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00万亿货币怎么发行的
1. 人民币的锚定物是什么为什么
人民币锚定物是中国的国民财富,
人民币是信用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不过这个信用可不是一个虚拟的名词,是以实打实的财富抵押发行的,
人民币的发行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包括央行和各级商业银行,这个过程是通过负债完成的,政府,企业,居民,可以通过自己的资产到银行抵押贷款,这里资产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固定资产,股份,知识产权,其他资产,居民的房产,其他资产,这些资产都是实际财富,通过银行严格的审核计算出抵押价值,释放出人民币,这样人民币就体现为背后的实际财富,如果没有资产是无法从银行贷出款的,
这里特别解释政府债券,就是国债,国债也是实际财富抵押的,就是政府的收税权,还有其他资产,
过程举例,某居民有房产两套,该居民准备投资一家饭店,又资金不够,于是拿其中一套到银行抵押贷款,银行审核放款两百万人民币,这两百万人民币就是新增货币发行,背后的抵押就是居民房产,房产就是锚定物,
朋友们好,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金融问题也非常重要。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民币,内在的价值,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变化。今天就和朋友们,抛砖引玉的分享。
首先,有必要了解什么,货币,锚定物。
众所周知,纸币是靠信用发行。但是想用来交换与国之间贸易,必须让对方明确,你的货币,能够买到什么,能买多少,它的价值如何衡量。否则,为纸币就失去了流通和交换的基础,因为不能衡量的纸币,是无法使用的。
这个纸币与之挂钩,能够为他提供衡量基础的,物,就可以称之为货币的锚定物。
世界上货币的锚定物,是非常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国家以石油为锚定物,石油大涨,货币就增值具备了大量发行的基础,反之亦然。而有些国家,国力雄厚,信誉做主,他就可以根据世界经济的情况,凭信用发行。
小结: 纸币的发行,必须有一个挂钩的可衡量的基础,而这个基础物,就是锚定物。
其实,最精简的分析 探索 ,人民币可能锚定物:
第一阶段,建国制改革开放前。可能是黄金。当时国民经济的规模有限黄金作为锚定物,它的好处是,货币非常坚挺保值,信用高。用老百姓的话讲挣的钱,天然保值,存银行就是增值,因为锚定黄金没有贬值之说。不足也有,无法大规模的增加纸币规模。因为黄金,非常稀有加工开采难度大。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之初,至八九十年代。最时期人民币的锚定物,很可能是美元。我们购买大量的美元存在美国购买美债,就相当于给人民币开了一张信用证明。而美元的规模很大,他增发,我们也可以发,通过发行货币供给市场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人民币的规模快速的扩大。锚定美元的好处是信用有保障,不足是需要跟随美元,进行调整,而且规模有一定限制。
第三阶段,也就现在,可能是锚订的土地。因为锚定美元虽好,但是,经过预测2030年,中国的GDP,有可能达到美国水平,是日本的许多倍(预测,当然存在许多未知数),这种情况再锚定美元,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可能就锚定了土地。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土地是国家所有。特定情况下他可以大幅的涨价,这就为继续大规模的印刷发行货币创造的基础。假设,一亩地,对应发行1000元人民币,当一亩地涨到1万块钱的时候,理论上货币发行量只可以增加10倍。锚定土地最终会如何,相信,在未来回头看的时候,一定会很清楚。
小结: 货币的锚定物,是不固定的,是变化的,目前有可能是土地。
最后,来总结分析:
粗略分析,人民币,有可能,锚定的是土地。
注:这个分析,可能,比较肤浅,也可能有所不足,甚至不排除可能有,谬误,全做抛砖引玉,茶余饭后之闲谈。
如果有了交易而没有货币,那么交易就只能停留在以货易货的初级阶段,交易成本高,所以,货币的发明出现让一切交易变得方便,简单,容易起来。
长久以来黄金是货币之锚 ,既然货币是一种信用,那么它就需要一个稳定参照物作“信用担保”,在人类 历史 上的货币参照物是黄金,也是当时货币的锚定物。
为什么 历史 上长期以黄金为货币锚定物呢?这是因为黄金具有稀缺性,国家没有办法增发;黄金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元素反应,能够长期保存和保值;它方便加工使用和商品交换。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当时世界当之无愧的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确认了各国以美元为锚定物的货币体系,美元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1978年之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过去30年里,我国是这种货币体系最大的受益者,2001年,中国加入WTO,搭上全球经济增长快车,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同半个世纪前的德国、日本一样,逐步积累美元储备,中国更将这些储备以美国国债的方式存储。人民币发行以锚定美元为依据,美元信用扩张给了中国货币当局人民币信用扩张条件和依据。从经济规模上看,中国在未来15年超过美国是大概率事件,换锚具备一定条件。
