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总需求变化
㈠ 为什么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通俗点。最好举点例子 我高一
答:
是这样的,假如社会上只有一种商品,就是苹果,这一年社会上的总产量就是100筐苹果,然后央行发行了100元的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那么就应该是100元等于100筐苹果,那就是1块钱一筐,对么?这是初始情况。现在国家增加货币供应,变成200元,那么200元100筐苹果就是2元一筐,也是符合逻辑的吧?现在问题来了,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人并不能完全知道自己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状况。那么,当货币供给突然变成200元的时候,每个人手里的钱突然多了起来,他不会意识到这只是名义上的自己财富的增长,而实际上并没有增长,钱多了就更多的花钱,这是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突然增加的货币供给让卖方也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去涨价,市场上的价格调整也是需要时间的。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钱是多了,但是人们的生活习惯交易习惯是有惯性的,在这个惯性存在期间,人们还会按照货币供给调整之前的币值去认识货币,所以造成了总需求的变化。
㈡ 为什么货币供给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如果货币供给量M增大,价格水平P又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M/P增大,从而降低利率,利率的降低会刺激经济体中的投资,投资增加就会使每一价格水平P下的产出Y增加。
从模型的角度出发:总需求AD曲线是由IS曲线、LM曲线方程联立得到的,因此可以从推导过程来理解这种变化。
拓展资料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所谓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货币量实际上是吞吐货币的银行每日营业结束之际那个时点上的数量。在这个基础上,月货币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计算的细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货币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这样的数字。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货币性,随时都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随时签发支票而进入流通,因此其流动性也很强,也是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有些资产,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虽然也是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因此其流动性相对较差,它们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来得迅速。
㈢ 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怎样变化在线等
货币的供应量超过货币的需求量 则会导致总供给>总需求 从而引起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
㈣ 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为什么会引起总需求函数斜率变化
名义货币需求是实际货币需求的对称,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需求,亦即用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数量,如8万元人民币、1万美元等,通常以Md表示
一旦价格发生变动,名义货币量代表的购买力也就发生了变动。如果想要保持经济个体的既有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名义货币需求量就必须发生变动。反之,如果名义货币需求量不变,生产和消费规模就必然发生变动。
名义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要求提供的货币量,没有考虑物价变动。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化实质就是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若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厂商的投资增加...
㈤ 为什么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 就是说利率的少量变动 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大幅度变动 反过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只能导致利率少量变动 因此使得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
1、 计算公式
1) 储蓄利率弹性=(储蓄增长率/利率变动率)X100%
2) 当弹性越高时,表明在利率变动百分比相同时,人们储蓄量改变的百分比越大。
2、 利率弹性是储蓄、投资、价格等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或反应程度。
①储蓄的利率弹性,即利率的升降对储蓄量的增减的影响程度。一般而言,储蓄者在较高利率下更愿储蓄或储蓄更多的钱。
②投资的利率弹性,即利率的升降对投资变动的影响程度。投资者的投资不仅是自有资本,而且还有借入资本。投资利率弹性就是投资的变动量与利率的变动量之比率,利率上升,投资下降; 利率下降,投资上升。一般而言,只要利率的提高不会导致实际利率高于资本边际生产率,则投资变化对利率的变化就会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样,只要利率的下降不会导致资本边际生产率高于实际利率,则利率的变化不会刺激投资。
③价格的利率弹性,价格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而言,当利率下降时,信贷扩大,投资增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增加,从而使商品价格提高。
④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说明货币需求水平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凯恩斯主义认为,利息率是解释货币需求变动的重要因素。而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需求利率弹性一般很低。
拓展资料:
基本定义
1、 利率弹性,简单的讲,就是利率变化所带来的储蓄和投资的变化。当利率每变化一个单位,而储蓄或是投资的变化较大时,我们就说这个利率弹性较高,反之利率弹性较低。利率弹性与一国经济体制、状况密切相关。利率弹性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有明显联系。
2、 它可分为储蓄利率弹性和投资利率弹性,储蓄利率弹性是利率每增加或降低1%,储蓄相应增加或减少的系数,它是储蓄曲线的斜率。投资利率弹性是利率每增加或降低1%,投资相应增加或减少的系数。
㈥ 货币供应量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三节 货币需求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影响人们持有一定量货币的因素主要有:
1、人们的实际收入
