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股票抵押银行
『壹』 我手头的股票可不可以抵押给银行贷款
哈哈,肯定不能,没有银行敢收。
可以用来抵押的就是房产、写字楼、店面、外汇。
『贰』 质押股票给银行是利好还是利空
股票质押是怎样的,对我们有好处还是坏处?身为老股民的我,有必要给大家普及一下这个知识点,下面的这篇文章可以帮大家解答疑问!
趁着还没开始,这波福利不如先领到手--机构精选的牛股榜单新鲜出炉,错过就是损失,一定不要错过了:【绝密】机构推荐的牛股名单泄露,限时速领!!!
一、“股票质押”、“股票解除质押”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股票质押”?
“股票质押”指的是上市公司的最大控股股东把他持有的股票(股权)当作抵押品,向银行申请贷款或为第三者的贷款提供担保。“股票质押”其实是上市公司常使用的一种融资手段。大多都是在公司财务状况不理想或者公司经营不良的情况下,部分持股比例大的股东就更看好这种融资方式。
要是后续到期,而钱还未还上,那质押的股票就会卖给一些接受质押给予融资的机构,比如银行。这便将股东自身所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间接换成现金,股东手上股票份数就减少了。还有一点要说一下,若是股票价格下跌,跌到碰了质押平仓线,质押机构会强制抛售质押的股票,最后就股价方面就会下跌乃至崩盘。
什么是“解除质押”?
解除质押意味着去赎回押在结算公司的股票,弱化公司在资产上的风险。这也是该公司的股价出现下跌甚至达到了平仓线,为了使担保比例保持原样,上市公司化解“爆仓”风险的一个招数。为了应对“爆仓'风险,采取“解除质押”办法的公司更多了,从而缓解平仓风险,这个举措其实能起到“治本”的作用,至于公司会带来怎样的后市表现,就值得商榷了。
没有买过股票的朋友,建议各位伙伴投资选择龙头股,别在什么都不明白的情况下就投资,要注意花出去的钱可能很难收回来,下面我整理了各行业的龙头股:【吐血整理】各大行业龙头股票一览表,建议收藏!
二、股份解除质押是利好还是利空?
解除质押,其实是用“快刀斩乱麻”、“一刀切”的方式,因为进行解除质押这一动作后,掌握控股权利的股东都没有在进行质押,也就没有股权质押的“爆仓”风险了。
那么“解除质押”就一定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后市表现吗?这也不一定就是有利的,情况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我们判断的依据有解除质押的时间和资金的流动。
(1)所在的股市时机
在股市不是动荡不安的条件下,股票质押的时候,市场上的流通股愈发少,按照供需原理,股价大概率会上涨,在这时,如果想要办理解除质押的相关事项,那么市场上的流通股就会变多,上市公司股价很有可能会下滑。
而在股市震荡或个股股价下滑的情况下,让质押作废,就是控股股东赎回的质押在质押方的股票,从而使这部分股票被平仓所产生的风险得到了有效降低,保证了股东的控制权不会旁落,也说明了控股股东资金实力尚存,有利于公司能够平稳运行,对投资者来说是好信号。
可以继续买手里的股票吗?不清楚的小伙伴莫慌,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获得一次诊股机会:【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当前估值位置?