人民币换锚是必然的结果。 未来人民币可能会强化土地锚。 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增长规模的不断增加,人民币在逐步弱化美元锚之后,土地锚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目前,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也是通过建立亚投行促使人民币国际化。另外,近期人民币加入SDR,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些措施都是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削弱美元锚地位。
人民币的锚定物现阶段是房地产、中国商品,未来是国债。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一国货币是国家信用背书的一般等价物。从 历史 上看,各国货币都以黄金背书,发行货币,将黄金作为货币的锚定物。美元在走向世界时,也是用黄金作为货币发行的锚定物。随着美元发行量的放大,美国黄金拥有量跟不上,于是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聪明的基辛格找到了石油作为美元的锚,使美元获得了空前的扩张,美元成为各国货币的锚,成为各国央行的储备货币。 人民币的锚定物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变化中,到现在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锚定物。人民币发行总量很大,单靠黄金显然不够。改革开放后,出口导向型,鼓励创汇,外汇国家统一收购兑换人民币,外汇储备成为发行人民币的锚定物,3万亿美元就是近20万亿人民币。到现在,GDP总量100万亿,进出口贸易总量占比逐渐降低,货币总量200万亿,仅仅靠外汇也不能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近3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近1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7000个基点,这背后,人民币这么坚挺,是什么锚定物,使人民币的护城河这么深,保护得这么好。答案是肯定的,400万亿的房地产市值,成为最深的护城河。同时,中国制造,中国商品在国内,因价廉物美,通货膨胀保持了合理区间。在国际,尤其是新冠肺炎背景下,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国商品仍然具有非常好的竞争力,出口2位数增长。因此中国制造、中国商品与房地产共同组成了人民币的锚定物。 未来15年至203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国,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将大大提升,综合国力增强,中国也将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逐步将国债作为人民币的锚定物,各国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各国货币的锚定物,中国将分享人民币国际化红利!
现在的人民币是以债为锚。债务就是人民币的锚,而且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走一条持续通胀的卢,用更大的债务消灭债务。
人民币的价值,不是美元外储,不是黄金资源,而是中华民族创造能力和发展前景,是中国实实在在的工业产能。人民币在中国是可以买到你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产品和服务的。所以,人民币的锚定物就是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人民币的锚定物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币的锚定物不论是土地及房地产,还是美元、黄金与其他,我建议人民币锚定物最好还是本国或本地区GDP(实物资产)。
因为:一、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工业与商品制造国,同时又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二、我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GDP在未来最迟十年内超过美国则是板上钉钉的事;三、人民币若锚定本国本地区GDP,那么,中国经济与GDP增长就不会受国际资本与美元或汇率影响,更不会脱实向虚,同时将有利于中国经济与GDP保持可持续增长;四、人民币锚定GDP,或在本国本地区GDP基础上增加适度的流动性,比如一倍左右的流动性及杠杆,那么,国家就可以赋予全民“人均GDP自由消费权”,从而确保全民或参与 社会 分工生产劳动及服务者在本国本地区上年度人均GDP基础上,皆能领取与其人均GDP等值的“人均GDP自由消费权保障工资”,进而实现全民或 社会 分工服务者在现有国情条件下的“全民同步共同富裕”;五、人民币若真实地锚定国家GDP,那么,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和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就会加速与更加巩固。因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世界各国自然愿意将人民币视为最具价值和最值得信赖的国际货币,从而加速美元霸权的衰退与衰落!
