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怎么超发
A. 央行超发的货币(货币增量)是通过什么方式进
货币超发就是先给国有银行系统资金额度,然后再由银行放贷出去,接着一层层地到消费者手里,最终又以储蓄税收的形式回到银行系统,再放贷,循环.... 这就是所谓的货币乘数。
B. 中国政府如何超发货币,具体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
依靠美元外汇,流进多少的美元外债,就相应的增发多少人民币。其次是看M1 M2的增长速度如何,增长的越快则货币超发的越多。
C. 货币超发是怎么实现的
货币超发的过程其实很简单。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政府债券,把钱投入市场。
实际上就相当于政府跟央行打了个白条,然后进行政府投资。
D. 中国货币到底超发有多严重能买下整个美国是真的
中国货币超发为何没有引发通胀?
抛开情感从客观上来说,中国在这场货币发行大赛中也不能独善其身,甚至可以说是名列前茅。对中国国内经济来说,中国需要印钞,这能带来经济的繁荣。而且,我们印钞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出口,被动印钞来平抑人民币汇率。
按常理来说,大幅度印钞最大的顾忌就是会产生通货膨胀。最近世界范围内大幅度的量化宽松,产生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M2超过100万亿。中国发行这么多的货币,为何没有引起显著的通胀?中国的货币发行后都流失到了哪里?会不会有什么隐患呢?
首先,中国的货币超发本身并不马上意味着经济的失调和通胀的产生。我们货币量M2远远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冠军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础。在美国,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仅大约12万亿美元,而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市值超过了60万亿美元,即在美国经济中直接融资比例超过了80%。而与之相反,在中国,银行系统总资产超过80万亿元,而股市债市规模则仅仅为20万亿元。资本市场的欠发达使得大量的资金无处消化,进而导致了M2的激增。当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国这样的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货币发行后进入股票市场或者期货市场等黑洞漩涡中。以至于在中国,为了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问题,需要特别多的货币发行。
然而这还不能成为全部的理由,不能说中国的货币超发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中国的货币超发现在没出现问题,不代表以后就没问题。
在经济学上,货币发行量代表的只是一个国家通胀的潜力。也就是说,印钞只是代表一种潜力,而并不马上产生通胀,从印钞到产生通胀,是需要一段过程来传导的。从国外经济学统计来看,货币M2到通胀的传导过程,可能只需要1年时间。但这个传导过程,放在咱们中国这样特殊的国家,那可就说不定了,也许这个传导过程会很长很长。
货币发行到通胀的这个传导过程时间取决于什么呢?我们能想到一些术语,比如产能过剩。假设各行业都是产能过剩,产品供给超过需求,那么即使货币再多,也未必能推高这种产品的消费价格。显然,这个传导时间就变长了。
当然,类似影响传导时间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但这都不是关键。中国为什么从印钞到通胀的传导时间很长呢?关键的所在是房地产。我们只要印出一块钱来,无论这钱是首先流到老百姓、家还是一些官员手上,都被用来推高房地产价格了。这是一种中国人的习惯所致,也是中国经济刚刚开始崛起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无论老百姓、家还是官员,都喜欢寻找一种安全感、一种保障。买房就是一种最好的、一种最好的安全感、一种最好的保障。
由此,中国进入了全民买房时代。无论是老百姓、家还是官员,只要有了钱,必先买房,无论是一套、两套还是一百套。而用在消费品上的钱却越来越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消费率会越来越低。像粮食、蔬菜等消费品对应的CPI没有明显的上涨,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通胀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中国印出来的钞,大半变成了,尤其是房地产。
有人会问了,那买房的钱不是钱么?房价不也应该算入CPI么?还真别说,房价还真不能计入CPI。宏观经济学的这种设计是对的,房子属于一种,不是一种消费。买了房子,你甚至可以在几年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这跟消费品有最本质的区别。所以,房价确实不应该计入CPI。
有人说,那房价涨难道就跟通胀无关了么?答案是,房价涨确实应该跟通胀有关,但计入CPI的应该是房租,而不应该是房价。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无论是房价还是房租都占据了生活中很大的一笔钱,很多在大城市的人都深有感触,自己一个月的收入几乎一多半被用来交房租了,更别说买房了。也就是说,房子明显是跟通胀有关联的,具体的关联点是房租。
既然房租要计入CPI中,而且在生活支出中占据那么大的比例,那么它在CPI中的比重一定要很高才对。问题是,在我国实际统计的CPI中,房租所占的比重很低很低。虽然有关部门从来不公布权重,但能推算出来,这个权重一定高不了。也就是说,是因为这个权重问题,才让公布出来的CPI比我们实际感受的要低很多。
所以,有两个结论是可以得出来的:第一,中国实际的通胀应该比官方公布的CPI涨幅要大一些,但还没到多严重的地步。第二,货币超发,现在虽然没出现严重的通胀问题,但不代表以后就没问题。只是中国从印钞到通胀的传导过程太长,这种通胀的潜力还没有显现出来。
对于一国经济整体来说,货币发行权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在手上,提高了政策效率,是利于发展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便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减少贫富差距,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杜绝贪污腐败,让民众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的果实,国富民也富,这才是真正的强大!(许一力)
E. 央行为何超发货币
