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之间的区域转换和什么转换
❶ 现在世界上有哪几种区域性货币制度简要介绍一下
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一、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建立,是以货币一体化理论为依据的。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家蒙代尔率先提出了“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他认为,要使浮动汇率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放弃各国的国家货币制度而实行区域性货币制度。他所指的“区域”是有特定含义的最适度货币区,这个区域是由一些彼此间商品、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经济政策比较协调的国家(地区)组成的一个独立货币区,在货币区内通过协调的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两个阶段:①较低阶段:各成员国仍保持独立的本国货币,但成员国之间的货币采用固定汇率制和自由兑换,成员国以外由各国自行决定,对国际储备部分集中保管,但各国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和财政货币政策。②较高阶段:区域内实行单一的货币;联合设立一个中央银行为成员国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和制定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监督各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对成员国的政府进行融资,办理成员国共同商定并授权的金融事项等;各成员国之间不再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实行资本市场的统一和货币政策的统一。
区域性货币制度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地域相邻的欠发达国家首先建立了货币联盟,并在联盟内成立了由参加国共同组建的中央银行,这种跨国的中央银行为成员国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和制定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70年代末欧洲开始了货币一体化进程。
目前,实行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国家主要在非洲、东加勒比海地区和欧洲,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中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海货币制度、欧洲货币联盟制度都属于区域性货币制度。
二、西非货币联盟制度
西非货币联盟制度,最初建立于1962年5月12日,当时由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尔、尼日尔、贝宁、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等7个成员国组成。1963年11月,多哥加入了该联盟。西非货币联盟成员国原系法国的领地或殖民地,是法郎区的一部分,这些国家在独立前后的一段时期,使用的货币为“法属非洲法郎”,1962年11月1日,西非货币联盟成立了“西非国家中央银行”,作为成员国共同的中央银行,总行设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在各成员国设有代理机构,总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管理外汇储备,发行共同的货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供各成员国使用。
三、中非货币联盟制度
中非货币联盟制度由喀麦隆、乍得、刚果、加蓬和中非共和国5个成员国组成,这些成员国原来亦系法国殖民地,也是法郎区的一部分,与西非货币联盟成员国一样,独立前后使用的货币也是法属非洲法郎,1973年4月1日,中非货币联盟成立了共同的中央银行,称为“中非国家银行”,总行设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发行共同的货币“中非金融合作法郎”。西非和中非两个货币联盟虽然各自发行不同名称的货币,但都采取盯住法国法郎的货币发行机制,两种货币是等值的。
四、东加勒比货币联盟制度
东加勒比货币区也属于区域性货币联盟制度,该货币区由安提瓜、多米尼加、格林纳达、蒙特塞拉特、圣卢西亚、圣文森特等国组成。1965年,东加勒比货币区各国成立了共同的货币管理局,废止了原来的货币——“英属西印度元”,开始发行“东加勒比元”,实行与英镑挂钩的联系汇率。1976年7月7日,东加勒比元与英镑脱钩,改为盯住美元,20多年来,汇率一直固定在2.70元兑1美元的水平上。该货币管理局统一发行区内各国共同使用的货币——“东加勒比元”,但不负责对各国银行的监督,不规定上缴存款准备金,也不承担“最后贷款人”的义务。1983年10月1日,东加勒比货币区成立了东加勒比中央银行,取代了原来的货币管理局。
五、欧洲货币联盟
随着欧洲联盟成员国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种具有新的性质和特点的区域性货币制度——欧洲货币制度正在诞生。
欧洲货币制度是从欧洲货币联盟开始的,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于1950年7月1日建立的“欧洲支付同盟”以及1958年取代了该同盟的“欧洲货币协定”。“欧洲支付同盟”和“欧洲货币协定”虽然启动了欧洲货币联合的进程,但并未对欧洲货币一体化提出具体设想,当时的出发点主要是促进成员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真正把欧洲货币统一提上日程则是在欧共体建立之后。1957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6国签署《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宪章出台。1969年12月,欧共体正式提出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并设计了时间表,但最初的10年进展并不顺利。