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有什么怪现状
❶ 中国的股票市场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
我只能给你提供一个梗概吧
第一:中国股市现在是个政策市场,尽管政府想转型,但一直没真正实现
第二:中国股市作为融资平台却监管不够完善,仍然有很见光死问题
第三:中国股民仍然占据了市场的主力,而不是基金公司
第四:中国股市目前市场人气低迷,主要是受宏观调控、外围经济和资金不足的影响
第五:作为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国家中国经济活力必将在股市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未来两三年内中国股市应该有个大的上涨。
❷ 目前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多空对决牵动股市神经多个纬度看市场
中国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 吴祖尧
■ 主要观点一:股权分置问题并不是中国股市问题的唯一症结,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中国股市从此向好。中国股市也有全流通的公司,中国股市也有民营企业,但是这些公司给投资者的回报也并未高人一等。即使股份全流通了,仍然会有上市公司作假,仍然会有上市公司损害投资者权益,即使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也出了安然事件。
■ 主要观点二:这么多的上市公司出问题,已不能简单地当个案来处理了,我们必须反思发行上市制度。当前上市公司的风险实在太大了,这必然要带来投资者投资策略和选股思路上的调整。仅仅凭借财务数据和业绩预期选股已不够,即使我们能够甄别出财务报表的真假虚实,即使我们能够准确预测出未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但如果我们不能察觉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果我们不能识别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潜在缺陷,我们仍然无法规避投资风险。
■ 主要观点三:面对新股发行,投资者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A股市场要汲取B股市场和以前STAQ、NET市场的教训,就必须接受新股扩容的现实。与其将当前市场下跌的原因归结于新股发行和询价制,不如说是市场对新发行公司遴选机制的失望。
■ 主要观点四:中国股市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上市公司的结构与中国经济的结构不匹配;2004年中国股市受宏观调控影响巨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股市中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比重过大,上市公司行业构成的缺陷进一步加重了中国股市的风险。
■ 主要观点五:要增加市场的信心,说难很难,说易也很易。其实核心是要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市场不缺信心,缺的是好股票。如果我们投资的股票能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投资者还能没有信心?如果我们所投资的股票都是物有所值,那我们还担心全流通吗?
降低印花税利好有限
在市场跌破1200点关口后,管理层果断出手,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但是市场的反应却很有分寸,一天上涨,四天下跌,股指再次逼近1200点关口。
其实管理层很清楚,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交易成本太高,印花税问题也并不是市场走弱的根本原因。管理层之所以还选择降低印花税,只是为了表明,管理层仍在关注市场,仍在关心投资者,籍此以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市场似乎并不领情,因为在投资者看来,尽管降低印花税是顺应民意之举,但在当前中国股市积重难返的情况下,管理层并未推出解决股市的深层次问题的举措,只能说明改革之艰难,稳定市场可打的牌已有限,逢利好减磅成了投资者本能的选择。
辩证看待股权分置问题
很多人将股市走弱的原因归结为股权分置问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股权分置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不利于形成外部治理机制,不利于市场形成稳定预期,不利于投资者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股权分置问题并不是中国股市问题的唯一症结,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中国股市从此向好。中国股市也有全流通的公司,中国股市也有民营企业,但是这些公司给投资者的回报也并未高人一等。即使股份全流通了,仍然会有上市公司作假,仍然会有上市公司损害投资者权益,即使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也出了安然事件。对于那些素质差的上市公司,迟早要退市的公司,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只能给大股东再增加一次圈钱的机会,只能再让投资者付出更高的代价。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风险带来投资策略和选股思路的调整
