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值市价 »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4-06 05:50:03

① 分别结合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和财富效应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政策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在货币政策的研究中涉及到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即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问题。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正式形成。在这20多年里,中国人民银行由原来的“政府出纳”角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由原来基本被忽视逐渐被公认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自1984年我国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开始,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也随经济体制的转化而逐步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从1984年至今,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及传导机制的变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1984~1993年)

这一时期,全国的货币调控主要以央行的直接调控为主,货币调控工具主要为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断加强对信贷规模和再贷款额度的控制。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传导中,1984~1985年为抑制信用失控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1986年紧缩货币政策起到效果,当年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到0.9%。由于要求放松银根的压力存在,中央银行同年取消了信贷指令性控制做法。1986年银行贷款增加28.5%,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长42.1%,经济再度升温。1992年宏观经济政策再度宽松,新一轮经济过热开始。当年信贷规模增长如表1所示,金融秩序出现混乱现象,人民银行开始实施严厉紧缩政策。结合表1的数据分析,从政策的实施结果来看,虽然直接调控缺乏必要的弹性,使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但就政策而言,无论扩张还是收缩行为,都能很快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意图。

(二)直接调控为主、间接调控为辅的货币政策(1994-1997年)

这一时期,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手段主要为信贷计划,其次为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常用的货币调控工具在这一时期较少采用。1994年为了克服总需求受到抑制,而通货膨胀仍在继续的局面,选择了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从而开始了长达4年的从紧货币政策。1994-1997年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最大特点是一再贷款和外汇市场的“对冲”操作来调控基础货币供应量(见表2)。

表l:1984~1993年货币政策调控结果 年份 信贷计划数(亿元) 实际信贷额(亿元)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GDP增长率(%) 通胀率(%)
1984 423 1176 49.5 34.3 34.8 16.9 2.8
1985 713 1140 24.4 14 25.4 13.5 8.8
1986 950 1685 23.3 29.4 20.6 8.8 6
1987 1225 1442 19.4 14.4 24 11.6 7.3
1988 1560 1519 46.7 21 21.2 11.3 18.5
1989 1600 1858 9.8 6.6 18.3 4.1 17.8
1990 1700 2757 12.8 19.2 28 3.8 2.1
1991 2100 2877 20.2 23 26.5 9.2 2.9
1992 2800 3526 36.5 25.2 31.2 14.2 5.4
1993 3800 4846 3513 38.3 37.3 13.5 13.2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网站。

表2: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结构变动 年份\增加额比例\基础货币工业主要渠道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增加额 比重
外汇占款 2302 64 2765 45 3072 87
对国有银行再贷款 2832 -79 1317 21 -2059 -54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6.01-1998.01)。

(三)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1998-2003年)

这一时期,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采用资产负债比例取代贷款规模限额,在调控工具上,注重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等,以强化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1998-1999年为货币适度扩张时期。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为了克服商业银行“借贷”行为,采取了有利措施放松银根。2000-2002年8月货币政策为稳中偏松时期。此期间,消费物价指数为0.6%,通货紧缩的现象并未完全消失。2002年9月~2003年末16个月间为通货适度紧缩时期。

(四)间接调控政策的确立阶段(2004~2007年)

2004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化措施,对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进行了“微调”,当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以信贷传导为主,汇率、利率等传导途径为辅的间接货币调控政策基本确立。

(五)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至今)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我国经济受冲击加大,人民银行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4.14%下调至2.25%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7.47%下调至5.31%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见表3),货币政策使用密度较为频繁。到了2009年下半年,已实现经济快速恢复增长,这时央行开始考虑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逐渐退出的问题。

表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时间 存款准备金调整
2008.9.16 17.5%调至16.5%
2008.10.9 16.5%调至16%
2008.12.5 16%调至15%
2008.12.23 15%调至14.5%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10年,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进入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以对冲银行体系部分过剩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同时又兼顾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宽松力度有所减弱。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逐渐平稳回落;引导银行把握信贷总量、节奏和结构,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适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也出现了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实际利率水平为负值、股票市场整体走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集聚的情况。
2010年公开市场操作在流动性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变化,灵活、适时、适度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中央银行此次汇率改革的直接目标是缓解国际压力。无论从5月外贸形势、国际投机性短期资本流向和国内CPI超过3%等国内因素来看,还是从全球汇率结构性变动看,此时人民币重启汇率改革的成本都是比较低的。在一定意义上,这意味着我国将容许一定程度的人民币缓慢升值,因此也意味着收紧国内总需求,减小了年内加息可能性。在2010年G20多伦多峰会召开前夕重启汇率改革,较好地把握了时机。今后,将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从上述各阶段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仍执行着信贷渠道为主的传导机制,但是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传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也逐步凸显出来。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展沿革以及各种渠道发挥作用的约束条件的分析,结合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利率传导渠道

