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集团市值多少
Ⅰ 全球10大IT业巨头有哪些
1、销售额最大的IT企业、最大的PC和打印厂商惠普。
2、最大的IT服务企业、最大的企业级IT企业、最大的中间件厂商IBM
3、最大的软件企业、市值最高的IT企业微软
4、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增速最快的大企业Google
5、最大的网络企业思科
6、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
7、最大的半导体厂商英特尔
8、最大的数据库厂商甲骨文
9、最大管理软件厂商SAP
10、近几年表现非常抢眼的苹果公司
Ⅱ 东软集团原始股7000股,每股3元十二年后能值多少钱
除非能上市或者公司回购,或者能在社会上找到下家接手,否则一文不值。如果上市,那可能五到十倍,如果公司回购,估计就是保本加点利息。
Ⅲ 东软集团原始股7000十二年后值多少钱
不会太值钱。96年上市12.28, 现价13.89. 20年不买不卖也就每股收益1元左右
Ⅳ 东软集团股票代码多少
600718,你是新手吗找个代码都不知道?
Ⅳ 东软集团董事长是谁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 ,1955年8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8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1986年赴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计算机系统国家实验室留学,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33岁时被破格提拔为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并购,全球并购,不同行业并购,这是东软在今年干的最多的事情。刘积仁,东软的董事长,这个喜欢下属称呼自己为“刘老师”的大学教授,其儒雅的气质为人所津津乐道,却在今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扮演的是中国软件行业全球化进程当中“凶猛”的并购者。也许正因为此,刘积仁入围了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奖——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潜伏从3万元做成市值200亿12月16日,北京,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年度人物录制现场。刘积仁前一天刚从国外飞回来,在美国的三天时间里签订了三份并购协议,略显憔悴。在主持人对前四位企业家轮番访谈的近一个小时时间里,压轴的刘积仁一直站着候场。作为国内最大的IT解决方案和离岸软件服务外包提供商,东软在软件外包行业的头把交椅上已经做了很多年,去年实现整体上市后更是成为中国第一家整体上市的专业化软件企业,截至今年,全国共有2亿人在使用东软的社保结算系统,1.2亿人在使用东软的电信计费系统,用刘积仁的话来说就是,“你在北京打一下手机有30%的可能用到了我们的软件,缴纳社保则有50%的可能”。刘积仁是在1991年在一片“教授应不应该下海”的争议声中创办东软。“当时我们租用了东北大学工学院一间半教室作为研究室,全部家当只有3台电脑3个人和3万块钱。”刘积仁在回忆东软创业初期的时候反复提及那时自己并不想把东软当做一家企业来做,“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头衔都是研究所的所长,也不想把东软叫做公司”,教授出身的刘积仁“本能”地抗拒着“经理”、“利润”这些企业化的用词。所以,从当初的3万元到2008年市值200亿元的上市公司,18年间万倍的增长,而这期间东软和刘积仁却有意无意地保持了低调。对于东软经常被媒体拿来跟微软做比较,刘积仁认为两家公司是行驶在两条轨道上的火车,“而且在我退休之前也没有这个信心去赶上微软”。转型由做软件转向“软硬兼施”东软与微软虽有类似,但确实不同,尤其是在2004年之后。