大刺激了创业精神,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股票提供新的“概念股发行”。有很多类似“西方协会”和“南海公司”的公司,什么都不干,仅仅出售计划、概念和希望。这些公司在登记成立时完全没有实际业务,由所计划的业务领域的新手管理。人们抢购股票,价格直线上升。股票投机不仅仅是富人的游戏:所有人都加人进来.无论男女老幼。这些公司很快获得流行的名称“泡沫”,因为公司的创立者在股票上市几天或几周内就卖出他们持有的股份,以牟取暴利。剩下可怜的投资者套牢在高高的价位上,而公司名存实亡。
1720年6月11日,国王宣布这些公司的一部分为“公共害虫”,禁止交易它们的股票.违者将受到罚款处理。共有104家被禁止的公司,包括下列虚构的经营活动:
●改善制皂工艺。
●从铅中提炼银。
●购买和组装船只以肃清海盗。
●将水银转化为可锻造的精细金属。
尽管政府努力抑制泡沫.但新的泡沫每天还在产生,投机活动持续升温。1720年5月28日,南海公司——这个最早最大的泡沫——的股价达到550英镑。这个价格已经超出入们的想像,6月份价格超过700英镑,这段时间股价变化特别神经,大起大落。6月3日中午,价格跌到650英镑,下午又涨回750英镑。很多大的投资者利用这个夏天的高价位卖出股票,转而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其他各行各业.包括土地、商品、房地产及其他股票。但是,另外一些买进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这其中包括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在南海公司股票早期价格上升阶段,他就卖出所有股票,获利5000英镑。但是,在盛夏期间,他又买了回来,这笔交易使他亏损了20000英镑。
6月初,南海公司股价再创新高,经过一阵短暂的令人眩晕的变化,1720年6月24口,南海公司股价达到每股1050英镑。只有极少数人明白,离投资者逃顶的时间已经不远了。那些明白人是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局成员,他们利用这个夏天高高在上的股价成功甩绰自己手中的股票。到了8月初,公司的真相已经开始在普通投资者而前败露,股价逐级盘跌。
8月31日,公司管理层宣布将连续12年每年支付50%的红利。这将完全伤空公司,但是这并没有减轻投资者与日俱增的紧张和不安。9月1日,股价继续下跌。两天后,股价跌到750英镑.崩盘由此开始。股价在这个月的剩余交易日飞沉直下,9月24日,南海公司银行宣布破产,股价开始加速下跌。该月的最后一天,股价为150英镑.一个月内下跌了85%。
南海公司崩盘后,银行和证券经纪人遇到围攻。很多人向银行借贷买进大量南海公司股票,金融界遭遇一系列的破产风暴。南海公司最终于1855年被解散。公司股票转换为公债。在该公司140年的历史中、它从来没有真正成功地从事过任何上规模的南海地区贸易。
第三个有教育意义的市场非理性例子是发生美国。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结束了历史上一幕最大的疯狂投机。
到1924年前,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一直在相对狭小的价格区问内窄幅波动,每当它超过110点,就会遭受强烈卖压。到了1924年底,股指终于交破这个界限。在1925年,服指跃升到150点以上。股指的上升标志着多头好日子的到来。
从股市非常萧条的1921年到1928年,工业产值每年平均增加4%,而1928—1929年.则增加了15%。通货膨胀率很低,新兴工业四处萌芽。
乐观主义越来越流行,再加上资金成本很低,大大刺激了股票投资者的投资活动,经过1926年短暂的反转下跌后,股市月月创新高,由此诞生了一代炒股致富的人。这又煽动了更多的人通过经纪人现金贷款以买进更多的股票。随着股民的增多,信托投资公司也随之增加。在1921年,大概只有40家信托公司.而到1927年初.这个数目上升到160家.同年底又达到300家。从1927年初到1929年秋,信托投资公司的总资产增加了10倍,人们基本上毫不怀疑这些公司的信用。
其中员著名的是高盛公司,它于1928年出资成立高盛贸易公司(GsTc),这个公司很快就发行了1亿美元的股票,以面值卖给母公司。母公司再以104美元的价格卖给普通投资者.由此获利400万美元。1929年2月7日.股票价格是每股222.5美元。买家中就有高盛贸易公司,它在3月14日共持有5700万美元自己公司的股票,当然可以支持这么高的股价。投资者一点也不担心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崩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但是.当巴布森于1929年9月5日发表股市要跌60一80点的著名预言后,市场开始对巴布森的警告有了第一次反应。当天,道琼斯指数就下跌了10点,很快就有了“巴布森突变”的说法。几天后.受到利好谈话的刺激,买家重新人市,这其中有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的著名论断:“即使以现在的价格来衡量,股币也还远远没有达到其内在实际价值。”许多报纸也刊登正面服评,以抵消负面批评。证券交易杂志《拜伦》更是如此.它在9月9日那一期封面公开取笑巴布森,(文章来源:股市马经 http://www.goomj.com)将他描述为“来自韦尔斯利山的预言家”。没有任何人怀疑谁应该对这场危机负责:巴布森。
但是,股票价格却没有回到过去的高点,到了9月底,新的大跌开始出现.这次股份跌到上一年夏天的高点。市场再次反弹.但是没有创新高,而且成交量与前次下跌比较大幅萎缩。10月15日,国家城市银行总裁查尔斯’米切尔发表谈话,指出纵观全国,股市是正常的、健康的。他的谈话很快得到费雪教授的支持,费雪教授说:“我预期股市在几个月内就会看好,并创新高。”
但是,1929年10月21日,《拜伦》的读者可以看到图学家威廉.彼得哈密尔顿的文章,他警告指数图形走势很不好,指数已经跌破密集成交区。按照哈密尔顿的说法,如果工业指数跌穿325.17点、铁路指数跌穿16826点,那将是一个“强烈的熊市信号”。就在那一天,工业指数跌穿了哈密尔顿的临界值.两天后铁路指数也步其后尘。市场垂直跳水.成交量也达到历史第三位,高达600万股,崩盘拉开序幕。
l0月24日,成交量放大到1200万服,人们聚集在大街上,流露出明显的恐慌气氛。事态已经明显失去控制,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下述谈话:“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即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建立在踏实和繁荣的基础上的。”胡佛的讲话与宇航员宣布发动机没有着火具有同样的保证作用。恐慌迅速蔓延,随后几天股价连续跳水,市场似乎永远无底。10月29日,在强烈的卖压下.恐慌达到极点,1600万股股票不惜血本逃了出来。有这么一个传说,交易所的一个送信员突然间想到一个主意,出价每股1美元购买一块无人间津的地皮,他居然做成了这笔生意。直到11月13日,指数跌到224点才稳住阵脚。那些以为股票已经很便宜而冒险买进的投资者又犯了个严重错误。罗斯福想利用他的“新政’化解这个危机.其结果只是范围更大、更严重的衰退。1930年价格进一步下跌.直到1932年7月8日跌至58点才真正见底。工业股票跌去原市值的85%,而高盛公司的投资证书不到2美元就可买到。
