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股票 » 中国的淡马锡股票

中国的淡马锡股票

发布时间: 2022-12-31 15:13:02

⑴ 看淡马锡的成功模式为什么不适合中国

神秘的淡马锡 掌握新加坡经济命脉 在新加坡生活,你每天接触的方方面面都有淡马锡的影子。该公司控制着大约40家公司,包括拥有新加坡所有本地电视台的“新传媒公司”、几乎垄断电信市场的“新电信公司”、本地最大的银行——“星展银行”、新加坡能源、新加坡港务集团、新加坡地铁等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司。曾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淡马锡控股几乎掌握着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淡马锡控股创立于1974年,注册资本只有10亿新元(1新元约合5元人民币)。新加坡政府财政部是其唯一的股东。历经30年的发展,该公司在新加坡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035亿新元。而淡马锡领导层透露,2 004年“淡马锡为新加坡GDP带来10%的贡献。” 由于淡马锡控股并非上市公司,成立30年来一直未公开披露信息。直到2004年10月,淡马锡才发表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年度报告。年报显示,30年的平均股东投资回报率为18%。 中国央企改革 青睐淡马锡运作模式 这就是“淡马锡”

⑵ 四大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卖,多少钱,卖出了多少股,卖给了谁

目前,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都已经敲定主要战略投资者并且上市,工商银行正在积极寻找中,农业银行暂时还未启动这个工作。

建设银行主要战略投资者:淡马锡(新加坡)出资10亿美元,股权比例5%;美洲银行(美国)股权比例25亿美元,股权占比19.9%。

中国银行主要战略投资者:淡马锡(新加坡)出资31亿美元,股权比例10%;苏格兰皇家银行(英国)出资31亿美元,股权占比10%。

⑶ 淡马锡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一、公司治理

淡马锡(Temasek)成立于1974年,全称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其唯一股东为新加坡财政部,名为私人,只是按新加坡公司法中私人公司的模式运作。

淡马锡有13名董事,仅有2名执行董事,其余皆为外部董事。11名外部董事,除1、2人有政府工作的背景,其他都是知名私人公司的领袖。淡马锡的董事会结构与美国的公众公司完全一样。

两名执行董事,一是新加坡现任总理夫人何晶,兼任淡马锡控股首席执行长(CEO)。另一兼任淡马锡国际首席执行长。淡马锡控股全资持有淡马锡国际,但两个公司的定位并不清晰。在其官网上,淡马锡国际有整齐的组织架构和高管名单,淡马锡控股仅有CEO与CFO两人,且两公司的CFO为同一人。淡马锡控股其实是一个空架子,感觉仅仅为总理夫人而设立。淡马锡真正的运营层面在淡马锡国际。

二、资产状况

截至2016年3月底,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2420亿新元,合人民币11900亿元。若参与中国大陆上市公司排名,在十名以内,比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略低,与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相仿。

其资产在各地区分布如下:新加坡,29%;中国,25%;其他亚洲地区,15%;欧美澳新,27%。成熟经济体与新兴市场间的比例为60%:40%。

资产在各行业的分布如下:电信、媒体与科技,25%;金融服务,23%;交通与工业,18%;消费与房地产,17%。

资产流动性:流动资产及持股率低于20%的上市资产,31%;持股20—50%的上市资产,10%;持股过50%的上市资产,20%;非上市资产:39%。

淡马锡在其国内持有的资产:港务集团(100%)、新加坡电力(100%)、新加坡科技(100%)、新加坡电讯(65%)、嘉德置地(61%)、新加坡航空(57%)、星展银行(28%)。据说,淡马锡持有的股票市值曾经占到新加坡股市的近一半。

淡马锡持有大量中国金融企业股票,在阿里巴巴、菜鸟物流、京东等也有大量投资,并以风险投资的身份涉及大量新兴科技公司。持有资产市值约3000亿元人民币。

淡马锡投资组合的表现较为稳健,2008至2009年度,因全球金融危机回撤达30%,最近一个会计年度(2015至2016年)也出现了9%的回撤,据说与中国大陆的股灾有关。