在我国,由于利率市场化并未完成,利率形成机制不尽合理,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和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受到制约,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扭曲了利率的形成体系。在利率市场化国家,基准利率一般指央行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然后以此为基准通过货币市场利率中介等短期利率形成对应存贷款利率等长期利率的调节。由于我国存贷款等长期利率是受管制的,短期的货币市场利率难以通过市场化的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长期利率;存贷款利率作为一种政策利率反而会对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产生不小影响。如此一来,虽然短期利率已市场化,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长期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最终导致一方面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对市场化短期利率的反应不灵敏,另一方面非市场化的长期利率失去了对经济资源市场均衡优化配置的功能。
第二,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消费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市场化的利率体现了社会投资报酬和资金成本,对于企业,市场化利率是其投资决策与内涵报酬率相比较的基准,而官方公布的贷款利率非市场化利率,不能真实反应企业的资金成本,这就造成了投资对官方公布的贷款利率不敏感。而从居民层面看,利率管制使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波动幅度小且频率低,这使得财富收益的变化范围较小,即使利率有些微调,人们也不会因此认为财富收益有大的改变;同时,利率非完全市场化限制了市场的流动性,并产生了对居民消费的抵减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利率变化对财富价值的影响程度,这从本质上制约了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力度。
第三,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具有调节经济的内在平衡机制,而利率非完全市场化破坏了这种平衡机制,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形成制约。
第四,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制约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制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损害,这些低的或负的实际利率造成了金融的非中介化,利率不能有效发挥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杠杆作用。就我国现实而言,以金融机构存贷差作为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考查指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存贷差一直在增加,长期沉淀在金融机构的资金,最终一部分会成为金融机构弥补不良贷款和亏损的资金,对货币政策形成传导障碍。
第五,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扭曲了股市价格。利率作为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中央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测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易造成股价的波动,可以说,利率在某种程度上是股价变动的参照基准。在利率非完全市场化背景下,由于利率实质上充当了再分配的一种手段,而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关系,由此,实际利率的变动必然导致股票价格的非正常反应,这也是造成我国近年来股市泡沫、风险累积,最终导致股市传导机制不畅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信贷传导渠道

第一,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在中国人民银行阶段传导不畅主要是由于利率弹性不足,利率的变化不能有效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进而影响其可贷资金规模。
第二,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在商业银行阶段传导不畅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存在多重经营目标,银行信贷供给不完全受可贷资金规模的影响。通过对银行信贷渠道各时期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主导时期”的传导非常有效;“中央银行主导时期”和“商业银行主导时期”的传导是弱有效的。
第三,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在“企业主导时期”传导有效是由于企业所获得的贷款及时用于了生产性投资。正因为如此,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在“企业主导时期”这一传导过程中,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银行贷款能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三)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第一,股票资产在居民个人资产中的比重不高,财富效应不明显。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股民只占总人口不到5%,而美国的这一比例已达40%。而且,在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中,各类有价证券(债券、股票、保单)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例不足30%,主要还是现金和银行存款。此外,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机氛围较浓,股市波动较大,居民对股票收益和风险的认识较为谨慎,整个社会的股票持有率较低。这样,股价的变动对居民的实际资产额影响较小,因此股票价格变动对整个居民消费的影响有限。
第二,股票市场不完善,使“托宾Q效应”难以发挥。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股票市场中还存在一些制度性和体制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阻碍了股票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传导作用。