总之,只有把人民币锚定物设定为GDP,人们就不用担心国家经济会出现泡沫与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等,更不用担心和顾虑国家经济脱实向虚。当然,在经济全球化与霸权之背景条件下,也无需再顾虑美元及国际汇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因为,人民币只要锚定国家GDP,中国随时都会加速和不受外部制约地转型成为:内需消费型国家与 社会 。
所以,人民币锚定物是什么,是时候需要我们思想、观念与理论及其在实践中大胆地解放思想、创新、改变、改革和与时俱进了。至少,不应该固步自封!
人民币的锚定物就是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勤劳拼搏的精神。
人民币的锚定物是什么?
就是美国的外债。
日本等国购美国的外债与中国的是不同的。
有人说:美国的外债那么多,中国购美国的是最多的。万一它赖皮不还,咋办?
中国是希望他赖皮不还的。只要它不还,中国就笑哈哈了。
为什么?想想,你知道的。
中国的制造业加工能力和高 科技 技术制高点,
我们先谈谈美国,为什么能成为国际通行的货币。因为你手里拿着美元,可以买到高 科技 武器,高价值的产品,以及技术。
因为美国是大部分国家的主要贸易国,所以美元在国际上需求很大,因为大部分国家都需要跟美国做生意,也可以理解为锚定物为核心贸易合作伙伴。
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有非常大的需求,所以很多国家为了获得发展国家的技术,拼命用农产品,用资源换美元,再用美元换技术。
你的货币能成为国际货币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你已经占领了世界技术的制高点。
其次就是,你的制造业加工水平非常高,能出口别人国家没有的产品和技术。
美国自二战以来,就是通过绑定黄金作为锚定物,然后向全世界发行美元,后来,黄金不够了,又锚定石油,正常情况下,一种货币的锚定物变了,他的信用应该崩盘,事实上,美元并没有崩盘,也没有大幅度贬值。即使未来,石油国际贸易不用美元结算,美元也不会崩盘,只要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军事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是世界最强大。美元肯定不会崩盘。
一旦美国变为二流国家,屈居到中国之后,那美国就会变得很危险,他的美元也不会那么坚挺,想靠发行美债去支撑经济发展是不可能了。
想靠印钞票换取东西也不可能了。
中国目前可以认定为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大国,虽然高端技术和美国还有差距,但是中高端技术基本无敌了。可以可以通过人民币买到基本上绝大部分的产品及服务。
我们中国走的也是美国当年登顶世界的路子,先把制造业发展成世界第一,再一步步占领技术制高点。
在高 科技 某些领域,中国和美国还有五到十年的差距。有少数一些领域,已经超过美国。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全面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只要 科技 领域全面超越美国,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就是水到渠成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怎样发人民币到老百姓手中的
我国成立前后的货币统一
从中国历史上看,每一个新兴王朝在实现统一后的首要经济措施就是货币统一。从现代政府来看,货币统一更是其独立统一的前提和调控经济的首要条件。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人民政府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实现货币统一的,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初步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旧中国货币混乱状况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阻碍,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十分坎坷,从衡量国家独立统一程度的货币发行和流通来看,在1949年以前,中国尚出于分裂、落后、政治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的混乱状态。
清末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政治的解体,我国的币制即开始陷入混乱状态。1935年国民党政府币制改革以前,市场上除了银两、银元混用外’不少地方银行(主要为省行)、外国银行、私营行庄也都发行过在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尚不包括各革命根据地和伪满蒙政权发行的货币)。仅就银元来说,就有鹰洋(因上有鹰的图案而得名,又称“墨西哥洋”)、龙洋(因上面有龙的图案而得名,清政府铸造)、大头银洋(又称“袁大头”,上有袁世凯头像,北洋政府铸造)、船洋(因上面有帆船图案而得名,南京国民党政府铸造),此外还有英国、法国、日本过去发行的银元;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铸造的成色低的各种银元,其种类达几十种之多。