第一个重点是央行不断以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大手购汇,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而累积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第二个重点,是条条块块的政府及其公司具有极强的土地融资能力,经由商业银行的放贷不断创造货币。这是近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货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素的货币根源。与此相对应,中国的货币调控也形成了两个着力点。其一,央行发行多种短期央票,以回收过量放出去的基础货币。其二,央行以数量型工具,即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抑制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主要手段。近年货币调控在两个圈圈上跳舞,挥来舞去主要就是央票和法定准备金率这两把刀。让我们点评一番吧。先看央票。顾名思义,央票是中央银行发出的债券,通常短期,三、六、九月不等,也有更长的。无论哪种期限,都是央行以还本付息的承诺为条件,向金融机构借钱。一般认为,当市场流动性偏多、通胀压力加大之际,央行发出央票,把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借”回来,锁在央行内不解冻,是对冲流动性的对症之药。至于为什么选用央票,主要理由是央行库存的国库券不够,2002年正是央行用尽了几千亿国库券,才让央票登场,并从此大行其道。这当然有道理。但不妨多问一句:为什么待回收的流动性居然越来越多?这些年央行发出的多少万亿央票,不是天上来的黄河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查数据,2002年以来央行总资产中增加最快的是“外汇占款”,也就是企业和个人结算给商业银行的外汇,又被央行用基础货币买入、最后成为国家外汇储备的那一大块。撇开细节,央行不断发央票要对冲的流动性,原来正是央行自己购汇发出去的基础货币。问过的,央行何苦这么来来回回两头忙?也回答过,因为央行在本币币值稳定的目标之外,还要顾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为了汇率稳定,央行有如愚公移山,大手购汇天天不止。哪天只要少买一点,人民币对美元马上升值。央行出手,人民币汇率倒是稳定了——甚至再固定十年也不难——可过量的基础货币放了出去,有导致流动性泛滥的危险。于是,再发央票回收流动性。问题是,央票并不能完全对冲被动超发的基础货币。几周前易纲(专栏)副行长到朗润园做报告,提到为持有2.85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 (2010年底),央行用了约20万亿人民币购汇,其中80%已被对冲。这说明央行兼顾汇率稳定与货币稳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积累了在开放环境里调控货币的新经验。不过他的报告可没有以下意思,即能够兼顾汇率稳定与货币稳定的货币调控方面的中国模式已经诞生。首先,央票并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回收超发的基础货币。困难应该不是技术方面的,因为再多发20%的央票,总量上不就可以做平了吗?我的理解,困难还是来自央行的多目标——当权衡要不要更多回收基础货币时,其他目标包括保增长、保就业、保财政、甚至保商业银行的生意等等,均可能构成央行决策的约束。一时低估流动性偏多带给物价总水平的压力,是很容易发生的。特别是对一个习惯于超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来说,收紧流动性很容易受到四面八方的质疑、批评和埋怨。惟有看得见的通胀压力,才能够抵抗几乎全社会“松货币”的持久冲动。可惜,通胀信息通常要滞后很久,例如2008年上半年和今年年初我们遇见的情形。加起来看,央行用左手发出的央票,要把右手购汇花出去的每一块基础货币全部收回来,实际上面临不少困难。最近的发现是,即便做到总量完全相等,央行干预外汇的基础货币也还有可能发生某种“泄漏”。我这里想到的是时间对货币创造的影响。大家知道,央行每天动用基础货币购汇,但是并没有——一般也不可能——每天发行等量的央票回收商业银行由此新增的流动性。这就是说,有部分基础货币已经从央行之手,经由购汇环节先落到了商业银行手里,然后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被央行发出的央票非百分之百地收回。恰在这段时滞当中,货币运动的第二个圈圈加速转动!不是吗?商业银行今天把一笔外汇卖给了央行,今天就得到央行付出的一笔基础货币——央行则增加了相应的国家外汇储备——并在今天就可以增加信贷投放。在央行日后发央票回收这部分货币之前,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程序早就启动,并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货币增量。在逻辑上,就算日后央票的总量与事前购汇基础货币的总量完全相等,也挡不住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量。规律是:央行从增发基础货币到发央票回收的时间间隔越长,“泄漏”到商业银行的“过路货币”越多,新创造的货币量就越多。是的,时间就是金钱——这是理解近年我国基础货币增加较快、但广义货币增加更快的一条基本线索。商业银行要增加贷款放发,就要求借款人增加抵押的资产。这就是说,可供抵押资产的增量是货币创造增量的第一个支点。讲过了,在资产形成方面,中国特色异常耀眼,其中的最亮点就是条条块块政府连同掌控的公司,都可以动用征地权把原本属于农民的集体土地直接变成国有资产,并以此满足增加向银行贷款的抵押条件。这是“供地融资”的关键环节,也是货币创造方面的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数量型调控工具”——直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中国货币调控的一件主打武器。原本我对有关的说明并不接受,不过听多了,不由得想想处理此事的央行官员总有他们来自操作实践的道理。现在我想通的原理如下:在中国特色的资产形成、抵押和信贷发生过程中,由于政府主导的货币创造直接依托于行政权力、行政命令和行政审批——都是数量型手段,所以中国的货币调控手段也必须以数量型为主才比较对路。否则,在物价之火上了房的紧急情况下,用价格型工具调控本质上靠数量型手段加速创造出来的货币,不免有远水不解近渴之虑。行政长官一声令下形成的土地资产和由此增发的信贷流量,非央行官员一声令下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收紧,才比较对路和管用。讲到底,在几年前本文作者戏称 “价格不管用的市场经济”里,向对价格不敏感的主体挥舞价格工具,不过是对牛弹琴而已。小结一下。货币运动和货币调控,逃不脱“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所有货币运动和调控中那些共性的问题,而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那些环节。依重要性排列,我以为是:央行的多政策目标,用基础货币干预汇市汇率,以总量有缺口、回收有时滞的央票对冲,政府主导的货币创造以及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货币调控。对这些环节多做些功课,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货币运动和货币政策。炒股要想能赚钱先来学学一招鲜标签:央行央票货币政策基础货币广义货币
F. 中国的人民币怎么会超发
我们已经知道,通货膨胀就是人民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需要的量,或者说人民币作为通货超发的量就叫做通货膨胀。问题在于: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发行超过商品流通需要的量呢?不超发行不行呢?