(四)汇率传导渠道

根据国际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在存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制下是无效的,即汇率传导渠道的影响与货币政策的目标完全相反。因而,面对当前国际金融环境与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为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或重新选择是必要的,扩大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应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应该看到在我国还存在一些实施灵活性汇率制度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还是一个比较“薄”的市场,每日外汇交易量十分有限,外汇市场的规模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东亚新兴市场国家。这样一个薄的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如果扩大汇率变化的灵活性,就可能引起汇率的大幅波动,不仅起不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新的冲击源,对贸易和投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我国的外汇市场如同其他各类金融市场一样,在发展早期存在市场规则不健全、监管不力、投资者行为不规范不理性等问题,而外汇市场本来就是存在着多重均衡的较为不稳定的市场,这些现象的存在可能进一步加剧汇率的波动性。
第三,我国的外汇市场还缺乏规避风险的交易工具,如果汇率的灵活性扩大,将加大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汇率风险。
第四,我国的汇率制度安排还不能完全从短期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来考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实现一些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可能会在短期内扭曲市场,降低市场效率,但这种代价从长期看是值得的。
第五,东欧转型国家的实践表明,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采取逐步加大汇率制度灵活性的渐进方式,实效要优于“休克疗法”的转变方式。

四、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这种多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存的局面,我国应在进一步完善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作用的同时,兼顾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发展。

(一)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弹性

1.逐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目前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以及外汇存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为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并逐步扩大其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使市场利率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发挥利率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以支持经济发展。
2.适度调整利率结构
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合理的利率结构应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资金利率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利率结构;利率与其他资产负债业务间的利率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才能发挥利率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3.加强对利率渠道运行的监管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应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货币政策运行状况的监管,以便于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同时,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体系,增强金融政策的透明度,来减少利率形成机制的偏差,提高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性。
4.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利率敏感性
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使其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获得资金,使利率发挥对投资的调节和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出资人到位,避免“出资人缺位”现象的出现,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理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成本约束,增强企业对投资成本和风险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提高对货币政策变动作出反应的敏感性。
5.完善非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的素质
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造,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国有企业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从而扩大货币政策传导的覆盖面。
6.改善居民资产负债结构
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个人委托贷款、集合信托、集合理财、保险等投资工具,促进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规范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个人信用消费和投资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

(二)改革商业银行内部机制、完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

1.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资金融通中介的主导作用
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优化产权结构、明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和改善产权关系,优化产权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金融产品,树立盈利目标和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增强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要求,该协议将于今年在全球银行业全面实施。为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巴塞尔新协议》的研究,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内部控制强化银行内部权力的约束与监管,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加强银行衍生交易工具的信息披露,增强银行信息的透明度,以保证银行稳健,安全运营。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内部稽核管理体制的独立性。
3.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增强货币政策的覆盖面
加快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上市和兼并重组,吸收民间资金建立规范的地方中小金融组织,为当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将货币政策的效力带到地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分散在地方的金融组织对当地的中小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取得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运作比较灵活。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通过非国有银行与非国有经济的相匹配发展,使货币政策的效力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使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加全面有效。

(三)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高资产价格渠道的有效性

1.疏通股票市场渠道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股票发行手续,严格实行退市制度以抑制投机性泡沫。众多绩优公司是增强投资者长期投资信心和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一部分上市公司经营效益低下甚至亏损,失去了投资的价值,往往就成为投机炒作的对象。
第二,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实提高市场透明度。庄家操纵市场、噪音交易者非理性行为等的发生,主要源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信息披露要体现有效性、及时性和充分性的原则;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和标准要统一化和规范化,以便投资者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三,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机制。我国要在加强金融中介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开明流,堵暗流”,进一步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要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有条件地使银行与证券业、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资金互相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供求量;进一步扩大券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数量,完善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对质押率、平仓线等予以弹性控制;允许券商进入银行间的国债回购市场;更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扩展到投资银行业务,在参与企业的兼并重组和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重组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2.疏通房产市场渠道
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平抑房地产的周期波动,防止供求关系过大波动。供给方面,应尽力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应放在调节商品住房的供求关系,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比重上。要严格土地转让管理,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要严格禁止转让,依法制止“炒买炒卖”土地行为。需求方面,以引导需求来调控房地产市场。一是要运用税收政策,对短期投机行为进行打击;二是金融政策不能“一刀切”,应区分投机需求与正常需求,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三是控制土地的重点应是控制土地炒作,而不是控制土地供应,可以通过对闲置的土地进行征税,增加土地的持有成本;四是对商品房预售进行严格监管,加强网上备案和销售合同管理,防止虚拟交易、炒卖楼花、加价出售、拒售房屋等炒作行为;五是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培育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引导人们理性购房,避免百姓盲目跟风搭车,成为最后的买单者,引起房市和社会动荡;六是对投机需求宜“疏”,不宜“堵”。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一是要加大房地产企业上市的规模,同时鼓励一些实力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行房地产建设债券。二是大力发展以具体项目融资为主要特征的私募型房地产信托产品,积极鼓励一些具备良好资质的房地产企业与证券公司合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逐步推动以购买和长期持有成熟物业为目的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三是尽快在中国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试点的基础上扩大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实施范围,改善房地产贷款结构,增加房地产贷款的流动性,同时缓解资本充足性指标对银行资产扩张的压力。四是吸引外资投入房地产市场,鼓励境外投资银行来华建立以房地产业为投资方向的合作项目和项目投资。五是建立房地产金融资产的流通市场体系,借助资产证券化、指数化、基金化等金融手段,实现房地产金融资产的流通和交易。