1979年3月,欧共体当时的12个成员国决定调整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欧洲货币体系( EMS)建设规划,1988年后,这一进程明显加快。1991年12月,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 《政治联盟条约》的目标在于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防务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规定最迟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建立经济货币联盟(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简称EMU),届时在该联盟内实现统一的货币、统一的中央银行以及统一的货币政策。《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议会分别批准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与此同时,欧共体更名为欧盟。1994年成立了欧洲货币局,1995年12月正式决定欧洲统一货币的名称为欧元(Euro)。1998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按照计划,1999年至2001年,为欧元启动的3年过渡期。
目前欧盟15国中,除希腊、瑞典、丹麦和英国外,其余11国(法国、德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芬兰、奥地利、爱尔兰)已成为首批欧元国。欧洲中央银行设在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首任行长是荷兰人威廉•杜伊森贝赫。按照欧元系统汇率转换机制,在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的同时,确定了欧元对11国货币的汇率,各成员国货币与欧元之间的汇率到2002年(过渡期内)各国货币被欧元取代以前完全固定,并不得更改。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的钞票和硬币开始流通,欧元的钞票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设计,由各国中央银行负责印刷发行;而欧元硬币的设计和发行由各国分头完成。2002年7月1日,各国原有的货币停止流通,与此同时,欧元将正式成为各成员国统一的法定货币。
❷ 各种货币单位的转换
1欧元=9.80元人民币
1英镑=13.74元人民币
1瑞士法郎=6.36元人民币
1日圆=0.07元人民币
1港元=1.06元人民币
1澳元=5.52元人民币
1加拿大元=6.16元人民币
1新加坡元=4.82元人民币
1人民币 = 121.091087 韩元
100泰国铢 兑换人民币19.7
100新加坡元 兑换人民币 479.76
100 元人民币=新台币392.85元
另外还发现了这个表格
币种 汇买、汇卖
中间价 现汇买入价 现钞买入价 卖出价 基准价
美元 (USD) 735.72 734.25 728.36 737.19 735.72
港币 (HKD) 94.31 94.12 93.37 94.50 94.31
日元 (JPY) 6.5050 6.4790 6.2708 6.5310 6.5048
欧元 (EUR) 1055.10 1050.88 1017.12 1059.32 1054.36
英镑 (GBP) 1461.51 1455.66 1408.90 1467.36 --
瑞士法郎 (CHF) 635.45 632.91 612.57 637.99 --
加拿大元 (CAD) 735.13 732.19 708.67 738.07 --
澳大利亚元 (AUD) 632.57 630.04 609.80 635.10 --
新加坡元 (SGD) 503.88 501.86 485.74 505.90 --
丹麦克朗 (DKK) 141.38 140.81 136.29 141.95 --
挪威克朗 (NOK) 131.33 130.80 126.60 131.86 --
瑞典克朗 (SEK) 111.56 111.11 107.54 112.01 --
澳门元 (MOP) 91.61 91.43 90.69 91.79 --
新西兰元 (NZD) 560.47 558.23 540.29 562.71 --
韩元 (KRW) 0.7782 -- 0.7377 0.8187
(2)货币之间的区域转换和什么转换扩展阅读
一个国家的一定单位的货币应折合多少外国货币,这一比率是如何确定的?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汇率确定的基础是不同的。在本金位制下,汇率是由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对比确定的;在纸币流通的制度下,汇率则是由同一时期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来确定的。
在本金位制下,各国都规定了自己货币的含金量,将一国货币的含金量与另一国货币的含金量对比,就可以得出两国的铸币平价。例如,1929年英国规定1英镑含纯金113格令,美国规定1美元含纯金23.22格令,根据它们的含金量计算,英国的美国的铸币平价是113÷23.22=4.8665。也就是说,1英镑的含金量是1美元含金量的4.8665倍,即两国货币汇率为1英镑=4.8665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由于受供求影响,实际汇率会有时高于铸币平价,但波动幅度不会太大。
金本位制崩溃以后,各国普遍实现了不兑换的纸币流通制度。各国货币不再公布含金量,或虽公布含金量,但已是名存实亡,下面就依其货币在同一时期的实际购买力对比来确定交换的比例。目前一般认为可以通过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的物价水平的对比,来确定两国货币的汇率。由于各国物价经常变动,这时的汇率也往往是不稳定的。
❸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与国际货币制度
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国家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国家货币制度是一国货币主权的一种体现,由本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其有效范围一般仅限于国内。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国际货币制度通常是由参与的各国政府磋商而定,一旦商定,各参与国都应自觉遵守。
