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的两个假设
① 什么是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
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
虽然各种法学经济学理论嘈杂纷纭,对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劣莫衷一是,但任何一个研究现代证券法的人都无法忽视近二十年来得到各国证券法学界广泛承认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金融经济学理论,即所谓“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Efficient Capital Market Hypothesis-ECMH) 25.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为围绕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展开的讨论提供了一个理论舞台。在这一理论出现之后,有关信息披露制度的各种论战,无论其依据的理论是源于法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得以围绕着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所建筑的构架和所提出的假设命题展开,从而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真正交锋。而在此之前,各家各派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彼此的观点却往往擦肩而过,可言者,闻者昏昏。这一理论的最初鼓吹者费玛(Eugene Fama)认为,资本市场机制的运作效率在不同信息环境下有三种“有效”形式,即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26.进而言之,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话,政府对信息披露的任何强制性要求都成为多余的。费玛以后,许多学者都用实证的和推理的方法试图从正面或反面来证明这一命题。迄今为止,有关这一理论的探讨并未就政府应当在证券市场效率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一问题得出定论27.但事实上,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并不在于它对应有什么样的证券管理体制和证券法规得出一个结论,而在于它作为一个描述性理论,表明了宏观、中观及上市公司层面的财务信息(包括任何影响金融指标的信息)的披露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系统,让人们在该系统所设定的框架内,对股票价格本身的合理性,股票价格与信息披露和市场上其它各种因素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过去二十多年来,经济、法律学界的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写了大量的论著。虽然至今各学者的说法仍是见仁见智、了无定论,但所有对证券法学理论的严肃研究都不能不涉及这一理论。各国强制信息披露政策的制定以及对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成功与否的评判也大多以此理论作为出发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对这一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一)何为有效?
首先,什么样的市场是有效的市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大量买主与卖主之间的相互行为形成一个特定商品的价格,这一价格应该能够全面反映有关该商品的所有公开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出现任何新的信息时,上述价格应该能够立即作出反应。此处的关键在于“立即”二字,即由于价格能够极为迅速地对市场上新信息的出现作出反应,致使无人可以因为对信息的占有而获利。如果股票市场确实有效,则没有人可以因分析公开信息(无论是公司股票的历史价格走向还是公司的基本面数据)而获利。也就是说,在证券市场价格曲线的任一点上的价格均最真实、最准确地反映了该证券的价值28.
有效市场有益于整个社会,因为价格真实地反映价值,致使资源在竞争中得到合理配置。但是,人们对任何一种特定证券的价值的认识并不相同,所以他们对何为“有效市场”的衡量标准亦无法相同。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暂时把这一标准定为“特定时段内对价值的最可能接近的衡量”。一般来说,这一价值应该处于对市场的极乐观的判断与极悲观的判断之间的某一点上。事实上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的不确定性并不会过多地干扰市场有效性的存在,也不会干扰为保护市场的有效性而存在的一些基本条件,如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方面的某些法规等。这一点本文将有进一步的阐述。
(二)三种有效市场
如前所述,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的基本理论将市场分为三种形式的有效市场,即弱式、半强式和强式有效市场29.
1.弱式有效市场
在弱式有效市场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假定在这一市场上参加交易的所有投资者均掌握了某一特定证券的历史(自上市以来)价格变动情况及这些变动所反映的全部信息。也就是说,所有投资者占有的历史信息是一样的30.所有投资者对这些信息的集体判断形成了这一特定证券的价格。由于这一价格所包含的是所有的历史信息,我们姑且称之为“昨天的价格”。但是,昨天的价格既不能用来说明今天的价格,也不能用来预测明天的价格。通过对证券价格的长期跟踪、分析,人们用“随机行走过程”(Random Walk Process)这一理论来形容某一特定股票的将来价格与其过去价格的关系。在随机行走过程中,股票连续的各次变动在统计链上是相互独立的,或者可以说,其序列相关系数为零。这就好象一群在空场上散步的人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走来走去,使人完全没有办法预测其规律一样。过去的价格完全无法被用来预测将来的价格变化。研究股价历史完全无法给人带来赢利的机会。
2.半强式有效市场
在半强式有效市场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假定在这一市场上所有参加交易的投资者所占有的有关某一特定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开信息都是一样的31.这些信息一般即为投资公众对之明显感兴趣的信息,如关于公司业务损益的财务报告,分红、送配股的决定,会计调账,新闻媒介对公司的评价,直至中央银行政策的变动等等32.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所包含的价值,也就是说,证券价格的形成反映了所有投资者对所有公开信息的集体判断。
3.强式有效市场
在强式有效市场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假定在这一市场上所有参加交易的投资者都掌握了有关某一特定上市公司的业绩及其内在价值的所有信息,无论其公开与否。也就是说,所有投资者,无论是否特权群体,所占有的信息都是一样的33.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这些信息所包含的价值。
