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的股票市值
❶ 1986年日本股市总市值是多少
当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经济”在1989年最后一天破灭时,它标志着日本“增长奇迹”及其20多年海外商业快速扩张的终结,转而陷入一轮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萧条时期,这是自二战以来日本遭遇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萧条。
一、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1989年是泡沫经济的极盛时期。随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开始急剧升值。1988年日元汇率升至1美元兑120日元,与1971年固定汇率制下的日元相比,升值了2倍。结果导致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削弱了日本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或金融的措施使国内需求大增。
(1)由日元升值走向“扩大内需”。为了减轻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同时也迫于美国政府要求日元升值、开放市场、扩大内需及实现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强大压力,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从而在日本掀起了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建设的高潮。土地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投机热,投资膨胀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迅猛扩张。
(2)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拉动“有效需求”膨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增速名列发达国家榜首,在经济一派繁荣的氛围笼罩下,企业和消费者变得更为自信、乐观,投机变得更富激情、大胆,东京的房地产与股市一并上涨不止。
(3)“流动性过剩”为股市“火上浇油”。一向保守的日本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缓慢展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80年代中后期这一进程加快,1985年日本开始放开存款利率。随着利率自由化以及金融业务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规模急剧膨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内日元资金过剩,经济过热,形成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的格局,这为日本股市泡沫埋下了重大隐患。
二、日本经济泡沫的主要表现
1988——1989年,公司投资急剧膨胀。伴随高股价,新股票发行的快速升值,当银行在不动产方面寻找资金投向时,股票发行便成为公司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反过来,公司利用它们持有的不动产进行间接的股市投机,从而形成了不动产与股市双重泡沫——房地产价格持续暴涨及日经225股价指数持续暴涨。
(1)股价持续猛烈暴涨。1985年末,日经225股价指数收于13083点, 1989年末收于38916点,四年间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197.45%。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竟然占到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并赶超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989年底股票总市值继续膨胀至896万亿日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
(2)房地产价格持续暴涨。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日本泡沫经济的两大根本“支柱”。当日本股市泡沫一路凯歌高奏之时,日本房地产价格也正在疯狂,不断上涨。据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的调查,日本6大主要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若以1955年为100,到1965年则上涨超过了1000,到1988年则超过了10000,也就是说,日本城市房地产价格在33年间上涨了100倍,而同期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上涨却不足40倍,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上涨不到20倍。1990年高峰期时,东京商业区的地价涨至1985年的2.7倍,住宅区地价则涨至1985年的2.3倍。与此同时,由于日元巨幅升值,也严重刺激了日本人海外收购与海外投资热情。
1990年,随着日本股市泡沫的率先破灭,日本房地产泡沫也随之破灭。
三、泡沫经济对日本的沉重打击
1989年5月,政府紧缩其货币政策以抑制诸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然而,更高的利率使股市螺旋向下。1990年底,东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万亿日元(折合2.07万亿美元)股票市值瞬间消失,房地产价格从投机巅峰陡降下来,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之中。
(1)银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在日本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形成过程中,银行始终是充满激情,并推波助澜,且从中大为受益。然而,双泡沫破灭的同时,日本银行业也遭受了灭顶之灾的报复与打击。股市暴跌,上市银行再融资受阻;房地产泡沫破灭,不动产贷款成为呆帐;企业效益徒降,银行不良资产剧增。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直接为90年代中期日本银行赤字风暴与金融危机埋下了历史隐患。