人们需要货币,首先是为了开支。而人们支出水平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实际收入越高的家庭,支出水平也越高,因而需要的货币数量也越多。可见,货币需求是和实际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的。若用Md表示需要的货币量,持币量在实际收入Y中的比率为k,则Md=kY。
2、商品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
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商品。因此,人们需要的货币实际是需要货币具有的购买力,或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数量。如果某人原来持有l000元货币,现在若所有商品价格上升了一倍,则现在他必须持有2000元才能买到原先数量的商品,如果仍只有l000元,则他只能买到原来商品数量的一半。可见,当价格水平提高时,为了保持原先持有货币的购买能力,他需要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必须相应增加。一定数量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称之为实际货币需求量。若用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用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用P表示价格水平或者说价格指数,则md=Md/P。
3、利息率
每个家庭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财富数量总是是有限的。人们必须决定他所拥的那笔财富的形式。他们也许想以拥有一定数量货币来拥有这笔财富,但如果以货币形式拥有财富的比例越大,则以其他形式(如证券、实物资产等)拥有财富的比例就越小。以这些其他形式拥有财富会给他带来收益,例如,以房地产形式拥有财富会带来租金,以债券形式拥有财富会带来利息,而以货币形式拥有财富则会丧失这种收益。这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若某人有价值1万元财富,如购买债券或股票,则可得到利息或股息收入或红利收入。为方便起见,假定把所有非货币资产统称为债券,则债券年利率为10%时,手持10000元货币一年的损失或者说机会成本就是l000元,年利率为5%时,持币一年成本即为500元。显然,利率越高,人们越不愿意把很多货币放在手中,或者说对货币需求量就越小。这就是说,货币铺求和利率是反方向变化的。若用r表示利率,实际需要的货币与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md=-hr。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可用下述三个动机加以说明:
第一、交易动机(the transaction motive),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交易或者说支付。就个人或家庭而言,一般是定期取得收入,经常需要支出,为购买日常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经常要在手边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就厂商而言,他们在取得货款以后,为应付日常成本开支,如购买原材料或发放工资奖金等,也需要持有一定量货币。
第二,预防动机(the precautionary motive),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无论个人还是厂商,尽管对未来收入和支出总有一个大致估计,但这种预测不一定完全合乎实际,遇到不测之需是常事。为此,人们总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以防万一。
第三,投机动机(the speculative motive),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需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因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人们暂时不用的财富,可用货币形式保存,也可买进债券以取得利息,债券价格和利率相联系。假定一张每年取得10元利息的债券,价格为100元时,利率就是10%;价格为200元时,利率就是5%。当现行利率过高,即债券价格过低时,人们估计利率会下降,即债券价格会上升,于是,他们就会放弃货币,买进债券,以待日后债券价格上升后再卖出以获利。这样,对货币需求就会下降;反之,利率过低即债券价格过高时,人们会认为买债券有很大风险(因为其价格估计会跌),于是对货币需求就会增加。这种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产收益而及时调整货币和债券数量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和利率成反方向变动。这种投机性货币需求还存在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利率高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为O;另一种是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不可能再低的低点时,投机性需求会变得无限大,即人们手边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肯去买债券。这种情况,被凯思斯称为流动性陷阱。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与上面所说货币需求因持币成本提高而下降是一致的。
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称为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如下图所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Md/P)随利率下降而增加,L2位于L1之右,表示L2是和收入Y2相对应的货币需求函数,L1是和收入Y1相对应的货币需求函数,Y2>Y1,因在同样利率水平r1时,货币需求Md2/P>Md1/P。当利率降低到r2时,货币需求成为无限的,因而货币需求曲线成水平状。
三、货币市场均衡
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在其他商品市场上,价格调节着市场的供需;在货币市场上,利率起到与价格相同的作用。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所以在分析货币市场时,通常把货币供给看成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以Ms代表货币供给。这样,货币市场的均衡即通过利率调节货币需求以达到某个给定的货币供给。
Ms=Md=(ky-hr)P
实际的货币供求相等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在一定的价格和国民收入水平下,货币需求曲线L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随着利率的增加而减少;外生的货币供给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在利率r0的水平下,Ms/P=L(r1,y),市场达到了均衡。
例如在r1的利率水平下,个人和企业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货币供给量,人们对货币有了一种过度需求。每个人都想把手中的债券抛出换成货币。然而,当经济中货币与债券总供给量一定的时候,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按r1利率水平下的债券价格售出自己的债券,有人不得不以低价出售。这样,在债券市场上,债券的价格开始下降,即利率水平开始上升。利率水平的上升增加了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于是人们开始减少希望持有的货币量。货币需求沿着流动性偏好曲线即货币需求曲线工向左上移动而减少,直到利率上升到经济中没有人再愿意出售债券换回货币。于是,货币需求就等于货币供给。
