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中国股市抽薪多少

中国股市抽薪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4-17 05:41:11

A. 中国股市(上证和深证)现在大概共有多少只股票

1.中国股市有多少只股票:截止2015年8月1日,上交所有1029只上市公司;深交所有1606家上市公司,总计2635家。

2.中国股票市场是由三部分组成:A股市场、B股市场和H股市场。其中,1990年底创建的A股市场无论是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市场的总市值,都是中国股票市场当之无愧的代表。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国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票。

3.截止2015年8月1日:
上交所:
上市公司:985家;
上市股票:1029只;
总市值:183876.67亿;
深交所:
上市公司(家):1606;
总市值(亿元) 119721.93亿;

B. 中国股市总股本扩张排名

请仔细阅读,谢谢

中国股市散户投资者现在唯一能保全自己的措施只有一个:彻底远离股市!因为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国家已经拟定于近期在香港市场上市,内地投资者将不能参与交易。这一政策使香港市场的境外机构可能利用该基金作为套利工具,而对内地所有投资者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内投资者的风险。假如境外机构对在港上市的中资H股、红筹股和300ETF进行联手控制,很可能使内地市场出现单边暴涨或暴跌,也可能会为国际对冲基金间接控制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工具。内地证券市场操纵权旁落的后果及风险将不可估量。近期中国股市大盘暴跌多少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政策的恐惧和不安。

此外,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继银行系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15亿美元后,保险公司的QDII投资细则即将出台,初步预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在如今人心恐慌,熊市思维逐渐抬头的情况下,这一消息无疑会把利空作用放大。加上超级扩容密集出台、印花税提高、公布清查违规入市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等一套套紧缩打压政策,它们传递出的强烈政策调控语言就是,中国证券市场不能再涨了,所有人的唯一选择就是彻底退出这个风险已经高企的市场。 据统计,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对应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亿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一年按240天计算)印花税合计4320亿,券商佣金按照0.2%(法定是0.3%)计算,合计2880亿元,二者合计7200亿,几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二者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160亿元,券商佣金1440亿,二者合计3600亿元,就达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 文章说,由于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总和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的佣金,那么这个股市,就连"零和游戏"的底线都够不着,应该是"负和游戏"。在"负和游戏"中理论上是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尔虞我诈、坑害中小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泡沫利润"。 目前中国内地投资者证券帐户内的保证金总额不过1万亿,也就是说,不用两年就全部收缴到国库了。所有参与者都是来无偿送钱的。这就象街边桌球场子,两个参与桌球游戏的人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赢利的,一定是摆桌球的摊主。两个人手中的银子都必将落入摊主的口袋。这哪里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 管理当局人为控制股市,在储蓄存款没有出来时,扇动大家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有通过证券市场才能充分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而现在真的出来一部分了,又担心所谓股市泡沫问题,要闭门放狗咬人,让散户投资者去买单,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资去承受管理层制造的泡沫。 文章断言,中国证券管理当局的短视,必将毁灭整个资本市场。管理当局无能,也许还是造成股市发展十几年还在3000为中轴晃悠的真正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其实从来就没有与股市同步过。 附原文:反弹逃命后将迎来更恐怖的下跌 一、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国家已经拟定于近期在香港市场上市。内地投资者将不能参与交易.

二、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继银行系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15亿美元后,保险公司的QDII投资细则最快将于本月中旬出台,初步预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 现在我总算找到了大盘继续暴跌的真正原因了。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传递出的指向性意义,对内地证券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所带来的重大负面作用。下面我先就第一条消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应该是反映内地沪深市场交易水平的一个标尺。管理层对于不开放境内投资者进场交易的原因解释是:由于目前沪深证券市场是两个完全分开独立的交易市场,资金结算存在障碍,而且,目前香港市场实行T+0交易制度能够更好地与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相配套。 有分析人士评论,这一政策对内地所有投资者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内投资者风险,因为,香港市场的境外机构完全可能利用该基金作为套利工具,而让境内投资者处于束手无策地步。假如,境外机构对在港上市的中资H股、红筹股和300ETF进行联手控制,将很可能造成内地市场出现单边暴涨或暴跌,也可能会为国际对冲基金间接控制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工具。内地证券市场操纵权旁落的后果及风险将不可估量。大盘暴跌多少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政策的恐惧和不安。 第二条消息是,保险系QDII细则将于中旬左右出台。如果处于牛市行情中,市场对这种政策可能敏感度低些,毕竟市场资金充沛人气旺盛,而现在人心恐慌,熊市思维逐渐抬头情况下出台这一消息会把利空作用放大。继前次公布15500亿特别国债发行事件央行负责人出面澄清后,市场反映似乎有缓和迹象,超级扩容密集出台、印花税提高、公布清查违规入市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等一套套紧缩打压政策,它传递出的强烈的政策调控语言就是,内场证券市场不能再涨了,而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没有做空工具套利保值,那么,所有人只能有唯一选择,就是彻底退出这个风险已经高企的市场。而近期香港股市叠创历史新高正是受到内地一系列利好政策倾斜的鼓舞。 虽然有人出来澄清特别国债不会对内地股市造成冲击,属于正常经济手段。但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互通互连的,绝对不是割裂的两个国度,说没有影响显然难以说服所有人。大家想想,即使特别国债不向普通投资者和企业发行,但向银行发行,由于其利息水平高于储蓄,银行肯定会积极认购。该额度相当于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而不是此前多次调整的0.5%,会不构成股市资金变相抽离?银行接受储蓄存款再放贷款,如果可放贷额度减少必然减少企业贷款比例,上市公司融资门槛提高,周转困难,业务必然受到冲击,对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构成巨大打击,另外,虽然清查银行进入股市的资金已有公布,但还有多少是没有查出的呢?查出部分或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到底参与市场的违规银行资金有多少,可能永远是个谜。一系列釜底抽薪做法对股市会没有影响?