三、内部架构

淡马锡的管理机构分三类。

一是在各地区设工作机构,有新加坡区、中国区、日本韩国区、北美区等。

二是按产业设立投资部门,有消费投资部门、工业投资部门、房地产投资部门、电信媒体与科技投资部门、金融服务投资部门、交通与物流投资部门、生命科学投资部门。

三是按职能设立的管理部门,有战略部、组织发展部、企业发展部、可持续发展与统筹部、组织与人力资源部、投资部、投资组织管理部、投资组合战略与风险部。(感觉部门职能比较接近,不太好区分)

淡马锡是一个纯粹的投资公司,不参与任何运营业务,这一点从部门设置中可以看出来,没有一个与运营相关的部门。有西方媒体将淡马锡归为主权投资基金,理由即出于此。

按其官网介绍,淡马锡对其投资企业,即便是全资公司,亦不参与管理,不派出董事。那么如何保障股东的利益?其官网说:必要时在股东大会上投票。须知西方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一般是董事会,很少有开股东会的。第一波士顿的一位咨询顾问告诉过我,PSA(新加坡港务集团)名义上是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但它根本不听淡马锡的。淡马锡官网所言究竟是出于无柰或是其他?

四、其他

淡马锡带有一定的新加坡特色。比如淡马锡控股与淡马锡国际的两层架构。淡马锡控股的CEO是总理夫人何晶,淡马锡全资公司新加坡电信的CEO很长时间由总理的弟弟李显扬担任。

淡马锡实质是一家投资基金,对于任何一个投资项目,它都象财务投资者,不谋求控制权。

好多在新加坡举足轻重的企业,比如PSA、新加坡电信、嘉德置业、星展银行等,淡马锡虽然是他们的大股东,但没有什么控制力。究竟是新加坡政府直接控制着这些企业,还是这些企业真的象美国的公众公司一样完全独立运作,不得而知。

⑷ 淡马锡资本运做怎么解释

就是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一些列资本运作阿。

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是一家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新加坡财政部对其拥有100%的股权。由于其自成立起到2004年9月期间从未公布过财务报表,因此被认为是新加坡最神秘的企业之一。

淡马锡控股成立于1974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全资拥有的几家公司中知名度最高的,却始终保持神秘。作为豁免私人企业,淡马锡控股不必像上市公司一样公开每年的财务报表,因此一直以来对该公司的传闻都不断。该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饭店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曾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也因如此,新加坡的经济模式被称作是“国家资本主义”,即通过国家控制的私人企业来进行投资,主导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资本市场。

淡马锡控股除了投资新加坡本地市场外,也把亚洲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视为投资终点,目前大约一半的资产是在新加坡以外地区。其中主要的投资包括马来西亚电信、印度的ICICI银行、澳大利亚第二大电信公司Optus。近年来该公司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对中国的首家私营银行民生银行表现出兴趣。

2002年,当时的副总理、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之妻何晶被任命为淡马锡控股执行董事兼CEO,曾在国际媒体上引起风波,许多人批评并影射这项人事任命的不当动机。

2004年10月,该公司首次公布了2003年度的财务报表,这项举措被认为是为准备首次发行企业债券而做准备。报表显示,在过去的30年中,公司的总体投资回报率为18%,但是过去10年的回报率则只有3%。它的总资产达到900亿美元,是新加坡最大的企业,企业规模与美国通用电气韩国第四大金融服务业者-韩亚金融集团9.62%、德国西门子公司相当。在2003年的表现方面,公司的回报率则高达46%,被认为是何晶出任CEO后大胆扩张的结果。国际两家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与穆迪投资都在财务报表发表后给予淡马锡控股AAA的最高信用评级。

⑸ 有哪位网友知道,上海淡马锡投资有限公司是做什么的是正规公司吗

淡马锡本身是新加坡的公司.淡马锡在中国的公司不会有这样的名字的,这样的名字肯定是骗子公司.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⑹ 什么是淡马锡

淡马锡是一家新加坡政府控股的大型金融集团,旗下有著名的老虎基金...等等很多投资公司。目前价值500多亿美元,淡马锡在中国有很多投资,包括目前建行股份.

