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⑴ 货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账单位的一种工具。
货币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以物易物的阶段。后来经过金属货币、金银、纸币以及金银本位制度,演化至近代之面貌。
以物易物的方式可能可以追溯到约十万年前,只是没有证据说明有任一个社会或经济体曾经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没有货币的社会可能是用债务或礼物经济原则交易,若以物易物没有发生,一般是出现在完全陌生或是潜在为敌的群体中。
世界上许多不同的文化最后都出现了商品货币。像希伯来人使用的舍克勒本来是重量单位,后来指特定重量的大麦,属于商品货币。
第一次使用货币一词是在公元三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美洲、亚洲、非洲及澳洲曾使用贝币,一般是用宝贝科贝类的壳。依照希罗多德的记载,吕底亚人是西方最早使用金币及银币的民族。许多学者认为最早的硬币出现在公元前650–600年。
有些文化的商品货币慢慢变成了代用货币,金或银的商家或银行会针对存入的商品货币提供收据,并且可以依收据换回商品货币。最后收据可以代替商品货币,成为广为接受的付款方式,最后就成为货币。
(1)货币是如何产生的扩展阅读:
货币的功能:
一、交易媒介
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交易可通过货币完成,不需以物易物。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因此,从价值运动的角度观察,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在同一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方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用价值,买方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用价值。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称为通货。
二、记账单位
记账单位(Unit of Account)是货币作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可以以自己为标准,与其他商品进行量的比较,而此时商品的价值形式就转化为价格形式,商品通过货币进行表达的价值形式即为价格。
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货币只需要以想像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单位则必须依赖于现实中流通的货币。正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三、延期支付的标准
延期支付的标准,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当债务是以货币来计算,其价值会因为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而减低。因此,延期支付的功能需要从上面三个功能中特别分拆出来。
⑵ 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1、货币的产生:
最开始是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物物交换,后来是复杂的价值形式,就是一个物品可以和多个物品交换,再后来是一般价值形式,就是某一物品成为了一般等价物,但是这个一般等价物存在不易保存等缺点,所以根据需要,人们发现了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等金属,由此货币产生。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账单位。
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2)货币是如何产生的扩展阅读:
货币的职能定义: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⑶ 货币是怎么来的
货币是人们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交换过程,逐渐演化出的一种通用的交换替代物。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
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3)货币是如何产生的扩展阅读:
货币的种类
1、硬币
硬币是一种小面额的辅币。它是铜质的、铝制的或是镍质的。
2、纸币
纸币是一种法定货币,称为法币(legal tender)。法币是政府强制流通的货币。纸币发行的基本权力为政府所有,具体由中央银行掌握。纸币和硬币的总和称为通货或现金。
3、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指可以随时提取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称为需求存款。由于活期存款可以随时转换成现金,所以银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货没有区别。它也是一种货币。
4、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是在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提取的可以获得利息的存款。这些存款虽然不能以开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预先通知银行可以把它转换成现金。
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可转让提款单(NOW)以及自动转移服务(ATS)缩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别。这种差别缩小的结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成为一种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货币
⑷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2)扩大的物物交换;(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发生在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换,只能是偶然的多余产品的物物交换。当时的商品交换在双方的经济生活中只占极比重,因此,彼此都不十分计较交换的比例,如有的时用2只羊换1把石斧,有时用2只羊换2把石斧。假如2只羊换1把石斧,用公式化表示即为:2只羊=1把石斧 在这个等式中,羊的价值是通过石斧表现出来的,石斧是表现羊的价值的手段,人们把石斧看作价值的代表。或者说与价值等同,我们称之为等价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一种商品可与多种商品相交换。物物交换的明显缺点是:物物交换要求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在长期无数次交换的实践中找到了办法。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有了一般等价物后,方便了商品交换,人们只要经过两次交换,就可顺利换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即:“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第二步,用一般等价物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可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一般等价物由什么商品来充当,各地区划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在历史上,牲畜、布帛、贝壳、粮食、食盐、金属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我国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一是宝、贝。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作部首,如货、赔、赚、贩、购等。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是金银自身自然属性决定的,即金银有许多适宜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征: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 首先是体积小、价值大。因为采掘金银要耗费巨大的劳动,所以金银的价值大。这样,人们可以携带少量的金银,就能买到大量的商品。 其次,金银不会腐烂,久藏不坏。黄金、白银极易保存,即使埋在地下,几千年后挖掘出来,仍完好无损。 