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
『壹』 简述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如何引起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引起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的方式: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
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
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直接认购政府债券;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拓展资料:
1、中央银行是国家中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是国家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独具货币发行权,实行金融监管。
2、银行的银行职能是指中央银行充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体现了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中央银行通过这一职能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施加影响,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
3、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其必要性在于:为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必须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以保证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具备最低限度的支付能力。有助于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强化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为商业银行之间进行非现金清算创造条件。
『贰』 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
1、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是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叁』 怎么理解央行的资产运用形成基础货币的来源,央行的负债构成基础货币的使用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超额准备金,三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倍数放大效应
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使1 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以上分析看出,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可见,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中,“基础货币——超额准备及它的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供应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肆』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和基础货币 详细�0�3
中央银行负债是是指金融机构、政府、特定部门持有的中央银行的债权。中央银行负债业务主要包括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外负债和资本业务。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被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在金融本位币的时候,央行发行的纸币或是银行券是要兑付的,也就是当人们拿着这些纸币到央行要求兑付时,央行要付给来者金银,因此这些发行的纸币就相当于它的负债了。当然现在的纸币是不用兑付的,所以沿用原来的说法或思路,可以这么理解,但实际上已经不是这么回事了.说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这里的负债只是同它的资产相对的,只是会计上的一个科目,它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发行货币这一科目是体现在负债里。但是严格意思上讲,发行货币不构成中央银行的负债。负债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需要偿还的,但显然,银行发行货币不需要偿还。个人或单位持有货币是一种资产的象征,个人或单位拥有所有权,而不是拥有债权。而且,如果是一种债权的话,按照经济运行规则,使用者要支付利息,中国央行是不会支付利息的。 1994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项 目季末余额(单位:亿元)同期比增长率(单位:%)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国外资产(净)2437.63081.73816.84451.384.1139.5163.0187.3外汇2253.82888.03619.04263.984.1144.1171.7197.8黄金12.012.012.012.00.00.00.00.0国际金融机构资(净)171.8181.7185.8175.490.998.674.065.9对中央政府债权1582.81582.81582.81687.718.215.213.16.6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9297.79383.19581.010451.039.436.621.68.8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258.7275.7231.3269.921.238.359.87.2对非金融部门债权682.9696.1708.3728.321.715.910.86.7储备货币13612.314138.315193.817217.838.340.137.229.6发行货币*6308.76258.66923.57883.929.619.727.323.1对金融机构负债5934.26399.36634.27468.354.470.649.434.8缴存准备金3072.53391.93683.33961.223.031.340.837.3存款货币银行3002.43312.23571.93827.525.534.543.039.0在人行存款2860.73007.42950.53507.1112.4157.361.832.0存款货币银行2527.72708.62590.93031.3130.6187.063.932.6非金融机构存款1369.41480.41636.11865.620.733.536.639.4债券30.11.01.00.0中央政府存款635.4874.0912.1833.388.2156.8120.076.0自有资金280.5280.5280.5265.7-9.6-9.6-9.6-14.4其它(净)-298.6-274.4-467.2-728.6-22.3-33.363.187.1 (资料来源:网站)
『伍』 中央银行怎么控制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通过他资产业务的变化影响到负债业务的变化,从而影响基础货币。
(1)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如果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即增加再贷款或再贴现,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减少。
(2)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财政的债权可以影响基础货币量。不管是透支还是购买财政债券,结果都是财政支出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如存入银行,存款增加,准备金增加,如不存入银行现金增加,也是准备增加。反之减少。
(3)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外汇、黄金占款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如果中央银行增加外汇黄金储备,如果向个人买入,导致现金增加,如果向企业、商业银行买入,导致存款增加,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如果卖出,会导致现金或存款的减少,基础货币减少。
(5)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扩展阅读: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来调控经济。
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是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指标之一。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而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
中央银行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它们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减少。
信贷规模减少,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虽然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加更大。
信贷规模增大,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参考资料来源:基础货币_网络
『陆』 为什么说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资产
从央行印钞票说起,引出来的钞票全是央行的负债。资产是你把负债用到哪了?用到发基础货币上了,注意基础货币一离开央行就变成了资产。
是央行通过各种手段比如买外汇什么的,给贷款什么的把这钱给出去变成别人的负债了。给出去就是资产。恰恰是指央行把钱给出去之后的这个钱才叫基础货币。
(6)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扩展阅读:
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1、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2、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3、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4、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柒』 简述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机制
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上
(1)对货币乘数:
央行通过调整Rd(支票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Rt(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的分母。如果准备金率水平提高,使得货币乘数降低,就会冻结商业银行一部分流动性上交央行,无法参与货币创造,降低货币供给;如果准备金率水平下调,货币乘数增大,商业银行会获得一部分流动性可以用于信贷放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为市场利率的形成加以定位,从而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机会成本进行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具体的机制是:当再贴现率提高,市场利率在此引导下提高,增加银行资金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超额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分母,增大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
(2)对基础货币:
央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的投放数量,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当央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增大贴现窗口放款,这就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得这一部分新增的高能货币能够通过货币创造机制形成货币供给。相反,就会回收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债券市场上进行买卖国债、回购市场上进行回购交易、发行特别国债、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吞吐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减。
(7)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扩展阅读
央行的货币政策:
央行负责执行国家选择的货币政策。无论是强势货币、金本位货币、联系汇率制度还是货币联盟,央行最基本的工作都包括建立国家币制。当一个国家拥有自己的币制后,就牵涉到货币标准化,基本上就是本票形式:本票是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将票据兑换为金钱的承诺。过去通常都是金钱可以兑换固定金额的贵重金属。现在有许多强势货币,因此保证兑付不再仅止于保证兑付同币别的相同金额。
央行之所以被称为银行,是因为手中握有资产(外汇、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和负债。央行的基本负债就是流通货币,还有银行本身资产担保的负债。比较不常见的状况是,管辖强势货币的央行创造新货币以支付负债,且理论上并无金额上限。
多数央行会直接(货币联盟的央行采行此法)或间接连动他国货币。在间接的状况下,央行利用握有的外币以固定比率稳住本国货币;使用此机制最值得注意的国家和地区为香港和爱沙尼亚。
在强势货币国家,掌控货币者以货币政策作为达成目标利率或其他目的的快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