(2)资金的流入流出
在办理质押之时,在保证大股东正常控股的同时,又能帮助公司筹集资金,涉及到资金的流入;在解除质押的情况下,赎回质押的股票,正常都得还本付息,有些大股东资金的流出被牵扯到。
当股价下行,大股东一旦缺乏实力追加保证金的话,或许解除股票质押是它的动机,他会降低自身股票持有量,来收回资金,也是一种消极的暗示。
然而,正常情况下,股票解除质押的问题还是不大。首先,若是股东取消了质押的话则表明股东本身的财务情况很有可能好转,能够间接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众所周知,若想进行质押,缴纳一定的利息是必不可少的,会对企业形成负担,企业还是会倾向于扔掉这一不必要的包袱。其次,股东解除质押表明股东较为看好股票后市行情,上涨之后的股份能够质押更多的贷款,所以会做解除质押的相关操作。
『叁』 中国证券市场的百年史
中国证券市场从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证券市场,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湾证券市场,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与此同时,在清朝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也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股票。1872年李鸿章、盛宣怀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股票。1882年上海初步形成了证券市场,华商组织了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外商组织了“股票掮客公会”,这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专门从事股股票交易的机构。1891年洋商开办上海股份公所。1902年清政府建立了上海众业公所。1908年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股票交易的第一次严重的投机倒把事件。英国人麦边在上海开设橡皮股票公司,宣称在澳大利亚种有大量橡胶树,一些外商银行也与之勾结,开办以该股票作抵押的放款业务,引起许多人争相购买橡皮股票,一些中国钱庄认为有利可图,也参与了收购橡皮股票哄抬股价的活动。1910年橡皮公司的外国人售出全部股票后携款外逃,外国银行宣布停止收购橡皮股票,并索要以前的抵押款。这时股东才知上当,相续倒闭的中国银庄有几十家,给当时的金融界和股市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与虞洽卿联名向北洋政府申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集资500万元,于同年7月1日开业,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等。与此同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集资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这两个交易所业务兴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引起了各方面投资者的注意,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随后全国一些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当时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200多万元,分为10万多股,由天津和上海两地筹资,理事长为曹锟之弟曹均,沪方代表由孙棣三担任,监督人为天津一位巨绅。当年10月1日在天津东马路开业,先是买卖公债,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兴盛一时。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股市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大起大落的投机风潮。当时京津沪相续被日军占领,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伪币大量出笼,物价急剧上升,工商业萎迷不振,各路资金都涌向股市,证券交易所活跃起来,上海的交易所由不到10家增加到80家,天津的证券贸易行最多时达到150家。同时黑市风气盛行,津沪两地无照经营的达200多家。地方政府先是禁止股票交易,后来又改变策略,想利用证券交易吸引社会游资。1943年9月上海货商证券交易所复业,经纪人由原来的50 人增加到150人,申请上市的股票150种,但开业后并不理想。1944年底华北政务委员会指定天津银行业公会组织华北证券交易所,强行规定天津银行出资 1000万元,北京银行出资500万,青岛、济南银行各出资250万,于1945年1月成立华北证券交易所。但是当时伪币贬值,时局动荡,各方面都不积极,直到日本投降也没有开业。
1945年国民党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开放犹豫不决,争论不休,各派人士意见不一致,
但是当时黑市的证券交易和转让仍在进行,社会游资没有正当出路,1946年上海又开始筹备交易所,由原来的华商股票交易所的老股东认购6/10股份,其余4/10由中国、交通、农民、中央信托、邮政储蓄等单位承担,定名为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于1946年9月开业,当时有经纪人250多。开业不久市场疲软,经纪人陆续申请退出,股票交易清淡,形成中国股市的第三次暴跌。1946年3月华北证券交易所改为天津有价证券交易所,增加资本10亿元,几经周折于1948年开始营业,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元券,货币贬值,天津证券交易所被迫停业。
1949年以前中国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个证券市场。香港是开业最早的证券市场,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两个交易所停止活动。1947年两个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实际上,香港从1866年开始股票买卖到1947年香港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一阶段,市场规模很小。30年代在上海银行操纵下股票经纪业务才有所扩展,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在上海,因而有“大上海”、“小香港”之称。1949年内地(特别是上海、广东)的企业人士移香港,带来较多的资金,才使香港证券市场有了暂短的起色。香港市场的发展是在1960年以后。