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货币流通速度
『壹』 经济过热货币流通速度是怎样的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②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③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④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上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货币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难以考察和计算的变量。
『贰』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1、货币流通速度反映了货币在经济中的换手次数和速度,显然一单位货币的换手次数越多,速度越快,越能促进交易的进行和财富的创造以及经济的发展。比如货币存量为100,货币流通速度为100,那么就可以创造10000元的社会财富;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很慢,比如1,那么同样的货币存量只能创造100元的社会财富,两者的差别是巨大的。
2、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费雪方程式PY=MV,其中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社会总产品,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我们可知当货币流通速度即V下降时,即使货币增发即M变大,Y也未必会增加。
3、举个极端的例子:流动性陷进。当流动性陷进发生的时候,无论央行投放多少货币,民众都会以现金的形式拿在手中,这样的话资金除了消费之外很难流动,货币增发起不到刺激经济的作用,此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增发货币对产出增加无益。
(2)如何货币流通速度扩展阅读:
一、货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
1、货币升值对经济发展的坏处:
①热钱涌入——热钱是流动速度非常快的资金,用于短线投资的钱,国外资本预期此货币升值,就会对此货币投机套利
②外商投资会减少——本币升值对应外币就会贬值,那么外商用同等的钱买到的东西就会变少,同比之下资金将会进入其他国家。
③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贬值——本币升值对应外币就会贬值,所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会贬值。
④出口会减少——同样的东西,国内价格不变,由于外币的贬值,要用更多的外币才可以买到这样东西。
2、货币升值对经济发展的好处:
①进口增加——同等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当然就会去购买,从而推动进口.。
②利于资本输出——货币升值在国外可以买更多的资产!
『叁』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如何影响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利率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是不会影响货币供给的,货币需求和利率都不会影响的。
『肆』 货币流通速度与汇率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并不是地区越发达货币越值钱。
汇率决定有好多原因,比如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顺差,那么该国的外汇会增多,导致外汇市场上的外汇的需求小于外汇供给,从而外汇就会贬值,即汇率(直接标价)下降,反之本逆差会导致本币大量流出,外汇市场上本币供给过于求,就会是本币贬值,汇率上升。下面介绍一下汇率的决定理论,相信会帮助你理解这个问题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规定,汇率由同一组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应会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汇率变动所抵销。《The Economist》推出的“巨无霸指数”,就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如果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包在美国值 2.00 美元一个,而在英国值 1.00 英磅一个,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为1英镑兑2 美元。如果当前市场汇率是1英磅兑 1.7 美元,那么英磅就被称为低估通货,而美元则被称为高估通货,且此理论认为未来汇率将趋向于2美元兑1英镑的平价汇率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
A) 它假设商品能通过自由贸易输出,且不计关税、运输等成本。
B) 它对服务等商品不适用。
二、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简称IRP)
利率平价理论规定,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销。如果美国利率高于日本利率,那么美元将对日元贬值,贬值幅度根据防止无风险套汇而定。未来汇率会在当日规定的远期汇率中被反映。在我们的例子中,美元的远期汇率被看作贴水,因为以远期汇率购得的日元少于以即期汇率购得的日元。日元则被视为升水。
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A) 利率平价说没有考虑交易成本。
B) 利率平价说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
C) 利率平价说假定套利资金规模无限。
『伍』 一道宏观经济学里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题目
应该是Md吧 (货币需求)
MV=PY
M=Y(0.8-4i)=PY/V
V=P/(0.8-4i)
利率先升后跌, V也先升后跌 , 利率和V的变动方向是一样的
整体来说,流通速度没有多大的变化
『陆』 价格总水平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如何理解
决定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三因素是: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首先是商品数量.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供给的商品数量越多,则流通中所需的货币也越多.两者是成正比关系;
其次是价格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3%的话,货币的供应量也必需增加3%,也是成正比关系;
最后是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是单位货币一年中的平均周转次数.比如1元人民币,如果平均一年周转1次,那就是买走1元钱的商品,若周转3次的话,就可买走3元钱的商品.换一句话来说,同样是1元钱,后者实际发挥了3元钱的作用.所以货币周转速度越快,则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越少,两者成反比.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若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将与价格总水平成正比。
『柒』 如何分析与看待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问题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售商品的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便越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但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同一单位货币可以流转多次,因而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可以大大少于商品价格的总额。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这就是货币流通的规律。见/content_546995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