再次,质地均匀、容易分割。金、银可以随便熔合,又可随便分割,其价值不会受到损失,而羊、布、贝壳等就不行。 正因为金银有这样多的优点,所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黄金、白银身上。金银一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们也就成了货币 。 从上述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发展的障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货币的出现也带来新的矛盾。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我们的能把金银货币完全等同起来。金银就是金银,它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货币。 货币与一般商品的共同点是:货币也是高品。金银能够充当货币 ,是因为金银本身是商品,既是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货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是: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专门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这种货币与一般商品的本质区别,就是货币的本质。所以说“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⑸ 货币是怎么产生的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决定的。随着交换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先后经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在货币形式下,产生了货币。
参考资料
货币职能是指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货币的这五大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货币首先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少价值,然后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货币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因而货币贮藏就有必要了。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⑹ 货币的来源货币的产生
传统教科书一般都会列出货币的特征,然后说明金银和法币拥有这些特征,所以金银和法币就成为了货币。但这种写法很容易产生一个严重的误导,那就是很多人会以为货币是可以随意设计出来的。用另一种说法就是,货币是可以用计划和法律创造出来。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货币并非由一个人,或一群聪明人创造出来,也不是某一个历史上的国王用计划创造出来的,而是大量行动人通过不断交换而发现出来的。
简单来说,货币必然有一个多阶段的形成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现货币可以有更多不同用处,最后才产生书上所说的货币特征。当然未来的货币产生过程可能产生更多或更少的特征,所以用书本上写的货币特征来判断一种财货是否是货币并不恰当,某一种财货最终能否成为货币是由市场中的行动人决定。例如在监狱中,香烟成为货币并不是法律规定,而是监狱中的囚犯通过交换行动而决定。
(6)货币是如何产生的扩展阅读:
罗斯巴德遵循奥派的货币理论传统,不从货币的特征开始写,而是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开始写。奥派的货币理论源于门格尔,传到米塞斯。米塞斯的《货币与信用原理》可以说是奥派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典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罗斯巴德在第三章第一节首先表述直接交换的二个主要问题:第一个是需求巧合(coincidence of wants)问题;第二个是财货分割性(indivisibility of goods)问题。需求巧合问题在上一讲已经解释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财货分割性问题我就直接引用原文:
“假设拥有一副犁(小编注:犁,就是一种耕地用的农器具)的D想要换取鸡蛋、奶油、鞋子和很多其它商品。显然,他不能把他的犁切分成好几块,用这些换取鸡蛋、奶油等等。每片犁对他人的价值几乎为零。在直接交换的体系下,一副犁在交换中几乎没有适销性,即便有人生产,其数量也会很少。”
简单来说某些财货是不能分割使用,分割后这些财货就无法用来满足目的或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犁就是一个例子,把犁分割成几块,犁作为生产工具的用处就完全消失,变成垃圾。
对于奥派经济学来说,问题就等于机会。谁能解决问题就能得到更高的报酬,面对直接交换的问题,人类发现了间接交换的解决办法。间接交换的方法在上一讲已经介绍过,我也不重复。重点是间接交换多了一个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理论上任何财货都可以成为交换媒介,但不是每一种财货作为交换媒介的适销性(marketability)都一样。请同学注意适销性是指某个财货在特定的市场中更容易被接受成为交换媒介,简单来说就是容易出手。所以适销性和市场中行动人的目的和生产并无直接关系,只有间接关系。例如张三从不吸烟,如果张三进了监狱,他依然会用香烟作为交换媒介。
从奥派理论中,间接交换刚刚出现时会有很多财货会成为交换媒介,但市场中的行动人会逐渐发现某些财货的适销性更高。例如盐作为交换媒介的适销性比猪高,市场中的行动人会逐渐放弃用猪来做交换媒介,而采用盐来做交换媒介。当一个交换媒介在市场中被普遍接受就变成这个市场的货币。
⑺ 简要说明货币产生的过程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货币最早起源于物物交换。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后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⑻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货币的产生就是有 一般的物物交换到频繁的物物交换,在由物物交换转移到金银交换,再从金银交换升级到货币。有的国家的货币没有辅币,或者虽然有辅币,但是由于币值太小而只是理论上的换算单位,而没有发行实际的货币,比如日元和韩元。
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汇率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不仅是指现金,而且是现金加上一部分有形和无形的资产。
(8)货币是如何产生的扩展阅读
货币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
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汇率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不仅是指现金,而且是现金加上一部分有形和无形的资产。
⑼ 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生过程如下: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⑽ 货币是如何起源的
人类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而货币的出现不过是几千年以前的事情。
自古以来,对于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与商品是什么关系等问题,一直众说纷纭。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观察问题,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破解了货币之谜。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商品交换的出现和发展为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采用的是直接的以物易物的方式。
在简单的以物易物交换中,要求交易者A所交换的物品恰好被交易者B所需,交易者B所交换的物品也恰好被交易者A所需,而要出现这种相互所需的情景十分困难,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就给商品交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了避免“需求双重巧合的困境”,货币就产生了。
因此,货币是商品交换的结晶,只有在商品交换出现以后,才逐渐从商品世界分离出一种商品,固定地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