(三)信息性有效与价值性有效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在描述了三种形式的“有效市场”之后,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也许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即市场的“有效性”对于市场和社会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换言之,即使是在已经证明了的“有效市场”上,人们仍然会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这里所说的“有效”用什么尺度来判断?通常我们所讲的信息作用于市场所发生的股价变动的速度只能被直观地称为“信息性有效”。而由于上述股价变动所造成的资本流向的改变,以及进而形成的整个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则可被称之为“价值性有效”。
如上所述,对于信息性有效的市场上的股价是否准确真实地反映了其内在的价值,即一特定企业的基本面价值,这一点并无定论。而且对于研究一般市场行为及其获利机制的人来说,这一点似乎也并不重要。
另一个同样没有定论,但至少对政府决策者来说却是至为重要的问题是,信息性有效是否会导致价值性有效。如然,则肯定了许多人对证券市场所持的传统资本主义式的理解,即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只须通过不受政府干预的资本市场的运作即可解决。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市场经济国家对证券市场所持的一般态度即是这种“自由放任主义”(Laissez Faire)的态度。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制度下,我们也会不时地发现政府以调整社会资源为理由对市场作出事实上的干预34.在其他许多国家里,政府对资本市场在更大程度上的干预态度则表现出对上述命题的否定性回答。中国目前的证券管理制度,无论是在发行审核过程中实行的所谓产业政策,在交易市场上对国有股、法人股给予的特殊“照顾”,还是公司、证券法规对国有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都充分表明了政府管理层和立法当局对证券市场的信息性有效能否导致价值性有效所持的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四)导致市场有效的因素——四类投资人和四种有效市场机制
在解决了“何为有效”的问题之后,下一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如果证券市场看上去是有效的话,那么是什么力量或因素使得它成为有效的市场呢?
一般认为,信息传播的面越广,速度越快,市场越有效35.在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中,人们一般总是假定:参加市场交易的所有投资者均可以不费力、不花钱地得到所有信息。但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特定市场上,不同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都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在特定时点上获取的信息也不会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市场上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并不一样,这种差异一般会因特定信息传播对象的不同而显示出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法学教授吉尔森(Ronald J. Gilsen)和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克拉克曼(Reinier H. Kraakman) 36将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证券的人按其与信息的关系分为四类37:(一)靠大众性公开信息交易者;(二)靠专业性公开信息交易者;(三)靠派生信息交易者;(四)无信息交易者。这四类人形成四个各具特点但又有所重叠、相互补充的市场运作层次,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证券市场。吉尔森和克拉克曼两位教授的理论通过对投资者和信息之间关系的阐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信息与证券价格的关系,与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这一市场模式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所描述的有效市场机制。
1.前三类人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类人,即靠所有的人都明白的公开信息操作的交易者中,信息传播的速度既快且广。证券的价格充分吸收了所有的大众性公开信息,其变动极为迅速、准确地反映了在此类人中所传播的信息的变动。这一机制最接近于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所提出的弱式有效市场假设。由于这里的信息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没有人会在这种市场上由于信息的占有而获取利润。
在第二类人,即靠专业性公开信息操作的交易者中,信息的来源仍为公开渠道,但信息的内容比第一类市场上的信息大大加深了一步。第一类人所不易看明白的大量信息,如财务报表中的多项数据、百分比的意义,会计报告注释部分的真实含义等,在第二类人中变成了常规信息。这些信息到了专业机构的分析人员手里,被迅速地转化为对股价变动趋势的判断而作用于市场,因此市场股价的变动会极为迅速、准确地反映出在这一类人中传播的信息的变动。在一个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不管是由于其资金量还是由于其在市场上的交易量)的市场上(如美、欧、日以及相当一些新兴的开放市场,如印度、泰国、墨西哥等),由于所有机构都大量使用专业研究人员,市场的有效性相当高。这时即使市场中同时有许多看不懂专业信息的普通投资者,但由于机构交易对股价的强大作用,这些普通投资者的盲目性并不会因此给机构投资人带来太大的利益,特别是在考虑到机构投资人因获取分析信息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后更是如此。第二类人所处的市场最接近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中所设想的半强式有效市场。
统计分析表明,美国证券市场(以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美洲股票交易所-AMEX,全国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为代表)基本为弱式与半强式有效市场38.
第三类人,即靠派生信息操作的交易者们,他们的信息来源是在证券市场上拥有特权的群体,如法定内幕人士39等。由于此类信息的获取成本极高,一般人不易很快进入其中,所以市场难以迅速有效地运行以达到价格的平衡。这种人即由于其信息的获取与市场反应之间的时间差而获利。为此付出代价的当然是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世界各国40反内幕交易的法规中有关内幕信息接受人(Tippee)的一些规定正是根据这一基本假设而制定。如果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所提出的强式有效市场成立的话,反内幕交易法规中的许多规定即不再有意义41.