(四)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也在加快,汇率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将逐步提高。从实践来看,这项制度基本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是在强制结售汇及外汇周转限额的约束下形成的。这种汇率形成机制一定程度上会使央行在综合运用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干预外汇市场时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疏通汇率传导渠道,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要对外汇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逐步推行企业意愿结售汇和外汇周转限额弹性制度,改变外汇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充分发挥银行“蓄水池”的功能,扩大企业在经常项目下保留现汇的比例,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和经营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在的竞争能力。
第二,为保证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公开业务的顺利开展,应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前提下,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调整汇率,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增强名义汇率的灵活性,使由于外资流入形成的外汇供过于求的局面,由本币汇率的适度上浮而得以缓解,从而减少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
第三,要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适当增加其他类型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扩大交易主体的数量,逐渐弱化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刺激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增大市场交易的规模,为浮动汇率制的真正实施准备一个良好的外汇市场。
第四,建立合理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逐步将国家外汇储备与其他外汇分开。我国净外汇资产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管理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人民银行一直难以摆脱随外汇占款增减而被动投放或收缩基础货币的局面,主要是没有把国家外汇储备与其他外汇分开。实际上,中央银行应只对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负责。逐步实现中央银行外汇资产的证券化,按照安全、流动、微利的原则将外汇储备用好。
第五,实现中央银行调控手段的多样化,应创造条件改变目前调控手段单一的状况,采用多种手段调控汇市,包括银行间市场公开业务、远期外汇市场干预、利率调整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整等。

② 为什么说股市有财富效应,财富效应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财富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实际上正是由于资产的价格波动引起的。本意上,财富效应是为了说明,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导致资产持有人财富的浮动和边际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的。意在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这一规律。

个人认为,中国股市是目前世界上最不理性的股票市场,追涨、跟风买等现象尤为特出,一涨就满天红!这也很好解释,股民赚钱了,就想消费,大部分不是消费在物质市场,而是仍然回流到股市继续购买股票(这里也可以把股票看成商品吧),而这恰恰是反映了:资产增加--消费这一财富效应。其实本人不赞成股市财富效应这样的说法,一是因为定义有点混淆,二是没有实际意义。可能这样说的人有点讽刺的含义在里面吧!

③ 财富效应的理论

“财富效应”理论认为,股价上升会刺激消费,过度的消费反过来又会提高公司利润和就业,然后造成通货膨胀。利润的提高使股价继续上升,收入的增加又刺激着对股票的需求。然后股价的上升继续刺激消费,于是在理论的永动机上,整个循环将重新开始。
有一种理论要好得多,认为股价对经济作出反应,而不是恰恰相反。根据这种观点,企业家的进取行为创造了能提高生产率的新技术。生产率的提高使收入增加、带来了预期的利润及投资。这提高了就业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抬高了股价。
这种发展的核心是低税收、稳定的货币、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自由贸易。只要存在这些条件,财富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来,股票市场也会有好的表现。这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财富效应起了作用,我们应该能看到股价上扬与消费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关系。从1965年到1982年,标准普尔指数平均每年只上升14%,而消费开支的年增长率从7.5%上升到了12%。1981年以来,股票价格上升了约1200%,而消费开支的增长速度实际上有所减缓。如果财富效应的确存在的话,那么它竟然隐藏了近40年,直到1999年才表现出来。
谈到通货膨胀,该理论的证据就更少了。1965年,除食品与能源以外的个人消费减缩指数(减缩指数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又称消除通货膨胀指数)按年率计算增长速度仅为13%。到80年代初,虽然股市萧条,但通货膨胀的年增长速度达到10%。自从80年代初经济繁荣开始以来,通货膨胀率一直在下降,到今年4月,“核心”个人消费减缩指数只比一年前高了1.7%。这一切证据都没有动摇格林斯潘和美联储的其他成员。