在那之前,东软专注“写软件”,与微软的差别只是把软件写给谁用。2004年,东软与飞利浦对半出资设立医疗器械公司,开始“造硬件”。刘积仁也一度被外界归为“机会主义者”。刘积仁倒也乐得承认,“企业家要是眼前的好机会都不去抓住,那怎么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技术和创新以及对质量的苛求始终是我们的一套主线,无论是软件产品还是硬件产品。”刘积仁举了个例子,当时东软生产出第一台国产CT机的时候,一家跨国医械公司的销售经理告诫山东一家医院的黄姓院长,“不要做民族品牌的受害者”。不过刘积仁拍着胸脯的保证让黄院长决定一试,结果没有“受害者”,只有“受益者”。就在医械仪器打开国内医疗市场的同时,东软的软件也迅速跟进,“我们的软件让你以后在家里就可以通过一整套系统管理你自己的健康”。在8月底沈阳东软总部的一次技术大会上,刘积仁站在一块大屏幕前向台下的专家、员工和记者叙述东软今后“软硬兼施”的未来,40分钟的演讲完全脱稿,只是描绘一幅炫目的技术蓝图,恍惚间让人想起比尔·盖茨或是乔布斯。并购中国制造有优势与这些世界IT巨头相同的是,刘积仁也在带领着自己的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东软的全球化第一步就是并购。当被问到这一年之中哪一天最值得纪念时,刘积仁脱口而出,2009年10月8日,“我们在这一天一口气收购了芬兰的三家手机软件设计公司”。在刘积仁看来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并购,而是预示着东软全球化整合拉开序幕。“经济危机为我们的海外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今年是企业全球化的关键窗口期”,刘积仁对东软的全球化进程显得信心十足,“与印度等其它国家的软件公司比起来,我们的软件企业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就是中国制造,东软就是要把软件和制造业相结合,就像我们在医疗业务这块做的这样。”也因此,12月16日在经济年度人物录制过程的结尾,当被要求写下心目中三位中国近十年来的商业领袖时,刘积仁写下了海尔的张瑞敏,“是他树起了中国制造的好名声”,另外两位刘积仁写的是柳传志和马云,联想和阿里巴巴都堪称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典范,这也表明刘积仁内心对东软全球化的急迫与愿景。“在东软沈阳园区当中有个湖,看上去正好是个中国地图的形状”,刘积仁跟记者开玩笑,“当初要是有点远见,就应该改成世界地图的形状。”
Ⅵ 十大IT公司排名
在过去十年里,《信息周刊》的编辑们采访了无数企业的高管,也无数次问过这个问题:你认为谁是IT行业中最重要的企业?要进入这一“最重要”榜单,至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规模足够大;在IT“大厦”中起到支柱作用;其作用不能轻易以其它企业代替。 按照这些标准严格考量,经过反复权衡,我们列出了10大对企业用户来说最为重要的IT企业。需要主要,尽管这些企业目前在各自领域都具有统治地 位,它们仍可能被后起之秀取而代之,想想当年盛极一时的DEC和Unisys吧。 1.IBM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蓝色巨人”IBM就是IT业的代名词。直到现在,IBM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仍然涵盖行业的各个方面,外包、整合、资讯、软件、系统、安全,几乎可以一站式满足企业用户的一切需求。在其“构建智慧星球”(Smarter Planet)理念指导下,IBM公司技术在医疗保健、能源开发、犯罪预防、零售批发、交通运输、政府管理等各个部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SAP 众多企业依赖SAP公司出品的软件进行财务、供应链、生产、薪资等管理和运作。但是正如我的同事Bob Evans在对SAP监事会主席哈索·普拉特纳(Hasso Plattner)的公开信中指出的那样,如果SAP还想保持其地位的话,它必须开始“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而非公司所能生产的”。