在r2的水平,人们所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他们愿意持有的水平,于是人们开始把多余的货币用来购买债券。对一定量的债券总供给,每个人都想买债券时,总有人要出高价才能买得到。债券的价格就会被抬高,即利率水平开始下降。人们开始愿意增加一些手中持有的货币。利率下降直到经济中不再有人愿意购买债券时,经济的货币需求就重新等于货币供给。
当市场的实际货币供给量或者货币的实际需求由于利率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时,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就会受其影响而改变。在一定的货币需求状况下,当中央银行决定增加货币供给量,或是在一定的货币供给水平下,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曲线都会向右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从r0下降到r1。反之当实际货币供给减少时,利率水平就上升。如果经济的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这就增加了人们在每一个利率水平下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均衡利率从即上升到r2。反之,当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下降时,均衡利率就会因此而下降。
参考http://courseware.ecnudec.com/zsb/zgs/zgs03/zgs03f/zgs03f03/zgs03f030.htm
㈦ 用流动偏好理论解释货币供给减少如何影响均衡利率.这种货币政策变动如何影响总需求曲线
货币供给减少后,人们由于偏好通货,会减少储蓄,利率自然会上升。货币供给减少,L-M曲线左移,r上升,Y减少,在短期内总需求曲线左移,但长期内,总需求曲线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体现了货币的中性。
拓展资料:
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所以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s)是外生变量,其变化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此,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流动性偏好的三大动机和凯恩斯的货币总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Md)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其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总需求函数:Md=Md1(Y)+Md2(i)。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利率无关,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递增函数,记为Md1(Y);
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记为Md2(i)。
㈧ 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般来讲,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利率、人口和生产能力的变化。
总需求是指与既定总价格水平相对应的社会总支出水平或总需求。代表经济中总需求和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是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显示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组合,并描述了与各总体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均衡支出或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出:从同时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出发,寻求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是经济和社会的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和社会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产生的产出。一般来说,总供给主要取决于生产性投入的数量以及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
总供给曲线显示了价格和产出的组合,即全社会制造商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供应的产品总量。所有制造商愿意提供的产品总量取决于他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获得的价格,以及他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必须支付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状态。
总需求曲线由is-LM模型确定。因此,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也决定了总需求曲线的位置。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也会改变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影响总需求曲线的因素仍然很多,如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人口的增减、税收的变化等。
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相比,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相对复杂。总之,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2.技术变化;3.工资率的变化;4.生产能力的变化。5.劳动意愿的变化。
㈨ 经济师考试: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会和价格总水平怎么变矛盾
我个人觉得这个并不矛盾呀,首先当货币供给量增加之后,总需求量肯定会增加,但是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之后,会导致价格水平有上升,因此在总需求量增加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总需求量又会出现下滑情况,因为现有的资金已经没有办法购买以前那么多的商品的价格已经出现了上涨。
㈩ 价格水平变动都会从哪些方面影响总需求量
变动都会从市场需求和市场的变迁和工序关系整体影响,还有物价的通货膨胀都会影响价格水平的高低。
根据费雪方程式MV=py,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因为根据均衡理论,需求量即为供给量。
(10)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总需求变化扩展阅读:
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即随着收入的提高,对有些商品的需求会增加,而对有些商品的需求会减少。经济学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同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正常品,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反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劣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