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如何挤泡沫
Ⅰ 如何面对股市泡沫的信号指向
对于股市泡沫需要正确的理解,它既可能是一种风险信号,也可能是一种投资的信号。像今天中国这样,既有流动性过剩又有对股票市场发展的乐观预期,那么单纯地进行需求管理是无法控制股市泡沫膨胀之势的,我们可能更加需要的是供给创造。 ⊙华 民 最近几年来,几乎全球的股票市场都出现了暴涨的现象,其中以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涨幅最为惊人,于是各种各样的股市泡沫论与崩盘论随之雀起。但是,在我们看来,对市场一味地加以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市场有其自己发展的逻辑,所以泡沫产生后究竟应当如何面对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然要找到正确的控制股市泡沫的方法,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股市泡沫的形成机理及其含义。 从国际经验来看,股市产生泡沫大多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进而导致股价严重背离经济基本面或者公司基本面的快速上涨而造成的。如果这样的定义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接着需要回答的问题便是:这种导致泡沫过于膨胀的超额需求又是如何产生的?对此,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如下:第一,是因为流动性过剩而形成的被动性买盘;第二,是因为对未来预期乐观而产生的主动性买盘。 流动性过剩会产生通货膨胀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手持货币或者继续将钱存入银行会带来现金的价值损失,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人们用存款或闲置资金购买各种可以保值或者增值的资产是理性的选择,于是为预防现金价值的折损而被动性地购买股票等金融资产的倾向在流动性过剩、并因此而产生通胀预期的情况下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如果说被动性的买盘是为了规避手持货币资产可能带来的价值损失,那么主动性的买盘则是基于股票投资高收益的预期。这种预期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是基于重大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公司利润的增长;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则大多基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当今的中国则主要与股票市场的结构改革有关。从2005年开始的股改让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导致中国投资者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这样,在流动性过剩与股改所产生的预期向好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便出现了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暴涨的局面, 被动性和主动性买盘蜂拥而入,从而使得中国长期低迷的股市一改疲态而呈现出快速成长之势,结果股市泡沫也就随之而来。 其次,根据托宾Q理论,假如企业重置成本不变,股价上扬就意味着企业投资成本的下降。因此,假如股价是由主动性买盘推上去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市场的投资者对公司、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了乐观的预期,这时由股价过快上涨导致的泡沫实际上是一种要求企业家进行投资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股价过高的公司的企业家能够通过有效的投资来增加公司利润,那么,这样泡沫是可以通过利润创造来加以消除的。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由于预期乐观而造成的股市泡沫也并不都是坏的。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股市泡沫需要正确的理解,它可能意味着风险的到来,也可能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到来,所以它既可能是一种风险信号,也可能是一种投资的信号。 有了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来讨论股票市场出现泡沫后的治理问题。假如像今天中国这样,既有流动性过剩又有对股票市场发展的乐观预期,那么单纯地进行需求管理是无法控制股市泡沫膨胀之势的,我们可能更加需要的是供给创造。这里所说的供给创造至少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假如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在短期内是不可改变的,那么与其去控制流动性、限制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流入,还不如去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投资品种更加可取。为此便需要放松政府管制,因为任何类型的金融创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假如由政府去创造市场高风险的金融投资品种,那么政府就需要为此承担风险。然而只要一种风险投资品种的风险是由政府承担的,那么就一定会产生所谓的“败德”行为,即因为有了政府的风险“担保”,投资者便会因为风险成本的降低而进行过度的投资甚至是投机,从而导致全社会金融风险的积累。所以比较合理的方法似乎应当是政府放松管制、市场进行金融创新、投资者自己承担投资风险的组合。而且只有当政府真正退出了市场,政府才能公正地承担起市场监管的职责,市场的风险也才有可能借助于政府的监管而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二,就像我们在前面分析中所指出的那样,由于预期乐观而产生的主动性股票投资,事实上是一种投资信号,这种信号是一种有用信息,市场需要充分加以利用,而不是随意加以遏制。对于由这种主动性投资引起的股市泡沫,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加以消除,那就是深化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高级管理层薪酬体系的改革,用股权激励的方法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去积极地开展可以增加公司利润的投资与创新活动,借以达到填空(消除)泡沫之目的。如若不是这样,那么这种有用的信息就会转瞬即逝,从而使得企业失去投资机会,经济失去增长的空间。 (作者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Ⅱ 针对股市泡沫监管部门的态度和措施
实际上,监管部门有必要拿出勇气来正视股市泡沫的存在。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客观评价当前股市的问题,涉及到股市的健康发展问题。当然,作为监管部门,会担心承认股市泡沫的存在后,股市会不会出现暴跌。笔者认为,承认股市泡沫的存在与硬性地挤泡沫是两回事。我们承认股市泡沫的存在,但却不人为地、硬性地挤泡沫,而是把泡沫的问题交给市场来解决。
只有正视泡沫问题的存在,监管部门才能更好地消除股市泡沫。至少从市场层面来看,如果能够承认股市泡沫的存在,那么,我们的投资者就会跟监管部门保持一致的看法。如此一来,市场上的各种投机炒作行为,就很难得到投资者的支持,投资者也会增加必要的风险意识。如果投资者以为管理层默认了当前股市泡沫的存在,那对于股市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不是一个更大的威胁呢?