这一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从内幕人员那里获取纯粹由于无意而泄露的内幕信息42.这种方式由于其守株待兔式的偶然性和局限性而使得交易成本过高,因此其实用价值并不大。第二种是通过观察内幕人员的交易行为而推测出的可能信息,被称之为“交易解密”。各国证券法规经常以一些特殊的规定来杜绝或减少交易解密的可能性。例如美国证券法要求内幕人员对其股票交易情况作出报告43;中国公司法则干脆完全禁止上市公司法定内幕人员对本公司股票的交易44.交易解密这一种运作方式的成本虽然低于第一种的守株待兔,但由于这种“解密”的前提是对内幕人士的身份与行迹的了解,所以它仍然不可能轻易地成为唾手可得的公众信息。
第三种方式的运作最为复杂,但也最受到投资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因为它是唯一一种看上去较为平等、不必有特殊关系而只需要脑力即可实现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表述并不十分复杂,即通过观察股票的价格和交易量等数据,将观察所得与已有信息和期待值相比较-为什么会有人持续地背离已知的基本面进行交易?45-然后根据原价格中信息构成的各要素去推理,以求得最可能解释股价变动原因的新的信息。这种方式被称之为“价格解密”。价格解密的典型例子是,通过观察某一只股票价格的非正常变动而推测出该公司可能即将发生兼并收购行为的信息。当然,价格解密由于其复杂性而致成本较高,所以一般只有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人才会在这方面下功夫。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能保证这些解密者可以创造一个持续高效的市场并不断地得到成功。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原来处于低效的市场由于信息传播快而变为高效的市场,则无人愿意耗费成本去获取、研究、提供信息,因为这时对信息的占有已不再能够给任何人带来即使是瞬间的垄断利润;于是市场由于缺乏信息而又陷入低效;这时人们又发现获取信息成为值得做的事情。格罗斯曼和施蒂格利兹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市场在启蒙和愚昧之间的往复摆动” 46.
2.市场的相对有效性
对以上三类人交易行为模式的分析说明,证券市场既非充分有效,也非完全无效,而是在上述两种状态间不断摇摆的相对有效。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市场股价会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完全属于内幕的信息。
3.第四类人
第四类人的交易虽然被称为“无信息交易”,但事实上此类交易者并非完全不根据任何信息进行交易。只是这类人在交易中所根据的信息均为所谓“软信息”,即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估算、前景等相对较“虚”的信息。由于这类投资者每人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各人对市场股价走向的预测也不相同,所以看起来这些人的交易完全是盲目的。但是,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对于软信息的反应却和对其它所有信息作出的反应大致一样,即以证券的价格“模糊地”反映出市场上所有的软信息。这就好象一群蚂蚁同时向各个不同方向用力,想把一块馒头片搬走一样。虽然用在不同方向上的力量有一部分被互相抵消掉了,但是最终的合力仍呈现出表面的一致性,即馒头片在群蚁的努力下被搬向蚁巢。
从第四类人的角度来看,前面三种有信息交易的机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信息的作用而造成市场价格突发偏离的机会。而市场的有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在市场上传播的信息的性质(公开历史信息、公开专业信息或内幕信息),一方面则取决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强制性信息披露大大地降低了前三种交易获取信息的成本,使得市场上的所有交易者都能够平均地得益。
在新上市证券的情形下,所有成熟市场上的交易者通常都由于对相关信息的缺乏而对股价预打折扣47.这时的市场行为整体地类同于无信息交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三种有信息的交易得以各行其道,股价方得平衡回归。
无信息交易(或称软信息交易)这一机制的介入将整个资本市场的各类交易机制连接成了一个模糊的统一体。这些机制构成有效资本市场形成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信息在市场上的初次传播48,都将由于一个或多个有效资本市场机制的促进而使得该信息所包含的价值最终反映到市场价格上来49.