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80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证券市场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内地资金的转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市场狭小,银行信贷是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营业额410万美元(约3200万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曾降至58.61点,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经济增长,使证券市场成为地方实业重要的资金来源,1969年平均月营业额2720万美元(约2.12亿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开张。1971年9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开业,在如此狭小的地区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发展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港英当局和中外财团的投资迅速增长。1972年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种,当年上市的就有98种,成交额达到43.397亿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额达到482.17亿港元,比1968年增长了53倍,总市值达到了1734.5亿港元。在这期间香港股市也经历了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暴跌。
70年代香港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使证券交易所挤满了家庭妇女、保姆和小贩,每周都有新上市的股票,由于忽略了证券交易的基本法则,一些股票在市盈率100倍以上的价格上交易,使恒生指数从1970年的211.9点暴涨到1973年3月的1775点,交易所对风险毫无准备,终于发生了暴跌,到 1974年12月恒生指数跌到了150点。从1972年起香港证券交易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的规范化措施,并在1974 年提出四个交易所合并的设想,1977年形成统一的证券交易所取代原来的四个交易所的工作有显著的进展,建立了由证监会牵头并由四个交易所代表组成的工作班子。1980年7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册。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香港房地产兴旺,恒生指数又恢复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达到1810点,成交额达到957亿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宁事件和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的所谓“信心危机”发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数跌至750点。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人心稳定,恒生指数又上升到1200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到台湾以后,通过发行所谓“爱国债券”促进证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证券市场是从1953年开始的。台湾当局为了把地主的土地转换给农民,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以七成稻谷实物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事业股票(主要是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四大公司)换取地主的土地。当时地主所得的债券和股票,连同台湾当局发行的爱国公债共22亿新台币,地主对其所拥有的股票不感兴趣而大量开价出售,场外交易的商行应运而生,最繁荣时达到二三百家。为了加强管理,台湾当局1954年颁布了《证券商管理办法》。1960年台湾证券管理委员会成立并开始筹备证券交易所,1962年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1家,其中上市公司18家,上市股票25种,面值54.9亿新台币,总市值为68.4亿。1967 年编制了台湾证券交易所加权指数,1968年加权指数为111.75点,1973年由于纺织品出口激增,证券市场活跃,指数曾达到514.85。1974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又导致指数暴跌至188.74点,以后四年的指数一直在200—300点徘徊,1978年随着经济的恢复指数上升到688.52点, 1979年至1982年指数在400—500点区域内波动。台湾股市的狭小是因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是传统家族式经营,不愿意发行股票便股权分散,从而使原有股东的利益受损。股市的交易制度不健全,投机性强,良好的公司也不敢贸然从股市上融资。 1981年10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选举了第一批成员,经过三年,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停止营业,1986年4月2日联交所正式开业,并亨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使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开始向国际金融市场迈进。当时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证券330种,其中260种是普通股票,21种是认购权证,7种是公司债券,1种是政府债券,36种是单位信托,5 种是优先股。1987年恒生指数接近4000点,但由于美国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灾,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点,1990 年重新恢复到3500点。90年代香港股市虽然也受到各种外界影响,但搞风险能力较强,1992年恒生指数曾达到12000点,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只股票,其中包括综合企业、航运货仓、酒店饮食、金融投资、地产建筑、零售传播、电子玩具、工业和公用事业九类,此外还有基金16只,认股权证36 只,中国H股22只,共624只。