对于推出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推托说由于内地两市不能结算而只能供香港市场交易更是滑稽。资本市场改革和完善,本就是管理层的第一要务,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国内资本市场没有条件,你管理层应该进行完善,创造交易环境和条件呀。难道就任由话语权旁落?把刀柄交给别人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一政策不能不令人联想到蒋介石抗战中:“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了防止股市高企可能对银行(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称之为大儿子)造成冲击,不顾一切出台政策打压股市(刘纪鹏称之为小儿子)?前面出台提高印花税的政策再次将管理层的短视行为暴露无疑,试问,出台如此重大政策,有没有经过精确测算,有没有经过广泛征求经济学家的意见?有没有经过合法的听证和征询?以至急不可耐做半夜鸡叫?中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三拍”怪圈: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二拍胸脯,我负责;三拍大腿,又交学费了? 据统计,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对应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亿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一年按240天计算)印花税合计4320亿,券商佣金按照0.2%(法定是0.3%)计算,合计2880亿元,二者合计7200亿,几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二者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160亿元,券商佣金1440亿,二者合计3600亿元,就达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 从这些鲜明的数据不难看出,在"三公"原则下进行市场化博弈,这一基本的市场化条件似乎还离我们很远。由于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而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总和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的佣金,那么这个股市,就连"零和游戏"的底线都够不着,应该是"负和游戏",在"负和游戏"中理论上是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尔虞我诈、坑害中小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泡沫利润"。管理层一直极力倡导的价值投资基础又在哪里能够实现? 目前两地市场投资者证券帐户内的保证金总额不过1万亿,也就是说,不用两年就全部收缴到国库了。所有参与者都是来无偿送钱的。
这就象街边桌球场子,两个参与桌球游戏的人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赢利的,一定是摆桌球的摊主。两个人手中的银子都必将落入摊主的口袋。这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这不是逼良为娼,迫使所有人去搏傻又是什么? 还有管理层一直诟病的泡沫问题,泡沫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市盈率吧,新股上市就是30多倍,海归的H股更高达125倍,上市被机构再狂拉1倍,你让散户投资者去买单?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资去承受管理层制造的泡沫?被迫参与搏傻买了你们发行的股票还要挨打,天理何在呀!

管理当局人为控制股市,在储蓄存款没有出来时,扇动大家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有通过证券市场才能充分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而现在真的出来一部分又闭门放狗咬人,这不是现代版的叶公好龙是什么? 在股市真正出现大幅调整时,还在忽悠,说股市调整不会改变牛市上升格局。试问牛市存在的基础还在么?无非是继续稳住中小散户,不要走,等我的大儿子安全撤退后,市场跌得面目全非时,一个轮回后,我再忽悠散户进入这个陷井中.当狼来了的叫喊声多了,你们认为还会有人相信?管理当局的短视,必将毁灭整个资本市场,这也许就是当局无能,造成股市发展十几年还在3000为中轴晃悠的真正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其实从来就没有与股市同步过。从91年开市至今,中国经济每年以近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例,1991年从100点起步,相应的指数复合增长到2005年还应该在998点吗?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本人:当我们现在刚刚过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当我们刚刚向银行贷款买了房子,当我们在银行刚刚存了点棺材本老婆本。突然这一切就象好梦一日游似的随风飘过,一夜回到10年前. 试问中国的平苦大众不炒股又怎么能躲的过通货膨胀这只政策老虎喃?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很茫然!