进而言之,吉尔森和克拉克曼两位教授所描绘的上述四种有效市场机制是相互补充的。其中任何一种机制均对初次进入市场的信息在市场交易者中进行传播的全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发生作用。
(五)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们及其理论
拥护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的人们认为,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至少是以弱式或半强式的形式出现。美国各派学者在考证这一命题时做了大量的工作以证明其正确性或不正确性。美国经济学界的一些人认为,在所有经济学的命题中,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是得到最多实证支持的理论50.这些支持者们通常使用的理论之一,即预期投机使价格隧道变窄,价格波动幅度减小,致使市场更为有效。这一理论同时也被许多人认为是已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命题。美国两位会计学教授的研究分析表明: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常常提前12个月即已开始预期一家公司的年度利润51,在该公司最后公布年度报告时的那个星期,股价呈现出最大的变化以反映与利润有关的各项数据信息的变化。股价通常在几天内即完全充分地吸收了该信息所能给市场带来的所有冲击。
(六)有效市场理论的反对者们及其理论
反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的人则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从证券市场的实际操作及管理模式出发,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设提出了质疑。其中一种说法是,这一理论全面地否定了多年来行之有效,并仍在指导市场的操作战略和管理机制52.具体来说,如果弱式有效资本市场的假设成立的话,则工作多年的股市曲线、图表的制作者们均将失业;因为既然过去的股价与今后毫无联系,那我们还浪费资源,制作、研究这些曲线、图表做什么?如果半强式有效资本市场的假设成立的话,证券市场上就不会再有所谓低价股票或高价股票的概念,因为所有的股票价格都是平价的。那我们还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数据及其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做什么?如果强式有效资本市场假设成立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花费人力、物力资源去发现、管制和惩罚内幕交易了。
事实上,市场并不可能充分有效。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噪音”使得市场的基本面价值及其派生信息无法充分地在股价上得到体现,于是研究证券市场的专业性机构和人员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53.这就是反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的学者们提出的所谓“噪音理论” 54.这些学者将与公众公司基本面数据、基本资产价值毫无逻辑联系的各种影响证券价值的因素统称为“噪音”,因为这些因素与基本面这一主旋律毫无关系。他们认为,“噪音”在证券市场行为模式的形成中起非常大的作用。也就是说,证券市场的效率实际上是不高的55.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么对噪音理论的研究至少可以给人们提供研究低效市场的成因及其运作机制的手段。
证券市场大量投资者的行为模式表明,他们并不相信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例如,大家(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均在不断地试图寻找所谓低价股票,即较其理论价格更为便宜(Underpriced)的股票。为此大家不仅研究、分析基本面数据、过去的股价走向,而且常常不得不跟风、赶潮、听传言而行事。在后一种情况下,基本面数据似乎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一个无序的市场上随时针对各种无法预测的“噪音”作出比别人更快,同时也更为合理的反应。近几年新发明的消除噪音的耳机不再试图用传统的隔离封闭方式来减低噪音,而是用主动产生具有对称弦波的“噪音”来抵消外来噪音的任何影响。这可否给我们研究股票市场“反向操作”行为的人带来一点启示?
提及“反向操作”的行为模式,理论上我们可以溯回到约翰。凯恩斯的时代。凯氏将股票市场上类似反向操作的上述行为模式类比为“婴儿选美大赛”(Beautiful Baby Contest)。三十年代在英国一些报纸上流行一种择美竞赛,由参加者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百个婴儿的照片中选出最漂亮的六个婴儿来。谁选择的结果与全体参赛者的平均爱好最接近,谁就得奖56.
凯氏推论说:“……可以设想,在这种情形下,每一参加竞赛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的六个,而选他认为别人认为最美的六个。每个参加者都从同一观点出发,于是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者,也不选一般人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一般人认为最美者。57”
这就是凯氏所谓的“第三级推测”。在这种心态下,以基本面价值(美婴、股票均然)作为市场价格的判断尺度即不再有用。
有关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的另外两个问题
除了前述问题之外,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来说,也是必须考虑的:
(一)投资判断的不确定性
按照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的方法来判断,市场上任何一只股票的价格对其基本面价值的偏离都会产生投机获利的机会(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理论,因为这种偏离同时又产生了使价格回归的强大向心力,从而消除任何投机获利的机会)。对于一个意欲投机获利者来说,虽然这一机会有其吸引人之处,但他这时却面临着两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一、他作为投机者对该股票基本面价值的判断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他是否值得冒犯这种错误的风险?根据经济学上边际效益递减的基本原理,丢掉的那一块钱的效益应该大于挣来的那一块钱的效益。因此,他可能认为不值得为获取这一不确定的利益而冒此确定的风险。
二、即使他的判断正确,即一只股票的价格确实低于该股票的基本面价值,也完全无法保证该股票的现时价格会很快得到纠正,上涨到与基本面价值同步。这种不确定的时间差处处都有,即便是公认相当有效的市场也难免于此58.
这一推论如果被多数投资者所接受,他们就会对可能的获利机会望而却步,从而减弱市场的有效性。这时即使有比较聪明(或是自认为聪明)的投资者能够十分肯定地测算出市场的偏离,即不再被上述第一个因素所困扰,但他也会(更加聪明地)作出所谓凯恩斯式“第三级推测”,而不去进入一个扭曲了的市场。这种理论获利机会与实际获利机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减弱了市场的有效性。这在中国目前的股市环境下表现得更为显著。许多受到良好训练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所雇佣的投资专家)宁可象街头的股民一样赌消息、博谣言,也不愿按照自己经过分析、调研基本面所得的理性判断行事,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心态。这种群体效应所形成的恶性循环只有在整个市场经历了足够的磨难,市场的管理层作出了足够的牺牲之后,才会得以扭转。
(二)披露对象的不确定性
即使在以美国为首的各工业化国家的证券管理法规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趋向堵塞漏洞、严格慎密执法的今日,人们仍然时时对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所意欲保护的群体提出质疑:公司究竟该以谁为披露的对象?是街头卖大饼的阿婆、隔壁开“面的”的二哥,还是美林、申银的财务分析师、路透、海融的市场研究员?一种理论认为,后者的分析会因其在股价上的反映而“渗透”至普通投资者那里,所以在披露时用不着考虑信息接受方的水平与分析能力59.立法当局是否愿意接受这一观点并将其付诸法规,会使公众公司在披露信息上所花费的成本,也就是那些立法意欲保护的股东们自己口袋里将要拿出的钞票数,出现极大的差别60.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作出定期信息披露时使用普通投资者看得懂的语言61并就其完整、充分、准确性作出保证62,这一点说明了中国证券管理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管理部门的考虑63.