上述三个故事的结论很明显,那就是市场有时会完全沉浸在那样一种希望、贪婪和恐惧的非理性感情中。虽然心理学可以部分解释人们为什么那么做的原因,但是它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人们同时行动这个问题。为探寻这个群体现象的答案.我们应该转而咨询一些分析复杂运动的专家.也就是数学家。
“价格突然崩溃,但却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新闻对吗?”
“是的。起先股价慢慢下跌、然后突然加速,最后变成歇斯底里。”
“这种情况你见过几次?”
“总而言之,在过去的500年大概有四五十次。但是我提醒你,那只是主要的崩盘。除此之外,还方很多小规模的崩盘。至于这些小的崩盘恐怕有几千次。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股市马经 http://www.goomj.com)
『贰』 股市崩盘的原因有什么后果会是什么
现有的股东全部套牢,没有新的股东进入,当被股东套牢的股东开始只知道割肉卖股票时,而拒绝购买股票时,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继续下跌,最终导致股市关门,即崩盘。崩盘是指股票市场由于某种原因,大量证券被抛售,导致股票市场价格无限下跌,不知道能停到什么程度。这一现象的大规模销售的证券也被称为大量抛售。
法国股市在1882年崩盘。此次暴跌是由UnionGenerale的倒闭引发的,其灾难性后果威胁到该交易所近四分之一的经纪商,直到法国银行的一笔贷款稳定了市场。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据说画家高更在股市崩盘后放弃了经纪业务,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事业。1907年的恐慌。1907年10月,联合铜业垄断股市的计划失败,引发了恐慌。直到摩根大通说服其他信托公司总裁向美国信托提供资金,券商和银行的破产才得到控制。这场危机最终导致了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叁』 什么是崩盘
在A股市场中,崩盘的意思就是:由于某种原因出现,导致股票被大量的抛售卖出,此时股价就会突然间下跌,崩盘后投资者会受到严重的亏损。
拓展资料
历史事件
1、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
这次事件是现代的所有投资者狂热事件的始作俑者。在这次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狂热事件中,郁金香球茎的价格飙升至一个手艺人年收入的数倍。
2、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英国人约翰·罗(John Law)因为在伦敦的布鲁斯伯里广场的一场决斗中杀人而被定罪。他后来成为了法国的财政大臣。他监督创办了一家公司,后来这家公司的股票成为投机炒卖活动的主要交易股票,最终股票泡沫破裂。罗最后穷困潦倒地在威尼斯去世。
3、1720年的南海泡沫
英国出现的第一次现代市场崩盘,原因是对一个完全没有前景的公司的交易。这次英国股票公司的泡沫事件以政治上的裙带主义、自我交易和内幕交易为特点。在这一点上,2010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1882年的法国股市崩盘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市场的崩盘,事件的导火索是费斯克(James Fisk)和古德(Jay Gould)等金融家寻求利用政治上的关系垄断金市。162美元每盎司的金价峰值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被打破。这次丑闻让格兰特(Ulysses S. Grant)政府的名誉受损,下一任总统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带领国会对这件事进行了调查。
5、1882年的法国股市崩盘
这次股市崩盘由Union Generale的破产所引发,其破坏性后果几乎令交易所内四分之一的经纪商受到威胁,直到法国央行的一笔贷款稳定了市场。不过,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据说画家高更(Paul Gauguin)在这次崩盘后退出了经纪业务,去从事更值得做的事。
6、1907年大恐慌
1907年10月,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计划垄断股市失败引发了这次大恐慌。直到摩根大通(J.P Morgan)说服其他信托公司总裁为美国信托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提供资金,经纪商和银行的破产才得到控制。这次危机最终促成了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8、微崩盘: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的恒生指数下跌了6%,引发了全球股市大跌,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当日提前收市,收于554.26点。
『肆』 经济史上著名的三大阴谋骗局
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券市场泡沫事件
“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事件。
17世纪末,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于是南海公司于1711年成立。
1719年,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英国下议院通过南海公司交易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价立刻由129英镑窜升至160英镑。当下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价又涨至390英镑。于是投资更为踊跃,半数以上的参议员纷纷介入,连国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17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质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破灭。
英国的财政部长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私赚90万英镑利润。丑闻败露后,他被关进了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资人比他更悲惨。损失惨重的还有英国经济和政府信用。
===============================================
郁金香泡沫,简言之,是社会集体投机赚钱的获利心理造成,后果是迟早爆炸的炸弹传来传去,落到最后的人倒霉.并会造成社会经济恶性动荡.损害了经济本来的发展趋势.