⑺ 为什么国际大佬都在卖中国股票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如下
国际大佬们纷纷抛售、减持的举动,意味着什么?这些公司前景不再被看好?或是股价已过高,不再有投资价值?更或是,整个市场将有风险?市场的种种担忧议论四起。

国际大佬们斥巨资买入某一股票,自然是看好了公司的发展前景,对未来股价表现充满信心。事实上,这些股票果然风光无限,一时间股价不断攀升,这既与大资金买单直接拉升股价有关,也因为大佬们自身的“明星效应”,吸引众散户跟风买入,将股价推高。一旦国际大佬们抛售和减持,可能会导致该股票风光不再。

其实,作为一种市场投资行为,国际大佬们买卖股票的判断标准,并非只考虑公司前景好坏的转变、未来股价涨跌。国际大佬们抛售股票,或许是因为盈利已经颇丰,暂时落袋为安;或许是因为一时间,资金有了其他的投向需求;更或是为了平衡自己的投资组合,等等。从目前来看,即便巴菲特对中石油进行了六次减持,仍持有中石油5.44%的股份,依然是公司H股的大股东之一。而且,有人卖股票,就有人买股票。虽然巴菲特连续减持中石油H股,美林证券日前则将中石油的目标价从12.8港元调高至16.5港元,并维持“买入”评级;而淡马锡持续抛售中国远洋的同时,另一家国际大佬——摩根士丹利却不断增持该股。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5月,沪深股市上涨至沪综指4000点附近时,外资投行几乎是集体唱空沪深股市,QFII等外资机构也对一些股票进行了减持。但唱空归唱空,减持也仅仅是为了阶段性地打压股市,很快QFII们就逢低将股票再次买了回来。看来,唱空的背后,是另有图谋。如此看来,对于眼前国际大佬纷纷抛售、减持之举,投资者大可不必太担忧和悲观

⑻ 求问淡马锡模式是否适合中国

在人大常委会批准财政部发行15500亿特别国债后,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的就是如何搭建公司架构等具体工作了。不过,在媒体热炒“中投公司”的时候,外汇投资公司的未来业务模式依然存在一些疑问。 疑问之一,淡马锡模式是否适合“中投公司”? 被中国媒体津津乐道的淡马锡控股(Tem a sek h o ld in g s)是新加坡财政部于1974年出资组建的政府投资公司,目前管理的总资产为800亿美元。淡马锡是新加坡原英文名Tem a sek的中文译音,意思是“海边的城市”。淡马锡官方网站对自己的描述是,“淡马锡控股是一家总部在新加坡的亚洲私募投资公司”,其投资组合涉及亚洲和OECD的一些公司。作为一个私募股权投资者,淡马锡并不是一个保守的财务投资者,其明确表示“我们是一个积极的股东和投资人”,淡马锡实现收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帮助所投资的公司成为地区或世界级的成功企业。 显然,淡马锡作为投资者,会在企业董事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在新加坡,与淡马锡并列的另一家政府公司叫作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后者主要承担新加坡外汇储备的投资任务,主要进行公开市场的股权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新加坡模式实际把政府的外汇储备管理和投资管理分开进行,中国的外汇管理改革显然借鉴了新加坡的模式。按照公开的说法,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分成两部分管理,其中的政府官方储备资产依然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而投资性资产则由即将组建的“中投公司”负责。 淡马锡模式之所以引起重视,就在于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从1974年至今,淡马锡的年平均回报率达到18%,可谓业绩不俗。 那么淡马锡模式能否照搬到“中投公司”? 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一:公司的使命不同。淡马锡是一个积极的私募股权投资者,其投资对象涉及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其中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等国内企业。淡马锡投资的目的除了获取投资回报外,还要承担“孵化器的功能”,即积极帮助投资企业取得商业成功。 而“中投公司”作为一家外汇投资公司,其组建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让外汇资产保值增值,一个是解决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某种程度上成为“中投公司”成立的直接原因。因而,未来的“中投公司”不可能起到淡马锡推动国内企业快速发展的“孵化器”作用。其原因就在于,“中投公司”不可能将外汇资金进行“二次结汇”用于国内投资,那样就会与减少流动性的初衷相背。 原因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国家投资公司必须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以避免不必要的政治误解。淡马锡的投资活动是积极的,其利用资金和专业优势,有意识地帮助所投资企业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级的优秀企业。淡马锡的这种行为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和东道国政府的默许,因为没有人认为新加坡是一个可怕的对手。而“中投公司”作为中国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则不同,其背景决定了“中投公司”必须是一个谨慎的财务投资者。如果采取过于积极的股权投资策略,则很可能招致东道国政府的敌意。不久前,“中投公司”投资美国黑石集团的简单商业行为,就遭到美国议员的质疑,而这笔投资还仅仅是一个没有投票权的财务投资。 在我看来,未来“中投公司”的投资模式应该是淡马锡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综合体,一方面做私募股权投资,着眼于长期投资回报;另一方面,还要参与公开市场的证券买卖和房地产投资。 当然,“中投公司”还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活动,或者作为一个单纯的财务投资者,支持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业务。

