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币供应量如何计算
A. 货币供应量M1M2的增速怎么计算的
货币供应量M1M2的增速计算:
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M1同比增速: 设去年为x1,今年同期为x2,
增速=(x2-x1)/x1 ×100%。
环比增速: 设上月为y1,本月为y2,
增速=(y2-y1)/y1 ×100%。
M2计算同M1.
B. 货币供给量是如何计算的
货币供应量 =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货币供应量Ml与M2,Ml是狭义货币,M2是广义货币。货币供应盆一般与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有关,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但这一因素对股票市场趋势的影响比较复杂,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股票市场的作用。
(2)货币币供应量如何计算扩展阅读:
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过多增加货币供应造成的。货币供应盆与股系价格一般呈正比关系,货币供应t增大使股票价格上升。反之货币供应最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降,特殊情况下又有相反的趋势。
Ml增长率大于M2,表示货币供给在由流动性较低转向流动性较高。货币供应量意味着投资者在自由运用进行投资金充裕而趋于上涨。当MI的增长率低于M2H寸,表示货币供给从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转向流动性较低的资产,投资者倾向于定期存款。投资标的将可能因为流动性趋紧而下跌。
C. 简述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原则,一般口径及其意义.
货币供应链统计层次的划分,依据和和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是依据它们的主要职能和流动性差异从而给出不同层次的经验统计上的货币定义。
通常划分为 M0=流通中现金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 M4=M3+L L为流动性资产。
货币乘数也称为基础货币扩张倍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数量表现,其计算公式为
K=Ms/B
货币乘数分广义和狭义的
广义货币乘数(K2)=M2/B
狭义货币乘数(K1)=M1/B
D. 中央银行每年的货币供应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待流通的商品数)/货币流通速度
E. 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什么意思货币供应量是怎么算的
货币供应量(M1)、狭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其中,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为准货币。
F. 如何计算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6)货币币供应量如何计算扩展阅读:
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
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变得模糊,许多国家选择利率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是可测性强,二是可控性强,三是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高。
自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的总体关联度在增强,中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应以其他金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
其理由,一是认为基础货币投放难以控制和货币乘数不稳定,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较差并且下降。
二是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货币量与物价和产出的相关性被削弱,因而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其实,货币乘数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由于基础货币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即在预测货币乘数的基础上调控基础货币,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就可控性而言,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是有效的。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供应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
G. 根据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 )。
B
本题考查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公式。货币供应量(Ms)=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m)。
H. 如何衡量货币供应和需求
你的问题可是一个大问题。尝试回答如下:
1. 衡量货币供应量可以查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中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例如2010年末的货币供应量(M2)是72万亿人民币: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0s07.htm
2. 但是货币需求,也就是中国经济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则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目前有一种说法就是根据GDP与M2的比例,也就是说央行发行的货币总量取得了多少国内生产总值。这部分地说明中国货币利用率的水平。以这个比率同其他国家(例如美国)相比,我国的货币发行量似乎是比较多的。
3. 还有一种算法,就是以商品流通的总量除以货币周转的速度。例如所有商品成交总量为40万亿人民币,人民币一年周转4次,也就是说实际需要10万亿人民币的货币。
4. 但是,长期投资的周转速度可能很慢,例如我国的高铁,投入了若干万亿,要等若干年后才能收回。投资(或储蓄)与消费的比率对货币供应量影响很大。
5. 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通胀率。也就是说如果通胀率高,即说明货币发行量过大。于是才有在通胀情况下,央行采取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种解释虽然是符合许多经济学理论的,但通胀的具体原因不同,也许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历史上曾经有一位高人,提出通胀时由于商品价格高,需要的货币数量实际上是增加的,所以应该或者采取行政或财政手段降低物价,或者提高货币发行量。但这种做法现在没有人再注意了,毕竟主流经济学都强调货币发行量对通胀的决定性影响,而货币政策也是主要的抑制通胀的方法。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I.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量计算方法
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高能货币,亦称“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货币基础”、“强力货币”、“强势货币”、“始初货币”,它是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紧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基础货币有四个属性:①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②负债性,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③ 扩张性,能被中央银行吸收作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创造的功能;④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通过乘数效应,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贷,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编辑本段基本特征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编辑本段运算公式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编辑本段计量过程如前所述,基础货币是由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琢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如果把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也视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则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现金就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大众的负债。因此,通过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导出基础货币方程式。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由上表可导出基础货币一般方程式可得: A1 + A2 + A3 + A4 - L1 - L2 - L3 - L4 = B 或者是:(中央银行资产)-(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政府债权资产净额+对外金融资产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他资产净额 B = (A1 - L1) + (A3 - L1) + A2 + (A4 - L3 - L4) 根据复式记帐原理,任何时候资产负债双方都是相等的。一般说来,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增加,基础货币量必然增加;相反,基础货币量减少,反映出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减少。如果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项目增加,有的项目减少,则基础货币是否增加或减少,要视各项资产负债变动相互抵销的净结果而定。 计算基础货币量的多少,通常所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二者加总求出;二是根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用基础货币方程式进行计算。编辑本段影响因素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