通过本月初的管理层换 血,普拉特纳承诺将整治公司的官僚气息,重振技术创新美誉。 3.微软 许多人觉得这一排名太低了,另外的一些人则觉得高估了微软的重要性。目前为止,虽然有许多竞争对手声称可以取代Windows、Office、 Exchange和IE,但大多还只是说说而已。就像我的同事Art Wittmann所说,一旦微软做出正确决策,它可以为整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比如其推出的SharePoint软件,目前已成为“公司版本的Facebook”, 对公司内部的交流、合作、管控起着核心作用;其“软件加服务”的新战略也得到了既快又好的贯彻。Art讲得很好,要了解微软的重要地位,只要问问自己这个 问题:“如果没有微软会怎么样?” 4.甲骨文(Oracle) 甲骨文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而且这一地位看来“牢不可破”。同时,通过其新近完成的对Sun公司的并购,Oracle从单一的纯软 件公司走向既有硬件(全球高端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也有软件的一站式供货商,其发展方向将类似于IBM。 5.思科 上榜企业中没有哪家在本行业拥有像思科这样的统治地位,其大多数竞争对手只敢梦想争夺网络设备领域的第二把交椅。之所以思科的排行不能再靠前一 些,是因为用其他几家厂商的设备拼凑一番,还是可以勉强凑合。除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市场一家独大外,思科现在大力发展“统一网络架构数据中心 (single-fabric data center)”,将虚拟化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都统一于一个思科架构。这必将强化思科的重要性。 6.惠普 惠普是世界上最大的IT公司,但仅能排名第6,原因是在大众的心目中,惠普仍然只是一个PC和打印机的生产销售商,似乎很难听到一些关乎战略的 东西。但是,惠普是少数真正从事企业级硬件生产的公司,并且惠普也开始作出改变了。上星期惠普宣布与壳牌公司达成协议,将为这个《财富》500强第一位的 企业提供定位石油和天然气储藏点的无线感应系统。如果惠普能继续得到这样的长期合同,将来的名次肯定会更高。 7. Teradata Teradata是本次排行中规模最小的,其年收入仅为17.1亿美元。作为全球企业级数据仓库解决方案领导厂商,Teradata致力于协助 客户制定更明智、更有效的决策,赋予企业不断增长的原动力。沃尔玛、可口可乐、eBay以及 Overstock.com等大型企业都将自己的成功部分归功于Teradata向他们提供的竞争情报。 8. Vmware Vmware是全球第一的虚拟机软件公司,其掌控了该领域世界市场份额的75%到80%,有专家预测微软将像对付Novell 和Netscape一样对付Vmware。但无论如何Vmware现在仍是这个领域的领导者,并且其客户也非常的忠心。 9. EMC 就像网络设备领域的思科,EMC在信息储存领域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但是像思科一样,其“商店”的地位不足以完全击垮其竞争对手。多年前WMC 开始收购大型的软件公司(其中包括Vmware),但是信息储存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占了其年收入的76%左右。 10. 各大外包服务商(Outsourcer) 如果企业需要外包某些业务,埃森哲、CSC、Wipro等公司将是他们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Ⅶ 东软集团
东软实训中心的培训缴费6500,4个月
Ⅷ 东软集团600718上市前买了200手,一直没有动,到现在2013年5月大概是多少钱非常感谢
上市前是按照净资产的价值核的价格,但是公司都是有一个收益预期的,所以,你1元一股买的,当然是有多少要多少,一定赚钱,按照今天的股票市值,PE在52左右,股价在8.7左右,你的股票如果买的话,大约能卖17万左右(指的是刨掉手续费,过户费,印花税以后的市值)
Ⅸ 东软集团老总刘积仁的简介!