④ 李学峰的代表论文

至今已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35篇,主要有:
1,《现代货币数量论与经济发展》,载于《经济问题探索》,1995年第12期;
2,《产权交易与制度创新—对中国开展产权交易的理论分析》,载于《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11期;
3,《股权结构与股市稳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非稳定运行的理论分析》,载于《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4,《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与股东行为选择》,《证券市场导报》2003第三期。
5,《股票市场发展与企业投资支出研究》,载于《财经研究》2004年第5期。《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微弱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3第三期。
6,《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及其对中小股东的侵害》,载于《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7,《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的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8,《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组合与投资策略的匹配性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四期。
9,《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7第3期。
10,《股票市场均衡与大股东行为选择》,《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第4期。
11,《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与QFII行为比较研究》,《财经研究》2008第三期。
12,《我国开放式基金启发式偏差行为及其对市场影响分析》,《财贸研究》2008第四期。
13,《QFII投资组合构建的合理性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8第七期。
14,《QFII与国内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比较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第四期。
15,《基金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影响基金绩效?》,《证券市场导报》2008第二期。
16,《基于有效需求视角的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第2期。
17,《社保基金交易策略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第一期
18,《基于ANP方法的场外交易市场运行绩效综合评价——以美国、印度、英国和台湾为例的比较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9第12期。
19,《场外交易市场与中小企业互动效应的实证研究----以美国OTCBB市场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第7期。
20,《基于非线性有效边界的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9第8期。
21,《业绩排序对基金投资风险水平变化的影响》,《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第1期。
22,《我国券商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惯性反转策略比较研究———基于交易策略弹性指数》,《财贸研究》2010第4期。
23,《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与QFII“处置效应”的比较——基于“买卖周期时间”统计量视角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10第9期24,《投资者个体的羊群行为:分布及其程度——基于分割聚类的矩阵化方法》,《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4期。25,《惯性或反转策略会带来好的投资绩效吗?》,《财贸研究》2011第5期。26,《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隐性激励:测度、机制与契约优化》,《金融研究》2011第10期。27,《什么导致了处置效应?——基于不同市场环境的模拟研究与经验检验》,《世界经济》2011第12期。28,《创业板市场运行绩效综合评价》 ,《证券市场导报》2011第12期。在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发表论文7篇,主要有:1,《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7第9期。2,《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是否持续?》,《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第3期。3,《来自不同国家(地区)QFII交易策略的比较研究》,《投资研究》2011第12期。在其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3篇。

⑤ 股票市场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需要详细解释

亲,你这个问题有点大,尝试简单概括下吧。股票市场对微观经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微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同样很大,两者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说微观经济,指的是单个企业或者经营单位的经营情况,上市公司就是一个独立单个的经营体。而股票市场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如果融资、再融资、经济的晴雨表等作用都直接会影响到单个的上市公司。
我国的微观经济,就是由每一个单独独立的企业而构成,而上市公司是在中国无数家企业中选拔而出的最有行业代表性的精英企业、典范企业,所以上市公司经营的好坏、股票市场的好与坏是相互影响的。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股市行情非常好,指数飙升,在这种股市环境下企业就可以申请再融资,或者发行可转债等,这样股市的好就直接影响到了微观经济个体-上市公司。这就是一种股市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影响。

⑥ 翻译成英语

Beginning in 2006,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has entered a “Chinese Style Bull Market.” Buying and selling stocks has become a way for the public to attempt to get rich fast. The ability of the stock market to spur on the economy and the effects of this new found wealth has raised some new questions. These questions will be the main focus of the analysis of this essay. First, are the wealth derived from the stock mark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ven related? Scholars’ opinions on this topic are varied, and it is on this question in particular that this paper will focus. Furthermore, investor coordination, market conditions, and real life examples and research will be used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since 2006. The factors in creating the stock market’s inelasticity and investor wealth are subjected to an item by item analysis.
In China, the current scope of the stock market is not broad enough to further spur on economic growth. Despite having incredible success, the stock market will be unable to bear the burden of supporting the economic at its current rate of development. Additionally, the “massive overcrowding” that is currently overtaking the stock market will add further distance between the wealth proced by the stock market and fur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whether wealth continues to be accumulated through investment or this investment spurs on economic growth, China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stock market, strengthen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stock market in a deliberate step-by-step manner.