1935年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试图结束混乱,实现货币统一,使我国的货币走上现代制度。但是不久爆发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不仅使国民党的货币统一落空,而且法币(纸币)的发行,反而为国民党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提供可能。从1936年6月到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额增加了1445亿余倍。剧烈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飞涨。打个比方,1937年6月,全国法币发行量为14.1亿元,此时如果一个人有12亿元法币(按兑换比价折合银元 元),这笔钱几乎等于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总量;但是到1942年,则变成中储券(汪伪政权发行的纸币,强迫人民按与法币1:2的比价兑换)6亿元,1945年10月又变成法币300万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沦陷区按中储券与法币200:1的比价收兑中储券)。而到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实行第二次币制改革时(用金元券取代法币,按1:300万比价收兑),只变成1元金元券了,按当时物价可买5升米;从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物价又上涨了6441326倍,1元金元券的购买力只相当于9个月前的0.000000155元,这时连一粒米也买不到了,一粒米的价格以变成130金元券了。如此剧烈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抛弃这种纸币。抗战胜利以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尽管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和禁止金银、外币流通,强迫人民将其兑换成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但是并不能阻止金银、外币的广泛流通。在城市,金银、外币实际上已经取代了金元券成为市场流通中的等价物;在乡村,由于银元、铜币等硬通货不足,以物易物在市场流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粮食、布匹在许多地方成为市场交换的等价物。
剧烈的通货膨胀也为外国货币占领我国市场打开了大门。除了美钞、港币广为流通外,在市场上还流通着英镑、法郎、叨币(新加坡币)、越币、葡币、印度卢比、缅币等各式各样的外币,除苏联及东北亚国家外,几乎周边国家和华侨较多国家的货币在中国市场流通中都被派上用场。据估计,在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中国流通的美钞约有3亿美元,港币约有5.8亿港元。港币发行量的半数流入了华南。
二、人民币的诞生和关内解放区货币的逐步统一
1、人民币产生的背景。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全国性胜利已经为期不远。随着中国革命转入战略进攻,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筹划组建“中央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的工作遂提上议事日程。194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在批复华北财经办事处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建立统一的银行有点过早,进行准备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银行名称,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1947年11月,华北财经办事处确定有南汉宸负责组织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经过一年的调研、协商、准备,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告成立(由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而成),并从即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人民币”。当时确定发行人民币的任务是统一各解放区的货币,同时作为新中国的本位币。人民币的发行方针是“适当稳定”。即要根据各地区生产和商品流通情况以及市场货币松紧的程度,有计划地慎重地将人民币投入市场。
2、关内解放区货币的逐步统一。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币发行以后,立即开展了关内解放区的货币统一工作。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和发行人民币的布告即指出:“于本年十二月一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下称新币),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币违本位货币。新币发行后,冀币(包括鲁西币)、边币(晋察冀)、北海币、西农币(下称旧币)逐渐收回。”