提起郁金香,许多人立刻就会想到被誉为“鲜花之国”的荷兰。的确,荷兰人钟爱郁金香,将其奉为国花,并把它和风车、奶酪和木鞋一起,统称为荷兰的“四大国宝”。每到暮春时节,满山遍野的郁金香争奇斗艳,晶莹修长的叶片,像装满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国作家大仲马在他的传世名著《黑郁金香》中,曾这样赞美一种名叫“黑寡妇”的黑色郁金香:“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小说家优美的笔调,更为郁金香增添了一层传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曾几何时,郁金香美丽的花朵,竟使无数荷兰人为之疯狂;一枚看起来与洋葱头别无二致的郁金香球茎,竟然价值连城;甚至整个国家,都因郁金香而陷入混乱之中,并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历史上最大的三个泡泡——郁金香投机风潮
郁金香投机风潮
人们绝难想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机狂潮是由一种小小的植物引发的。
这一投机事件是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而被载入史册的,它也是迄今为止证券交易中极为罕见的一例。经济学上的特有的名词"郁金香现象"便由此而出!
让我们回溯到17世纪的荷兰,看看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为之疯狂如何为之悲泣的。
郁金香,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在当地极为普通。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暧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郁金香品种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见,也最珍贵。郁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条纹或斑点,容易受病毒的侵袭。
17世纪的荷兰社会是培育投机者的温床。人们的赌博和投机欲望是如此的强烈,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最后对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致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效仿疯狂地抢购郁金香球茎。起初,球茎商人只是大量囤积以期价格上涨抛出,随着投机行为的发展,一大批投机者趁机大炒郁金香。一时间,郁金香迅速膨胀为虚幻的价值符号,令千万人为之疯狂。
郁金香在培植过程中常受到一种"花叶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袭。病毒使郁金香花瓣产生了一些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彩色条或"火焰",荷兰人极其珍视这些被称之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茎。
"花叶病"促使人们更疯狂的投机。不久,公众一致的鉴别标准就成为:"一个球茎越古怪其价格就越高!" 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就连长在地里肉眼看不见的球茎都几经转手交易。
1637年,一种叫"Switser"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在一个月里上涨了485%!一年时间里,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
所有的投机狂热行为有着一样的规律,价格的上扬促使众多的投机者介入,长时间的居高不下又促使众多的投机者谨慎从事。此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
查尔斯.麦凯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把引发郁金香球茎大恐慌归结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轻的水手,是一个外国人。初来乍到,他不知道荷兰国内正在掀起起郁金香投机潮。水手因卖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奖赏,离船时他顺手拿了一朵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球茎。那朵球茎是船主花了3000金币,(约合现在3到5万美元)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买来的。当船主发现郁金香丢失时,便去找那位水手,并在一家餐厅里找到了他,却发现水手正满足地就着熏腓鱼将球茎吞下肚去。水手对郁金香的球茎的价值一无所知,他认为球茎如同洋葱一样,应该作为鲱鱼的佐料一块儿吃。值几千金币的球茎在一个陌生人眼里竟如同洋葱,是水手疯了,还是荷兰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难以决断。然而,就是这个偶然事件仿佛一枚炸弹,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谨慎的投机者开始反思这种奇怪的现象,反思的结果无不例外地对郁金香球茎的价值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极少数人觉得事情不妙,开始贱价卖出球茎,一些敏感的人立即开始仿效,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恐慌性抛售浪潮,暴风雨终于来临了。
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宛如断崖上滑落的枯枝,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让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一根郁金香的价格几乎一文不值,——其售价不过是一只普通洋葱的售价。
千万人为之悲泣。一夜之间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
暴涨必有暴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下跌狂潮刚过,市民们怨声载道,极力搜寻替罪羊,却极力回避全国上下群体无理智的投机这一事实。他们把原因归结为那个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归结为政府调控手段不力,恳请政府将球茎的价格恢复到暴跌以前的水平,这显然是自欺欺人!