(2)证券业出现空前萧条。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日经225指数一路直线下跌,几乎毫无反抗之力。直到2000年底,当欧美股市及新兴股市均纷纷上涨至历史新高时,而日经225指数却低收至13785点。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也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萧条。 2003年4月28日,日本股市更是跌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7607点。2006年底,当大多数欧美及新兴股市再次刷新历史新高时,日经股市才终于缓过气来,便勉强收在了近五年来的新高点17225点,与历史最高点38916点相比,却相去甚远,大致相差约21700点。
(3)对企业与消费者的猛烈冲击。虚假的繁荣背后,其实是由企业和消费者来承受这一切后果的。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直接打击了本国企业和居民的信心,投资信心严重受挫,企业不良资产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剧增,个人消费萎缩,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失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1%,而且就连这1.1%的增长也是日本政府累计10次动用财政手段刺激景气(“景气对策”总规模高达136万亿日元,接近日本GDP的1/3)才勉强获得的。由此可见,日本人要想再次见到80年代中后期平均5%的经济增长已是十分困难的了。
❷ 三菱ufj金融集团的介绍
三菱UFJ金融集团(ちょうきしんようぎんこうほう),中文译为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简称MUFG(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Inc.),是由三菱东京金融集团(三菱东京フィナンシャルグループ)和日联控股(UFJホールディングス)合并而来,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为日本最大的金融机构,总资产及整体规模均位居日本金融业首位,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综合性大型金融机构。
❸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的合并案启示
此次的“UFJ合并剧”,与以往日本大型银行之间的合并截然不同。在一般的大企业合并中,由于企业对行业的影响力比较大,而且企业内部的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因此,谈判多是在少数当事人之间秘密地进行,待准备就绪,才对外公布合并一事。这种“密室”里的约定,当然要最优先考虑谈判当事人,即经营领导阶层的得失,约定的方式也不能不带有一种建立在相互间信赖关系之上的默契。但是,此次的 “UFJ合并剧”却出现了司法部门的裁决、三井住友的插足,从而将合并的谈判、操作过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它的合并过程自然也会和以往的情况大相径庭。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三井住友插足对UFJ的收购,对UFJ与东京三菱的合并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三井住友于8月上旬向UFJ提交了合并建议书,内容包括可以提供超过5000亿日元的资本金,以及按照“对等的精神”进行合并。这样一来,UFJ方面不得不对一直以来被拒之门外的三井住友的提案进行研究。其原因在于,无视该提案是违背股东利益的,有可能遭到股东代表诉讼。此外,东京三菱方面如果考虑UFJ股东利益的话,就需要尽快提出超过三井住友的条件。因此,他们比原定计划提前签署和发表了基本协议,约定最多出资7000亿日元。三井住友一方则针锋相对,也将出资额提高到7000亿日元,同时提出了“以 1比1的比例进行合并”的提案,向UFJ的股东提出了20%以上的溢价。
三井住友这个竞争者的登场是很有意义的,它使得业务合并不能单纯地按照经营领导者们独断的逻辑进行下去,并明确指出了与合并相关的经营领导者们要考虑到股东的利益———尽管这是理所应当的。三井住友可能也有另外一种想法,觉得即使最终不能收购UFJ,也能通过参加合并来抬高竞争对手的合并成本,使自己的竞争条件变得稍微有利一些。只是,如果三井住友向UFJ提出了过于有利的条件,那么三井住友的股东也不会保持沉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三井住友来说,对自己股东利益的考虑也十分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讲,针对此次围绕UFJ的收购战,日本金融当局并没有充当“演员”介入其中,表面上一直是作为“观众”静观事态的发展。“护送船队方式”时期,安排、劝说银行合并是金融当局的“看家本领”。可能正因为如此,当局才担心过分地干预合资、合并问题,会遭到大家的指责,说“自主行政时期连一点点小事也要插手。”如果银行行政的目的只是稳定金融体系的话,那么无论哪家大型银行和UFJ合并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大型银行的合并势必会给其客户,即借款人及存款人带来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会由于UFJ到底和哪家银行合并以及采取何种合并方式而不同。因此,作为当局来说,与其介入合并事件当中去,不如事先设想一下合并后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同时严密注意合并过程,努力预防问题的发生,作好政策方面的准备。
关于东京三菱和UFJ的业务合并,主要有以下两点令人担忧。首先,从东京三菱对UFJ进行“救济合并”的初衷来看,在三井住友的影响下,如果“对等合并”的色彩进一步加强,那么有可能出现我们在瑞穗金融集团的合并中曾见到的企业文化的冲突以及对于面子的顾虑,从而在人事及机构的重组方面产生脱离预定方向的危险。这时,转嫁到最终顾客身上的成本也是不会少的。因此,要使合并顺利进行,东京三菱方面的主动必不可少。