C. 急!!!在线等!!!为什么说2+1组合拳令股市很失望,华盛顿很满意

由于5月30日凌晨财政部突然调高国内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消息,在中国资本市场搞得沸沸扬扬,几乎成了“半夜鸡叫”的代名词。自“5.30”中国股市暴跌以来,沪市股指大盘飞流直下近千点,两市蒸发市值近4万亿元人民币,每天几乎有70%以上的股票都站在了跌停板的阵营,如此举世罕见的股灾让国内外投资者目瞪口呆,投资信心几乎在一夜间由暖转凉、达到崩溃,市场悲观情绪也油然而生。对于如此之中国式股灾(行政干预引发的股灾),让全世界的人都疑惑:为何一个坚挺无比的中国牛市竟然在“半夜鸡叫”后就变成如此脆弱的熊样?市场中的真金白银都蒸发到哪去了?股市暴跌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股市如此脆弱的原因,首先应该和政策调控预期的不明朗有关,行政干预成了最直接的导火索;其次是散户投资者的过于盲目乐观,在高位替机构们抬上了悬崖边缘的轿子;第三个原因可能就是股市自身的泡沫使然。

对于此次股市暴跌,“半夜鸡叫”显然就成了市场和投资人指责的对象。虽然,“半夜鸡叫”的出发点是为了抑制疯牛狂奔,为了给过火的投机氛围降温,但是由于缺乏稳妥和缺失风险评估的财政干预手段,带有极具计划和行政色彩,又似乎完全体现了管理层的意志,从而让悬居高位的投机信心被彻底击垮,或许连高层也没有意识到如此干预竟然会发生这般灾难,而且像这样空前的灾难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政府管理部门也不希望看到股市出现骤然降温的情形。那么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为何财政部在干预前不进行仔细、冷静地研究和风险评估?不进行更为艺术的影子化干预?

而且,这一“严密”的干预是建立在对外澄清不干预的基础之上,是在指定信息披露的“三大报”头版头条上出现,其出尔反尔的行为遭遇市场指责则无可厚非。成熟市场在处理泡沫问题方面往往都是“说破而不人为捅破”,实施影子化的调控,以行政提前放风的方式让市场提前进行预期调整,而等政策真正出来时,往往不会掀起腥风血雨,有时甚至只用权威人士的口头和舆论干预,而不动用具体的行政政策,这样艺术化的调控显然会将矛盾冲突和调控的摩擦、阻力减小,实施股指软着陆,而非人为紧急迫降。

关键是目前国内现行的制度结构体系分割情况下,导致各大机构都以部门利益和官本位为重,从而忽视市场自身的规律。拿中国资本市场来说,“五龙治水”现象极其严重,虽然有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但各大部委利益交叉参与其中者不计其数,而且他们屡屡对股市发表或采取缺乏统一战略性的干预措施,既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中国股市迈向国际一流阵营的脚步,因此设立一个为中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战略协调管理部门迫在眉睫。

此次,财政部“只要结果”的“答卷”式干预手段,实在不能让人接受,由于隐蔽的政策干预代表了行政打压的意图,从而让市场彻底失去了上涨的动力,也阻滞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机会。所以,这些行政部门必须要在此次股市灾难中进行深刻反思,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免日后不良干预。

在“5.30”政策出台之前,股市已经处于高位,很多部门都看到了股市的风险,纷纷采取自我“收兵”的方式将各自部门的股市资金、利润撤出。然后,这些与股市监管有关的部门纷纷出来采取发言、间接干预等手段来为自己免责,给高层“交卷”,以体现股市暴涨暴跌和他们没有关系,但事实上他们难逃其咎。灾难发生之前,央行采取“组合拳”的方式交了一份无关痛痒的“答卷”,证监会采取了“买者自负”的道义劝告交了“答卷”,但都没有任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高层又对股价格外关注,担心暴涨的牛市一旦下跌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询问和建议各部门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待股市,保证中国经济结构的整体协调。可是在利益切割的各部门之间,都纷纷以自我保护为出发点,采取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的体外干预,导致市场在无数庸医的治疗下无效,反而更加发狂。从而迫使财政部重拳出手,结果财政部的“答卷”结果是将疯牛打成了熊样。虽然立竿见影,但行政干预、“政策市”的迹象太过明显,给市场强烈的行政打压信号。而且是以公然违背诚信的方式给市场施以教训,其结果与初衷必然会产生巨大差异。因此,建立一个有统一战略、为市场长期负责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门,非常有必要,这样既可以防止部门利益下的竭泽而渔,也可以具体追究责任到实际主体,可以达到为资本市场长期构建战略宏图的计划,避免我国股市再走弯路。但前提是,这个部门一定廉洁公正、杜绝腐败、敢做敢为,否则反而又多了一个剥夺和权力寻租的机构而已。