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它的适用范围限于一定的区域内。 国家货币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以及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即使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间的支付货币;哪些资产可用作国际间清算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汇率可被国际间普遍接受的国际储备资产;一国政府应持有何种国际储备资产用以维持和调节国际收支的需要。②确定汇率制度的类型,即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是否确定汇率波动的目标区,哪些货币为自由兑换货币。③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即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弥补,各国之间的政策措施如何协调。
区域性货币制度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各成员国仍保持独立的本国货币的条件下规定成员国之间货币的兑换关系,另一种是在实行统一货币的条件下,对统一货币的货币单位、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以及货币发行准备制度进行规定; 国家货币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一国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国际货币制度通过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来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区域性货币制度通过货币区内协调的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使货币区内各个国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货币制度与国际货币制度是两种并行的、作用层面不同的货币制度。每个国家对内实现国家货币制度,对外则要遵循国际货币制度;国家货币制度与区域性货币制度是相互替代的。一个国家如果实施区域性货币制度就必须放弃原有的国家货币制度,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和制定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各成员国之间不再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实行资本市场的统一和货币政策的统一。
❹ 一个国家的货币是怎么转换的
银行会花一段时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旧钞的回收和兑换。
❺ 什么是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简单来说,利率互换是相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而货币互换则是不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
货币互换双方互换的是货币,它们之间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改变。初次互换的汇率以协定的即期汇率计算。货币互换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 货币互换的条件与利率互换一样,包括存在品质加码差异与相反的筹资意愿,此外,还包括对汇率风险的防范。
(5)货币之间的区域转换和什么转换扩展阅读:
使用货币互换涉及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识别现存的现金流量。互换交易的宗旨是转换风险,因此首要的是准确界定已存在的风险。
第二步是匹配现有头寸。只有明了现有头寸地位,才可能进行第二步来匹配现有头寸。基本上所有保值者都遵循相同的原则,即保值创造与现有头寸相同但方向相反的风险,这就是互换
交易中所发生的。现有头寸被另一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头寸相抵消。因而通过配对或保值消除了现有风险。
互换交易的第三步是创造所需的现金流量。保值者要想通过互换交易转换风险,在互换的前两步中先抵消后创造就可以达到目的。与现有头寸配对并创造所需的现金流量是互换交易本身,识别现有头寸不属于互换交易,而是保值过程的一部分。
互换权是带有一个期权结构的利率互换或货币互换交易。具体地说,期权交易双方就一笔利率互换或货币互换交易的各项有关内容达成协议,但期权购买一方有权在未来某一日期(欧式期权)或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美式期权),决定上述互换交易是否生效。作为获得这一权利的代价,期权购买方需要向期权出售方支付一定量的手续费。
利用这一产品,债务人可以在支付一定费用的前提下,获得一个比较灵活的保护,即当市场向不利方向发展时,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的水平令互换交易生效,从而锁定风险;而当市场条件向有利方向发展时,又可以选择不执行期权,以便在更有利的时机锁定风险。
❻ 货币之间的转换是以什么为依据它的升降值的原因是什么
)国际收支。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 则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如果为逆差 则该国货币汇率下降。
(2)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高 则该国货币汇率低。
(3)利率。如果一国利率提高 则汇率高。
(4)经济增长率。如果一国为高经济增长率 则该国货币汇率高。
(5)财政赤字。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 则其货币汇率将下降。
(6)外汇储备。如果一国外汇储备高 则该国货币汇率将升高。
❼ 什么是货币互换协议国家间货币互换协议一般包含什么内容
