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货币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其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货币政策的工具可以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小需求。反之,央行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手段以增加需求。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最终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货币供应量减少,市场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对公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公司股价将趋于下跌。
2. 论述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说明如何进行
宏观财政政策
1、含义:宏观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2、分类: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3、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根据央行定义,货币政策工具库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或贴现以及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从学术角度,它大体可以分为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价格工具集中体现在利率或汇率水平的调整上。数量工具则更加丰富,如公开市场业务的央行票据、准备金率调整等,它聚焦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整。
3. 宏观经济政策 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两个方面,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部门(受命于国务院,或地方政府)对税收,支出,和投资的调节(都可以是双向调节),比如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主要是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影响也众所周知,使中国的经济先于世界经济复苏.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利率,存准率,货币投放规模和速度等的调节(双向的),比如去年年底到今年年中,5次上调基准利率,6次上调存准率,以及放缓信贷规模,等,以此来控制高企的通胀率,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4. 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一,货币政策通过开放市场业务,贴现率和准备金率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市场利息率的变化,市场利息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二,当今在货币理论体系中存在着两大派别。一个是美国货币主义经济学米尔顿·弗里德曼,另一派则是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这两种宏观经济理论都直接影响着国家立法者制定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方式。如果把两种经济学家都比喻成两位不同风格的汽车驾驶员,那么货币主义者将最关心的是在他们的油箱中添加汽油,而凯恩斯主义者则最关心的是保持他们的发动机运转。货币主义学派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一直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直接批评。
三,简而言之,这些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货币主义经济学涉及经济中货币的控制,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涉及政府支出。货币主义者相信在控制流入经济的货币供应的同时,让市场自行修复。相比之下,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除非采取干预措施驱使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否则陷入困境的经济将继续呈螺旋形下降。凯恩斯的货币经济学理念曾经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严重的经济通缩中得到的验证,证明其经济理论是正确的。
四,凯恩斯认为在当时背景条件下,简单地期望通过控制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很难让经济能有所起色。他强调货币供应在经济中也同时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他认为市场可能需要花较长时间来适应新的货币政策,但这最终会对国内生产总值能产生直接积极影响。凯恩斯相信政府通过刺激消费,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增加国际贸易净出口可以改变经济状况。美国在大萧条后不久,当时的共和党保守派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在平衡预算的方法上通过增加税收和削减支出,寄希望于经济体系能自动调节恢复。
但这种尝试最终失败了,胡佛没有等来经济的自我修复,而是无穷无尽的企业破产和倒闭,美国百姓生活,特别是农民群体,痛苦不堪。在当时的美国纽约大街上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胡佛总统黯然下台。
5. 怎样区分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二者有什么关系 谢谢!
1.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包括财政和或比政策,还有产业政策(相关的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八条、五条等)。
2. 二者目的一致,但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在运用的方式和手段、工具有区别。前者(宏观调控政策)不仅包括经济手段和工具,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会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后者采用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 对房地产财务风险影响:对于宏观市场利率影响会企业对现金流、折旧、投资、税收的处理。有的大型房产企业发行欧洲债券还会从汇率方面影响到财务。
2、 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是直接且明显的,发挥作用期限比较快;货币政策则是间接的,通过中间工具(如利率)影响财务风险。
3、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它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引起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关系变动来实现的。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便可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它表现为由宏观调控主体 机构颁布的有关条例、规定。
4、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它的实施主要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及行政区域中的一些主管单位及其所属职能部门进行调节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是通过纵向性的逐级下达而实现的。
6. 试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四种组合及其影响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应用背景是:经济严重萧条——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政策组合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增加,同时克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应用背景是: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胀成为首要目标。
政策组合是: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利率水平的上升,降低总需求水平;实施紧缩财政政策,降低总需求,并防止利率过分提高。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应用背景是: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但不太严重,政府开支过大,经济结构基本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旺盛,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主要目标。
政策组合是:通过减少政府支出等紧缩性财政政策措施压缩总需求,防止出现“挤出效应”;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激励私人部门投资的增长,并促进经济增长。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应用背景是: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并存。
政策组合是:通过减税等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刺激需求,增加供给;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7. 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不同的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按凯恩斯本人的观点,由于流动性陷阱的作用,货币政策无用.
按后来的IS-LM模型,货币政策会移动LM曲线,增加货币量时,LM右移,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利率降低,减少货币量时,LM曲线左移,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利率升高.
按AD-AS模型,分四种情况:增加货币量,如果增加的货币被窖藏起来,货币政策无用,对经济没有影响,在严重经济萧条时,基本上就是这样;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经济运行在AS曲线水平区段,这时国民收入增加,物价保持不变,IS-LM模型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经济运行在AS曲线上升区希,这时国民收入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即所谓半通货膨胀,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基本上就属于这种类型;第四,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但是经济运行在AS曲线垂直区段,这时国民收入不变,物价水平上升,即所谓经济滞胀.
8. 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政策定义
1、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从西方国家战后的实践来看,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2、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如下作用。
3、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运用其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4、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属于微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微观经济政策。
5、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机器、原料、材料和燃料等)和消费资料(食物、衣服、住房、日用品等)。
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即IS—LM模型。该模型说明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利息率和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并且指出了模型中的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变动会对均衡的利息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产生何种影响。该模型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工具。
在LM曲线的不同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不同。LM曲线可以呈现水平、递增和垂直三种形式。据此,可以把LM曲线划分为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主义区域。如图1所示。
图1中,在凯恩斯区域,IS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最大,而LM变动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因而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在古典主义区域,IS变动只影响利息率,不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而LM变动则对国民收入产生最大影响,因而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在中间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影响均衡国民收入和利息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