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期权激励资金从哪来
⑴ 公司进行股权激励时,激励股权的来源有哪些
狭义上说,股权激励,即激励对象最终将获得公司的股权,并在工商登记机关进行股权变更登记。而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外的第三人要持有公司的股权,主要有两种情形,第一是股权转让(包括赠与、继承等特殊的股权转让),第二种是公司进行增资扩股。这也决定了激励股权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公司的原始股东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激励对象,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的形式;第二种就是激励对象作为“投资人”对公司进行增资,所有原始股东放弃新股优先认购权。当股权转让或者增资扩股完成后,公司应该将激励对象作为股东在工商进行登记。至于何种方式获得的激励股权更好,要根据公司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如公司需要增加流动资金的,选择增资扩股方式获得激励股权可能更合适。
如果您有股权问题可以私信我,或者在各大平台上搜索“徐雳说股权”获取更多的资料
⑵ 股权激励费用是怎么产生的
针对上市公司来说,股权激励是会产生费用的,其费用价值是计入公司管理成本费用里面。一般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费用计算是按照B-S公式计算,可网上搜索下这个公式。
⑶ 如何解决激励对象的资金来源问题 股权激励
根据你的提问,经股网的专家在此给出以下回答:
所谓的资金,即行权时用以购买股权的资金,其来源对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激励对象而言,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股权激励的出发点而言,是希望激励对象一直持有股权,以从其所创造的长期业绩获得资本利得,希望激励对象持有的时间越长,以便于获得更多的增值,甚至希望激励对象不要在行权日行权,之后仍然持有股票而不是立即兑现。但作为长期性的激励或者作为一种机制而言,不断的行权意味着不断的资金投入,这是客观上对激励对象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同时,中国证监会颁布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为激励对象以股权激励计划获取有关权益提供贷款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包括为其贷款提供担保;商业银行也同样不得向居民提供贷款用于购买股票的相关规定。正因为如此,不少激励对象往往选择行权后在没有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卖出股票。这对于公司非高管人员的激励对象来说,可能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但对于公司高管人员来说,还存在股票流通上的额外限制,比如只能卖出上年所持股票总额的30。因此,行权资金依然是公司高管人员面临的棘手问题。
行权资金的压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激励计划的吸引力和激励性,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不排除部分激励对象放弃参与激励计划的可能。行权资金的压力大小,一方面取决于激励力度的大小,具体体现在激励额度与非风险性年薪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绝对股价的高低;另一方面取决于激励对象个体可支配资金的大小。激励力度越大,股票价格越高,意味着非风险性年薪中的很大比例需要用于行权,一旦这个比例超出激励对象可自由支配资金的范围,对行权就造成了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务院国资委限定国有控股公司激励对象的激励额度不超过其总薪酬的30,尽管依然无法解决股票市价高低的问题,但事实上缓解了行权资金的压力。国内企业激励对象的行权资金,其来源通常有以下4个渠道:
1.激励对象自筹资金
据了解,当前多数企业的行权资金仍以自己筹措为主,其他方式为辅。比如,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披露的激励草案中提到,国内高管的购股资金将由公司和个人按1∶1比例分别承担。公司要求激励对象自筹部分资金的同时,会以股权授予时相应业绩年度的超额净利润为基数,提取一定比例的购股资金。
2.提取的各类奖励基金
奖励基金从净利润中提取,只要股东大会同意就可以了,换言之,就是股东同意与管理层、员工进行“利润分享”。虽然这种提取奖励基金的做法是符合有关政策的,但是从一些激励方案来看,不少企业是把奖励基金作为经营成本列支的,这涉及到企业的税收问题,还需有关国家政策的支持。
3.通过信托方式垫资
通过信托公司解决行权资金的方式有2种:
① 公司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成为信托资金名义上的所有人,公司成为信托的委托人同时也是受益人。信托公司将资金贷给激励对象,激励对象购买公司股票。
② 公司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并指定资金专门用于购买公司股票,并设定公司与激励对象为共同受益人。信托生效后,信托公司成为目标公司名义上的股东,行使股东权利,并获得股东收益。在扣除相关的费用和报酬后,信托公司将股东收益按事先的约定比例和条件分别支付给公司和激励对象。
4.其他的变通之计
激励对象行权资金不足的问题是十分常见的,由此就出现了各种变通之计,如非现金行权,即激励对象并不需要拿出任何的现金而通过一种折股买进的技术设计即可完成行权。比如,当股价从10元涨到20元时,获授员工可以不出钱,以折股买进的方式从公司得到半股。
以上就是经股网的专家根据你的提问给出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经股网,一家以股权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家股权门户”网站。
⑷ 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中的股票来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的谢谢!
一般的话都是从,股东那里,扣出来的。
⑸ 请教股权激励资金来源问题
关于资金来源问题,目前法律仅从禁止性的角度规定了,严禁上市公司向激励对象违法提供各种财政和资金支持,但实践中如何解决激励对象的资金来源问题直接关系到该制度能否真正有效地实行。实践中激励对象的资金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股权激励涉及对象的自有资金;第二类为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对象的薪金或根据国家规定提取的各类奖励基金;第三类为股权激励对象以所受股权进行质押、租赁等方式取得的融资。
⑹ 请教专家关于股权激励,那么股权激励的股份从哪儿来
“无中生有”来的。
非上市有限公司具体做法是:
1.先确定是注册股还是虚拟股,如果是虚拟股。
2.先确定公司利润拿出多少资金来做股权激励。(比如:100万人民币)
3.可以虚拟出100万股,每股1元。
4.通过海氏岗位或者美世岗位评估每个岗位分数。
5.通过相关公式计算每个岗位占用多少比例虚拟股。
6.绩效配套。
7.拟订各种文件协议。
8.做全员股权激励大会,授予。
(以上深 圳 云 赫 咨 询大致流程)
⑺ 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
对,掏钱的是激励对象[包括高管]股票总数增加
⑻ 股权激励成本怎么来的
根据您的提问,华一中创在此给出以下回答:
根据一项统计,在美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中,基本工资占38%,浮动薪酬(资金)占26%,股票认股权占36%。在我国缺乏长期激励是上市公司薪酬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据统计,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本持股的董事长占58.96%,本持股的总经理占65.68%,而且,目前经理人员持有的这些股票也主要是以内部员工股的形式存在,目的是融资,而不是激励。随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实行员工股票期权形式的公司激励计划。
对股权激励是否要确认相关的费用,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反对确认为费用的观点有:(1)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的实质是现在的股东将他们的一部分所有者利益转移给员工,因此企业并没有参与这一交易。
(2)企业员工已经得到了企业以现金支付给他们的薪水、奖金和医疗保险等,他们是无偿得到这种股票期权的。
(3)企业在以股票或是期权支付员工的劳务时既不要支付现金,也不要耗用资产,因此企业没有负担任何成本,也就不应确认任何费用。
(4)这种由于特定的股权激励所产生的费用,同准则制定机构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定义是不同的。概念框架中将费用定义为在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降低,通常表现为资产的消耗、流出或是负债的增加而导致权益的降低,而不包括那些对股东的支付。这种特定的股权激励所产生的费用,既没有导致资产的流出,也没有导致负债的增加,而且,由于员工提供的劳务往往不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劳务的消耗也不能视作资产的消耗。(5)由于股权激励所导致的成本已经包含在被稀释的每股收益中,如果再在利润表上确认由此导致的费用,将会导致每股收益被重复降低。
(6)如果要求对以股票或是期权支付员工劳务发生的费用进行确认,会导致更少的企业采取股权激励,这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的经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