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当局如何改变货币供给
A. 美联储(Fed)如何改变货币供给
美联储实际上如何改变货币供给,
美联储的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如果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增加货币供给,美联储就创造美元并用它们在全国债券市场上从公众手中购买政府债券,于是这些美元就到了公众手中。
因此,美联储对债券的公开市场购买增加了货币供给。
相反,如果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减少货币供给,美联储就在全国债券市场上把它的资产组合中的政府债券卖给公众,于是它从公众手中得到了美元。
货币供给的变动会极大地影响经济,所以中央银行是一个重要的机构。
第1 章中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B.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时候会怎么做
从货币供应量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扩大货币供给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
一、增加基础货币
1、从货币当局资产方着手,加大国内资产的运用,即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金融机构,这样可以从资产方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
2、扩大货币发行。在基础货币中,货币发行占到了近50%,因此加大货币发行是扩张基础货币,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M1、M2)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经济过剩,绝非是经济高度发达条件下的过剩,远未达到东西多得用不了的程度。
实际上,建设资金缺口极大,潜在消费与投资需求空间还很大,完全可以用发钞票的办法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为扩大货币发行,还可以核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坏帐,帮助金融机构化解金融风险;尽快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消除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的后顾之忧,从而扩大贷款规模,使资金配置更加优化、有效。
3、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央行购入债券,吐出基础货币,这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公开市场操作有一个好的着力点。
二、提高货币乘数
1、通过降低甚至取消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迫使金融机构更积极放款,加速降低备付金率水平,从而提高货币乘数。2、改变认购资金冻结数日的做法,消除新股认购对基础货币和银行准备金管理的不利影响。理论上讲,新股认购资金的验资既不需要资金的异地划拨,也不需要冻结数日,只要验资的某一时点上新股认购帐户中有真实资金就可以了。
因此,应改进集中验资的方式,让所有证券结算银行或分行都在当地人民银行营业部开户,利用人民银行营业部联网系统实行证券认购资金的当地验资,资金信息集中到交易所进行认购。同时,为了不影响金融系统的基础货币量和准备金状况,冻结认购资金的时间应尽可能短,甚至可以缩短到几乎一个时点上。
全国统一验资结束以后,认购资金重复认购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因此,资金可在验资结束后立即解冻。中了新股以后的资金交割可另行制定交割日。这样,银行准备金管理的压力将大大减轻,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扩大,基础货币也不会受到影响。 扩大货币供给量的途径
3、改进金融系统的服务,增加有益于流通和交易的金融工具,从而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中介功能,这样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减少货币沉淀;也有助于降低现金漏损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
4、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续下猛药,调低法定准备金率,从而有效提高货币乘数。
(2)货币当局如何改变货币供给扩展阅读: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超额准备金,三是货币供应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倍数放大效应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
使1 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以上分析看出,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
可见,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中,“基础货币——超额准备及它的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供应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C. 谈谈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因素
货币供给量决定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这两个因素,且是这两个因素的乘积。这两者又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
一、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具有使货币供给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它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即中央银行投放并直接控制的货币,包括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具体又有以下10项决定因素:
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或再贴现;
4、财政部发行通货;
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
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7、政府持有的通货;
8、政府存款;
9、外国存款;
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商业银行及整个银行体系赖以扩张信用的基础。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改变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乘数一定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增多,货币供给量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减少。
二、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总量。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给量越多;货币乘数越小,则货币供给量就越少。所以,货币乘数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又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因素。但是,与基础货币不同,货币乘数并不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决定货币乘数的大部分因素都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而决定于商业银行及社会大众的行为。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主要有5个,它们分别是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率及通货比率。其中,法定准备率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工具;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商业银行经营决策又受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的高低、社会大众的资产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定期存款比率和通货比率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又具体受收入的变动、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共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