台湾股市80年代初的加权指数在400至500点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点,此后几乎是翻倍的的增长,1987年达到4673 点,1988年8789点,1989年10773点,1990年12495点,终于暴发了一次暴跌,从90年2月的12682点跌到10月份的2485 点,跌幅达80%,到年底又回复到4530点,当时的355家证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境内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湾四个证券市场。
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是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89年全国发行股票的企业达到6000家,累计人民币35亿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安徽、湖北、辽宁、内蒙古等省市,其中债券化的股票占90%以上,经正式批准的比较规范的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有100多家。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展了债券买卖和抵押业务,到1988年全国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1989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机构开办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累计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100多亿,累计转让交易额318亿,证券中介机构网点达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动报价系统(STAQ)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到1990年上海市场上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等8只股票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老8股。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时除老8股之外,还有89年保值公债三种,87至91年国库券四种,工行债券六种,交行债券一种,中行债券两种,建行债券一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十四种。深圳证券市场从1987年启动,到1990年已有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开交易,证券公司12家,营业网点16 个,深圳与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债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继开放股价,同时在两个交易所进行规范化的场内交易,两地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429点和312点,到11月又分别回落到 386点和164点。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只,B股9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只,B股9只。1993年2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又上升到1558点和369点,同时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只,B股22只,国库券5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只,B股19 只。1994年7月29日沪深股市在扩容的压力下分别降到325点和94点,从8月份管理层提出暂停发行新股等三项政策,两市指数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点和210点。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只,B股32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5种,期货10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只,B 股18只,基金8只,国债期货15种。1995年初由于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深沪股市分别降到524点和122点,5月18日国务院宣布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并处罚违规的券商,3天之内沪深股市指数上升到927点和175点(成份指数1473点),到95年底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的证券达到460个,全年累计成交额64097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只,B股35只,基金12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7种。1996年初沪深股市指数在522点和104点徘徊,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和 97年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两市指数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别达到1258点(30指数3064点)和476 点(成份指数4522点)。9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证券达到667个,全年成交额41610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只,B股42只,基金15 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只,B股43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9种。1997年5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分别达到1510点(30指数4286点)和520点(成份指数6130点)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只,B股48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只,B股51只。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金融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股份制进行企业改革之后,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筹资和融资功能。