Ⅲ 中国股市总是大跌怎么办
首先可以割肉换股,投资者可以在股票上涨时,将股票全部卖出,再买入最近比较强势的个股,赚取收益、弥补亏损;
其次是加仓,一般是分批次加仓,股票下跌到一定的幅度补仓一次,再下跌再补仓,这种方式过程会比较长。
股票实行T+1交易,当天买入第二个交易日才能卖出,交易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法定节假日不交易。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
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充分了解 并清楚知晓本理财产品蕴含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判断自主参与交易,并自 愿承担相关风险。
应答时间:2021-11-1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Ⅳ 什么原因导致2015年A股发生股灾呢
经历过2015年股灾的人都知道,那一年的股灾“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千股涨停熔断机制”,当年的股灾行情还记忆犹新。
2015年A股引发股灾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所致:
第一点:去股市杠杆资金
2015年牛市被称为杠杠牛市,那一轮牛市都是靠杠杆资金推动的,所以一旦去股市杠杆资金的时候,这些杠杠资金不计成本的出逃。
2015年杠杠资金是拉升和支撑股市的最强力量,结果把这些资金都从股市赶市场,股市支撑力都没了,能不大跌吗?
没有永远涨不停的牛市,也没有永远跌不完的股市!既然2015年牛市行情来了,涨高之后转为熊市并不出奇,这是自然规律因素。
总结分析
综合以上这四大因素就是引发2015年出现股灾的真正原因,特别是去股市杠杆资金和去散户化引发股灾的主要因素。
当然2015年股灾已经成为过去式,已经属于历史数据,随着A股近几年持续杀跌后,A股新一轮牛市正在酝酿中,期待下一轮牛市行情的到来。
Ⅳ 股票大盘为什么会大跌
股市有牛熊交替,股价有涨跌现象,这是一种规律。
还要明白一点股市的风险是涨出来的,股市的风险是跌出来的,所以我认为股市每次大跌主要是为了以下几点:
第一点:为了挤泡沫,让市场价值回归
股市为什么每来一轮牛市都会相对应的来一轮熊市呢?还有就是为什么股价涨高之后都会出现一轮下跌呢?出现这种走势都是为了挤泡沫,让股市或者股价价值回归。
很多人都是在牛市行情的赚钱效应才进来股市的,所以下跌是为了种韭菜,牛市是为了吸引更多韭菜,让这些韭菜成长起来,等熊市时候就开始收割韭菜。
总结分析
股票市场就是一个这样涨跌循环的游戏规则,有涨有跌,只是涨跌的目的不同罢了。总之上涨是累积风险,在培养韭菜;而下跌是释放风险,再收割韭菜,这是股市的一种定律。
Ⅵ 股票骗术大致有哪些
股票市场骗术繁多,小编为您整理如下。希望能为您带来些许帮助。 一、“恢复性上升”:股市从1400点开始上涨,官方媒体称之为恢复性上升;当股指跌到1000点附近(扣除刻意制造的指数失真),又成了一场尚未完成的“结构性调整”。我们的管理层玩弄股指可谓得心应手,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股市最大庄家。 二、“局部牛市”:七成以上的股票下跌,不足三成的股票上涨,竟被命名为局部牛市,而不是大部熊市。命名者可谓煞费苦心,鼓吹者也算不遗余力。有网友赐教说,如果只有一个股票上涨,当称之为“特别牛市”! 三、“稀释呆坏帐率”:银行呆坏帐率偏高,说明其经营管理不善,根本不符合上市条件,却一定要让它们上市,因为圈钱以后可以稀释呆坏帐率。银行什么都不用做,经营管理水平就自然提高了。这种高论当然无惧啤酒花恶意担保造成的呆坏帐,因为可以将其剥离,也可句用更多的注资圈钱将其摊低!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净资产值为一元的国有股,通过溢价发行或者增发,一夜之间变为几元,获得成倍的增长,是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这种保值增值模式相伴生的,只能是普通投资人资产的贬值缩水了。 五、“用十余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路程”:这是历届证监会的骄人政绩,偏偏有个不知趣的吴老先生说我们搞了个赌场甚至连赌场都不如的东西。事实上我们用两年的时间蒸发了投资者一半以上的财富,动摇了党和人民之间八十年建立的信任。 