当美国国会就1933年证券法进行辩论时,后来成为众议院议长的雷伯恩(Rayburn)众议员直截了当地说:“这个法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将证券的持有者与公司的管理层放在平等的地位,在获得公开信息的权利上将买方与卖方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可以看出,这已经从原来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格言:“买者自行小心”(Caveat Emptor)大大地向前(或向后?)迈了一步。用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话说,现在是“卖方自行小心”(Caveat Vendor)了64.所谓社会公平、正义等道德观念已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原本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原则。
对于证券业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更高的商业道德标准。因为发行公司及其代理券商们不能再满足于买方对商品(证券)的内在价值自负其责的说法,并以此为挡箭牌而逃避责任了。套用一个比喻来说,尽管我们相信,知道自己会被强制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衣服的人一定会对自己的体形更为重视,但如据此得出人们从此都会由于这一强制制度而真正保持健美的体形这一结论,却显得过于武断且缺乏逻辑联系。有许多人不是宁肯无视自己未穿衣服这一事实,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一样昂首阔步于大庭广众之中,努力使自己,但更多地是使别人相信自己穿着世界上最为华丽的衣服么?问题是,这里的“别人”究竟是谁呢?是宫廷的大臣,皇帝的侍卫?还是街头的百姓,看热闹的小孩?正如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所试图表现出的道理那样,如果我们还算是诚实的话,我们就不能够忽视小孩子的智慧。在今日中国的证券市场上,那些不顾法规的明文要求而明目张胆地以虚假陈述、隐瞒重大事实等方式欺骗投资公众的上市公司,和那些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为虎作伥的中介机构,与那刚愎自用的裸体皇帝和那些指鹿为马的无耻臣子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不以街头百姓甚至是小学生的判断作为信息披露的原则,难道还能指望那些“底儿潮”的公司自觉地将其家底兜出来么?这些案例其所以屡见不鲜、禁而不止,可能不仅说明了我们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不够。如果在现阶段将信息的通俗性也作为信息充分、完整要求的一部分的话,更多的王海(打假)式人物就可能会出现,从而大大地减轻政府监管部门的执法负担。这种社会性利益的获得与公司为此额外付出的代价相比,至少在市场尚未成熟的现阶段,可能是完全值得的。
② 什么是股票 什么是股票市场
枫叶Lazy实习小编一级|消息|我的网络我的贡献
草稿箱
我的任务
为我推荐|我的求助瓶|网络首页|退出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网络文库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技 体育 网络合作 核心用户 9月热词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拆分词条 股票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民国时期的股票股票(股票汉语拼音“gupiao”、英语“stock”、日语“株式”、西班牙语“acción”,俄语“Акция ”、韩语“주식”、意大利语“Archivio”、法语“Stock”)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股票代表着其持有人(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每一股同类型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即“同股同权”。股票可以公开上市,也可以不上市。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也是投资和投机的对象。
目录
基本信息定义
意义
形式
股票特点
改革历程
发行管理
股票分类
涨跌停板
交易市场
交易时间
交易费用与调整调整历程
费用介绍
股票分类
股票代码
股东权利普通股
优先股
股票价格
开户流程
认购新股
转托管
过户
基本名词
股票分红
股票摘帽
中国股市大事年表
同名图书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基本信息 定义
意义
形式
股票特点
改革历程
发行管理
股票分类
涨跌停板
交易市场
交易时间
交易费用与调整
调整历程 费用介绍股票分类股票代码股东权利
普通股 优先股股票价格开户流程认购新股转托管过户基本名词股票分红股票摘帽中国股市大事年表同名图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定义
股票是股份公司(包括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 股票
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为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股票一般可以通过买卖方式有偿转让,股东能通过股票转让收回其投资,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债权债务关系。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限责任,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意义
股票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它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于是产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态出现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股份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股票形态的融资活动;股票融资的发展产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 股票
终又促进了股票融资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发展。 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
