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对当前的货币政策怎么看
⑴ 结合当前的形势谈谈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
与发达国家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的是,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发达国家的单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更关注利率工具,用政策利率稳定物价并允许汇率自由浮动。但是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就得统筹考虑物价、就业、增长及国际收支等目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多重目标制与当前中国转轨经济有关,同时由于长期面临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国内流动性投放过多,使得中国央行不得不关注国际收支等问题。因此,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目前中国央行可采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及数量型工具。
首先,中国的基准利率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基准利率是商业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而美联储是货币市场隔夜拆借利率。前者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直接定价,后者则是金融市场间接利率,需要相关的传导机制影响金融市场各行为主体的信用风险定价。中国银行利率是管制下的利率,而美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是市场化的利率。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容易受到扭曲,而且当商业银行都在突破央行的利率管制而产生严重的金融脱媒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效用更是容易弱化。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央行的降息所产生作用不大的原因所在。
其次,由于中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全面开放,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确立,人民币汇率不可自由浮动。因此,中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都受到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的困扰。1994年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出现。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上述情况更是极端化。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资本流入和外汇占款较快速增长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政策工具既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模式变化及产生结构调整,也影响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市场的流向及规模,影响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的主动性。所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汇率工具同样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考量。
综上,当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得在现实的基点上及既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逐渐地挤出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得去杠杆而不是加杠杆,从而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就得促进当前中国经济由旧的增长模式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型及保证经济增长,而不是重新启动又一轮的信用过度扩张或推出所谓的中国版QE,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以往的增长快车道。因此,在当前经济内外失衡的大背景下,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应是今年或当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