国家间货币互换协议一般包含内容有:时间、汇率、数量、货币种类!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交易双方在一定期限内将一定数量的货币与另一种一定数量的货币进行交换。
货币互换是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工具,主要用来控制中长期汇率风险,把以一种外汇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转换为以另一种外汇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达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早期的“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就具有类似的功能。但是无论是“平行贷款”还是“背对背贷款”仍然属于贷款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上将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而货币互换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表外业务,能够在不对资产负债表造成影响的情况下,达到同样的目的。货币互换的利率形式,可以是固定换浮动,也可以浮动换浮动,还可以是固定换固定。期限上主要外币一般可以做到10年。 货币互换中所规定的汇率,可以用即期汇率(Spot Rate),也可以用远期汇率(Forward Rate),还可以由双方协定取其他任意水平,但对应于不同汇率水平的利率水平会有所不同。 在货币互换中,期初的本金互换可以省略,即上例中的a)步骤可以没有,但对应的美元利率水平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样,对于那些已经提款使用的贷款,仍然可以使用货币互换业务来管理汇率风险。
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与平行贷款或背对背贷款相似。平行贷款或背对背贷款是由两个不同国家的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借入彼此的货币,并商定在未来某日期归还彼此所借的货币。也就是不同国籍的两个公司相互为对方在本国的子公司提供贷款的互换。
美国母公司和瑞士母公司都需要向其子公司融资,如果直接用本币汇出,需要经过外汇市场,还受外汇管制。若有关两个母公司签订一个平行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汇率折算成对方国的贷款金额,按商定的利息贷款给对方在本国的子公司,便可以回避外汇管制,也不需要担保,如一方违约,可用另一方债务抵消。
在货币互换中,互换双方彼此不进行借贷,而是通过协议将货币卖给对方,并承诺在未来固定日期换回该货币。
就是签订个协议,约定在某个时间内,以某种汇率可以换取多少数量的货币 !
❽ 货币兑换及换算
货币兑换
1人民币元=0.1650美元
1美元=6.0615人民币元
兑换为转换
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更新时间:2014-02-04 18:40
外币换人民币的 看最新现钞买入价
根据当日最新外汇牌率,100外币可兑换人民币:(现钞买入价)
公式为:(外币÷100)×现钞买入价=可换人民币
不信我你就自己算一下,嘿嘿
汇率信息来源于http://www.boc.cn/sourcedb/whpj/
中国银行每日外汇牌价
如果答得好,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ω^ 谢谢您的支持!!)o(∩_∩)o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o(∩_∩)o
原创只为你,施主的采纳,是贫道修行的动力!!o(∩_∩)o
请采纳。
❾ 关于货币转换的问题
老兄你自己说的要原文阿,昏死
1、1。清迈协议的**原文**
内容太多,自己看原文:http://www.mof.go.jp/english/if/chiangmai.htm
2。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货币互换协议签定时间
2003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印度尼西亚银行(印尼中央银行)行长阿卜杜拉(Mr. Abllah)在北京签署了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2005年10月17日,为体现在加强《清迈倡议》有效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根据《清迈倡议》框架再次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3。中国和菲律宾货币互换协议的签定时间
2003年8月30日,中国和菲律宾在此间举行了中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换文仪式。根据中菲两国政府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人民银行可在必要时向菲律宾中央银行提供多达十亿美元的信贷资金,作为对国际金融机构援助资金的补充,支持菲律宾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和维护金融稳定。
菲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双方在东盟加中国、日本、韩国( “十+三”)框架下落实“清迈倡议”的又一具体行动。这也体现了中国推动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持续发展,维护本地区金融稳定,以及进一步巩固中菲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努力。
中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中国签署的第五份类似协议。二OO一年和二OO二年,中国先后与泰国、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涉及金额分别为廿亿美元、三十亿美元、二十亿美元和十五亿美元。
二OOO年五月在泰国举行的第二届“十+三”财长会议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迈倡议”,决定建立以双边协议为基础的区域货币互换机制,以帮助成员应对国际收支方面出现的困难和稳定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