第一,金银货币可以自行消除通货膨胀或紧缩。改革开放以后,使用的流通手段,不是金货币或者银货币。所以,出现通货膨胀或紧缩是必然的。因为,金货币或者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金或银货币在和商品的交换中,就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货币、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商品的总价值和流通速度决定的。在这种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出现膨胀或者紧缩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要记住,这种膨胀或紧缩是受商品的总价格调节的。如果超过这个总价格出现膨胀,金货币或银货币就会回炉变成金银条块,相反,如果没有满足这个总价格出现紧缩,金银条块就会铸成金银货币投入市场。可见在这里,商品的总价格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
第二,改革开放使用的流通手段,是没有价值的人民币,因为没有价值,所以,就不可能执行价值的尺度,也就不遵守价值的规律。在这种条件下,人民币要和商品交换,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怎么办呢?就必须给人民币规定交换价值,用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决定和商品交换的数量或者决定商品的价格。人民币的交换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呢?是由它的流通数量决定的,或者说由它的发行数量决定的。发行的数量越多,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就越少。这就是纸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或者说是人民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用人民币和商品交换首先要确定商品的交换数量或者说确定商品的价格。因为,人民币的交换价值是随着发行量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地减少或者说不断地贬值,那么,商品的价格也就随着人民币的不断贬值而不断地上涨。这就是在纸币(成为流通的唯一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商品的总价格是由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决定的,或者说商品的总价格是由流通中的纸币的流通数量决定的。这和金货币的情况正好相反,在那里,金货币的流通数量是由商品的总价格确定的。
第三,改革开放中,人民币不是作为一般的货币执行五种货币的职能,而是执行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人民币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为了赚钱的货币,所以,人民币就是资本,就是中国资本。中国资本就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用人民币赚取更多的人民币的活动,要赚取更多的人民币,人民币不超发那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如果不超发人民币,中国资本在自由竟争的条件下,一切商品都要用人民币购买,一切交易都要用人民币支付,那是绝对不够用的。所以,我们不要埋怨政府不断地超发人民币,他们已经上了贼船,他们受到中国资本发展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正是因为这个根本的原因,从改革开放第一天起,就开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根据中国资本的需要增发人民币,这种情况就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开始),就开始了通货膨胀的历程。
好心的人们总以为,钱多了是好事,工资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可是,好心的人们,并不理解这是中国资本的需要!中国资本需要超发人民币,需要通货膨胀,只有这样中国资本才能实现它的赚钱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看到表面的繁荣,我们要看到,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在通货膨胀的发展中,总有一天好心的人们的那么一点工资或者可怜的收入都要化为泡影。这个时刻已经开始了,到来了。最先感觉到的就是那些低保户,那些低工资的人们。
中国人民不需要通货膨胀!因此,消灭通货膨胀的任务,已经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
G. 货币超发的原因是什么
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即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
H. 国家新发行的货币怎样流通入市场的说国家货币超发,是怎么超发出去的
中国银行听国家指示增发货币,一般新币通过商业银行流入市场。宏观上也可以通过购买债券等 国家投资发出去
I. 货币超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货币超量发行的前提条件就是,市场不够活跃。当市场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的时候,货币的超量发行能够促进市场的活跃度,并且提供足量的资金,使得人们的消费欲望更强。综上所述,货币超发的前提条件是通货膨胀,也就是市场呈现不活跃状态。
J. 货币超发的介绍
货币超发是指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即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1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2013年7月,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指出:“有人说高房价是印出来的,这是不准确的。与其说高房价是‘印出来的’,确实还不如说是‘炒出来的’。”他认为,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主要源于其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