人们紧接着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签订合同要以高价购买的商人全部拒绝履行承诺,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们依照合同办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干预某些具体的经济行为外,它是决不能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的。法官无可奈何地声称,郁金香投机狂潮实为一次全国性的赌博活动,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为乍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场恶梦,醒来之时,用手拼命掐自己的脸蛋才发觉现实就在梦中。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为自己的狂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荷兰经济的繁荣仅昙花一现,从此走衰落。
郁金香球茎大恐慌给荷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
郁金香依然是郁金香,荷兰却从此从世界头号帝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
"郁金香现象"成了经济活动特别是股票市场上投机造成股价暴涨暴跌的代名词,永远载入世界经济发展史。
==================================
密西西比泡沫的特征
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在1719年又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这两个泡沫的相同之处是:法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和当年郁金香价格一样在很短的时期内大起大落。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郁金香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荷兰郁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间的投机炒作,但是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发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把法国广大的中下阶层老百姓都卷了进去。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现代特色。
约翰·劳的金融理论
在18世纪初,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连年发动战争,使得法国国民经济陷于极度困难之中,经济萧条,通货紧缩。当时法国的税制极不健全,不仅对法国王室贵族豁免税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尽管法国政府不断提高税率,穷征暴敛,依然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债台高筑,老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危机重重。
就在这个关头,货币理论的一代怪杰约翰·劳(John Law)应运而生。约翰·劳出身于英国爱丁堡,青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年轻时的约翰·劳血气方刚,他在1694年一场决斗中杀了人而不得不逃亡他乡。约翰·劳在欧洲流浪时期仔细观察了各国的银行、金融和保险业,从而提出了他独特的金融理论。和许多18世纪的经济学家一样,他认为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一旦产出增加之后,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跟上来。在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货币扩张能够吸引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加产出。他认为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纸币本位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了发行货币的银行更多的运转空间和控制宏观经济的能力(参见Law,1760)。说白了,采用贵金属本位制,发行货币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银子。之所以被称为贵金属,是因为金银在世界上的储量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金银的供给量。纸币本位制就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金融当局愿意的话,启动银行的印钞机,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纸币本位制的这个特点使之像一把双刃剑,在增强了金融货币政策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危险。约翰·劳认为拥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应当提供生产信贷和足够的通货来保证经济繁荣。他所说的货币供给中包括了政府法定货币、银行发行的纸币、股票和各种有价证券(参见Michael Bordo,1994)。不难看出在约翰·劳的理论中已经蕴藏了当代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高度赞扬说,约翰·劳的金融理论使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跻身于第一流货币理论家的行列之中。
天赐良机,约翰·劳获得了用武之地
1715年,法国摄政王奥莱昂公爵正在为法国的财政窘态犯愁。约翰·劳的理论好像是向他抛出了一个救生圈,似乎法国只要建立一个能够充分供给货币的银行就可以摆脱困境,解决国债的资金融通问题。对于手握大权的奥莱昂公爵来说,只要能够搞到钱,就是建立10个银行也不成问题。于是,在法国政府的特许下,1716年约翰·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银行—通用银行(Bangue Genarale)。这家银行拥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其货币可以用来兑换硬币和付税。通用银行建立后经营得非常成功,资产总额迅速增加。约翰·劳在1717年8月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当时,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是属于法国的领地。由于路易斯安那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人们便把由约翰·劳一手导演的泡沫经济称为密西西比泡沫。随后,约翰·劳建立了西方公司(Companie d诶ccident)。该公司在1718年取得了烟草专卖权。1718年11月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Senegalese Company)负责对非洲贸易。1719年约翰·劳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改名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垄断了法国所有的欧洲以外的贸易。约翰·劳所主持的垄断性的海外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超额利润。
1718年12月4日,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约翰·劳仍然担任该银行的主管。皇家银行在1719年开始发行以里弗尔为单位的纸币。约翰·劳在贸易和金融两条战线上同时出击,节节取胜,声望鹊起。约翰·劳希望能够通过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解除法国沉重的国债负担。实践他的金融理论的时刻终于到了。
金融泡沫,昙花一现
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向法国政府支付了5 000万里弗尔,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每股面值1 000里弗尔。约翰·劳的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股票价格很快就上升到1 800里弗尔。
1719年8月,约翰·劳取得农田间接税的征收权。约翰·劳认为法国的税收体制弊病很严重,征税成本太高,漏洞太多,直接影响到了法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约翰·劳向政府建议,由他来承包法国的农田间接税,实行大包干,每年向政府支付5 300万里弗尔。如果征的税赋收入多于这个数字,则归印度公司所有。由于这个数字大大高于法国政府的税收岁入总额,奥莱昂公爵何乐而不为?在约翰·劳的主持之下,印度公司简化征税机构,降低征税成本,尽力扩大税基,取消了对皇室贵族的免税待遇。当然,为此约翰·劳得罪了不少贵族豪强。印度公司在法国声名大噪,促使其股票价格连连上涨。在1719年10月约翰·劳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国的直接税征税事务,其股票价格突破了3 000里弗尔。
1719年约翰·劳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来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在1719年9月12日增发10万股,每股面值5 000里弗尔。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股票价格直线上升。
1719年9月28日印度公司再增发10万股,每股面值也是5 000里ザ�T?719年10月2日再增发10万股。股票价格一涨再涨,持续上升。印度公司的股票的面值在1719年4月间只不过为500里弗尔,在半年之内被炒作到18 000里弗尔。