PS 我是美国人。 上面的答案 我都看不懂。他们好像都用了机器翻译。

⑦ 徐斌的研究成果

科研论文
1.Bin XU, Weioguo Fang, Jing Yu, Lu liu,Three objective fuzzy Chance constrained programming model for multiproject and multi-item investment combination,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9,179(5):623-641(SCI)
2. Jing YU,Bin XU: The Game Analyses on Pricing Decision of the Target Enterprise of M&A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Real Options under stochastic Information Surroundings,forthcoming,Economic Modelling(SSCI)
3.Bin XU, Jing Yu,The Bi-objective Stochastic Chance-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Model of Multi-Project & Multi-Item Investment Combination Based on the View of Real Options, 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K,December 8-11,2009,749-753 (EI收录)
4.Bin XU, Jing Yu,The Game Analyses to Price the Target Enterprise of M&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al Option,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ICCAE 2010),Singapore,February 26 - 28, 2010,215-219 (EI收录)
5.Bin XU, Jing Yu,Yougan ZHU:A Multi-Objective PSO Algorithm Based on Escalating Strategy,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ICCAE 2010),Singapore,February 26 - 28, 2010, 729-733 (EI收录)
6.Bin XU, Jing Yu,et al: Bi-objective stochastic chance-constrained programming model on multi-project and mutli-item investment combination,Proceedings of 9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trial management.(Tokyo),2008.10, ISTP:718-722 (ISTP收录)
7.Bin XU ,Jing YU , An Escalating Multi-Objective DE Algorithm,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9 - 11, July, 2010, Cheng, China, (EI收录)
8.Bin XU ,Jing YU ,Jinqin Sun The Relative Diathesis Evaluation Research Based on Balanced Scorecard,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9 - 11, July, 2010, Cheng, China, (EI收录)
9.Jing Yu,,Bin XU,Yuanhua wang: The Option-Game Analyses on Pricing Decision of the Target Enterprise of M&A under Fuzzy information Surroundings, 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K,December 8-11,2009, 754-758 (EI收录)
10.Jing Yu, Bin XU,Yong Shi,The Pareto-frontier Solution to the MultiProject & Multiple Item Stochastic Chance-Constrained Investment Combination,The 2nd proceedings conference of business intelligence & finance engineering(BIFE2009), BeiJing, China,24-26 July 2009,510-513 (EI收录)
11.Jing Yu, Bin XU:Bi-Objective 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for Multiproject and Multi-item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al Options,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ICCAE 2010),Singapore,February 26 - 28, 2010, 765-769(EI收录)
12.Jing YU , Bin XU ,Haizhen Yang,Yong Shi: The 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Model of Sovereign Wealth Funds Based on Maximum CRRA Utility & Minimum VA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cience, ICCS 2010,MAY31-June 2,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EI收录)
13.Jing YU , Bin XU , The Dissimilation of Announcement Effects of Private Placement between Bull and Bear Markets——An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9 - 11, July, 2010, Cheng, China, (EI收录)
14.Jing Yu,,Bin XU:The Game Analyses on Pricing the Target Enterprise of Merger & Acquisition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al Options under Stochastic Surroundings, 1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Pacific Basin Finance Economics Accounting Management, July 23-25,Beijing China,accept
15.Jing Yu, Siwei Cheng, Bin XU, Size, Book-to-market ratio and Relativ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Value: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Listed Company, Cutting-Edge Research Topics on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rking, Communication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9.35:576-585(ISTP收录)
16.徐斌,俞静,究竟是大股东利益输送抑或投资者乐观情绪推高了定向增发折扣?—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财贸经济,2010.4,40-46
17.徐斌,俞静,随机信息环境下兼并重组价格确定的博弈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11.1
18.徐斌,俞静, 基于期权视角的海外市场拓展的双目标多项目多期优化随机机会约束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10.4:40-44
19.徐斌,俞静,递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设计及应用,计算机科学,2010.4, 241-244
20.徐斌,俞静,浅谈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优先原则,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6:86-90(人大社科文献资料全文收录,2010(财务与会计))
21.徐斌,方卫国,刘鲁:基于资本结构优化的离散型项目组合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11:156-159
22.徐斌,方卫国,刘鲁:多项目多期组合投资优化的模糊机会模型及求解算法设计,管理工程学报,2007.3:116-120
23.徐斌,方卫国,刘鲁:多项目多期组合投资优化的模糊相关机会双目标模型,生产力研究,2006,10:10-12
24.徐斌,方卫国,刘鲁:基于Multi-Agent的项目管理协同支持系统CSCW体系结构和框架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2:345-347
25.俞静,徐斌,发行对象、市场行情、定向增发折扣,中国会计评论,2009,Vol.7,No. 4:419-438
26.俞静,徐斌,模糊信息环境下基于期权视角的兼并价格确定的博弈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Vol.30,No.5:827-834
27.俞静,徐斌,低价定向增发之谜,一级市场抑价,抑或二级市场溢价,证券市场导报,2010.6:34-39
28.俞静,徐斌,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检验,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6, 31-36
29.徐斌,俞静,李娜,陈国强:定向增发公告效应在股市中的异化现象,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72-81