形式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1611年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进行着股票交易,并且后来有了专门的经纪人撮合交易。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股票已经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股票市场(包括股票的发行和交易)与债券市场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基本内容。 (1)股票是一种出资证明,当一个自然人或法人向股份公司参股投资时,便可获得股票作为出资的凭证; (2)股票的持有者凭借股票来证明自己的股东身份,参加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对股份公司的经营发表意见; (3)股票持有者凭借股票参加股份发行企业的利润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红,以此获得一定的经济股票市场的影响作用。 股票
股票持有者凭股票从股份公司取得的收入是股息。股息的发配取决于公司的股息政策,如果公司不发派股息,股东没有获得股息的权利。优先股股东可以获得固定金额的股息,而普通股股东的股息是与公司的利润相关的。普通股股东股息的发派在优先股股东之后,必须所有的优先股股东满额获得他们曾被承诺的股息之后,普通股股东才有权力发派股息。股票只是对一个股份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参与公司决策和索取股息的凭证,不是实际资本,而只是间接地反映了实际资本运动的状况,从而表现为一种虚拟资本。
编辑本段股票特点
(l)不可偿还性 股票是一种无偿还期限的有价证券,投资者认购了股票后,就不能再要求退股,只能到二级市场卖给第三者。股票的转让只意味着公司股东的改变,并不减少公司资本。从期限上看,只要公司存在,它所发行的股票就存在,股票的期限等于公司存续的期限。 (2)参与性 股东有权出席股东大会,选举公司董事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股票持有者的投资意志和享有的经济利益,通常是通过行使股东参与权来实现的。 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大小,取决于其所持有的股份的多少.从实践中看,只要股东持有的股票数量达到左右决策结果所需的实际多数时,就能掌握公司的决策控制权。 (3)收益性 股东凭其持有的股票,有权从公司领取股息或红利,获取投资的收益。股息或红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公司的盈利分配政策。 股票的收益性,还表现在股票投资者可以获得价差收入或实现资产保值增值。通过低价买入和高价卖出股票,投资者可以赚取价差利润。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为例。如果在1984年底投资1000美元买入该公司股票,到 1994年7月便能以 11 654美元的市场价格卖出,赚取10倍多的利润。在通货膨胀时,股票价格会随着公司原有资产重置价格上升而上涨,从而避免 股票行情图
了资产贬值。股票通常被视为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可优先选择的投资对象。 (4)流通性 股票的流通性是指股票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可交易性。流通性通常以可流通的股票数量、股票成交量以及股价对交易量的敏感程度来衡量。可流通股数越多,成交量越大,价格对成交量越不敏感(价格不会随着成交量一同变化),股票的流通性就越好,反之就越差。股票的流通,使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卖出所持有的股票,取得现金。通过股票的流通和股价的变动,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相关行业和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盈利潜力的判断。 那些在流通市场上吸引大量投资者、股价不断上涨的行业和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不断吸收大量资本进入生产经营活动,收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 (5)价格波动性和风险性 股票在交易市场上作为交易对象,同商品一样,有自己的市场行情和市场价格。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例如,称雄于世界计算机产业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当其业绩不凡时,每股价格曾高达170美元,但在其地位遭到挑战,出现经营失策而招致亏损时,股价又下跌到40美元。如果不合时机地在高价位买进该股,就会导致严重损失。
编辑
③ 什么是股市技术分析的含义及技术分析三大理论假设
技术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股票现行股价的价位是否合理,并描绘出长远的发展空间,而技术分析主要是预测短期内股价涨跌的趋势。
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
1、一切信息都涵盖于市场行为之中:主要的思想是认为影响股票价格的每一个因素(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都反映在市场行为中,不必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具体是什么做过多的关注。如果这一假设不成立,那么通过技术分析所得出的任何结论都是无稽之谈。
2、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趋势的概念是技术分析的核心。研究价格图表的全部意义,就是要在一个趋势发生发展的早期,及时准确地揭示出来,从而达到顺着趋势交易的目的。事实上,技术分析在本质上就是顺应趋势,即以判定和追随既成趋势为目的。
3、技术分析和市场行为学与人类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价格形态,通过一些特定的价格图表形状表现出来,而这些图形表示了人们对某个市场看好或看淡的心理。
(3)股票市场的两个假设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技术分析必须与基本面的分析结合起来使用。
2、注意多种技术分析方法的综合研判,切忌片面地使用某一种技术分析结果投资者必须全面考虑各种技术分析方法对未来的预测,综合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最终得出一个合理的多空双方力量对比的描述。
3、股票市场上的技术分析也就是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以及成交量的走势分析。通常是通过对某个股的股价在连续的一段时间的K线走势以及成交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股市技术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技术分析三大公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技术分析
④ 假设市场有两只股票两只股票相同的风险因素的风险敏感度分别为0.40点6b1b二分
1) 0.2*(200/800)+0.1*(600/800)=12.5%
2) 相关系数=1/2=Cov(A,B)/(0.15*0.1)
Cov(A,B)=0.75% Beta(A)=(0.15*0.15)/0.75%=3
3) 不大确定,全部投资于B?