近期频频暴露的上市公司问题成为市场走弱的重要原因。去年年底的伊利事件和长虹事件,已给投资者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问题更是加速引爆,截止2005年1月25日,在不到20个交易日里,沪深两市就有24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被曝光。山东巨力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被提起诉讼;东北高速巨额银行存款不翼而飞;开开实业总经理在逃,三位高管失踪;深圳机场总经理被拘;山西焦化子公司失踪;利嘉股份被立案调查,等等。这一系列事件说明,中国上市公司除了存在经营风险外,还存在很重要的一个风险就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风险。这么多的上市公司出问题,已不能简单地当个案来处理了,我们必须反思发行上市制度,尽管有信息披露制,尽管上市公司都建立了“三会”制度,尽管很多上市公司都有独立董事,但是上市公司还是黑幕频繁,这表明形式主义的治理结构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治理机制改善。资本市场不仅没有成为上市公司改善治理机制的平台,反而成了上市公司变坏的染缸,这是因为,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后摆脱了政府行政监管,而资本市场由于制度不完善,带来制度真空和监管真空,如果上市公司的高管缺乏定力,就会出现损害投资者权益的事情。其实我们不能仅仅责怪上 市公司高管人员缺乏道德约束力,关键是我们要从制度上防止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仅有谴责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严厉的司法处罚;仅有事后的监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事前的预防机制。美国出了一个安然事件便建立了一套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中国上市公司出了这么多问题,又怎么能在制度上无动于衷呢?大庆联谊、银广厦事件问题出了这么长时间了,投资者的补偿问题并未解决,司法制度并未在证券市场建立威信,面对上市公司的种种劣行,投资者只有一声叹息。
中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实在太大了,这必然要带来投资者投资策略和选股思路上的调整。仅仅凭借财务数据和业绩预期选股已不够,即使我们能够甄别出财务报表的真假虚实,即使我们能够准确预测出未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但如果我们不能察觉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果我们不能识别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潜在缺陷,我们仍然无法规避投资风险。这提醒我们,在关注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时候,也必须重视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风险。可是目前我们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评价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风险;或者即使我们能够评价这种风险,我们必须花很高的代价,我们必须作长时间、全方位的调研;或者即使我们能够承担这种代价,能够做出这种评价,我们也需要时间。目前沪深股市中有1370多家上市公司,即使我们只对其中少数公司进行评价,也将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很难一蹴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素质的反应只能简单化,那就是降低整体市场的估值水平,对上市公司作一个风险折价来处理。这就是中国股市的20倍市盈率不等于美国股市20倍市盈率的道理所在,这也是世界上不同股市的市盈率不可比的原因所在。监管尺度越严,上市公司素质越高的市场,其市盈率应当高一些,反之,市盈率则应低一些。
上市公司行业结构不合理增加了股市的风险
新股发行也是影响近期市场走势的一个因素。面对新股发行,投资者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新股发行要带来现有股价结构的调整,要分流市场的资金。另一方面投资者明白,如果没有新股发行,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到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将进一步下降;如果资本市场不能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资本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政策也不会向证券市场倾斜,中国的股市将会进一步边缘化。A股市场要汲取B股市场和以前STAQ、NET市场的教训,就必须接受新股扩容的现实。
与其将当前市场下跌的原因归结于新股发行和询价制,不如说是市场对新发行公司遴选机制的失望。新股发行暂停半年之后,首批询价制的新股是两只电力股,无论是行业还是公司质地,对投资者并无新意,对资金并无特别吸引力,国内股市上并不缺乏电力股,由此只能导致电力股受压,股市指数下挫;而国内股市还有不少空白行业,却得不到补充;中国经济中有不少高成长的企业,股市却不能吸引其前来上市。中国股市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上市公司的结构与中国经济的结构不匹配;2004年中国股市受宏观调控影响巨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股市中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比重过大,上市公司行业构成的缺陷进一步加重了中国股市的风险。
市场不缺信心,缺好股票
从股市的开户数据来看,2005年以来市场每天的新增开户数据一直处在低位水平,每天沪深交易所新增开户数量约3000户左右,由于一般一个投资者是同时开一个沪市账户和一个深市账户,因此实际开户人数只有1500人左右,这意味着全国2000多家营业部,平均每家营业每个交易日开户人数不到1人。这表明,场外资金进入股市的数量已微不足道,目前市场运行主要是靠场内已有资金在维持,随着交易成本的消耗,随着上市公司融资的消耗,资金的捉襟见肘,只能导致市场重心的不断下移。
其实,市场从来不缺资金,缺的只是信心。2005年以来国债市场逼空式的上涨,已显出场外资金的充裕。资金之所以不进入股市,是因为近四年的熊市没有形成赚钱效应,是因为股市太多的问题让场外资金望而生畏。
要增加市场的信心,说难很难,说易也很易。其实最核心地是要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市场不缺信心,缺的是好股票。如果我们投资的股票能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投资者还能没有信心?如果我们所投资的股票都是物有所值,那我们还担心全流通吗?从这个角度来看,指望管理层一次一次出更多的利好政策其实意义不大,对投资者来说,最大的利好政策是管理层通过制度规范和严格监管,使上市公司能够真正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如果中国股市能够培养出几个微软类的企业,投资者自然就有信心了。