⑧ 关于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摘 要:通过对2005年至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不对称性表现在股市上升期的货币幻觉导致的消费增长,股市下行时对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居民投资和消费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居民主要通过银行储蓄与证券投资之间转换来配置财富,另一方面在心理预期和行为偏差的共同作用下根据证券市场运行趋势调整消费。
关键词:财富效应;消费;行为金融;心理预期

2006年以来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股票投资成为除房地产以外居民最热衷的投资渠道,一时间全国刮起炒股热。而随着国内紧缩的宏观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加上外部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股指在一年时间暴跌超过60%!从最近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实体经济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就包括社会消费增长速度的下降。本文主要研究中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波动通过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对财富效应的不对称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行为金融相关理论对中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并解释这种不对称性。

1 国内外股市财富效应研究综述

财富效应又称为货币余额效应或者庇古效应,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余额的变化将会引起总消费开支的变化。西方学者用股市的涨跌来解释历史不同时期消费水平的剧烈变动获得了成功。国外学者用微观的家庭调研法如Starr-McCluer; Maki and Palumbo(200和宏观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如Ludvigson and Stendel;Mehra,Y.P.对股票资产的边际消费倾向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财富效应是存在的,尽管其效应的大小并不统一。当然,股市涨跌并不一定能解释消费的波动,许多学者认为财富效应的发挥需要某些特定的条件。
我国内需疲弱的现象长期存在。国内学者试图论证发展股市是否能够帮助提升内需上也进行了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虽然目前对财富效应是否存在尚无统一的结论,但一致认为我国由于股市规模较小,投资者参与不深,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等因素导致中国股市弱财富效应对中国股市的弱财富效应的解释有多种:如以股票市值占GDP比重以及股票资产占居民总资产比重为指标衡量的股市规模有限,李学峰、徐辉提出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股市财富效应正常发挥的根基性条件。

2 研究假设和模型阐述

通过对个人投资行为及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假设期初个体拥有资产为At-1,该资产组合中包含实物资产(如住房),金融资产,如储蓄和股票(暂不考虑人力资本和债券等其他金融工具);当期获得劳动收入⊿Yt 和其他收益,其中包括股票红利派发⊿DIVt及资本增值⊿Pt*n,由于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保值且我国存款利率较低暂不考虑储蓄的利息收入。根据永久收入假说及生命周期理论,个人对下一期的消费规划取决于其一生的财富水平,除非财富水平永久性的增加,否则不会改变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现实中存在流动性约束和消费者的短视行为的存在使得跨期消费安排受到限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假定个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当期的收入波动及资本收益的影响,对收入的安排主要用于消费(C)和储蓄(S),储蓄在这里指其广义的储蓄,只要不用于消费的资金和资产称为储蓄,包括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股票投资的资金直接来源于储蓄。
生命周期-永久收入模型(LC-PIH)假说虽然在西方经济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然而在资本市场不完善,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中国经济中,该模型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本文在修正后的消费方程的基础上建立财富效应的检验模型。
ΔCt=θ+β1ΔYdt+β2ΔIndext+∈t(1)
其中:ΔC居民消费变动;
ΔYd表示可支配收入变动;
Δ股票市场指数变动。