虽然,此次财政部提高印花税只是引爆股市下跌的导火索,但其行政干预的影子严重影响了市场化的规律,而且不当的财政政策完全达到了不良的市场“挤出效应”,将投资者的热情完全打击到了临界点,让其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风险教育”,从而迫使一些投资者退出市场和自动抑制金融投资,在金融投资市场极大现代化的今天,采取压抑的举措显然不大合理,反而不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快步迈向国际化。

其实,对于此次结构性泡沫和流动性过剩有很多市场化的手段可以实施,可以让高位运行的股价实施软着陆,让泡沫引而不发,不轻易人为捅破泡沫,充分利用市场中的投资热情和过剩流动性来进行我国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和大扩容,可以通过加大供给优质大盘股的方式来回收流动性,抑制资金推动型的疯牛格局,实施上市公司的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让中国投资者持有代表国计民生的超级大盘股,以实现居民储蓄资产证券化的结构性升级和国民经济利益共享,但前提是要在一、二级市场理性投资的情况下。对此,笔者曾在今年年初就提出了建议,并撰文《急跌未必能挤走股市泡沫》、《挤泡沫须讲求艺术》分析股市的大起大落对普通中小投资者并没有任何好处,管理部门的突然降温和釜底抽薪,带给中国股市和中小投资者的往往是巨大的灾难,而带给像罗杰斯等境内外大鳄和机构们的则是低位吸货、洗劫散户的大好时机。因此避免牛市的盲目冒进,将快牛变为慢牛,则有利于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但是,在半年后的今天,没有见到“看不见的手”,反而行政干预之手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重重打在散户的脸上,一连几个跌停让人回不过神。据不完全统计,在此轮股市灾难来临前夕,二级市场中70%以上的筹码都落在了散户口袋,而赚得钵满盆溢的境内外机构早已胜利大逃亡,他们在下跌中损失很小,反而连续5个跌停,给他们低成本吸货创造了制度基础,而且他们还打着“救市”的幌子堂而皇之地进入股市,低位接手筹码并准备随时洗劫心灰意冷的散户。

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暴跌只能损害市场的投资基础和中小投资者的热情,而对市场结构性泡沫和非理性则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交易所和证监会应该严查机构们的违规操纵股价行为,建议每周公告每家上市公司的机构持仓筹码与散户持仓筹码的比例,防止散户被继续鱼肉。还有,其他管理部门在出台行政政策之前,一定要进行彻底的风险评估、考虑长远,切勿为了“交卷”而“答卷”,实施竭泽而渔的短期化行政干预。

对此次股灾,行政管理部门除了要进行认真反思之外,市场中的各个参与主体都应该进行全面、理性地反思。学者、媒体舆论要学会正确引导,在市场过度盲目乐观时应该客观地揭示和理性地分析风险,切莫盲目大呼“无风险牛市”和树立“股神”标杆,避免诱导无辜的、无风险意识的普通百姓,在非理性暴跌之际,适当地给投资者以信心,避免盲目的杀跌造成更大的灾难。

另外,最有切肤之痛的投资者更应该深刻反思,以后千万别再被一时的牛市幻像所迷惑,也别再被那些整天大喊牛市而不提醒任何风险的声音所忽悠,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兼听市场各方不同的意见,不要轻易排斥不同的声音和推卸责任,保持自己独立判断和独立操作的精神,遵从价值投资理念,而非在股市高位进行频频地短线投机和刀口舔血.

D. 特郎普要求美国退休金撤出中国股市,是利好,还是利空

特郎普要求美国退休金撒出中国股市,肯定是利空,但我们个人做股票只是做个股,影响不大!

E. 中国股市上的810事件是怎么回事

1992年8月10日,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当时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激励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合法地位正式确立,沪深股票市场走出了一轮气势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涨幅超过2倍,股票供不应求。为平抑股价,增加供给,8月7日,深圳市宣布当年发行5亿股公众股,发售500万张抽签表,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以购1000股。但是当时市场极度热烈,对股票的需求量极其巨大,5亿股股票无疑是杯水车薪。于是出现了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局面,并且引发了内部人营私舞弊暗中套购认购表的行为。结果多数人因为没有买到中签表而到市政府示威,从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8·10事件”。该事件的爆发使得管理层极度震惊,引发了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并触发了公众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存废问题的忧虑,导致沪深股市深幅狂泻,上海市场三天之内暴跌400余点。

F. 股票在什么情况下会跳水

股票在出现重大利空,持股者信心大跌的情况下会跳水。
股票跳水是指股票大跌加急跌,如瀑布,而非缓流。中国股市每天涨跌幅不得超过10%。一般跌2%为微跌,3%以下为正常跌可叫调整,3%以上到5%可以叫重跌,5%以上可以叫大跌再多,可为跳水。
股市利空是股市用语。利空是指能够促使股价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银行紧缩、银行利率调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天灾人祸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价下跌的不利消息。对于空头有利,能刺激股价下跌的各种因素和消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银行紧缩、银行利率调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天灾人祸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价下跌的不利消息),称为利空。