1720年初,约翰·劳攀上了他一生的顶峰。1720年1月,约翰·劳被任命为法国的主计长和监督长。他一手掌管政府财政和皇家银行的货币发行,另一手控制法国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发展。他和他的印度公司负责替法国征收税赋,持有大量的国债。随后,印度公司干脆接管皇家银行的经营权。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有如此好的机会来实践自己的理论。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猛涨不落,吸引了大量欧洲各国的资金流入法国。约翰·劳为了抬高印度公司股市行情,宣布其股票的红利与公司的真实前景无关。他这种深奥莫测的说法进一步鼓励了民间的投机活动。空前盛行的投机活动必然极大地促进了对货币的需求。于是,只要印度公司发行股票,皇家银行就跟着发行货币。每次增发股票都伴随着增发货币。约翰·劳坚信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增发银行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1719年7月25日皇家银行发行了2.4亿里弗尔货币,用以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亿里弗尔的股票。1719年9月和10月,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里弗尔货币。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个货币现象。在大量增发货币之后,经过了一个很短的滞后期,通货膨胀终于光临法国。在1719年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就上升为23%。如果说在1720年之前只是一些经济学者们对约翰·劳的政策表示怀疑,通货膨胀则直接给广大民众敲响了警钟。随着民众信心的动摇,在1720年1月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暴跌。
为了维持印度公司股票价位,约翰·劳动用了手中所掌握的财经大权。他把股票价格强行固定在9 000里弗尔,并且维持在这个价位上两个多月。约翰·劳的政策使得股票货币化,进而迅速推动了通货膨胀。1720年3月25日货币发行扩张3亿里弗尔,1720年4月5日扩张3.9亿里弗尔,1720年5月1日扩张4.38亿里弗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货币流通量增加了一倍。
到了1720年5月,约翰·劳实在支持不下去了。他发布了股票贬值令,计划分7个阶段将股票的价格从9 000里弗尔降到5 000里弗尔,同时也降低纸币的面值。约翰·劳和他的印度公司制造经济奇迹的神话突然破灭了。约翰·劳的指令马上就导致民众的恐慌,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资产,争先恐后地抛售股票。股价在1720年9月跌到2 000里弗尔,到12月2日跌到1 000里弗尔,1721年9月跌到500里弗尔,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约翰·劳使出了全身解数希望能够恢复民众的信心,但是,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民众的怒吼中。在股票崩盘中倾家荡产的法国人认定约翰·劳是头号骗子。1720年约翰·劳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四面楚歌中他重施当年逃亡故伎,连夜出走比利时。法国的支付方法又恢复到以硬币为基础的旧体制。密西西比泡沫的破产连累“银行”这个名词在法国被诅咒了一个世纪。9年之后,约翰·劳在无穷追悔之中客死他乡。
尽管约翰·劳的大胆实践彻底失败了,但是,不能以人废言。约翰·劳的经济理论中包含着不少合理的因素,他在金融理论上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约翰·劳的时代,他不可能对泡沫经济以及相关的理性预期学说有所了解。在他扩大货币供给的时候,没有料到会导致金融投机的热潮。他非但没有能够及时制止这种金融投机,反而在相当程度上推波助澜,终于使得大局败坏,以致不可收拾。
『伍』 1987年的股市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1987年10月17日(星期日)晨,美国贝克财长在全国电视节目中一语惊人:如果联邦德国不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扩展,美国将考虑让美元继续下跌。10月19日,星期一,华尔街立刻掀起了一场震惊西方世界的风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狂泻508点,6个半小时之内,5000亿美元烟消云散!
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疯狂了,道·琼斯指数直线下降,早市开盘半小时下跌93.18点,不到一个半小时,暴跌320.1点,降至2045.33点。中午, 道指突然又急速反弹100点,但到了下午,美国国防部长宣布美国周日击毁了一座伊朗石油钻井平台,出于对海湾战争突然升级的担心,使证交所出现更大的抛售狂潮。从2点45分开始到收盘,道·琼斯指数平均每17秒下跌一点。道指像着魔似地下跌。到收盘时,5000亿美元——一笔相当于法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股票面值化为乌有。
在10月19日的一个交易日里,道指狂跌508.32点,降至1738.81点,跌幅达22.62%,大大超过1929年10月28日华尔街狂跌的12.8%的跌幅。
顿时,恐慌瘟疫开始在股民中蔓延开来,华尔街在颤抖。伦敦、东京、苏黎世等金融市场也都在颤抖……
伦敦:《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指数一天暴跌249.6点,跌幅为10.8%,降至2032.6点,转眼损失高达500亿英镑,相当于伦敦股市总值的10%。
东京:225种日经股票下跌3836点,跌幅达14.9%创下跌市的历史记录。
巴黎:股票交易所指数下跌10%。
香港:联合交易所内的股票暴跌420.81点,交易额达4万亿港元。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的60种股票指数出现大幅度的下跌,跌了132.5点,降至1744.1点,跌幅达7.6%
星期二清晨, 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抢在华尔街开盘之前,发表声明,宣布了美联储将执行其中央银行的职责,保证向全国各商业银行提供充足资金的决定。这步棋同1929年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收紧信贷的步骤刚好相反。
贝克财长的助手争分夺秒地给企业界巨擘们挨个拨电话,唯恐他们中的某位漏掉了这条消息。“定心丸”立刻奏效。两家主要商业银行随即宣布降低优惠利率。中央银行的承诺,使那些在华尔街股市挂牌的许多企业重树信心……
白宫决策性的会议正在紧锣密鼓之中。格林斯潘和两位贝克都奉劝总统尽快同意增加税收。危机到底迫在眉睫。总统终于作出让步,答应就增加税收和削减财政赤字问题尽快同国会两院领袖会晤。
此后,华尔街的道指出现明显反弹,与此同时,伦敦、东京的股市也都有所起色。
美国财政部官员称10月19日的股市大暴跌是历史上罕见的财富大毁灭毫不为过,因为西方股市仅仅在10月19日这一天,就使15000亿的美元财富化为乌有,而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毁于战争的财富价值才不过为360亿美元。
在这场财富大毁灭的灾难中,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富商还是手持血汗股的普通人,都在劫难逃,很多人甚至陷入绝境。
华尔街股市崩溃使消费者痛苦地重估自己的地位,股市崩溃后近6个月,恐慌情绪才稍有减轻。
『陆』 1929年华尔街股市大崩盘蒸发的钱去了哪里
泡沫破了。
那时候美国全民炒股。人人都看好经济发展,房子全部抵押。最后资金枯竭。
据说那个时候银行最头痛的事情就是搞钱。想借钱炒股的人排队,银行里都空了。
然后银行就不借了钱了,然后就没人再买股票。股票卖不掉就开始暴跌了。
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也进行宏观调控。再出现这种事情的概率不大。
以前纯市场经济会出现这种问题。
波浪理论中说,第5波的时候,人们已经习惯于因为股票会上涨所以买,
而并不是因为企业价值会上升。价格已经泡沫,所以资金链一断裂,股价就飞流直下。
就像中国房地产,大家都因为房子以后会涨所以买房,甚至还去贷款,
欠一辈子都换不完的债。这就是明显泡沫了。
买了房子情愿空着等他增值,而没房子的人没房子。想想也奇怪。
一遇到什么事情,这个逻辑破碎,接着就是暴跌。
有价无市就是暴跌的开始,也就是说,价格抬得很高,但成交量稀少。没人要。
中国房价今后怎么走,很想看看。这两年刚贷款买房的人,没准要哭死,
『柒』 股市什么是崩盘股市崩盘历史事件大盘点
作为有许多利益共同体的股市也会有崩盘的时分,历史上也从前发作过好几回比较闻名的崩盘事情。那么,股市崩盘是什么意思?股市崩盘会有什么结果?
崩盘即证券市场上由于某种原因,呈现了证券许多抛出,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无极限跌落,不知道什么程度才可以中止。这种许多抛出证券的现象也称为卖盘许多呈现。
股市崩盘发作条件
引发股市崩盘的直接原因许多,但最少应具有以下条件之一:
1.一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呈现了严峻的恶化状况,上市公司运营发作困难。
2.低成本直接融资导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催生泡沫导致股价被严峻高估。
3.股票市场自身的上市和买卖准则存在严峻缺点,形成投机盛行,股票市场损失出资价值和资源配置功用。
4.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危机使证券市场的决心受到严峻冲击,证券市场呈现心思惊惧而无法持续正常工作。
股市崩盘会有什么结果?
股市崩盘,上市公司的经过股市融资才能彻底消失,由于资本市场是实体国民经济的一种反响,股市崩盘在大多状况下其外因与经济的阑珊或减速有关。
若股票崩盘,则股民股票变为废纸,这个废纸是指价格很低。若没有价格了,那上市公司实体还在,应归谁所有股民,若价格远低于公司价值,不是就要进行破产清算。
股市崩盘历史事情
1、1637年的郁金香疯狂
这次事情是现代的所有出资者疯狂事情的始作俑者。在这次发作在荷兰的郁金香疯狂事情中,郁金香球茎的价格飙升至一个手艺人年收入的数倍。