⑨ 怎样理解股票市场的消费效应

简单地说,股票市场的消费效应来自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这是一种虚拟经济的产物。因为股票市场的价格上扬往往会给投资者一个财富增加的印象,但是只要投资者的股票没有变现(全部出售变成现金),或者没有把其中的现金转帐出股票市场的资金帐户,那么这种股票市场的股价上涨带给投资者的只是所谓“纸上富贵”。但是,因为有股票市场的上涨心理影响,投资者感觉到自己的财富已经增加(实际上暂且没有实现),所以在衡量自己的消费能力方面有着超过现实的夸大效应。这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部分投资者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是提前消费行为的一种)形成了一种倾向或者潮流,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或者现状。
相反,如果股票市场的价格下挫,投资者的财富心理感受是负面的,现实中也会影响他们的实际消费,使得他们比正常消费,变得更加谨慎和小心。

⑩ 魏锋的代表性论著

(1)魏锋、石淦,多元化经营、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1;
(2)魏锋、薛飞,董事会制度安排、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管理学报》,2008.06;
(3)魏锋、孙晓铎,多元化经营对公司风险的影响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8.06;
(4)魏锋,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管理科学》,2007.06;
(5)魏锋,多元化经营变动下的公司业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2;
(6)魏锋,基于股权结构的投资者保护与公司多元化,《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2007.08;
(7)魏锋,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时间的视角,《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2007.07;
(8)魏锋、曹中,我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7.02;
(9)魏锋,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研究,《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2007.02;
(10)魏锋、孔煜,高层管理者持股、政府管制与公司股利政策,《生产力研究》,2007.01;
(11)魏锋,基于融资约束与不确定性下的公司最优投资时机选择模型,《中国管理科学》(专辑),2006.10;
(12)魏锋、孔煜,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内生性检验,《软科学》,2006.03;
(13)魏锋、孔煜,盈余变动下的公司股利政策,《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11;
(14)魏锋、孔煜,融资约束、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行为: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5.03; (15)魏锋、刘星,融资约束、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经济科学》,2004.02;
(16)魏锋、刘星,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对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03;
(17)孔煜、魏锋、任宏,房地产投资的实物期权决策方法,《生产力研究》,2007.02;
(18)孔煜、魏锋、任宏,城市住宅价格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统计与决策》,2006.10;
(19)孔煜、魏锋、任宏,房地产价格波动及特征分析,《中国物价》,2006.02;
(20)孔煜、魏锋、任宏,调控城市住宅价格的政策选择,《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09;
(21) Benjamin Tai, Liu Xing and Wei Feng, Corporate Dividend Policy in China under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Global Business and Finance Review (Spring 2005 ) ;
(22)孔煜、魏锋,调控城镇住宅价格的政策选择,《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09;
(23)孔煜、魏锋、任宏,我国房地产投资与GDP之间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建筑经济》,2005.01;
(24)刘星、魏锋、詹宇,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4.06;
(25)刘星、魏锋、戴玉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利政策,《中国会计评论》,2004.02;
(26)魏锋,融资约束、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热点内容
货币补贴房怎么贷款 发布:2025-07-01 09:00:24 浏览:935
中英科技股票研报 发布:2025-07-01 08:44:19 浏览:917
100兆如何炒股 发布:2025-07-01 08:40:09 浏览:669
如何能在股市中进出自如 发布:2025-07-01 08:34:42 浏览:519
重生投资玩股票的小说 发布:2025-07-01 08:19:06 浏览:54
什么支撑特斯拉市值 发布:2025-07-01 08:07:06 浏览:2
如何调节流通的货币 发布:2025-07-01 08:02:15 浏览:562
基金盈利怎么算 发布:2025-07-01 07:57:56 浏览:757
沈阳机床股票历史数据 发布:2025-07-01 07:48:12 浏览:681
炒股中什么叫短线 发布:2025-07-01 07:38:22 浏览: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