G. 股市大涨原因是什么难道政府就不怕对楼市造成釜底抽薪的效果吗

这个问题好有思想!!
其实,政府最近的降低利率,投放5000亿都是在救市,具体是救什么?你我心知肚明。可是现在如果还要像前任的那种大手笔,是不可能的,因为楼市泡沫过大,如果还是像那样程度的救市,需要投入的可就不止4万亿了,毕竟楼市价格虚高到如此的地步,你恐怕要印双倍,三倍,乃至十倍的钱才能彻底托住,但是房子现在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不是下金蛋的鸡了,楼市萎靡不振,投资者的目的就是要获取最大的利润,现在楼市不会暴涨,那么利润就会长期维持在低利润,那么为什么不另谋他路呢?可是中国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要么楼市,要么股市,楼市不行,资金被动流向股市,况且股市这几年一直在地位震荡,就算赔,还会赔到什么地方去呢?低价进高价出这个简单的道理谁都懂的,所以股市和楼市相比,股市处于地位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还有一点,央行和政府的政策,讲了一个天方夜谭的成语,事实也证明,政府其实真的没有能力把握经济的走向,不要说中国,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没有那个能力的。政府救楼市,没想到投资者对楼市不抱信心,解套出来去炒股。你政府救市那是你的政策,但是,你控制不住人心,明知道楼市没有利润了,为什么还要往火坑里跳呢??

H. 中国股份经济的研究现状

中国股市散户投资者现在唯一能保全自己的措施只有一个:彻底远离股市!因为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国家已经拟定于近期在香港市场上市,内地投资者将不能参与交易。这一政策使香港市场的境外机构可能利用该基金作为套利工具,而对内地所有投资者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内投资者的风险。假如境外机构对在港上市的中资H股、红筹股和300ETF进行联手控制,很可能使内地市场出现单边暴涨或暴跌,也可能会为国际对冲基金间接控制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工具。内地证券市场操纵权旁落的后果及风险将不可估量。近期中国股市大盘暴跌多少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政策的恐惧和不安。

此外,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继银行系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15亿美元后,保险公司的QDII投资细则即将出台,初步预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在如今人心恐慌,熊市思维逐渐抬头的情况下,这一消息无疑会把利空作用放大。加上超级扩容密集出台、印花税提高、公布清查违规入市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等一套套紧缩打压政策,它们传递出的强烈政策调控语言就是,中国证券市场不能再涨了,所有人的唯一选择就是彻底退出这个风险已经高企的市场。 据统计,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对应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亿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一年按240天计算)印花税合计4320亿,券商佣金按照0.2%(法定是0.3%)计算,合计2880亿元,二者合计7200亿,几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二者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160亿元,券商佣金1440亿,二者合计3600亿元,就达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 文章说,由于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总和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的佣金,那么这个股市,就连"零和游戏"的底线都够不着,应该是"负和游戏"。在"负和游戏"中理论上是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尔虞我诈、坑害中小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泡沫利润"。 目前中国内地投资者证券帐户内的保证金总额不过1万亿,也就是说,不用两年就全部收缴到国库了。所有参与者都是来无偿送钱的。这就象街边桌球场子,两个参与桌球游戏的人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赢利的,一定是摆桌球的摊主。两个人手中的银子都必将落入摊主的口袋。这哪里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 管理当局人为控制股市,在储蓄存款没有出来时,扇动大家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有通过证券市场才能充分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而现在真的出来一部分了,又担心所谓股市泡沫问题,要闭门放狗咬人,让散户投资者去买单,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资去承受管理层制造的泡沫。 文章断言,中国证券管理当局的短视,必将毁灭整个资本市场。管理当局无能,也许还是造成股市发展十几年还在3000为中轴晃悠的真正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其实从来就没有与股市同步过。 附原文:反弹逃命后将迎来更恐怖的下跌 一、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国家已经拟定于近期在香港市场上市。内地投资者将不能参与交易.