为了在货币统一过程中不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受损失,人民政府采取了“固定比价,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负责到底”的方针,有计划按步骤地将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逐步收回。统一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固定比价,混合流通。1948年12月发行人民币时,华北人民政府根据各解放区的物价水平,规定了人民币与冀难币、晋察冀边币、北海币、陕甘宁商业流通券的合理比价,并停 止了上述各地区货币的发行,要求各地银行按照规定比价逐步收回上述货币。天津解放前后,华北人民政府再次公布人民币对各解放区货币的固定兑换比价(有的是重申,有的是新规定)。例如:对中州币是1:3;对冀南币、北海币、华中币是1:100;对长城银行券是1 200;对晋察冀边币、热河省银行券是1:1000;对西农币、陕甘宁商业流通券是1:2000;对冀热辽边币是1:5000。这些比价,与当时市场流通中形成的自然比价基本上是一致的。
采取固定比价、混合流通的过渡办法,可使各地区之间原来被割断的经济关系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既方便了群众兑换和流通,也不致引起市场震动。但是,这种办法又是灵活的。在平津战役期间,为了适应站着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曾规定暂准东北银行券、冀南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在平、津地区流通,其他解放区的货币则不准进城流通使用。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华北人民政府于1949年4月15日宣布:停止东北银行券和冀南币在平、津地区流通,并限期进行收兑。与此同时,华北人民政府与东北人民政府在山海关建立了联合办事处,挂牌兑换华北、东北两地的货币,实行通汇,以便利两个地区之间的往来。
(2)按规定比价全部收回各解放区行的货币。为了消除一些人担心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过了兑换期限会停兑作废的疑虑,,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南汉宸于1949年1月10日发表谈话保证:“人民政府不但对人民银行新币负责,而且对一切解放区银行过去发行的地方货币负责。将来我们收回地方货币的时候,一定按照现在所规定的比价收兑,兑到最后一张为止。”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对收兑各解放区货币的工作作了多次布置,并规定凡持有解放区货币者,在兑换期限以后仍可到人民银行按规定原比价兑换。以后,人民政府不但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所发行的货币负责收回,而且对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银行发行的货币、期票、公债也按合理的比价收回。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府通过银行业务、财政征收、贸易回笼等方式,陆续收回了关内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华北、西北、华东和中南大部分地区的货币已经统一为人民币,为新中国的货币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收兑和肃清国民党政权发行的货币
早在人民币发行之前,各解放区即与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开展过有效的货币斗争。在1947年夏秋转入战略反攻至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前这段时间,解放区的对敌货币斗争主要表现为排挤蒋币,即限期禁止蒋币流通,同时组织力量将蒋币推向国民党统治区换回物资。
1949年1月平、津解放以后,对蒋币则以兑换为主,排挤为辅。1949年1月1日天津解放后,市军管会立于16日颁布通告,规定自即日起,金元券可以流通10天,在此期间按人民币对金元券1:6的比价予以兑换。2月2日,北平军管会也发布通告,规定自即日起金元券可以流通20天,在此限期内,人民群众有拒用金元券及议定比价的自由。政府的收兑比价为1:10,但是劳动人民可以按1:3的优待比价每人兑换金元券500元。为了做好收兑工作,北平市人民银行在市内设立了247处兑换点,组织了5000多人做收兑工作,结果仅用18天即顺利完成了收兑工作,共收兑金元券8亿多元。在兑换期内,人民政府准备了大批粮食、食油、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天津、北平,使广大人民可以用兑换到的人民币购买生活必需品,不仅树立了人民币的信誉,也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在限期收兑金元券的同时,人民政府还采取了把金元券排挤出解放区的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规定,凡持有金元券10万元以下者,可向人民银行申请登记,开给金元券携带证,凭证可携带金元券到国统区;同时放宽对进入解放区物资的限制,以鼓励人民群众把金元券运到国统区换回物资。 随着金元券的迅速贬值,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也将兑换比价不断调低,收兑期限也越来越短,一般不超过10天。4月23日南京解放后,兑换比价为1:2500,期限为10天;5月27日上海解放时,鉴于国民党政府已土崩瓦解,人民政府遂采取了无限制无差别的收兑方针,规定人民币与金元券的比价为1:10000,并在市内设立了369个兑换点,仅用7天即完成收兑工作,共收兑金元券36万亿元,占国民党政府金元券发行总量的53%。