六、“赌场论”:那位吴老先生的赌场宏论在股指下跌时成为股民愤怒宣泄的对象,但是看看中国股市不公平机制,弄虚作假和坑蒙拐骗,还有巧取豪夺,的确是连赌场都不如的。偏偏又是这位吴老先生又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开第二家赌场,其心当诛! 七、“一股独大”:某些市场人士热心于抨击一股独大,目的在于完成对流通股东掠夺的最后一道手续,他们甚至没有想到过大股东是永远存在的,更没有想到过大股东可能是一种联盟。因为造成一股独大的是高溢价发行制度,非流通股东用最小的投资控制了最大的股份;一股独大所以会损害流通股东的利益,因为他们利益的根本对立,股指的下跌不会影响非流通股东通过圈钱获取暴利。 八、“做庄跟庄说”:做庄跟庄是管理层刻意摈弃的,被斥为非理性的投机而不是理性的投资。但是中国股市的现实告诉我们:做庄跟庄未必获利,不做庄跟庄则肯定不能获利。在中国股市里,惟有投机才是理性的,任何投资的企图都是非理性的。 九、“投资者风险教育”:股市跌到今天,终于明白管理层进行投资者风险教育的良苦用心,原来是怕精神病院爆满。如果投资者把管理层制造的风险当作市场自身的风险,也就不会想着他们来救市了。实际上中国股市最不规范的正是管理层,他们甚至不佩接受教育,只能接受审判。 十、“降低银行风险”:证监会领导人在谈到证券市场功能时有此一说。实际上银行风险如何降低呢?只是高价转嫁给了投资者而已。如果他还有一点诚实剩下,下次应该说无节制的扩容可以“增加投资者风险”。 周小川无法使银行不接受啤酒花的巨额担保,但他可剥离这类烂帐,还可以面无愧色谋求上市圈钱。 十一、“长期投资说”:在控股股东无意继续经营,在控股股东急于转让减持以求淡出时,在控股股东急于掏空上市公司时,诚恳而又执看地号召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就是为了保证控股股东完成其神圣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因轻信而坚持长期投资至今的投资者,等来的是被无情推倒了的股市。 十二、“政府不救市说”:纯种的市场经济官员和学者坚称政府不应救市,普京布什的救市是因为他们缺少对投资者巨额亏损的平常心。在对推倒重来和千点论的批评声中,中国股市已被悄然推倒,在指数失真的掩护下,甚至超额完成了千点论的目标。而投资者要求的从来不是“救市”,他们要求的是对中国证券市场机制缺陷和政策失误的一次推倒重来。 十三、“与国际接轨”:一些具有海归背景的官员学者,动辄称中国股市要与国际接轨,偏偏看不到A股发行价格远远超过H股,看不到公司上市有不同的标准和条件(改制和脱贫解困)。可见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只是“骡子们”的花拳绣腿。 十四、“价值成长型投资理念”:直到今年,一些机构和股评家又有了新的发现,开始兜售价值发现和价值成长的投资理念。言论自由当然是他们的权利,但他们首先应该告诉投资者,哪些上市公司能够给他们稳定可靠的回报?五朵金花做到了吗? 十五、“挤泡沫论”:一些天降大任的官员学者,科学地从中国股市中发现了泡沫,于是乎抛出了挤泡沫的理论。他们视而不见中国股市泡沫的根源,正是中国股市的发行机制。某些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资产一夜之间暴增十倍以上,只要造个神六、神七的可行性计划,证监会就慷慨地满足它们的资金要求,这些营养丰富被做大做肥了的猫们,不再需要拿耗子以求在市场竟争中生存,它们唯一的工作就剩下了消化。那些在二级市场里被疯狂而又凶狠地挤着的泡沫,实则是投资者的血汗! 十六、“跌出投资价值”:有股评家经常说,下跌使股票的投资价值凸现。我不否认,下跌能够引起投机的机会,但是股票决不会因为下跌而跌出投资价值。公司如此,整个股市也是如此。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机制缺陷造成的这轮熊市,只要我们无意改变这些具有根本性质的机制缺陷,中国股市将永远跌不出投资价值。 十七、“基本面不股市下跌”:这是近年来最具杀伤力的股市命题之一。股评家因为预测走势失误的一句不经意的遁辞,误导投资者形成了最致命的投资信念。事实上,正是中国股市的基本面中国股市跌向深渊。众多重量级不负责任信口开河的学者,众多似是而非足以乱视听的理论和“洋杂碎”拼盘,众多欺上瞒下不思进取却以“无为”自许的证监会官员,众多胃口巨大毫无节制只会向股市要钱的部门,众多无需进取就非常滋润的上市公司,众多叫天不灵始终得到口头保护的中小投资者,就是中国股市的基本面。如果中国宏观经济真是好的,这个命题也许道破了这样的天机:中国证券市场的机制出了极为严重的问题。 