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货币长期看是中性的
❶ 货币中性理论
“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不会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
有关货币中性的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
魏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型得,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
哈耶克则认为货币只有在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才是中性的,否则也会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就是非中性的。根据这样的标准,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是非中型的,因为货币供给和需求对实际收入是在充分就业水平,还是非充分就业水平的决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分析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货币存量的变动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动。这就是说,帕廷仅用与古典数量论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与古典学派相同的货币中性的结论。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数量说没有展开的货币影响经济的过程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影响了实际经济的运行,因此是非中性的。
总体而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赞同货币中性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明确提出货币非中性。
❷ 什么是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有关货币中性的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
魏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
哈耶克则认为货币只有在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才是中性的,否则也会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就是非中性的。根据这样的标准,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因为货币供给和需求对实际收入是在充分就业水平,还是非充分就业水平的决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分析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货币存量的变动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动。这就是说,帕廷金用与古典数量论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与古典学派相同的货币中性的结论。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数量说没有展开的货币影响经济的过程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影响了实际经济的运行,因此是非中性的。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他们一般把货币作为与实体经济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强调货币的中性,即货币的供给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从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的“货币面纱论”。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政策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❸ 货币是中性的吗
货币短期不是中性的,长期是中性的。
在短期,货币投放的数量会影响产量。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即通货膨胀和就业率面临着短期的权衡取舍;这也是凯恩斯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但在长期,货币是中性的,投放的货币数量只会影响价格,而不会影响产量。这正是弗利德曼货币主义的观点。
❹ 为什么长期来说货币政策是中性的
第一,货币政策是成熟稳健的,稳健是与中国经济环境连在一起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反通货膨胀,但是中国目前物价上涨不完全是因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通货发行过多引起的物价上涨,但是目前的物价上涨更多与劳动成本上升有关。从这个意义来讲,货币政策要控制这种原因导致的物价上涨难度比较大,进而出现了目前的局面——政策紧一点,物价并不能降到理想水平,但是政策一松,物价将涨的更快。因此,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将长期处于中性。
第二,在中性情况下,货币政策一定是微调,不会出现方向性的变化。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相联系,即使货币政策稍微有所松动,都要将其对经济的帮助作用与对通货膨胀的刺激作用结合考虑,要有所均衡,因此其刺激的效果是有限的。
第三,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仅是补充流动性的举措,并不是货币政策方向性的转变。过去中国货币补充机制与外汇占款密切相关,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由于外汇占款的下降,意味着央行补充货币的渠道受到堵塞,因此流动资金会偏紧,其对冲的办法是在市场的回购,或是存款准备金率。而这种办法只与流动性的多广、松紧相关,与货币政策的方向无关。
2.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理念,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才连续多次加息,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担心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变化实现一种市场均衡的复归才是最重要的考虑。
❺ 曼昆宏观经济学(货币中性)球球大神解答急求
第一题,货币中性理论是指,在长期过程中,货币既不会影响商品的供给,也不会影响商品的产出,所以货币是中性的。但在短期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商品的供小于求,市场失衡,物价将会上涨,发生通货膨胀,直到市场供求关系处于新的平衡状态。
第二题,这个问题同样与长短期有关,市场处于长期稳定但短期有波动的状态。
❻ 如何理解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一直想不通,货币的增加为何在长期不影响真实变量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
中性的原因就是: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
❼ 你对货币的非中性有何看法
一般讲货币长期中性,短期非中性。
货币从超发开始,到完全进入市场的过程是不均衡的,从行业到进入渠道,不同类别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速度以及先后次序都不均衡。
所以说货币长期中性,是因为最终市场会建立新的均衡,但在两个均衡之间,从旧均衡到新均衡的过程中,会造不均衡,所以说货币短期是非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