1949年7月,溃逃中的国民党政府又在广州、重庆发行“银元券”,企图最后一次利用纸币劫掠大陆人民的财富。对此,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宣告,今后在新解放区,银元券一律作废,不再收兑;并号召国统区人民团结一致,拒用银元券,从而加速了银元券的崩溃。但是,在华南和西南解放以后,为了减轻人民的损失,人民政府还是限期收兑了银元券。如重庆解放以后,军管会宣布按人民币100元兑换银元券1元的比价收兑,仅10天即收兑完毕。共收兑银元券1017万元,折合人民币101700万元。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后,解放战争改变了过去先解放乡村后占领城市的办法,而是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迅速推进,首先占领处于统治地位的城市。而此时的江南广大农村,由于对国民党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深恶痛绝,金元券、银元券等纸币基本被排斥,代之以银元、铜元甚至以物易物。因此,江南解放以后,对农村来说,只是人民币如何去占领的问题。
四、禁止金银计价流通和私相买卖
1、金银计价流通情况及原因。
建国以前,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其发行的法币、金元券等纸币在解放战争后期信誉一落千丈,金、银等硬通货重新回到流通领域,尤其是银元,由于过去曾广泛流通、民间贮藏较多,遂重新成为市场上计价流通的主要货币,其需要量也越来越大。由于银元自1948年以后逐渐成为主要流通手段,其价格也不断上涨,速度往往超过一般商品。以上海为例:1949年1—5月批发物价上涨78307倍,而银元则上涨了112971倍,黄金60682倍,美钞80553倍。就全国看,银元的价格是其本身价值的2至3倍,这在旧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战前一两黄金可换110枚银元,而1949年5月只换30至40枚银元了。
1949年各大城市解放后,由于解放战争正在进行,人民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人民币也不得不实行逐渐膨胀的办法,1949年4月底人民币发行总量为607亿元,7月底达到2800亿元,11月达到20000亿元,1950年2月底达到41000亿元,3月份则达到49100亿元,。虽然人民币的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但通货膨胀仍然不可避免,从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3月统一财经后物价即下降),全国13个大城市批发物价指数上涨91.11倍;天津1949年2月至1950年2月,面粉、小米、小麦、20支纱、白细布五种商品价格综合上涨103.7倍。由于人民币币值不稳,加上旧中国造成的人民不信任纸币的心理,人们仍然愿意使用和保存金银等硬通货。同时,国民党政府的长期恶性通货膨胀还造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投机势力,即当时所谓的“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囤不如金”,据估计,1948年仅上海一地参与金融投机活动的人数就达50余万(主要为买卖金银,即俗称“黄牛”和银元贩子),北平市的街头,也到处都是银元贩子。各大城市解放之初,众所周知,这些金融投机势力仍很活跃。因此,人民币的主要对手不是国民党发行的货币,而是金银美钞,尤其是银元。
2、禁止金银计价流通,严厉打击银元投机活动。
为了有效制止金融投机,使人民币尽快驱逐金银,占领市场,同时又不至引起人民币过量发行,人民政府采取了禁止金银流通和低价兑换的冻结政策。
为了制止金融投机,稳定物价,各地人民政府在颁布禁止金银计价流通私相买卖的法令后,即组织行政力量和人民群众严厉查缉金银投机活动。 1949年3月4日,北平市军管会查辑银元黑市,在3天内拘捕银元贩子380人。而人民币与银元的最大较量则发生在江南解放以后的华东地区。早在人民解放军渡江以前,以南京、上海、杭州为重心的华东地区已经成为银元的天下,金元券事实上成为银元的辅币。江南解放以后,金元券“不打自倒”,而盘踞市场已久的银元则成为人民币的主要敌人。
1949年6月初,江苏、浙江城市以上海为为中心,金融投机分子掀起银元涨风。上海的投机分子以证券大楼为大本营,利用电话网与全市各个据点进行联络,报喊行情,哄抬价格,从6月1日至10日的10天内将银元价格抬高了两倍,从而带动了物价的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打击银元使人民币占领市场阵地的指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过周密调查和部署,于6月10日颁布《华东区金银管理暂行办法》,同时立即行动,在投机分子集中活动的高峰时刻,一举查封了证券大楼,缉获现行投机分子1000余人,拘捕其中情节严重的200余人,对其他的投机据点也一并取缔。在此前后,人民政府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发动人民群众声讨银元投机,坚决拒用银元,取缔了街头巷尾的银元黑市交易。终于使人民币完全占领了市场。随后,南京、武汉、杭州等其他大城市也开展了打击银元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同年12月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了2000余人,对地下钱庄和炒卖金银、外币摊档(当地称其为“剃刀门楣”)集中的地段进行了大清查,查获地下钱庄170家、“剃刀门楣”498个,对1016个投机分子分别给予惩处或教育释放。