❸ 中国股市有哪些弊端
中国的证券股市交易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有以下弊端需要改善。 1、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2、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3、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4、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❹ 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成熟不规范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股票市场不成熟不规范需要调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然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规《证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证券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无法可依,加之对已颁布的法规执行不力,证券交易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年发生的“三.二七”国债期货的严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1)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 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企业债券发行)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政府债券发行)。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 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 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6) 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❺ 中国股市现状是怎样的
中国股市现状:
1、投资能力较弱,存在投机行为过度现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投资高涨的投资热情,然而,股票市场参与者在进行投资时,往往不会考虑长期价值投资,市场上短期投资行为比较普遍,投资者为了博得差价,获取收益,转手率较高,从而出现了投机过剩的行为,这是最明显的中国股市现状之一。
2、股权分置改革,影响股票的定价机制。定价机制是股票市场的核心机制,市场主要依靠价格的作用来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
由于股票市场设置了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市场机制运行极度的扭曲,价格机制无法在股票市场发挥作用,造成大部分股份不能流通,导致上市公司流通股规模小,投机性强,股价波动大,定价机制扭曲。
❻ 中国股票市场的近期状况
随着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规模的落定,全球新兴经济体又将迎来6000亿美元资金的进攻。如何加强对热钱的管理,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可以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应对热钱流入。他说,如果有短期投机性资金流入,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将其放在一个池子里,而不会任其泛滥到整个实体经济中去。等到热钱需要撤退时,再将它从池子里放出去。通过这种操作,就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首先是经过最近几年新股的高速发行,尤其是一批蓝筹公司的发行上市,目前中国股市的规模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家数1997家,总市值27万亿元。股市规模的扩大,这也意味着资金吞吐量的扩大,目前中国股市完全有能力接纳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 其次,股市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快新股发行的方式来接纳热钱,将热钱拿来为我所用,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一直以来,中国股市都被舆论称为是"圈钱市",融资功能是中国股市最善长的功能,今年前三季度共有404家公司发行A股股票或债券,合计筹资6632亿元。中国股市缺什么也不缺少在股市门口排队等待发股上市的公司,面对热钱的流入,中国股市完全可以加大新股发行力度,来减少热钱对市场的冲击。而且,让更多的公司发股上市也解决了一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为支持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作出进一步贡献。 此外,热钱进入股市后,管理层完全可以通过国有股的减持来将热钱对股市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程度。2005年中国股市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原本不上市流通的原非流通股多已转换成了可流通股。不过,出于维护股市稳定的需要,绝大多数的国有股并没有上市流通,而仍然是持有在大股东的手上。目前A股的总市值超过27万亿元,但真正流通的股票市值只有1/3左右。如中石油于11月8日解禁,解禁市值达到1.9万亿元,但这1.9万亿元市值的股票仍然都持有在大股东中石油集团的手上,并未上市流通。因此,一旦热钱流进股市,国资委完全可以有序地安排国有股减持,从而有效地抵减热钱对股市的冲击。