2、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英国人约翰 罗(John Law)由于在伦敦的布鲁斯伯里广场的一场决战中杀人而被科罪。他后来成为了法国的财务大臣。他监督创办了一家公司,后来这家公司的股票成为投机炒卖活动的首先买卖股票,终究股票泡沫决裂。罗终究穷困潦倒地在威尼斯逝世。
3、1720年的南海泡沫
英国呈现的第一次现代市场崩盘,原因是对一个彻底没有远景的公司的买卖。这次英国股票公司的泡沫事情以政治上的裙带主义、自我买卖和内情买卖为特色。在这一点上,现在又何曾不是如此呢?
4、1882年的法国股市崩盘
这是一次真实意义上的美国市场的崩盘,事情的导火线是费斯克(James Fisk)和古德(Jay Gould)等金融家寻求使用政治上的联系独占金市。162美元每盎司的金价峰值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被打破。这次丑闻让格兰特(Ulysses S. Grant)政府的声誉受损,下一任总统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带领国会对这件事进行了查询。
5、1882年的法国股市崩盘
这次股市崩盘由Union Generale的破产所引发,其破坏性结果简直令买卖所内四分之一的买卖商受到要挟,直到法国央行的一笔借款安稳了市场。不过,从活跃的方面来看,听说画家高更(paul Gauguin)在这次崩盘撤退出了买卖事务,去从事更值得做的事。
6、1907年大惊惧
1907年10月,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方案独占股市失利引发了这次大惊惧。直到摩根大通(J.p Morgan)压服其他信托公司总裁为美国信托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供给资金,买卖商和银行的破产才得到操控。这次危机终究促成了联邦储藏体系的树立。
7、微崩盘:1997年10月27日的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的恒生指数跌落了6%,引发了全球股市大跌,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当日提早收市,收于554.26点。
8、2008年9月29日,救市表决未经过
在国会投票否决了问题财物救助方案(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简称: TARp)之后,道指阅历了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雷曼兄弟(Lehman Bros.)破产之后引发的一段极不安稳的时期内,该指数下滑了超越700点。
9、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Flash Crash)
这是高频买卖市场特有的崩盘状况。道指在几分钟内跌落了大约1,000点,原因是计算机算法中止竞价导致股价大幅跌落,这种买卖大约占其时市场买卖量的一半左右。
『捌』 "1929年大崩盘"具体指什么事件
世界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中文名:世界经济大危机
外文名:The Great Depression
时 间:1929年-1933年
起源地:美国
开始标志:“黑色星期四”
表 现: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等
影 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范 围:由美国向全世界蔓延
概论
世界经济大危机又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间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爆发原因
具体原因
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导火线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危机表现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世界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1928年水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机进一步表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美、德、英、法等国为了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危机特点
特点:
世界经济大危机
编辑 锁定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中文名
世界经济大危机
外文名
The Great Depression
时 间
1929年-1933年
起源地
美国
开始标志
“黑色星期四”
表 现
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等
影 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范 围
由美国向全世界蔓延
目录
1 危机概论
2 危机背景
3 爆发原因
▪ 具体原因
▪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 政策原因
4 导火线
5 爆发标志
6 危机表现
7 危机特点
8 危机影响
9 新政救治
▪ 背景
▪ 阶段
▪ 内容
▪ 实质
▪ 评价
危机概论编辑
世界经济大危机又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间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大危机 (6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危机背景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爆发原因编辑
具体原因
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导火线编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爆发标志编辑
1929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危机表现编辑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世界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1928年水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机进一步表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美、德、英、法等国为了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危机特点编辑
特点
具体表现
涉及范围特别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持续时间比较长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破坏性特别大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成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危机影响编辑
(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
罗斯福
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新政救治编辑
背景
(1)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更加严重。
(2)罗斯福当选总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对经济干预,获得支持。
阶段
(1)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恢复经济。
(2)1935年以后为第二个阶段,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全过程。
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规,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计划)。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评价
(1)新政使美国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像德国、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4)新政只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涉及范围特别广,涉及范围特别广
具体表现:
1、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2、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3、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危机影响
(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新政救治
背景
(1)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更加严重。
(2)罗斯福当选总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对经济干预,获得支持。
阶段
(1)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恢复经济。
(2)1935年以后为第二个阶段,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全过程。
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规,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计划)。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评价