在解决取缔银元买卖和严禁金银计价流通的同时,各地人民政府还采取了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金银的办法。由于社会上金银较多,为了不致因兑换而大量增加市场上的人民币,加剧通货膨胀,人民政府实行了低价冻结政策(西南地区解放以后,由于该区银子较多而人民政府掌握的物资不够多,为避免冲击市场,索性暂时不予收兑金银),即人民银行的兑换牌价较大幅度低于黑市价格,从而使富人不愿将手中的金银去兑换人民币而愿意保存起来。但是这种低价也不是低到不合理的程度,同时也考虑到兑换者的利益,随着物价上涨,几次调高兑换牌价。到1949年底,上海收兑银元108万多枚,北京收兑22万多枚。1950年3月物价趋于稳定以后,国家适当提高了金银兑换比价,加上人民币币值稳定,国家收兑的金银数量大增。以广东省为例,1950年一年共收兑黄金745.5万两(其中下半年收兑的占71.1%),银元101.2万枚(其中下半年收兑的占73.7%),纯银5323.6万两(其中下半年收兑的占98.2%)。
3、促使人民币下乡,占领农村市场。
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剧烈通货膨胀政策,纸币迅速贬值,农村的抵制办法就是拒用纸币,在市场交换中使用银元等硬通货或者实行以物易物,粮食和布匹在许多地区成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以前,解放战争是先解放乡村并包围城市,然后再解放城市。因此,在金融和贸易方面,人民币就先在乡村生了根,城市一解放,人民币占领市场、恢复城乡交流,都是比较容易的。渡江以后,情况则不同了,由于我们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而城乡均是银元市场,乡村非但不能帮助城市推行人民币,而且本身人民币的推行也十分困难。即使在北方的老解放区,由于人民币也在贬值,乡村中的实物交换所占比重也较大。如果说在城市解放后,人民政府是用行政手段快速有效地禁止了金银流通,使人民币迅速占领了市场;那么对于幅员广大的新区农村来说,以经济手段为主使人民币占领并扩大市场则是最佳选择,因为行政命令为主不仅实施成本过高,而且会导致实物交换比重的增加。经济手段的有效实施是以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为前提条件的,因此,人民政府采取的促使人民币下乡措施和人民币真正深入广大农村、占领农村市场,则是在1950年3月统一财经之后。政府促使人民币下乡的经济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税收,即政府在乡村征收的各种税费,除公粮外,一律征收人民币,以促使人民币的流通;二是通过农贷和押汇(埠际押汇和进出口押汇),使人民币深入农村;三是通过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即鼓励工业品下乡和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使人民币取代银元和实物交换,占领农村市场。经过1950至1951年的上述财政、金融、贸易三大经济手段的促进,银元基本退出市场,以物易物的比重也大为缩小,人民币终于深入到农村。据个别调查,1950年3月统一财经以前,人民币尚未占领新解放区农村,老解放区农村的流通量也很有限;而到1952年底据人民银行总行估算,农民持有的人民币已达11万亿元,占当时人民币流通总量的40.4%。4、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耐心等待、稳步前进的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充分照顾到少数民族的利益和习惯。
1950年,西北、西南都曾决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应照顾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形成的心理和习惯,暂准行使银元,待条件具备后再逐步用人民币收兑。例如同年8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制定的“管理银元办法”(经中财委批准)即规定:
(1)甘肃大部、宁夏、青海部分地区仍应继续坚决贯彻禁绝银元流通的既定政策,仅甘肃拉卜楞区、宁夏阿拉善区、青海西南部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暂准银元与人民币同时流通,然后再逐渐以经济为主辅助人民币市场的扩大,俟条件成熟时(可能需要数年)再行禁止银元。(2)在暂准银元流通的地区,为了加强政府对银元的统一掌握与管理,可考虑有人民银行领导成立(吸收当地有威望人士参加)“货币交易所”按照当地银元与人民币的市价进行集中的自由交易,以解决持有人民币或银元者相互需要之困难。如该地区银元缺乏,只准人民银行有计划以汇兑方式向该区调剂,其他公私单位都不准自由携往。(3)暂准银元自由流通地区的国营贸易公司及其他国营企业(邮政、交通等)和税务机关一律禁止收受银元,以支持人民币流通范围的稳步扩大;但是国营贸易公司收购土产时,视具体情况,可用银元。(4)为了推行人民币下乡、组织经济力量、削弱银元流通的市场基础,国营贸易公司和人民银行必须尽力扩大业务。(5)在银元暂准流通区与禁止区的交界地带,应加强银元的缉私工作。