二、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继银行系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15亿美元后,保险公司的QDII投资细则最快将于本月中旬出台,初步预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 现在我总算找到了大盘继续暴跌的真正原因了。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传递出的指向性意义,对内地证券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所带来的重大负面作用。下面我先就第一条消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应该是反映内地沪深市场交易水平的一个标尺。管理层对于不开放境内投资者进场交易的原因解释是:由于目前沪深证券市场是两个完全分开独立的交易市场,资金结算存在障碍,而且,目前香港市场实行T+0交易制度能够更好地与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相配套。 有分析人士评论,这一政策对内地所有投资者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内投资者风险,因为,香港市场的境外机构完全可能利用该基金作为套利工具,而让境内投资者处于束手无策地步。假如,境外机构对在港上市的中资H股、红筹股和300ETF进行联手控制,将很可能造成内地市场出现单边暴涨或暴跌,也可能会为国际对冲基金间接控制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工具。内地证券市场操纵权旁落的后果及风险将不可估量。大盘暴跌多少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政策的恐惧和不安。 第二条消息是,保险系QDII细则将于中旬左右出台。如果处于牛市行情中,市场对这种政策可能敏感度低些,毕竟市场资金充沛人气旺盛,而现在人心恐慌,熊市思维逐渐抬头情况下出台这一消息会把利空作用放大。继前次公布15500亿特别国债发行事件央行负责人出面澄清后,市场反映似乎有缓和迹象,超级扩容密集出台、印花税提高、公布清查违规入市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等一套套紧缩打压政策,它传递出的强烈的政策调控语言就是,内场证券市场不能再涨了,而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没有做空工具套利保值,那么,所有人只能有唯一选择,就是彻底退出这个风险已经高企的市场。而近期香港股市叠创历史新高正是受到内地一系列利好政策倾斜的鼓舞。 虽然有人出来澄清特别国债不会对内地股市造成冲击,属于正常经济手段。但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互通互连的,绝对不是割裂的两个国度,说没有影响显然难以说服所有人。大家想想,即使特别国债不向普通投资者和企业发行,但向银行发行,由于其利息水平高于储蓄,银行肯定会积极认购。该额度相当于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而不是此前多次调整的0.5%,会不构成股市资金变相抽离?银行接受储蓄存款再放贷款,如果可放贷额度减少必然减少企业贷款比例,上市公司融资门槛提高,周转困难,业务必然受到冲击,对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构成巨大打击,另外,虽然清查银行进入股市的资金已有公布,但还有多少是没有查出的呢?查出部分或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到底参与市场的违规银行资金有多少,可能永远是个谜。一系列釜底抽薪做法对股市会没有影响?

对于推出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推托说由于内地两市不能结算而只能供香港市场交易更是滑稽。资本市场改革和完善,本就是管理层的第一要务,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国内资本市场没有条件,你管理层应该进行完善,创造交易环境和条件呀。难道就任由话语权旁落?把刀柄交给别人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一政策不能不令人联想到蒋介石抗战中:“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了防止股市高企可能对银行(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称之为大儿子)造成冲击,不顾一切出台政策打压股市(刘纪鹏称之为小儿子)?前面出台提高印花税的政策再次将管理层的短视行为暴露无疑,试问,出台如此重大政策,有没有经过精确测算,有没有经过广泛征求经济学家的意见?有没有经过合法的听证和征询?以至急不可耐做半夜鸡叫?中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三拍”怪圈: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二拍胸脯,我负责;三拍大腿,又交学费了? 据统计,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对应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亿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一年按240天计算)印花税合计4320亿,券商佣金按照0.2%(法定是0.3%)计算,合计2880亿元,二者合计7200亿,几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二者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160亿元,券商佣金1440亿,二者合计3600亿元,就达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 从这些鲜明的数据不难看出,在"三公"原则下进行市场化博弈,这一基本的市场化条件似乎还离我们很远。由于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而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总和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的佣金,那么这个股市,就连"零和游戏"的底线都够不着,应该是"负和游戏",在"负和游戏"中理论上是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尔虞我诈、坑害中小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泡沫利润"。管理层一直极力倡导的价值投资基础又在哪里能够实现? 目前两地市场投资者证券帐户内的保证金总额不过1万亿,也就是说,不用两年就全部收缴到国库了。所有参与者都是来无偿送钱的。
这就象街边桌球场子,两个参与桌球游戏的人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赢利的,一定是摆桌球的摊主。两个人手中的银子都必将落入摊主的口袋。这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这不是逼良为娼,迫使所有人去搏傻又是什么? 还有管理层一直诟病的泡沫问题,泡沫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市盈率吧,新股上市就是30多倍,海归的H股更高达125倍,上市被机构再狂拉1倍,你让散户投资者去买单?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资去承受管理层制造的泡沫?被迫参与搏傻买了你们发行的股票还要挨打,天理何在呀!