『肆』 股票可以在银行做抵押贷款吗
银行一般不做股票质押业务。
你可以找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可以给你办理股票质押业务。
到你证券开户行都可以办理这个业务。
『伍』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股票,为何被指“搜刮民间财富”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1894年(光绪二十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爆发,但是清政府有限的财政,根本无法支撑起庞大的战争开支。为了筹集甲午战费,清政府实施“息借商款”,开始了我国首次国内公债发行。
在此之前,清政府的筹款方式一般为借外债,另外就是国内筹款--捐输。据《那桐日记》载:(1894年)8月17日,户部司官奉堂官命令,集合京城诸多票号、银号26家借款。到了26日,户部候补主事裕绂呈递一项条陈,重点之一就是筹款,条陈称:“自海上军兴,海口又皆封禁,不获已为权宜之计,借款英商,此策之下又下焉者也。盖一借洋款,则海外皆知,与其谋及外洋,不若筹之内地。(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作为户部司官的裕绂,非常清楚清政府解决财政的手段:在急需用款时,常向洋商特别是英商借款。而《翁同龢日记》载:(1894年8月)30日,户部尚书翁同龢致信司官那桐,称“商款不宜拨归内府,恐为言者所摭”。
据此推测,战争导致户部无法划给内务府相应的款项,不过,翁同龢不建议向外国借款,只有筹借内商款,并由内务府筹款。
昭信股票实物图
从偿还情况来看,“息借商款”的信用度还是较高的;而“昭信股票”基本没有按照部定章程认真偿还,一部分作为报效,据民国《安县志》载:“自王公以下京外文武大小各有情愿报效,不愿领本息者,准其具呈缴票,按给奖叙”,有的地方“所收之款究置何处,今无档案可查”根本不想还;还有的地方以增广学额的办法抵偿,据《平度县志》载:“以股票易实银归为办学之款”。
无法“善终”的发债行为,严重透支着清政府的公信力,梁启超认为“政府财政上之信用孚于其民”,可见,大清王朝已经走向暮年。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
『陆』 我买的股票可以在银行抵押再贷款吗
若是招商银行,一般以房产作为抵押,暂不接受股票作为抵押物。
若您具备以下质押物,还可以尝试申请“个人消费质押贷款”:
1.人民币活期存款和人民币定期存款保证金、外币定期存款、本外币定期存单、凭证式国债、储蓄国债、记账式国债、本外币受托理财产品和个人人寿保单。具体质物准入要求和质押率按照担保管理规定执行。
2.仅能接受借款人本人或其配偶名下质物质押。
『柒』 公司将流通股票抵押银行代表什么
第一流通股票其实是公司资产的一种表现,所以可以理解为公司抵押公司资产,由此可得出,公司的现金流出现问题;
第二流通股票作为一个公司融资方式,而不发行新股,因为银监会的存在发行新股融资需要时间申报,审查等手续,抵押银行可以迅速将股票套现。
在没有其他经济数据和公司资料的情况下,公司急需要一笔资金,作为中国上市公司的一般操作模式,如果需要资金发展。可以做多公司股票(方法很多:如放出消息面等等),拉动公司股价,在高位暗中出仓、套现。采用这么极端的抵押方式套现,应该公司出现了问题。
《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
1.用于质押贷款的股票原则上应业绩优良、流通股本规模适度、流动性较好。对上一年度亏损的,或股票价格波动幅度超过200%的, 或可流通股股份过度集中的,或证券交易所停牌或除牌的,或证券交易所特别处理的股票均不能成为质押物;
这一条意味着:证券公司如果想最大限度利用其质押贷款的额度,那么它会首选已经得到市场认同的、稳健的“绩优股”,而非未来的“绩优股”。原因是因为股票的风险衡量由银行来确定,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股价稳定、业绩好、财务健康的上市公司无疑会成为银行的首选。(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从“华尔街”的经验看,蓝筹股的质押率是70%,普通股的质押率是50%。这说明国外银行用以衡量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也是看其“质地是否优良”。
2.一家商业银行接受的用于质押的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得高于该上市公司全部流通股票的10%。一家证券公司用于质押的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得高于该上市公司全部流通股票的10%,并且不得高于该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 被质押的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得高于该上市公司全部流通股票的20%。
这一条决定了证券公司的分散投资,避免了只有少数个股受到追捧。
3.股票质押率最高不能超过60%,质押率是贷款本金与质押股票市值之间的比值。
这一规定和第2 条规定的共同作用意味着:流通市值大的股票将比流通市值小的更容易受到券商的青睐。
『捌』 关于股票,股权质押
出资购买股票的时候,我们有时会看到自己持有的股票发公告称要对股票进行解除质押。股票解除质押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对我们而言是好还是坏?今天呢,我这个经验十足的老股民就给大家普及一下知识,下面的这篇文章可以帮大家解答疑问!
正文开始前,这波福利大家可以领一下--机构精选的牛股榜单新鲜出炉,赶快领取吧,不要错过了:【绝密】机构推荐的牛股名单泄露,限时速领!!!
一、“股票质押”、“股票解除质押”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股票质押”?
“股票质押”指的是上市公司的最大控股股东把他持有的股票(股权)当作抵押品,向银行申请贷款或为第三者的贷款提供担保。“股票质押”其实是上市公司常使用的一种融资手段。大多都是在公司财务状况不理想或者公司经营不良的情况下,一些占股多的大股东就更喜欢这种融资方式。
假若后续到期了,然而借的钱还无法还上,那么,银行等接受质押给予融资的机构就会买质押的股票。这样就是一种减持变现,即股东没有直接对自身所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进行变现。要补充一句,倘若股价下跌,从而触及质押平仓线,质押机构会强制抛售质押的股票,最后就股价方面就会下跌乃至崩盘。
什么是“解除质押”?
解除质押意味着去赎回押在结算公司的股票,弱化公司在资产上的风险。其实,这还是出现公司股票价格下降以至降到平仓线的时候,为了使担保比例保持稳定,上市公司用这种手段解决了“爆仓”的问题。面临”爆仓“风险的存在,“解除质押”这种操作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采取,所以降低了平仓风险,这其实是一个“治本”的办法,不过公司带来的具体的后市表现,就得再认真斟酌了。
没有买过股票的朋友,提倡大家在进行投资时选择龙头股,不要啥都不了解就一个劲往里倒钱,小心覆水难收,下面我整理了各行业的龙头股:【吐血整理】各大行业龙头股票一览表,建议收藏!