❼ 中国股市现状
在经过前期市场大幅波动之后,“投资者信心已经进入企稳修复阶段,投资者的成熟度也在逐步提升。”
同时报告也展望,下半年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外围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以及政策利好刺激,都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于股票估值水平的认可度,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而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7月中国结算统计月报》显示,机构投资者正在加紧布局A股市场。7月末,持仓市值在1亿元以上的机构投资者共9226个,较6月新增106个;持股市值超过1000万元的机构投资者达21566位,比6月新增433位,占比接近机构投资者总数的三成。
❽ 中国股市的现状
世界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之上,而是能快就快,该慢则慢。作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股市的运行显然不会违背这一规律。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股市的起伏波动是必然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都是在动态平衡中发展,只有振幅的高低不同,而绝不会只涨不跌,只跌不涨。
但是,相对年轻的中国股市而言,在市场深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可能在指数的一夜暴涨下完全消失。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接近尾声,困扰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得到消除,但是,非流通股对于二级市场的实质性压力却尚未开始体现,这些压力的真正到来之时才是对中国股市发展的真正考验。
随着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完善以及政府对其战略地位认识的提高,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在市场上弥漫,但是,相对于一个成熟的、健康的市场而言,中国的股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和赢利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有的还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国家政策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总要有一个贯彻和作用的过程,其运行的趋势不会一下子得到改变。股指飞涨之间透出的数字变化,映衬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活力,但并不能必然地说明资本市场的内在质量已取得了根本性提升。
股指上涨的背后蕴藏着中国股市在价值估值体系上发生的变化。今年以来,随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一批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代表意义的企业在国内上市,股票指数在权重上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庞然大物”的入市,成为左右股指的决定性力量,它们每涨跌一分钱,就会影响到股指上下浮动几个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股指的上涨显然不能等同于股市行情的上涨,因为这些“龙头”企业的业绩并不能代表其它上市公司的业绩,投资者对这些“龙头”企业前景的看好并不能代表对所有上市公司前景的看好。
随着规模的发展壮大,中国股市的抗风险能力也相应增强,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已突破7万亿元人民币,仅今年以来的市场融资总额就超过了2000亿元。股指期货即将诞生,意味着中国的股市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会为监管层和市场带来新的考验。在一个操纵和投机得不到有力遏制的市场里,对于一些机构来说,让股指疯涨到多少点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期,有关部门正在按照“标本兼治、内外并重、远近结合”的思路,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市场长期发展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这是中国股市的希望所在。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对股市发展运行的把握不能只看一时一处的涨跌而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那样势必导致矫枉过正的局面,只有放眼长远,胸怀全局,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❾ 关于中国的股市怪现象
中国股市已经踏上狂热轨道
时寒冰
一如各种刺激经济措施的狂热,股市已经彻底踏上狂热的轨道。
以玩运动的方式做经济决策,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一直在反复上演。
利益分析法分析的结果:
一、未来的股市走势,将超过很多人的预期。疯狂的单边市(连续暴涨或连续暴跌)可能持续交替上演。ZF带头炒概念,使得股市在“故事会”中走出令世界瞠目结舌的行情。
二、资本市场重新火爆,吸纳了源自于实体经济的资金,而新发的货币,正好填充进去,可以延缓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感知,使人们在浑然不觉中遭受资产缩水之苦。等意识到时,一切皆晚。多么巧妙的安排!
三、只有股市疯狂,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激起追涨杀跌的欲望,以更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收益,然后,可以重启IPO,并可为未来的关门劫掠创造条件。进退自若。巧妙之至!