1953年初,西南暂准银元流通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包括西藏)银元价格下跌、币直不稳,人民币流通范围开始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政府可以选择的办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沿用所采取的办法,继续压迫银元价格下降,然后一次收兑或只收进不放出,肃清银也流通;二是在目前基础上,通过稳定人民币与银元的比价来稳定货币市场,以开展物资交流,从而使少数民族逐渐转变喜爱硬币心理,建立人民币威信,在将来条件完全成熟、少数民族完全同意的情况下,才水到渠成地统一货币。1953年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建议中央采取后一种办法,3月7日中央批复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报告,提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贸易政策应采取稳步前进而对少数民族(包括本地商人及上层分子)有利的方针。切忌躁进,尤不可将内地办法搬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并要求其他混合使用银元和人民币的少数民族地区,亦照此报告合理调整人民币与银元的比价。
五、严禁外币在市场上流通,加强外汇管理
如前所述,旧中国货币混乱、外国货币广泛流通,特别是解放战争后期,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货币信用崩溃,美钞、港币等外币更是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计价手段之一。美钞主要流通于北平、天津、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尤以上海为最多;港币则主要流通于华南地区,广东、福建等地,几乎是港币的天下。 针对上述情况,各地解放后,人民政府立即加强了外汇管理,制定了外汇管理办法,禁止一切外国货币在中国市场上流通。同时还规定: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侨民,凡持有外国货币者,必须在限期内,按规定牌价到中国人民银行或其指定机构兑成人民币,或者作为外币存款换取外汇存单;因公务或旅行进入中国国境者所持有的外币和票据,必须在中国人民银行设在边境的兑换机构兑成人民币或作为外币存款;一切外汇业务,包括国际贸易结算、国际汇兑、外汇买卖,都必须由中国银行办理或在其监督下由指定的银行经营。 收兑外币的工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初平、津解放到建国前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收兑华北、华东、中南等大中城市中的外币,以美钞为主;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到1950年底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收兑广泛流通于华南城乡和西南边疆地区的外币。
在第一阶段,人民政府一方面严厉取缔外币黑市买卖,另一方面则采取折实存款的办法,吸收外币存款,由于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双管齐下,效果较好。到1949年底,天津兑入103万美元、97万港元、其他外币折合120万美元;上海则兑入758万美元、149万港元,吸收各种外汇、外币存款共计1242万美元、572港元、65万英镑。
在第二阶段,以驱逐和收兑港币为主的禁止外币流通工作更为艰巨。在1949年10月广州解放至1950年2月,为了把港币迅速逐出市场,人民政府对港币采取了坚决肃清、排挤为主、兑换为辅的方针(因港币数量巨大,如大量收兑将会引起物价暴涨),将港币打入黑市,以促使其回流香港和海外。 1949年11月18日,广州市军管会宣布:人民币为合法货币,凡完粮纳税以及一切公私款项收付、物价计算、账务票据契约,均须以人民币为计算及清偿本位,严禁外币流通使用,但是由于港币流通普遍、深入农村,兑换尚需时日,暂准按人民银行的牌价使用。同时,人民政府还开展了拒用外币的宣传教育运动。为了打击港币黑市,稳定金融局面,人民政府于12月4日对地下钱庄、剃刀门楣进行了大扫荡,查获地下钱庄170家、剃刀门楣498档沉重打击了港币黑市,把港币与人民币的黑市比价由12月4日的1:3333元压低到12月10日的1:1540元(同期人民银行牌价为1:1500元)。斗争的结果,确定了人民币为市场流通中的唯一合法货币;铲除了港币黑市的据点——地下钱庄、剃刀门楣;并对人民群众进行了拒用外币的宣传教育。 1950年2月以后,由于人民币流通范围扩大,同时交通的恢复也使政府掌握了较多的物资,基本具备了禁止港币流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1950年2月3日,广州市军管会宣布:禁止港币流通使用。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将兑换牌价提高,以利收兑;并颁布优待外币存款办法,准许外币存款移作自备外汇或按优待侨汇的牌价支取人民币。随后,广东也先后宣布禁止港币流通。1950年3月统一财经以后,由于实行“三平”政策,物价币值都趋于稳定,港币黑市比价已为人民银行的牌价所控制,人民币已经完全占领了城市市场。这个时期货币统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大量收兑港币、组织人民币下乡。以广州市为例,3月中旬以后每日的港币收兑量比3月中旬以前每日最高量增加了100倍。仅1950年一年,广东省就收兑港币9211.3万元、美钞71.65万元。据估计,到1950年9月底,停留在华南民间的港币已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人民币已经完全占领了城乡流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