供参考
⑤ 如何理解股票市场比喻
这有个恰当的比喻,你可以看一下 假设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经济模型都这样,假设需要很多。 再假设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这样他们很无聊地站了半天。甲说好无聊。乙说好无聊。看故事的你们说:好无聊。这个时候的市场叫做很不活跃!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对乙说:要不我们玩个游戏 乙赞成。于是,故事开始了......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看来(包括看故事的你)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但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甲乙拥有高出过去很多倍的“财富”,他们身价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这个时候有路人丙,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又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20元一个了,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上还有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在股票市场,他叫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叫研究员)。在烧饼甲、烧饼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甚至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的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因为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亏钱......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的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很后悔——因为烧饼价格还在飞快地涨......那谁亏了钱呢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等值资产——烧饼!而烧饼显然比现金好!现金存银行能有多少一点利息啊哪比得上价格飞涨的烧饼啊甚至大家一致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啊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有人问了: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看样子是的。但这个世界就那么奇怪,突然市场上来了一个叫李子的,李子曰:有亏钱的时候!那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假设一:市场上来了个物价部门,他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假设二: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同样题材)假设三:市场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发行)假设四:大家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个烧饼!(价值发现)假设五:没有人再愿意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真相大白)如果有一天,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那谁赚了钱就是最少占有资产——烧饼的人!这个卖烧饼的故事非常简单,人人都觉得高价买烧饼的人是傻瓜,但我们再回首看看我们所在的证券市场的人们吧。这个市场的有些所谓的资产重估、资产注入何尝不是这样在ROE高企,资产有高溢价下的资产注入,和卖烧饼的原理其实一样,谁最少地占有资产,谁就是赚钱的人,谁就是获得高收益的人!所以作为一个投资人,要理性地看待资产重估和资产注入,忽悠别人不要忽悠自己,尤其不要忽悠自己的钱!在高ROE下的资产注入,尤其是券商借壳上市、增发购买大股东的资产、增发类的房地产等等资产注入,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再擦亮,慎重再慎重!因为,你很可能成为一个持有高价烧饼的路人。
⑥ 技术分析三大假设的合理性。《证券投资学》的简答题
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二项合理的市场假设:(1)市场行为涵益一切信息;(2)价格沿趋势移动;(3)历史会重演。
1.第一假设是进行技术分析的基础。
它主要的思想是认为影响股票价格的每一个因素枣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枣都反映在市场行为中,不必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具体是什么作过多的关心。如果不承认这一假设,技术分析所作的任何结论都是无效的。
技术分析是从市场行为预测未来,如果市场行为没有包括全部所有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也就是说,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考虑的只是局部而不是全部,这样,得到的结论当然没有说服力。
这个假设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任何一个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最终都必然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如果某一消息一公布,股票价格问以前一样没有大的变动,这说明这个消息不是影响股票市场的因素。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价格向上跳空很多,成交量急剧增加,不用问,一定是出了什么利多的消息,具体是什么消息,完全没有必要过问,它已经体现在市场行为中了;反之,向下跳空,成交量大增,也一定出了什么利空消息,上述现象就是这个消息在股票市场行为中的反映。再比如,某一天,别的股票大多持平或下跌,唯有少数几支股票上涨。这时,我们自然要打听这几支股票出了什么好消息。这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外部的消息已经在价格的变动和反常的趋势中得到了表现。外在的、内在的、基础的、政策的和心理的因素,以及别的影响股票价格的所有因素,都已经在市场的行为中得到了反映。作为技术分析人员,只关心这些因素对市场行为的影响效果,而不关心具体导致这些变化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2.第二个假设是进行技术分析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