在这个以劫掠中小投资者为快的市场,投资者的被动地位永远都是难以改变的。因为规则是一些人可以不遵守的,规则本身也是随时可以变动的,信息是严重不透明的。我此前曾多次强调:在制度完善以前,任何时候离开股市都不会是最坏的选择,盈亏暂且不论,葬送的精力和时间,损耗的健康,甚至伤害的亲情,都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建议:
一、在这个阶段,如果想获取收益,可用心领悟一下我提到的止盈法和止损法,这是被证明有一定效果的方法。用好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确保收益——对于散户而言,没有更有效的工具,因为,你在跟看着你操作动向的人博弈,你的一举一动都是透明的。
二、不要根据任何一个人的博客或者文章决定自己的投资选择,要参考正反不同的信息,由自己筛选,并作出判断。
三、把握好节奏,注意热点板块,在这个只能投机的市场中,要进入只能是炒作。但从规避风险角度来看,资源类仍可作为首选——倘若被套,在通货膨胀到来时会早于其他板块解脱。
四、顺势而为。尤其是股市表现出非理性的疯狂的特征时,顺势而为是最好的选择。
我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投资者。在2008年12月出版的新书《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我提出了资源为王的观点,这波股市反弹中,资源类股票的暴涨初步验证了这一观点,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价格走向最终也将验证这一判断。但中国在实体经济未见丝毫好转,未来还将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资源类投资品如此疯涨,仍只能理解为人为操纵和从众效应所致,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这个股市的大跃进运动式的特征。
前瞻:
全球通货膨胀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到来。
2009年1月16日,我在《投资感言》一文中写道:“此前一直有朋友询问我对黄金价格走势的判断。具体到投资这一块,前期由于写书、校稿,未能腾出时间进行分析。但当时,我根据利益分析法判断,黄金价格会一直盘整到布什下台和奥巴马上任的交接区,在此前的几次讲座中,我多次提到,黄金价格在等待奥巴马,奥巴马上台之后,黄金价格将走出一波涨势。因此,周四(1月15日),我建议几位国外的朋友在纽约金属交易所开盘后买入黄金期货,同时,建议在周晓鸣先生处主动帮忙的几位朋友和此前询问金价趋势的朋友买入国内的两只黄金股票……”
今年春节在郑州的讲座中,我详细讲解了奥巴马上任后,黄金价格将上涨这一结论的完整分析过程,我的结论是: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后,国际黄金价格一定会走出一波上涨行情,并在其任内创出历史新高。但是,国际金价以如此快的速度上涨(期间仅有小幅调整),仍然令世人感到惊讶。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人们对未来预期的悲观——正所谓乱世黄金涨。反过来,黄金涨也是乱世的一个写照。
通胀:
用利益分析法工具判断,全球通货膨胀将提前到来。
中国局部领域将最先露出通货膨胀的前兆。
未来趋势分析:
经济萧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与某些领域提前到来的通胀交相辉映。美国最早实现经济复苏。中国最早感受到通货膨胀,经济遭受更大的挫伤和痛苦。原因之一是:全球大国的博弈中,所有的国家都在利益至上,只有极个别国家面子第一,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规律是难以改变的。而且,刺激经济必须是理性的,而不能是疯狂的赌博式的,甚至亡命徒式的。
提醒:本人坚持公益性写作,本人文章不作为交易参考或依据。据此作出的投资决策与本人无关。本人亦无暇接受投资咨询。任何人的投资选择都应由自己综合各方信息做出。 (配图说明:上图——炒股十年,吃喝不花钱。下图:跨行业重组,具有新农村概念、环保概念、节能和新能源概念、高科技概念。中国上市公司的重组很多原本就是概念炒作,最终结局一般如图示。)
2009年2月11日深夜
你可以参考http://www.wyzxsx.com/Article/Search.asp?Field=Title&ClassID=&keyword=%B9%C9%CA%D0&Submit=+%CB%D1%CB%F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