(1)新政使美国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像德国、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4)新政只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玖』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是指一种或一系列的金融资产在经历了一个连续的涨价之后,市场价格大于实际价格的经济现象。金融泡沫就是经济上的宏观调控不当, 过度的投资引起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使得国内投资规模急剧膨胀,导致虚假繁荣的一种假象。
历史金融泡沫:
1634-1637 荷兰的郁金香泡沫
17世纪中期时,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当时量少价高,被上层阶级视为财富与荣耀的象征,投机商看中其中的商机,开始囤积郁金香球茎,并推动价格上涨。1635年,炒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为全民运动,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的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并因此获利。1637年2月4日,郁金香市场突然崩溃,六个星期内,价格平均下跌了90%。郁金香事件,是人类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经济,此事间接导致了作为当时欧洲金融中心——荷兰的衰落。
18世纪初期的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
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在1719年又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这两个泡沫的相同之处是:法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和当年郁金香价格一样在很短的时期内大起大落。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郁金香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荷兰郁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间的投机炒作,但是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发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把法国广大的中下阶层老百姓都卷了进去。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现代特色。
英国的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经济学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脱离常轨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和暴跌,以及之后的大混乱。1689年到1714年之间,英国政府因为打仗欠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英国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发行股票,换成钞票。南海公司执行长罗约翰(John Law)使股价拉高,投资人见有利可图,就争相抢购,造成了当时的经济泡沫
美国1929年股市崩盘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给人们烫上了关于股市崩盘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但回头来看时,灾难的发生甚至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狂跌不止。自杀风从那时起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随后的一段日子,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自成立11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发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金融泡沫
日本的泡沫经济是由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造成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出现大幅度升值,但真正对日本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当时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拾』 崩盘的历史事件
在房价飞涨、股市低迷的今天,可能我们没有经历过股市的崩盘,但回顾过去,历史上有十次市场崩盘,每一次都伴随着疯狂过后财富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的悲痛,也许能给今天的投资者一点警示。
1.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
这次事件是现代的所有投资者狂热事件的始作俑者。在这次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狂热事件中,郁金香球茎的价格飙升至一个手艺人年收入的数倍。
2.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英国人约翰·罗(John Law)因为在伦敦的布鲁斯伯里广场的一场决斗中杀人而被定罪。他后来成为了法国的财政大臣。他监督创办了一家公司,后来这家公司的股票成为投机炒卖活动的主要交易股票,最终股票泡沫破裂。罗最后穷困潦倒地在威尼斯去世。
3.1720年的南海泡沫
英国出现的第一次现代市场崩盘,原因是对一个完全没有前景的公司的交易。这次英国股票公司的泡沫事件以政治上的裙带主义、自我交易和内幕交易为特点。在这一点上,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1882年的法国股市崩盘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市场的崩盘,事件的导火索是费斯克(James Fisk)和古德(Jay Gould)等金融家寻求利用政治上的关系垄断金市。162美元每盎司的金价峰值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被打破。这次丑闻让格兰特(Ulysses S. Grant)政府的名誉受损,下一任总统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带领国会对这件事进行了调查。
5.1882年的法国股市崩盘
这次股市崩盘由Union Generale的破产所引发,其破坏性后果几乎令交易所内四分之一的经纪商受到威胁,直到法国央行的一笔贷款稳定了市场。不过,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据说画家高更(Paul Gauguin)在这次崩盘后退出了经纪业务,去从事更值得做的事。
6.1907年大恐慌
1907年10月,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计划垄断股市失败引发了这次大恐慌。直到摩根大通(J.P Morgan)说服其他信托公司总裁为美国信托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提供资金,经纪商和银行的破产才得到控制。这次危机最终促成了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8.微崩盘:1997年10月27日的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的恒生指数下跌了6%,引发了全球股市大跌,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当日提前收市,收于554.26点。
9.2008年9月29日,救市表决未通过
在国会投票否决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简称: TARP)之后,道指经历了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雷曼兄弟(Lehman Bros.)破产之后引发的一段极不稳定的时期内,该指数下滑了超过700点。
10.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Flash Crash)
这是高频交易市场特有的崩盘情况。道指在几分钟内下跌了大约1,000点,原因是计算机算法停止竞价导致股价大幅下跌,这种交易大约占当时市场交易量的一半左右。 一个小时内,11个投机者自杀身亡。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给人们烫上了关于股市崩盘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但回头来看时,灾难的发生甚至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狂跌不止。自杀风从那时起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
随后的一段日子,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自成立11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发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而那些活着的投机者,接下来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维德在《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讲述的1929年股市崩盘前后的一个故事,成为那一时期投机者的经典写照。