⑼ 怎么看QFII持仓股票

随着2014年三季报的出炉,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在中国股市的投资动态基本明晰。我们知道,A股在三季度已经走出一波上涨行情,沪港通也将在今日上线,在这期间,QFII持仓情况如何,QFII有着什么样的投资策略,也是很多投资者关心的课题。在此,我根据金融界提供的数据,对QFII的持仓进行归纳总结,以了解其在第三季度的投资动态。

根据统计,第三季度度QFII的持仓数据大致如下:有40家QFII机构出现在189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同股股东数据中,总计持股达216.2亿股,无论是持股数量和参与的公司数量,都远远大于上半年QFII的持仓数据。持股数量排名靠前的QFII机构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139.3亿股),恒生银行(20.7亿股)、荷兰安智银行(14.4亿股)、德意志银行(9.03亿股)、瑞士银行(5.97亿股)、法国巴黎银行(4.8亿股)、新加坡华侨银行(4.42亿股)、摩根史丹利(2.45亿股)、美林国际(2.27亿股)、梅林达盖茨基金(2.04亿股)、淡马锡福敦投资(1.87亿股)、挪威中央银行(1.37亿股)、马来西亚国家银行(1.35亿股)、高盛公司(1.30亿股)、瑞士信贷(1.28亿股)、耶鲁大学(1.25亿股)等等,其他的QFII持股合计都在1亿股以下。

从表面上看,QFII持股总量216.2亿股比上半年报的77.9亿股大了很多,实际上,由于沪港通的缘故,香港港汇丰银行持有的138.86亿股交通银行港股也算到了这里,刨去这个数据,QFII三季度的持仓数据为78.91亿股,与上半年总持仓数据大致相当,只略有增加。和上半年的数据一样,排在前列的依然是外资银行,其中有六家QFII都在A股持有巨量的银行股,总持银行股达52.92亿股,而且大都持股超过一年以上。其中恒生银行持有兴业银行20.7亿股,荷兰安智银行持有北京银行14.42亿股,德意志银行持有华夏银行7.31亿股,法国巴黎银行持有南京银行4.8亿股,另外还有,华侨银行持有宁波银行4.42亿股,德意志银行卢森堡公司持有华夏银行1.57亿股,QFII实际持有银行股竟然占到其在A股投资总数的三分之二!QFII偏爱中国的银行股,原因是它们是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南京银行的战略投资者,短期之内不会退出,随着这一轮行情的发展,QFII的投资获利颇丰。

虽然总持仓量增幅很小,但是调仓换股的动静不小。与上季度相比,最显著的加仓是荷兰安智银行增持北京银行2.4亿股;摩根斯丹利退出了伊利股份、美的集团、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神华等蓝筹股的十大流通股股东,新进入了更多的中小盘股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但总持仓有所减少;瑞士银行的调仓幅度比较大,大量减持了中国铁建、海螺水泥和中国神华等股票,大量买进入了万科A,排到其十大流通股股东;马来西亚银行大量减持了中国北车、中国南车和上汽集团的股票。淡马锡大量增持了中国平安和三一重工的股票。从效果看,QFII的操作并不都很成功,除了一些股票是获利出货外,有些股票是刚刚卖出股票反而大涨,例如高铁概念的股票,显然,有些QFII有点水土不服,对概念题材的把握并不到位。