管理当局人为控制股市,在储蓄存款没有出来时,扇动大家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有通过证券市场才能充分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而现在真的出来一部分又闭门放狗咬人,这不是现代版的叶公好龙是什么? 在股市真正出现大幅调整时,还在忽悠,说股市调整不会改变牛市上升格局。试问牛市存在的基础还在么?无非是继续稳住中小散户,不要走,等我的大儿子安全撤退后,市场跌得面目全非时,一个轮回后,我再忽悠散户进入这个陷井中.当狼来了的叫喊声多了,你们认为还会有人相信?管理当局的短视,必将毁灭整个资本市场,这也许就是当局无能,造成股市发展十几年还在3000为中轴晃悠的真正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其实从来就没有与股市同步过。从91年开市至今,中国经济每年以近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例,1991年从100点起步,相应的指数复合增长到2005年还应该在998点吗?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本人:当我们现在刚刚过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当我们刚刚向银行贷款买了房子,当我们在银行刚刚存了点棺材本老婆本。突然这一切就象好梦一日游似的随风飘过,一夜回到10年前.
试问中国的平苦大众不炒股又怎么能躲的过通货膨胀这只政策老虎喃?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很茫然!

I. 名家:传统救市救病不救命 否定散户就是否定A股历史

刘纪鹏:传统救市救病不救命 扭转股市颓局须重塑公平效率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欧美股市陆续走出低迷:道琼斯指数重上13000点,纳斯达克创12年来新高,欧洲几大股指也都恢复到2008年危机之前的水平。反观本未受到危机过多影响的中国,股市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一度跌破2000点再创新低,堪称“熊”霸全球。

为提振资本市场,前证监会周主席疾呼救市,引发了业界关于先救市还是先改革的讨论。要想做出正确选择,我们就需要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剖析,辨明何者不过是扬汤止沸,何者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一、传统救市“救病”不“救命”

事实上,面对中国股市的这副“熊样”,宏观调控部门进行救市是有一定依据的。从国外实践经验看,为应对金融危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救市,通过收购股权直接注资、为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实行长期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等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危机进一步蔓延,如2011年11月30日,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六大央行联手救市,刺激了欧美股市大涨。

从中国自身实践来看,救市传统三招在过去也屡试不爽:“第一招”--发社论,如2006年6月7日,新华社发表《锻造牛市的基础任重道远》,随后A股迎来最大一轮牛市;“第二招”--汇金增持,如2008年9月19日,汇金宣布增持工、中、建三行的股票,大盘翌日随即大涨9.45%;“第三招”--监管高层发号施令,如1999年5月19日,时任主席正庆同志发表讲话放出“救市”信号,股市随即大涨。

但是,看似百试百灵的传统救市三招本次却铩羽而归。新华社连发社论作舆论影响--9月26日《股民应打起精神应对2000点 A股不值得绝望》和9月27日《全球皆涨A股独跌拯救A股声音愈发强烈》,汇金一再增持造市场利好,现任证监会郭主席力挺蓝筹,高层积极信号频现,可大盘却始终难见起色,往往是稍稍反弹后就再度下跌,甚至创下新低。

可见,传统救市模式虽能暂时缓和股市的低迷,但却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只会令股民彻底丧失信心,并终将危及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要想让股市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就不能仅停留在“救病”的水平上;我们必须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方能“救命”。

二、“病根”是股市公平效率的缺失

国际环境、宏观经济形势、上司公司质量和相关政策是影响股市的四个主要因素。要找出中国股市“熊霸全球”的病根,就必须从这四个因素入手,详加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由于我国的银行、货币和资本市场体系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并未对中国经济造成实质性影响,反而使中国获得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夺取全球经济制高点。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2011年GDP增速为9.2%,2012年虽有下滑,但预计仍在7.8%左右。此外,我说上市公司质量也不差。但就2012年上半年,我国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9%,净利润达到1.1万亿元。

因此,以上三个因素都无法解释股市的不振,政策的影响自然成为股市持续下跌的关键,而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中国股市低迷的最重要原因是监管政策的内在制度性缺陷。中国股市低迷的“病根”是公平与效率的缺失,而发行体制的制度性缺陷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因。

首先,监管部门集审批和监管于一身,热衷于替投资人“选美”审批,而非抓“坏人”的监管。选美好处多多,艳遇姑且不说,还能在帮助本来不美的人变成美人的过程中获利;而抓坏人既没有美的享受又背负着生命危险,利害对比鲜明,正常人都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选美上,最终忙着种审批的田,却荒了监管的地。

同时,这种审批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以创业板上市门槛为例,监管部门规定两项定量业绩指标供申请上市企业选择:一是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二是企业最近一年盈利,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但是,许多企业上市后业绩却不断下滑,使得创业板“高增长”有名无实。据统计,前三季度业绩同比下降的公司达到223家,占比63%,其中同比下滑超过50%的有71家,占比20%。11家公司前三季度亏损,是创业板历史上单一报告期末录得亏损家数最多的一次。

但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后,谁来负责?发行部,保荐人,保荐代表人,还是券商?现实是,发行审批部门和发审委只要发审权力,保荐人和承销商只要利益,出了问题谁都不愿承担责任,而是推给股民“风险自负”,责权利不统一。

