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中国货币供应量股票
A. 评价2009年中国的货币政策
哈,这题跟我们期末考的差不多哦,只是我们还多了一个财政政策哦。
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
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果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合适。然而,未来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非常大,未来我国货币政策需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同时进行结构性微调,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防患于未然。
一、政策总原则
逆经济风向行事
1、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
2、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利率上升,减少消费和投资。
总之,萧条时期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繁荣时期要泼水降温,而不是火上浇油。
二、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2、再贴现率政策
3、调整法定准备率
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一直在下调法定准备率
三、效果:
1、宽松货币政策作用立竿见影,宏观经济短期内止跌回稳。
经济萧条时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减低利率,增加投资。减缓经济下滑趋势,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即使是表现最差的外贸数据,也有好转的迹象,3月份进出口同比跌幅较前两个月明显收窄,当月外贸顺差强劲反弹。此外,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连续5个月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逐月回升。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仍在探底明显不同,中国的大部分指标开始企稳回暖,这也支持了股票市场出现一轮不错的反弹,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所谓“小阳春”。
2、物价跌幅明显收窄,通货紧缩压力减轻
经济萧条时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增加AD,避免过多的供大于求,减轻通货紧缩
我国CPI在去年2月达到高点8.7%后就一路下滑,并且跌幅不断扩大。在去年四季度国家果断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物价的过快下跌趋势逐步得以遏制,在今年2月物价达到最低点-1.6%后,3月份回升到-1.2%,跌幅明显收窄,尽管4月份再次下跌到-1.5%,但也没有跌破近期低点。货币政策在减缓通货紧缩压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中国的超额放贷,不仅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虚拟金融市场,稳定了经济,而且也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复苏。
2009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
希望采纳
B. 在哪里可以查到即时的(货币供应量)M1、M2数据
你好,利民 希望能帮到你。
1“M1:狭义货币供应量
2 M2: 广义货币供应量
在股票看盘软件: 东方财富 里看截图
m2 广义货币供应量看法
C. 上网查询历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利率等的数据以及上证指数走势图,比较它们的关系,并得出基本结论。
摘要
D. 为什么2009年的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这么高
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2009年政府刺激经济,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小高潮,经济高速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自然会放大。二是政府货币发行量增大,09年为例刺激经济发展,政府搞了一个四万亿投资计划,这些货币有一部分是政府新发行的。
E. 如何计算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5)20082009中国货币供应量股票扩展阅读:
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
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变得模糊,许多国家选择利率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是可测性强,二是可控性强,三是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高。
自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的总体关联度在增强,中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应以其他金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
其理由,一是认为基础货币投放难以控制和货币乘数不稳定,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较差并且下降。
二是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货币量与物价和产出的相关性被削弱,因而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其实,货币乘数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由于基础货币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即在预测货币乘数的基础上调控基础货币,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就可控性而言,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是有效的。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供应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
F. 中国历年货币供应量图
单位:亿元
货币和准货币
年 份 货 币 准货币
(M2) (M1) 流通中现金 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M0)
1990 15293.4 6950.7 2644.4 4306.3 8342.7
1991 19349.9 8633.3 3177.8 5455.5 10716.6
1992 25402.2 11731.5 4336.0 7395.2 13670.7
1993 34879.8 16280.4 5864.7 10415.7 18599.4 1247.9 15203.5 2148.0
1994 46923.5 20540.7 7288.6 13252.1 26382.8 1943.1 21518.8 2920.9
1995 60750.5 23987.1 7885.3 16101.8 36763.4 3324.2 29662.2 3777.0
1996 76094.9 28514.8 8802.0 19712.8 47580.1 5041.9 38520.8 4017.4
1997 90995.3 34826.3 10177.6 24648.7 56169.1 6738.5 46279.8 3150.7