以前是东北大学的一个教授 计算机的博士 后来带领学生创业
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也是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的创办者。作为东软集团董事长
1955年8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8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1986年赴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计算机系统国家实验室留学。他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33岁时被破格提拔为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如今身兼多职:全国政协委员,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沈阳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东北大学副校长,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
1988年,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刘积仁刚从国外回来满怀雄心加入研究室,但现实令人绝望:一间半的研究室房间,三台破电脑,经费是一穷二白。当时刘积仁还拉不下脸来做企业,所以刘积仁的第一个目标不是做商业,而是试图做一个技术转移中心,口号是“架设学校研究与社会应用的桥梁”。结果在一段时间之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企业活得好的都没有几个,自己都没有钱,谁还能给刘积仁钱花。而且都拼命做短线,所以后来就迫使刘积仁自己试图成立这样一家有长远理想的公司,把刘积仁自己的技术转移给这家公司,然后自己慢慢做起来。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钱,做了一段时间刘积仁很沮丧。尽管刘积仁是留美博士,33岁从讲师直接提升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但刘积仁还是没有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天,学校通知刘积仁开会,说是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到中国考
人物近照(12张)察,希望找到一个研究团体承接汽车内部的软件系统,与东北大学在机电一体化方面进行合作。刘积仁作为其中一个代表像其他人一样做了发言。刘积仁谈了对这个研究计划的一些看法,当时让日本人为之一振,他们认为刘积仁的发言是前所未闻的。会谈之后,日本人就说想和刘积仁合作,想让刘积仁去日本讲讲这个题目。刘积仁很尴尬地告诉他没有钱,连机票钱都没有。于是,他们全程买单,请刘积仁到日本讲这个课题。这次日本之行促成了东北大学与阿尔派的合作。这是刘积仁们东软迈出的第一步。当看到阿尔派有合作意向时,谈到开发经费,刘积仁咬着牙开了一个天价──30万美元。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倒让刘积仁有些措手不及。其实那时刘积仁们公司设备不行,人也没有几个,能表现的就是刘积仁们的科研能力;其次是创业的饥饿感与激情,一群教授被人骂做不正经,还没日没夜地干。刘积仁坚持要诚实。刘积仁跟日本人合作的时候,没有钱就是没有钱,哪里不行就是不行。阿尔派的人质疑刘积仁们,说刘积仁们不会经营,刘积仁很坦白地说,刘积仁们是大学教授,确实不行。刘积仁不喜欢过分地夸张。
出席活动会议(20张)学者和搞企业的人本质上是没有大的不同的。比如说成就感,你要当教授就要想你怎么最快地当上教授;如果对照企业来说,就是你经营成长的速度和营业额。其实刘积仁开始并不是很情愿做企业,心理上还是很排斥的。这种心理体现在最初成立的实体叫东大阿尔派软件研究所,而不称其为公司。但在注册时,不是公司就不能注册,这时刘积仁才很不情愿地在研究所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加上“有限公司”。但真正用的时候却很少把那个括号加上去。 而刘积仁一直是做学术,做研究的,现在为赚钱而开公司,坦白讲自责的心理很重。而且创业之初,刘积仁除了研发之外几乎什么都不懂。比如不懂财务,会计说“这台设备今年值一万,明年只能当五千算”的折旧道理,刘积仁总是不明白。为了搞明白那五千元到底哪儿去了,刘积仁翻了很多本财务书籍。刘积仁当时的想法是不仅要活下去,而且要吃饱。当时没有人相信东北大学、沈阳人可以搞软件。为了建立形象,刘积仁不得不在北京、上海建立办事处。别人问刘积仁们是哪里的公司,刘积仁吞吞吐吐地说刘积仁们是北京或上海来的。 员工大多数都刚刚大学毕业,训练时间很短。刘积仁对这些年轻人没有什么要求,唯一的要求是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浪费。刘积仁给每个人发几千元,让他们住三星级以下的宾馆,买辆自行车从早到晚拜访客户。并将客户的名单制成表单,哪些是拜访过的、哪些是有潜力的需要公关,都一一标注。这个经验很快在这些年轻人中自发复制并形成标准。 东软集团现在的市值大概在150亿左右,高的时候可能是200多亿,东北大学在其中至少拥有30亿的资产。大学投资一个企业能够拿到这么多资产是相当罕见的一件事情。当现在有几十亿的财富贡献给东北大学的时候,当初指责刘积仁的声音一点都没有了。几年前,学校让长期“不务正业”的刘积仁回去述职的时候,热讽冷嘲都不见了,他意外地获得中层以上干部几十次经久不息的掌声。