这个假设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动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股票价格有保持原来方向的惯性。正是由于这一条,技术分析者们才花费大量心血,以图找出股票价格变动的规律。
一般说来,一段时间内股票价格一直是持续上涨或下跌,那么,今后一段时间,如果不出意外,股票价格也会按这一方向继续上涨或下跌,没有理由改变这一既定的运动方向。“顺势而为”是股票市场中的一条名言,如果没有调头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没有必要逆大势而为。
一个股票投资人之所以要卖掉手中的胜票,是因为他认为目前的价格已经到顶,马上将往下跌,或者即使上涨,涨的幅度也有限,不会太多了。他的这种悲观的观点是不会立刻改变的。一小时前认为要跌,一小时后,在没有任何外在影响就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会涨,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也是不合情理的。这种悲观的观点会一直影响这个人,直到悲观的观点得到改变。众多的悲观者就会影响股价的趋势,使其继续下跌。这是第二个假设条件合理的又一理由。
否认了第二个假设,即认为即使没有外部因素影响,股票价格也可以改变原来的变动方向,技术分析就没有了立根之本。试想,股票价格可以随意变化,惨天上的鸟儿一样任意乱飞,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技术分析就如同押宝一样撞大运,技术分析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只有股价的变动遵循一定规律,我们才能运用技术分析这个工具找到这些规律,对今后的股票买卖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3.第三个假设是从入的心理因素方面考虑的。
股票市场中进行具体买卖的是人,是由人决定最终的操作行为。人不是机器,他必然要受到人类心理学中某些理论的制约。一个人在茶一场合得到某种结果,那么,下一次碰到相同或相似的场合,这个人就认为会得到相同的结果。股市也一样,在某种情况下,按一种方法进行操作取得成功,那么以后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就会按同一方法进行操作3如果前一次失败了,后面这一次就不会按前一次的方法操作。这种现象是前后进行比较而产生的,正所谓,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股票市场的某个市场行为留在投资人头脑中的阴影和快乐是会永远影响股票投资人的。在进行技术分析时,一旦遇到与过去某一时期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应该与过去的结果比较。过去的结果是已知的,这个已知的结果应该是现在对未来作预测的参考。任何有用的东西都是经验的结晶,是经过许多场合检验而总结出来的。这就叫让历史告诉未来,股票市场的操作也不例外。
股票市场是个双方买卖的市场,价格的变动每时每刻都受供需关系的约束。股票价格上涨了,肯定是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买的一定比卖的多;反之,股票价格下跌了,肯定是供给大于需求,也就是卖的一定比买的多。股票价格不断地变化以求达到买卖双方的平衡,股票价格的变动总是朝双方平衡的方向努力。达到暂时平衡后,遇外部力量的影响就会打破这种平衡,价格继续变动,以达到新的平衡。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外部的力量是无时不在的,区别只是大小的不同。人们往往只记住大的影响,而忽略了小的影响。
在三大假设之下,技术分析有了自己的理论基础。第一条肯定,研究市场行为就全面考虑了股票市场;第二和第二陶斯得我们找到的规律能够应用于股票市场的实际操作之中。
当然,对这三大假设本身的合理性一直存在争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第一个假设说市场行为包括了一切信息。市场行为反映的信息只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之中,同原始的信息毕竟有差异,损失信息是必然的。正因为如此,在进行技术分析的同时,还应该适当进行一些基本分析和别的方面的分析,以弥补不足。再如,第三个假设。股票市场的市场行为是干变万化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情况重复出现,差异总是或多或少存在。在使用“历史会重复’’的时候,这些差异的大小一定会对停出的结果产生影响
⑦ 假设证券市场中有股票A和B,其收益和标准差如下表,如果两只股票的相关系数为-1。
这道题是希望通过运用两只股票构建无风险的投资组合,由一价原理,该无风险投资组合的收益就是无风险收益率。何为无风险投资组合?即该投资组合收益的标准差为0,由此,设无风险投资组合中股票A的权重为w,则股票B的权重为(1-w),则有:
{(5%w)^2+[10%(1-w)]^2+2*5%*10%(-1)(1-w)w}^(1/2)=0
等式两边同时平方,并扩大10000倍(消除百分号),则有:
25(w^2)+100(1-w)^2-100w(1-w)=0
化简为:
225w^2-300w+100=0
(15w-10)^2=0 则w=2/3
则,该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为:2%*(2/3)+5%*(1/3)=9%/3=3%
⑧ 假设市场只有两种股票A、B,其收益率标准差为0.25和0.6,与市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和0.7,市场指数的平均
都是带公式的题嘛
(1)βA=ρA*δA/δM=0.4*0.25/0.1=1
βB=ρB*δB/δM=0.7*0.6/0.1=4.2
AB组合的β=0.5*βA + 0.5*βB=2.6
(2)cov(A,B)=βA*βB*δM*δM=1*4.2*0.1*0.1=0.042
(3)A股票预期收益率=RF+βA*(RM-RF)=5%+1*(15%-5%)=15%
B股票预期收益率=RF+βB*(RM-RF)=5%+4.2*(15%-5%)=47%
AB组合预期收益率=0.5*15%+0.5*47%=31%
⑨ 什么是有效市场假设理论
两个假设:
1、假设一切商品的市场交易是充分的,无障碍的(例如无贸易壁垒、行政限制或地域限制);
2、假设一切市场信息,都在第一时间被充分有效地传递和消化(例如无内部消息只泄露给少数人知道),人是理性的,所以一切商品的市场定价都充分体现了关于该商品的所有信息。
所以,被操控价格、贸易被垄断就不是有效市场。
人们一般认为,股市是个有效市场,所以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来分析股市的波动。例如这只股票为什么当前是4.8元而不是5.8元,因为4.8元已经反映了市场全部投资人对其的全部信息的掌握。为什么这只股票当前连拉涨停或跌停,是因为它有了的新的信息,人们改变了对它的原先估值定价,要通过重新定价来反映这个市场信息。
但是,股市有时又不能用有效市场理论来解释。例如,即便没有新消息,但有资金实力的人可以人为地操控股价;或者众多投资人会不理性地、博傻地追杀股价,这两者都能导致股价“失真”,市场有效理论在此时又失效了。
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得人们不那么容易能掌握股市的波动。形成了股价不可预知的魅力。
⑩ 关于股票的一个假设问题
当然也不能说是下跌的比较多。因为价格的基点越高,则上涨10%或下跌10%的数值就越大;而价格的基点越低,则上涨10%或下跌10%的数值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