十八、“无为论”:如果中国股市是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无为而治却也无可厚非;但是面对尚未形成公正而具有活力的市场机制的中国股市,面对众多急需解决更要妥善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正在遗留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而且日益尖锐的利益冲突矛盾,无为而治实质是无为不治,是无能和不负责任的遮羞布!根据这样的逻辑,119也可以尚无为而拒绝出警灭火了。“无为论”并非绝对无为,发起股票来往往是不遗余力的,符合条件的要发,不符合条件的就创造条件修改条件来发。 十九、“壳资源说”:这是证明我们民族极具创造性的一个新名词,空无一物的壳成了能够产生效益带来财富的资源,有变无、无生有的辩证思想被真正落到了实处。壳之所以是壳,是因为里面的财富已被洗劫挥霍一空;所以要借壳上市或者买壳上市,是因为可以节省谋求上市的公开和不公开的成本;而壳所以成为资源,是因为投资者可以向里面充实财富,它可以再度被掏空,而且可以重复利用。某些土著的和海归的纯种市场经济的学者官员,在兜售其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纲时,往往又能够兼容“壳资源”这类东西。 二十、“推倒重来说”:由于中国股市致命的机制缺陷,使得上市公司失去了投资价值。爱国爱民且有忧患意识的专家学者于是抛出了所谓推倒重来论.但他们企图推倒的不是缺乏公正丧失活力的证券市场机制,所以他们从未过现行市场机制下的无节制的扩容,他们也从未对控股股东恶意圈钱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流露出丝毫的愤怒,他们脑满肠肥却从不思考中国股市畸形的根源。他们企图推倒的只是投资者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他们从未真正希望过中国股市走向健康发展之路,他们如果从重来中获利,他们将再次要求推倒,从便他们再度重来。 二十一、“风险控制说”:每当股市上涨时,甚至是管理层默许和鼓励的上涨,都有一些断腿的专家学者提出风险控制的建议。过度的上涨是存在着风险的,但他们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当股市下跌甚至酿成股灾时,他们却从未提出过要防范风险,在他们看来,一个健康发展的股市,就是绵绵不绝的下跌。如果这类专家学者并不缺少智慧,他们的目的就只能是引起市场的波动,配合其买主进行投机炒作。 二十二、“增加财富说”:尚主席认为证券市场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增加财富的机会”。股票发行伊始,股民的财富就巧妙地为控股股东的净资产完成成倍的增值;熊市绵绵至今,6000万投资者损失惨重,面有菜色,精神几近崩溃。可是尚主席依旧油光满面,意气风发,可谓“托“之大者。如果不是暗喻未来,尚主席算是在睁着眼睛说话了。尚主席应该说的是,“割肉斩仓近年来有了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投资者增加财富奔小康的新途径”! 二十三、“机构投资者比例偏低”:许多专家学者包括尚主席,都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所占比例偏低“,因此要“需要大力培育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似乎多了几家基金,多了几个机构,上市公司质量就提高了,中国证券市场就自然有了投资价值,真是“智者说梦”。如果一个市场失去了公平的基础,就不会吸引真正的机构投资者,来的只能是机构投机者?五朵金花给了基金什么回投?在尚主席监管的市场里,除了投机还能有什么赢利模式? 二十三:“股权分裂说”:很多官员学者对股权分裂现状表达了极大的愤慨,似乎是在为深受其害的普通投资者鸣不平。但是他们恰恰就是股权分裂的制造者,并且在无节制的股票发行中,继续制造着扩大着股权分裂的局面,他们也从没有明确提出过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前提下,狡猾而根本没有诚意的解决股权分裂的动议,根本就是为国有股不公正的转让减持制造舆论! 二十四、“机构投资者推动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许多官员学者都认为机构投资者是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制约,推动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的最重要力量“,尚主席甚至还说,这是境内外已经表明了的“经验”。