编辑本段投身教育
当人们都开始做外包的时候,刘积仁决定重返校园,投身教育领域。2000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立,2001年东软又在广东南海、两年后在四川成都分别成立了软件学院,完成了全国的布局。到2004年,这3所学院已经拥有2万名学生,除了满足东软自身的需要之外,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软件人才。 刘积仁参加“解决方案的融合之道”会议
表面上看,教育虽然被单列为东软的一大业务部门,但是短期内并不能给东软带来多少利润。而且,东软在教育上的投入力度非常之大:以大连信息学院为例,校园建筑面积多达35万平方米,30多个专职的外教,所有的楼都装有空调,90%的教室都有投影,校园内遍布的3万多个无线热点,所有这些条件即使与重点大学相比也毫不逊色。公司内部很多人对刘积仁的决定感到不解,甚至说他陷入了“校园情结”当中。 实际上早在1995年以前,刘积仁陪国家领导人到印度和爱尔兰考察了一圈之后,就已经对中国软件人才的缺乏有了很深的印象。当时为了保证人才的充足供应,东软就曾经采取与东北大学合作定制毕业生的方式。因此,他觉得教育是打通整个中国软件产业链的关键所在,如今软件外包行业出现的“人才荒”也证实了他当初的判断。在这里,艺术又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单个颜色好看或者不好看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整体的最终效果。而办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别人办教育就是为了教书育人,而刘积仁办教育的思路则有所不同——办教育本身虽然赚钱有限,但是如果和东软的业务核心软件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东软的品牌,还能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刘积仁认为把学校看成是客户,是跟客户之间搭建的一个更好的桥梁。通过这种途径,刘积仁把教育作为东软搭建的一个平台,成为公司整个业务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此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与东软合作也都是看重了东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大能力。在他看来,搞教育是自己的理想,但现在也绝对是个商业意义上的重大的机会。数字医疗和教育这两块看似与软件不相关的东西,已经成为东软的两大新业务和未来的重要竞争力。2004年6月,东软就要迎来自己的15岁生日,这家曾经被人们说成不知道“我是谁”的公司,却极有可能成为第一家员工超万人的国内软件企业。他觉得今天的东软依旧不能做微软,但是至少可以向IBM学习,做一个SolutionProvider(解决方案提供商)。 2005年,由于与东软的解决方案定位冲突,刘积仁将6年前收购的财务软件公司金算盘出售。在刘积仁看来,做什么不做什么,抓什么机会放弃什么诱惑,在执著和投机之间,关键还是看自己的整体感。
的确,过去18年,刘积仁领导下的东软走的是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在软件还卖不出价钱的年代,即提出了将软件与产品工程相结合的概念,将东软的软件植入全球各大品牌的汽车音响、手机乃至医院的CT机中;很早就打入了日本市场,实现了中国软件企业的跨国经营;很早预见到中国软件业的人才瓶颈,率先在大连、成都和北海开办东软信息工程学院培养软件人才......刘积仁的这些行动,在当时都让人看不懂,也无法理解,但是在几年后却让人恍然大悟。
出席活动(8张)作为刘积仁的好朋友,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见证了东软的成长过程,他每次来中国,或者刘积仁去日本,两人都会做深入的交流。大前研一对刘积仁提出的“超越技术”的理念颇为欣赏:“正如刘积仁所说,超越技术,就是营造一个能达到共赢的‘生态系统’,这是我从事管理咨询35年来在任何一本商业书籍中都不曾见到过的创新理念。”据说每次刘积仁出去见客户的时候,他都会很直接地说:“你看,我能给你带来这些价值,你能给我带来哪些价值?” 在经济危机肆虐、企业抱团过冬的2009年,刘积仁却做了几件大事:东软成立了欧洲公司,加大了在美国的拓展力度。在尝试收购国内软件外包领域排名第二的大连华信未果之后,东软果断地收购了芬兰Sesca公司旗下的3家手机软件公司100%的股份,预计最多耗资1200万欧元。 东软在大连新建的软件园坐落在两座小山上,中间由一座桥梁相连,灰褐色的石头外墙,加上圆顶的建筑群,就像一座座城堡,这也是刘积仁的创意。在过去的岁月里,他没有走过寻常路;未来,他还将带领东软继续这么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