二、股份解除质押是利好还是利空?
事实上,解除质押就是运用了“快刀斩乱麻”、“一刀切”的办法,质押这一大动作被解除以后,质押就没有被控股股东继续下去了,也就谈不上股权质押的“爆仓”风险了。
那么“解除质押”对上市公司的后市表现就一定有好处吗?谁也不能肯定,情况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不再质押的时机和资金的流动来得到结果。
(1)所在的股市时机
在股市不是动荡不安的条件下,当进行股票质押的时候,市场上的流通股变少,根据供需原理,股价很可能上涨;此时办理解除质押,则市场上的流通股就会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下跌的几率蛮高的。
不过在股市动荡或者个股股价下跌的状况下,不再质押,就是控股股东赎回的质押在质押方的股票,该部分股票被平仓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证了股东的控制权,也证明了控股股东仍然有资金实力,使得公司更好的发展,对投资者来说是好信号。
手里的股票持续购入还合理吗?不知道的小伙伴不用慌,动动小手点一下,就可享有诊股机会一次:【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当前估值位置?
(2)资金的流入流出
在办理质押的时候,既可以保证大股东的正常控股权,又能帮助筹集资金,涉及到资金的流入;解除质押之时,赎回质押的股票需要还本付息,牵涉到大股东资金的流出。
假使股价下行,大股东要是没钱追加保证金,恐怕解除股票质押是它的意图,通过减持股票的方式来回收资金,也是一种不好的信号。
然而,正常情况下,股票解除质押的问题还是不大。首先,若是股东取消了质押的话则表明股东本身的财务情况很有可能好转,能够间接的帮助上市公司解除一些财务问题。大家应该都知道,只有缴纳相应的利息,才能进行质押,会给企业带来一笔不小的负担,对于这一不必要的包袱,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将其丢掉。另外,股东因为对股票后市行情比较有信心,所以才会解除质押,上涨之后的股份能够质押更多的贷款,所以说才会安排解除质押的有关操作。
『玖』 把股票抵押给银行能借到多少钱
银行现在还没有这项业务。这项业务只在典当行开展。务具体操作目前依然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
股票典当融资业务仅限于在和典当行有合作协议的证券营业部内开展,典当者首先需是合作营业部的客户。在业务具体操作中,典当行先要对客户提供的质押物即股票进行评估,再对投资者的资金规模和投资能力做一个全面评估。综合这些评估结果,典当行确定具体的放款额度以及相关费率。“放款额度通常是股票金额的70%~100%。”
之后,典当行会和典当者、证券公司签署一个三方协议,在这个框架内,典当行对股东卡进行封存。但是股票的所有权和交易密码仍在客户手中,典当行不会干涉投资者的具体投资行为,但对融资资金所购买的股票会有所限制。此外账户中股票不能办理转托管,提现及转账也必须有典当行的书面同意。
典当行会时刻监管账户,每天都会掌握投资者的交易情况和资金市值。对于这种操作方式,杨静琨给出了一个形象的解释:“这其实和以前的炒股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不过是客户在由我们提供的一个透明房间里工作,我们做的只是监管,具体投资行为我们无权干涉。”
目前股票融资所得款项需要每月交一次息费,包括利息和服务费,按照国家规定,服务费最高不超过2.4%,利息按照同期银行利息折算,大概在0.5%,最高两项合计每月不超过2.9%。“但实际操作中,远远达不到,大额融资通常只有1%,小额融资最多也就只有1.5%。”
『拾』 历史警示过度股权质押是摧毁股市核弹头
时间走到2017年5月底后,面对中国A股的跌跌不休,大盘权重指数与个股的严重背离,以及关于IPO争议,股东减持新规实施等股市“故事”演绎的越来越精彩之机,突然传来上市公司兜底式增持的倡议。
从6月6日午间到当日晚上,一天之内竟有10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兜底式增持倡议的公告,从而一举超过2015年下半年股市大动荡时期的数量。据记者统计,2015年共有11家公司发布类似倡议,2016年仅有4家,而今年6月2日至6日晚间,发布企业的数量猛增至15家。