1998 104498.5 38953.7 11204.2 27749.5 65544.9 8301.9 53407.5 3835.5
1999 119897.9 45837.2 13455.5 32381.8 74060.6 9476.8 59621.8 4962.0
2000 134610.3 53147.2 14652.7 38494.5 81463.1 11261.1 64332.4 5869.7
2001 158301.9 59871.6 15688.8 44182.8 98430.3 14180.1 73762.4 10487.8
2002 185007.0 70881.8 17278.0 53603.8 114125.2 16433.8 86910.7 10780.7
2003 221222.8 84118.6 19746.0 64372.6 137104.3 20940.4 103617.7 12546.2
2004 254107.0 95969.7 21468.3 74501.4 158137.2 25382.2 119555.4 13199.7
2005 298755.7 107278.8 24031.7 83247.1 191476.9 33100.0 141051.0 17325.9
2006 345603.6 126035.1 27072.6 98962.5 219568.5 38723.1 161587.3 19249.1
2007 403442.2 152560.1 30375.2 122184.9 250882.1 46932.5 172534.2 31415.4
2008 475166.6 166217.1 34219.0 131998.2 308949.5 60103.1 217885.4 30961.1
2009 606225.0 220001.5 38246.0 181758.5 386219.1 82284.9 260767.3 43166.9
G. 货币供给量变动时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货币性,随时都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随时签发支票而进入流通,因此其流动性也很强,也是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有些资产,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虽然也是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因此其流动性相对较差,它们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来得迅速。
H. 请根据下图分析货币供应量M1、M2同比增长率与股市(以上证指数(SSCI)为例)的关系。
一、M2与上证指数的关系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0)、企业活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M2不仅代表了现时的购买力,还代表了潜在的购买力。
从形态上看,2009年之前,M2同比增长与上证指数同比增长的关系并不明显,尤其是在2006、2007年股市大涨之时,M2增速则是在一个窄小的区间波动。但2009年以来,二者却显示出较强的同向变动关系。对二者做格兰杰因果(Grange Causality)检验,结果显示M2与上证指数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不明显,即一者的变化并没有显著引起另一者的变化。一般认为,这与M2相对较强的外生性有关,实际信贷数额往往在货币当局设定的信贷日标附近。
二、M1与上证指数的关系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0)、企业活期存款等,也就是说“M1+居民储蓄存款”约等于M2。M1代表了现时的购买力,流动性较M2为高。笔者认为,M1与股价的关系较M2与股价的关系更密切。股市向好,会吸引更多的资金通过证券经纪商进入股市,也即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活期存款会增多,Ml增速加快。
图形显示,M1与上证指数同比增幅的有较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尤其是在2004年后,二者的相关系数接近0.5,若以适当方法剔除股市2007年超出常规的大涨和2009年以来Ml的超高速增长中的趋势性和外部政策性因素,相关系数还会提高。对二者做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上证指数同比增速变化显著引起了M1同比增速的变化(p值为2.2%),而相反的关系并不成立。从以上结果看,笔者认为,在M1与上证指数的相互影响关系中,上证指数的变动作为原因引起M1的变动是占主导地位的,而M1的变动引起上证指数的变动则是次要的。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关系呢?
三、准货币与上证指数的关系
M2与M1的差额即为准货币,主要由居民储蓄存款构成。
图形显示,准货币与上证指数大体上呈现反向变动的趋势:准货币同比增速在相对低位时,上证指数同比增速则处在上升通道中;而准货币增速在相对高位时,上证指数增速则在低位徘徊。笔者认为,这说明股价的变动带动了准货币的变动,且需要一定的传导时间。对二者做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上证指数同比增幅变动显著引起准货币同比增幅的变动(p值为0.714%),而反向关系并不成立。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与上证指数同比增幅的相互影响关系中,上证指数对准货币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笔者认为,图示的形态及其对应因果分析的结果显示了在准货币和上证指数的变动关系中,上证指数的变动为原因,准货币的变动为结果,上证指数的变动向准货币传导。准货币的变动反映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准货币同比增幅扩大,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增多;而准货币同比增幅缩小,则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向企业活期存款转化,也即所谓的“存款搬家”。而股市的涨跌会引起准货币的变动,进而引起M1与M2的相对变动,如当股价下跌时,资金会从股市转移出去形成储蓄存款,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增速减慢而准货币增速加快,高流动性货币(M1)增速相对于若流动性货币(M2)会减慢。笔者认为,对此传导关系可做出如下结构式模型分析:股价上涨(下跌)-->准货币或储蓄存款增速减慢(加快)-->金融机构活期存款增速提高(减慢)-->银行信用货币派生能力增强(减弱)-->企业活期存款增速提高(减慢)-->M1同比增幅扩大(减小)。
股票价格变动是由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决定的,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则对投资者的预期有着巨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以上所分析的传导关系可视为经济政策的传导环节的一部分,例如,政府需将货币政策收紧,则投资者预期股价会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引起股价的下跌,再通过以上所分析的传导过程最终导致货币供应的收紧。
投资者预期股价下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收紧,导致企业资金链的紧张,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利润。资产的价格是资产未来收益的折现值,投资者的预期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最终使预期成为现实,这或可称为预期的自我实现过程。
I. 2009年全年我国货币供应量规模以及增长率
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调整统计,货币供应量,这是权威性的数据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09S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