但是尚主席偏偏忘记了国情,忘记了他执掌的证券市场机制存在着致命缺陷。那么多基金持有了招商银行的股票,可是招商银行照样急于二次圈钱,而且当其计划完成并进行一次减持后,大股东将收回其全部出资并继续稳坐大股东位子;基金也无法保证其持有股票的其他公司不会成为第二个招商银行。对于国字号控股股东的圈钱行为和尚主席的不遗余力的,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人一样的无奈! 二十五、“上市公司质量有待提高”:因为语出尚主席之口,这句话成了“真实的谎言”。它给人的感觉是尚主席想提高并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当然也有暗示股市下跌是上市公司不争气而非自己无能的意思。而投资者从未幻想过尚主席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他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责任。尚主席的责任是建立一种机制,使上市公司不得不提高其质量,不得不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当尚主席在对控股股东圈钱欲望有求必应时,上市公司的质量就永远不会提高,因为根本没有提高的必要。 二十六、“国有股减持是重大利好”:财政部的那次减持办法出台后,不救市并政策市的财政部和证监会官员,纷纷露脸称其为重大利好。这可能是中国股市众多骗术中最坦率的一次谎言,当社保基金不分良莠的全面减持时,社保基金还是一个理性的投资主体吗?被社保基金全面抛弃的股票又该叫谁去投资呢?这种罕见的指鹿为马似的官员托市言论,今天仍能令人心惊肉跳,因为它旨在尽可能高价地完成减持,是一种凶狠而又老到的庄家手法! 二十七、“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在尚主席及其前任的英明领导下,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事实己经不复存在。为国企脱贫解困的股票使证券市场成了慈善机构,为国企改制预留的宽松的上市条件正在继续背离优化资源配置,亏损公司的上市说明我们从来没有优化资源配置的诚意和勇气,上市公司的变脸和资金利用效率的低下说明我们根本没有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而上市的国有资产疯狂地要求退出更是对优化资源配置绝佳的讽刺! 二十八、“保护投资者权益”:尚主席与其前任都说过要保护投资者权益,尚主席甚至还加了“切实”二字,这种极为正确的表述往往是说说而已,一旦涉及如何保护如何切实的问题时,尚主席等多半就没了下文。对投资者权益进行侵害的,表面上是某些股东、机构或者舆论导向,实则是容忍这种侵害的机制以及那些以保护人自居的官员。所以在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声中,7000万投资者已经“切实”地沦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二十九、“融资功能说”:尚主席言及证券市场功能,必称融资,从不提圈钱,如同失业被称为待业一样。融资似乎应该是公司为了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而筹集资金,资金为公司所用,目的在于公司的发展。但尚主席拼命的融资或再融资,表面上资金进了公司的账户,相当一部分却悄悄地变成了非流通股东的净资产值。也许尚主席理解的融资,与圈钱本来就没有分别。融资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公正而不乏活力的市场成功吸引投资的给果,当融资成为尚主席及其前任的目标和政绩工程时,融资必然蜕变为圈钱! 三十、“净资产值流通”:当国有股以市价向流通股东减持时,当国有股按净资产值向外资和高管层转让时,伤心欲绝的流通股东被巧妙地激发了根据净资产值受让国有股的愿望。但是“净资产值流通”对于流通股东而言,只是不公正的继续。识别板块启动与衰落的信号
Ⅶ 股市是怎样挤泡沫的,这时为什么大户也跑不了
因为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人人都想着继续赚钱,而忽略了风险,当市场拐头向下时,大多数人仍会坚持大盘只是一时回探,后势还会向上, 但随着市场越跌越深,人们又盼着能反弹减亏再卖,而一再错过止损时机.