一个投资者在1929年初的财产有750万美元,最初他还保持着理智,用其中的150万购买了自由国债,然后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并且告诉她,那将是他们以后所需的一切花销,如果万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这些债券,一定不可以给他,因为那时候他已经丧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来了。他就向妻子开口了,说需要追加保证金来保护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万美元。他妻子刚开始拒绝了,但最终还是被他说服了。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以倾家荡产而告终。
实际上,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逃脱噩运。20世纪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像其他人一样,凯恩斯也没有预料到1929年大崩盘,而且还低估了这次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凯恩斯积累的财富在1929年崩盘时受到重创,几乎变得两手空空。
后来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到1936年的时候,他靠投资股市把财富又增长到了50万英镑以上。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资金又缩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盘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阴影。
尽管股市暴跌最初影响到的只是富人,但这些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其成员掌握着大部分消费收入,构成了最大部分的个人储蓄和投资来源。因此,股市崩盘导致美国经济失去了由证券投资盈利形成的对支出的支撑。
股市崩盘以后,控股公司体系和投资信托的崩溃,大幅削弱了借贷能力和为投资筹措资金的意愿,这迅速转化为订单的减少和失业的增加。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响,金融动荡也因泡沫的破灭而出现。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尽管在泡沫崩溃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损失的人有限,但银行无法避免大量坏账的出现,而银行系统的问题对所有人造成间接冲击。
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大萧条以不同以往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到1933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还达不到1929年的1/3。实际产量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着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更严重的是,股市崩盘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股市开盘,久违了半个世纪的恐怖重现。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这意味着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内即贬值了二成多,总计有5000亿美元消遁于无形,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的财产瞬间蒸发了。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10月19日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
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下跌。于是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美林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瓦赫特尔因此将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称之为“失控的大屠杀”。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响到的还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杂志上公布的美国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从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当天,当时的世界头号首富萨姆·沃尔顿就损失了21亿美元,丢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惨的是那些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众,他们本来期望借着股市的牛气,赚一些养老的钱,结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积蓄便在跌落的股价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崩盘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过后,率先恢复的是日本股市,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此后,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另外一个噩梦般的恐慌却在酝酿之中。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这也是投资者们最后一次赚取暴利的机会。 进入90年代,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股市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主要靠赚取交易手续费生存的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戏剧性地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影响所至,连房地产也未能幸免。日本房地产价格在1990年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网上流传“房地产崩盘时间表”显示中国地产走势与1991年日本崩盘前颇相似。
房地产频遇调控,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也开始在网上流传。它回顾日本1985年~1991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发现与中国2005年~2008年房地产市场走势颇为相似,更预言中国房地产会在2009年崩盘。然而,多位专家却表示,两地银行体系、人口结构、城市化程度不同,“崩盘”可能只是“预言”而已 。 房价飞涨、货币面临升值压力、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宽松货币政策、稳健财政政策。
日本国土交通省公布调查显示,日本地价连续第二年下滑,商业用地价格跌至纪录低位。
经济起飞晚了近30年的中国,金融危机过后地产价格依然火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
“现在的楼市,确实和当年的日本非常相似。树长不到天上去,这样下去早晚要出问题。”曾在亚洲开发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现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不无忧虑地表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也表示,确实有部分投资者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经济过于依赖出口、货币面临升值压力等等,都与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类似。
此外,中国也与当年日本有相似的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也和以前的日本雷同。 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控制力、市场广度、银行体系和人口结构等都不相同。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看来,当前高房价症结在难以抑制的投机性需求。中国大量二、三线城市如今还可以吸引投机资金。所以这几年房地产整体还难以遭到崩盘的结果。“但是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果将会比日本更严重”。
戴德梁行策略研究顾问部董事黎庆文更认为,内地楼市10年内都不会崩盘。中国内地金融体系与美国、日本甚至中国香港地区不一样,央行对房地产信贷的控制力更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也指出,泡沫前,日本政府并没有对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监管。中国政府对银行和企业有很强的控制力,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出台政策打压房地产泡沫。
沈建光认为,另一个视角是人口结构。1985年日本城市化率达76.7%高点,城市化接近尾声;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加速阶段。只要吸取日本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及有前瞻性的政策,历史就不会重演…… 指如DOTA、梦三国、LOL、真三等竞技游戏中,一局比赛双方或多方因竞技,人头悬殊差距过大,而造成无法逆转的现象,称之为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