另一个问题是,业务合并后,UFJ原有的优势能保持多少。人们一般认为,对UFJ来说,从营业地区、业务面、财务面等来看,与东京三菱合并要比与三井住友合并获得的相乘效果更高。这是因为,东京三菱在东京周边地区和大企业客户方面实力较强,而UFJ则在日本近畿、中部地区拥有广泛的营业网点,在个人和中小企业业务方面优势较大,二者具有互补性。但合并后,这种互补性却未必一定能得以实现。在对美国银行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合并后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很容易体现出收购方银行的特点。此外,对欧洲银行最近的合并情况所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表明,以往从被收购银行接受贷款的中小企业,不太可能从合并后的银行接受贷款。合并消息一旦被公布出来,其结果是股票市场往往会对被收购方银行的借款人进行负面评价,对收购方银行的借款人则进行正面评价。因此,如果东京三菱在合并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权,那么尽管有可能会促进业务合并顺利进行,却有可能很难在合并后继续保持UFJ的特点,即面向中小企业及个人提供贷款、服务等。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哪家银行,不能只考虑自身(经营管理层)的生存,而是要有说服力地说明合资、合并对股东利益是有好处的(即使是与其他潜在的合并对象相比)。此外,为了回避反被比自己规模大出很多的竞争对手合并、收购的风险,有时会对合并中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仓促启动合并。重要的是,政府当局应对业务合并中产生的行政方面的问题进行估计,并尽早做好防范。
❹ 市值计算是T-2日的前20个交易日你持有股票的平均市值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这个是打新股
是这样的,简单说,就是你打新股的前22天,每日平均市值要达到1W
就是你得有股票持仓,但不一定需要频繁交易
❺ 三菱ufj金融集团的历史
2004年7月,日本第四大金融集团日联控股因为膨胀的不良债务问题提出准备和三菱东京金融集团合并。2005年10月1日,两家公司正式宣布合并成功。随着日联和MTFG的重组,各自旗下的信托和债券部门也同时合并成为了三菱UFJ信托银行株式会社(Mitsubishi UFJ Trust and Banking Corporation)和三菱UFJ证券(Mitsubishi UFJ Securities Co., Ltd.),目前三菱UFJ信托银行拥有庞大的海外资产,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
2006年1月1日,各自独立经营的MTFG和UFJ的商业银行部门宣布合并,成为新的株式会社三菱东京UFJ银行(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
2008年9月,三菱UFJ金融集团宣布和美国摩根士丹利合作,并购买其21%的股权。9月29日,MUFJ准备购买30亿美元的普通股外加60亿的优先股。10月10日,摩根士丹利股价大跌,MUFG为了避免意外损失决定全部改为优先股。
❻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的集团简介
合并以后的集团资产达到1.64万亿美元,超过了此前世界最大的美国花旗集团。该项合并还将日本主要的银行集团减少为3家,除了三菱UFJ金融集团,另外的两家是瑞穗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合并后,新银行的分行系统一举成为全日本最大,业务分布更为均衡的分行网络。在海外业务上,三菱东京在全球各地有86家分行;UFJ银行有26家分行。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简称MUFG)是日本最大的金融机构,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综合性大型金融机构,由三菱东京金融集团和日联控股于2005年合并而来,总部设在日本东京。
❼ 三菱集团总市值是多少苹果呢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1、苹果最新市值:5862.49亿美元,按照最新收盘价99.96计算的;
2、三菱集团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有29家直系企业,如果要看市值,需要这些企业的市值总和,但是部分未上市企业就不好计算了。其总资产目前也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不过在金融行业总市值排行中,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市值已经达805.39亿美元了,而这只是它29家直系企业之一。
❽ 10个交易日日均金融类净资产大于100万是指股票市值吗
是的,指的是股票市值
❾ 股票中 日均总市值是什么
股票总市值是指所有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总和,一家上市公司每股股票的价格乘以发行总股数即为这家公司的市值,整个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即为股票总市值。
市值即为股票的市场价值,亦可以说是股票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总价值,它包括股票的发行价格和交易买卖价格。
股票的市场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股票的面值和市值往往是不一致的。股票价格可以高于面值,也可以低于面值,但股票第一次发行的价格一般不低于面值。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预期股息的多少,银行利息率的高低,及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股票市场是一个波动的市场,股票市场价格亦是不断波动的。
股票的市场交易价格主要有:开市价,收市价,最高价,最低价。收市价是最重要的,是研究分析股市以及抑制股票市场行情图表采用的基本数据。
❿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的介绍
株式会社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日文:株式会社三菱UFJフィナンシャル・グループ,英文: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Inc.,中文多译为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简称MUFG)。由三菱东京金融集团(MTFG)和日联控股(UFJ Holding)合并而来,在200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