在市场面前,人人都是一样的, 比的是你的判断和纪律性,不分大户或散户
Ⅷ 股票市场怎样才有牛市
股市圈钱无度。
1上市公司IPO找股市要钱。
2国家税收找股市要钱。
3证券公司等服务单位找股市要钱。
4金融巨鳄等股市高手找股市要钱。
5上市公司高管套现找股市要钱。
6国有企业改革股票流通出来找股市要钱
哥们你想要等牛市难啊,要知道中国股市还是在发展初期而已,市场,法律等等还还不完善。二十多年了上证平均一直徘徊在一千多点,可以说牛市只有一个。05年的9百多点到07年6千多点。20多年才来一次,而且那些泡沫导致后来几年的挤泡沫伤痛,让新任证券会官员被人骂,因为好多人都拿6千点为点数来跟现在点数对比。
不要等传说中的牛市,那需要国家大发展(如06.07国家大基建)和大泡沫相结合才可能出现,可能我们这辈子都无法见到了
其实去年创业板才500多点,一年内最高涨到1400多点,涨幅将近3倍,好多个股已经翻了5,6倍,这能不能说是某行业的牛市。
所以兄弟你不要看整个股市的牛市,难啊,酒股(喝酒伤身),建材,钢铁有色,基建(产能过剩)为主的上证,利润率那么低,就钢铁现在听说卖一顿都买不了一个冰棍,你还能期待他大涨吗?
所以我们不要期待股市的牛市,而是要期待板块行业的牛市。
当然目前创业板在高位,今年的概念,故事已经讲完,炒完。。IPO即将重启,所以我们不要在这个时候建仓,耐心等待创业板的调整,多头不死,下跌不止,激情过后是一地鸡毛,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我们要做一直有耐心的狩猎者。
未来的发展是互联网,金融,传媒,电子,环保等高科技为主的第三产业为主的股票。
这些板块会不断的熊市,牛市。。俗话说,那么多人都往股市要钱,股民不靠点技术,经验去赚其他股民的钱,难道还奢望去赚上市公司的钱吗。有波动才有暴利。
Ⅸ 股市泡沫是如何产生的
股市短期疯涨,市盈利急剧攀升,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即产生股市泡沫。泡沫在词典中的本意是聚集在液体中的气泡。亦用来比喻人事的空虚或幻想。经济学里的泡沫是指因投机交易极度活跃,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的市场价格脱离实际价值大幅上涨,造成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
何为泡沫:一般的看法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涨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赢利的能力不感兴趣。涨价之后便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的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对泡沫的定义,理论界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对它是否可能发生,也没有一致的看法。何为泡沫,目前来说还没有较为明确的数量化标准。
此外,演化证券学理论认为股市是一个“基于人性与进化法则的复杂自适应系统”,股市泡沫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运行规律,是一种周而复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
产生原因:
证券市场本身的系统特性是根源
证券市场交易对象的虚拟化、符号化,使得股票市场上的各类投资者有了自由和充分的理由去根据自己的需要理解股票的价值。当股票市场的某些权威机构和人士对某只股票做出了某种价值理解后,很容易得到市场的响应和认同,从而产生市场一致认同的偏离真实价值的理解价值,泡沫便产生了。
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流入股票市场
人民币升值以及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国外资金流入股市,导致股价攀升。油价持续高涨,石油美元一直在全球范围及新兴市场寻觅投资机会,部分资本流入中国资本市场。日元利率低,日元的利差交易带来了大量流动资金。中国国内储蓄率居高不下,A股市场流通部分市值仅占储蓄总额的10%。此外,由于经常账户顺差不断增加,中国的财富亦以每月超过2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官方外汇储备总额现已超过1 5万亿美元。拥有如此巨额的流动性资金,股票市场存在出现泡沫的风险。
股票市场的体制不完善
首先,政府行为发生扭曲。一是政府对股票发行上市的严格管制取代了市场机制;二是股票交易管制不合理。其次,监管部门行为发生扭曲。一是监管行为扭曲,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活动的行政化、短期化、随意化造成了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加大了市场的泡沫;二是制度执行不力。监管制度执行不力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从而使中小投资者行为取向短期化,加大市场主体的投机动机。
股票市场可供交易品种少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只有股票、债券的现货市场,缺乏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其结果是资本市场只有做多机制而没有做空机制,远没有期货市场中特有的价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大大抵消了资本市场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和优势。
机构投资者扮演庄家角色
大量的庄家充斥股市,人为地放大了市场中的“博傻”机制。庄家利用资金、人力、信息、工具、舆论的优势,把自己控制的股票价格拉起来,使它的价格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人为地制造泡沫。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占据着股市波澜的主导地位。中小投资者有贪婪与恐惧等心理,他们中的大多数又表现出“羊群效应”和“博傻心理”。伴随着这些因素,股价在短期内震荡不止,长期内又泡沫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