其次,在审批环节上,监管部门实行实质性审核,“一夫当关,万夫难过”,搞“饥饿”发行,形成虚假供求,使股市价值发现功能瘫痪,致使市场丧失了公平与效率。

以创业板为例,创业板企业IPO出现了严重的超募“三高”现象,355家企业总共募集资金井喷到2000个亿,发行市盈率高达72倍,IPO超募比高达200%,造就990个亿级富翁,130多个十亿级富翁家族;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民损失惨重,创业板股指也从当初的1000点大跌到现在的700点,还有600多个中小板企业目前等待上市,财富分配如此的不合理,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制度性伤害,也伤害了大量后续上市的企业,显然是不公平的。

如果放开供给打包发行,既能降低发行成本,又能用同样的资金惠及更多的企业。比如,在发行环节放出4000个中小企业,平摊创业板这355家企业总共募集的2000亿,每个企业获得5000万,足以点燃创业激情,显然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总之,在这样坏的发行制度下,监管部门自身责权利不一致,市场竭泽而渔,公平效率缺失,最终保荐人、保荐代表人、券商和投资者利益均会受损,形成了多输局面。为此,2010年6月,我专门跟曹凤岐、席涛写了一篇《对创业板公平与效率缺失的反思》的文章,希望尽学者的绵薄之力,以正视听。可是某些像董登新这样的学者竟然认为创业板经历的“从天花板到地板”的大跌无可厚非,混淆视听,使得主管官员听不进批评意见,最终创业板3年来付出这样惨痛的代价,这样不负责任、一味溜须拍马的学者必须反思。

三、正本清源改革发行制度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要重塑股市公平效率还得从制度入手,改革发行制度。具体而言:

第一,监审分离,下放发审,保留备案。

首先,应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发行监管部门应该舍得放权,不再进行公司投资价值判断,而是回归监管要义,负责证券市场的行业监管和问责处罚事宜。

其次,应将审批权下放到交易所。交易所成为发行审批的责任主体,发行部进行程序性和真实性的核准,只要公司上市申请资料符合真实条件,就不能否定其上市资格。从而,让资源自由地进行有效配置,让股市充分发挥价值发现功能,让投资者自主进行价值投资,优胜劣汰。

最后,鉴于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实行注册制的条件尚未成熟,也应保留监管部门备案机制,一旦发现上市公司出现重大问题即对其上市资格叫停。

第二,做实保荐,连带券商,真实供求。

对证券发行媒介来说,保荐人和保荐代表人应该成为证券监管部门的问责对象,若发现问题立即归档问责。同时在当前的中国国情下,不允许券商进行直投。另外,将保荐人、保荐代表人和券商按其保荐的上市公司一年实现业绩为标准分成3级:第一,实际业绩低于预测值超过30%,即对其警告;第二,超过50%,即对其罚款;第三,超过100%时,就应“大刑伺候”--保荐人和保荐代表人罚款加吊销职业执照,券商交出全部承销费,有更严重的情况或者违法行为应该提起刑事诉讼。

在上述明确发行环节的监管部门和发行媒介的责权利后,还要通过IPO打包发行,一方面形成股市的真实供求,让市场自由有效地配置资源,另一方面降低发行成本和价格,将创业板平均市盈率压到20倍以下,也能避免当前IPO价格过高、二级市场价格暴跌的情况,为二级市场的价格涨跌留有弹性空间,为日后的自由退市制度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股市面临困境,但危机中依然蕴含机遇。只要我们从发行制度着手,通过改革来救市,乘“十八大”东风,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率的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必将迎来光明的前途。

注:刘纪鹏教授为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岳芳旭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刘纪鹏,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全国人大《证券法》《国资法》《期货法》《基金法》起草或修改小组成员。

热点内容
股票交易学什么专业好就业 发布:2025-05-15 20:19:47 浏览:931
花都有哪些私募基金公司 发布:2025-05-15 20:06:10 浏览:614
华林证券股票交易费用 发布:2025-05-15 20:06:06 浏览:381
股票交易费计算器的 发布:2025-05-15 20:05:17 浏览:594
什么是股市黑盘子 发布:2025-05-15 19:44:36 浏览:254
想买跟冷链有关的基金怎么找 发布:2025-05-15 19:43:49 浏览:988
利殴股份股票历史最高是多少钱 发布:2025-05-15 19:42:04 浏览:464
香港古玩艺术股票交易所 发布:2025-05-15 19:37:28 浏览:175
买之前怎么看基金能不能转换 发布:2025-05-15 19:09:44 浏览:872
龙华数字货币如何使用 发布:2025-05-15 18:50:00 浏览: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