咋一看,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无论是在A股大盘指数走低,还是个股处在低位,上市公司增持回购自家公司股票无可厚非。美股发生危机时,或者某家公司股价下跌过多时,在美上市的公司增持回购自家公司股票是作为“救市”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做法。美国公司回购股票都是市场化的选择,自动自发的增持回购。中国A股目前现状决定了急需出现这种好现象。在中国股市的危机关头,终于出现了自愿兜底增持的上市公司,应该值得可喜可贺的。
在一时兴奋过后,细细分析却发现这种兜底式增持背后竟然存在一大隐患。兜底式增持资金从哪里来是个必须透明公开披露的事情。从披露的公开信息发现,“喊买”背后,多数公司存在高比例股权质押现象。
比如,雪人股份于5月25日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林汝捷累计质押股份14138.63 万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78.40%。另外,第二大股东陈胜累计质押股份5377 万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84.16%。
科陆电子4月26日公告,实际控制人饶陆华处于质押状态的股份累计数为57487.35万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94.64%,占公司股份总数的40.86%。
星徽精密5月30日公告,控股股东星野投资已质押股份6852万股,占星野投资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64.81%,占公司总股本的32.67%。
不再一一列举。
一切金融风险的原罪是高杆杆融资。中国A股2015年的股灾,从资金最终雪崩断裂角度来看,是被疯狂加杠杆推向大风险泡沫的。凶手是股市流动性疯狂加杠杆。就在2017年初险资风险凸显的根本性原因也是疯狂加杆杠,将股权质押循环往复融资导致的。
历史上最血淋淋的例子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股市疯狂加杆杠融资,最终导致美国20世纪20年代末期与30年代的经济金融大危机。
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在那个“沸腾的20年代”,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股票繁荣,所有的人都在买进和卖出股票。这个疯狂的牛市中购买者所依靠的大多数都是保证金。这意味着购买者只需支付部分现金就可以买到价格10000美元的股票,差额部分以新买的股票抵押作为支付。
1929年美国股市达到了几乎疯狂的地步。当时,整个美国几乎所有人都笃信股市永远上涨,不会下跌。时任美国总统胡佛与时任美国财长奉行完全的商业主义,商业第一是胡佛政府奉行的所有政策核心。当1929年9月美国股市开始下跌时,胡佛以及财政部长都出来安抚股民说,美国经济的基本面非常好,股市没有下跌的基础。同时商业大鳄的洛克菲勒、摩根等都出来告诫民众美国股市不会下跌 ,并且自己拿出了巨额资金来买涨托市。然而,却没有阻止住10月的暴跌。原因何在呢?
那时由于政府给民众传递的是经济一片大好,股市莺歌燕舞,永远不会下跌的信号。因此,许多民众企业都不再做实业、开工厂,而是把资金全部用来炒股,许多都是从银行贷款等借债炒股,并且把买来的股票抵押给银行多次贷款炒股。
然而,1929年9月美国股市开始下跌时吓坏了银行,银行立即要求股权质押贷款炒股者归还贷款。银行越逼越紧,炒股者只有卖掉股票还款,结果越卖,股市越跌,越跌银行逼债越紧,投资者越开始抛售股票,股市越暴跌。终于在1929年10月份美国股市崩盘了。
胡佛没有想到,民众也没有想到,财大气粗的洛克菲勒、摩根投入巨资也没有挽救美国股市崩盘的命运。接着世纪罕见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了。一句话,都是股权质押借债炒股等惹的祸。
这个历史血淋淋的教训一定要汲取啊。
不要埋怨说减持要管,增持也要管啊?关键在于是如何减持,又是如何增持的?法制制度与风险既是照妖镜,也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