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做到货币统一
① 为什么秦始皇要将货币分为上币和下币
秦始皇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
《史记*平淮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铁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银锡之属为器饰,不为币。中国古代货币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了统一。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战国时期,七雄割据,关卡林立,币制十分复杂、币种达到了一百多种。币币之间的转换十分烦琐。给各国间的贸易交往带来了不便,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一币制既有利于加强中央财权,便于国家赋税的征收,也可以从财权、财力上防止六国残余势力,利用其原来的货币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防止地方分离。同时,货币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2、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捍卫王权,巩固国家统一。追求大一统是历代君王的梦想。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王权就是要在天地人中贯而通之,追求政治、经济乃至思想、行为、社会生活的统一圆融。那如何在货币的载体货币载体凸显“王权”和“统一”思想。秦在统一货币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其一改过去刀形、铲形、贝形等货币形态,统一为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造型代表天地乾坤,体现了秦始皇自己标榜的“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e的皇权思想。管子指出,货币是“先王以守财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的工具,“故与夺贫富,皆在君上,是以人戴君如日月,亲君若父母,用此道也”,“权制之术,实在乎钱”。秦始皇已经意识到货币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更是皇权和统一思想的载体,所以他要统一货币。、
② 关于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统一文字资料
一、统一货币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二、统一度量
秦统一后,衡制仍因袭前代。但各国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计量单位很不一致,秦始皇在全面的改革中,对度量衡加以了统一。
秦灭六国后,明令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积、重量都有了统一的标准。统一后,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以十为进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为单位,也是十进制;衡制方面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进位是二十四铢为一两,一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由于度量衡在使用中受到磨损,产生偏差,为此秦明令规定,每年都要对度量衡进行检验,校正。
三、统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全国统一。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改定字体,废除各国文字。李斯等人根据籀(zhou)文改定秦篆。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秦篆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书,作为推广秦篆的课本。
这样,既适应了学童学习的需要,也作为小篆字体的范本,向全国推广。这是一次大刀阔斧的文字改革。李斯等人编写时,先参照当时各地(秦地和原六国各地)流行的简体字,把大篆简化而为小篆(秦篆),将其作为文字的典范。
秦始皇身体力行推行小篆。他巡游各地制作的刻石都尽力注意统一书体的标准化。李斯作为著名的篆书家,各地所刻之石,相传都是他的手笔,留到今天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秦始皇宣布秦小篆为统一书体,秦始皇统—以前的文字字体称大篆,统一后使用的文字与六国文字不同,称为小篆,或称秦篆。小篆是从大篆演化而来的,形体比大篆更加整齐和定形化。
(2)古代怎么做到货币统一扩展阅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延用着。
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组织30多万人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5000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的坟墓。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陵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8000个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马和战车栩栩如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③ 秦始皇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是如何实行的
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1、统一货币的形式:战国末期在原来刀、布、流通的区域内都出现了一种较为统一的圆钱,秦始皇在此基础上,废除了原来六国的刀、布、贝等货币体系,以“秦半两”圆钱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史记*平淮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铁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银锡之属为器饰,不为币。中国古代货币橘野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了圆族喊统一。2、建立了属于国家专署机构:为了进一步掌握了铸币权,建立了国家铸造货币的体系和专署国家机构。从而使经济真正的把握在国家的手中。中国古代货币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穗咐了统一。从而使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也随之提高。
战国时期,各国度制不一样,使用的长度尺码有大有小;量制不同,量具大小不一,所用单位也有别,如齐国用的是“钟”、“釜”、“区(ou)”、“豆”,而秦国用的是“斛”、“斗”、“升”、“合”;衡制也有异,衡具的称重标准不一致。这样必给税收和民间商贸带来不便。统一后,秦始皇发布诏令,命丞相隗状和王绾主持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并改进或新制器具,由官府负责监制,全国颁布实施。
④ 古代金属货币的重量能够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秦国铸造钱币是有技术上的原因的。当时铸造货币使用的是土范,一枚钱只能铸一次,重量自然不能够绝对准确。尽管如此,但是秦代关于“半两”规定,无疑为货币重量的统一提供了重要条件。后世沿用对重量的统一要求,使古代金属货币重量终于走向统一。
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的是哪种货币
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秦半两)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
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5)古代怎么做到货币统一扩展阅读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