由数据上看,QFII持股分布更为广泛,除了偏爱的蓝筹股外,在一些中小盘股票里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不过,在创业板里还是很难找到QFII的身影。QFII基金管理人总体上还是喜欢估值低、业绩稳定的蓝筹股,他们大都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不愿意承担投资风险,投资风格和交易策略较为保守。

不过,他们的价值投资理念还是获得了很好的回报,例如,他们在低位建仓的银行、机场、港口、路桥类的股票,已在目前的行情中获得了丰厚回报。

⑽ 淡马锡在中国投资了哪些公司

从2000年初时投资中国的银行业、房地产行业,到2010年代投资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等新趋势,再到后来投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创新领域,淡马锡的投资囊括了 工商银行 、 阿里巴巴 、滴滴出行、商汤科技等一众明星公司。 如今,这份长长的被投名单中,又多了元气森林等新消费头部企业。
拓展资料
投资:
投资,指国家或企业以及个人,为了特定目的,与对方签订协议,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互惠互利,输送资金的过程。又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是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一种形式,是对项目产业化综合体进行资本助推发展的经济活动。
投资是货币收入或其他任何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的财富拥有者牺牲当前消费、购买或购置资本品以期在未来实现价值增值的谋利性经营性活动。
基本类型:
以P2C模式为代表互联网金融平台。
经济学方面:
在理论经济学方面,投资是指购买(和因此生产)资本货物——不会被消耗掉而反倒是被使用在未来生产的物品。实例包括了修造铁路,或工厂,清洁土地,或让自己读大学。严格地讲,在公式GDP=C+I+G+NX里投资也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部分。在那方面来说投资的功能被划分成非居住性投资(譬如工厂、机械等)和居住性投资(新房)。从I=(Y, i)的关联中可得知投资是与收入和利率有密切关系的事。收入的增加将促进更高额的投资,但是更高的利率将阻碍投资因为借钱的费用变得更加昂贵。即使企业选择使用它自己的资金来投资,利率代表著所投资那些资金的机会成本而不是将资金放贷出去的利息。
财务方面:
在财务方面,投资意味著买证券或其它金融或纸上资产。估价是估计一项潜在的投资的价格值得与否的方法。投资的类型包括房地产、证券投资、黄金、外币、债券和邮票。之后这些投资也许会提供未来的现金流,也许其价值会增加或减少。股市里的投资是由证券投资者来执行。
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以及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
1.证券投资原则
①效益与风险最佳组合原则:
效益与风险最佳组合是指风险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风险最小化;
②分散投资原则:
证券的多样化,建立科学的有效证券组合;
③理智投资原则:
证券投资在分析、比较后审慎地投资。
2.证券投资账户开立
进行证券投资需到大型全业务牌照的证券公司申请相应的投资理财账户。投资理财账户可运用于股票(包括A股、B股、H股等)、债券(包括国债、企业债、公司债等)、期货(包括金融期货如股指期货、外汇期货,二元期权如Meetrader、商品期货如金属期货、农产品期货等)等一系列的金融工具进行证券年投资。证券账户的开立可到各证券公司营业部办理,需要在交易日内办理。

热点内容
支付宝的基金怎么点不开 发布:2025-05-16 03:43:13 浏览:420
京东金融借款为什么不能借了 发布:2025-05-16 03:41:48 浏览:847
家兴趋势基金是什么基金 发布:2025-05-16 03:21:08 浏览:724
请问一下没有st的股票能退市 发布:2025-05-16 03:19:41 浏览:766
锦波科技股票 发布:2025-05-16 03:09:21 浏览:147
举例说明股票交易印花税 发布:2025-05-16 03:07:02 浏览:279
国民技术理财5亿资金收回来多少 发布:2025-05-16 03:00:50 浏览:590
注销股票不影响所有者权益 发布:2025-05-16 02:52:41 浏览:311
悟空理财一万一天利息收入多少 发布:2025-05-16 02:45:12 浏览:142
股权激励按照什么计税 发布:2025-05-16 02:43:28 浏览: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