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货币职能是什么
『壹』 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当中,所谓货币的职能是指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由其基本职能衍生而来的附加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的第一个基本职能是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
作为测定价值标准的货币,其单价是衡量所有可交换物品价值的尺度,货币作为价值的尺度可以使所有具有价值的物品转化成货币单位进行运算。
正如衡量长度的尺子本身有长度,称东西的砝码本身有重量一样,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充当价值尺度。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用观念上的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出来即可,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因此,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2.交换媒介
交换媒介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也叫作货币的流通手段。
与价值尺度不同,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使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分成了两种交易行为:第一步是将物品换成货币,第二步再以货币换成物品。
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市场和分工的发展。
3.储藏手段
储藏手段是指货币由于各种原因暂时不再在社会中流通,而是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被保存起来。
货币作为储藏手段,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在商品流通的初期,有些人把多余的产品换成货币保存起来,这种储藏金银的行为被看成是富裕的表现,是一种朴素的货币储藏形式。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的功能日益增大,一切物品都可以用货币来买卖,货币交换扩展到一切领域。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人们持有货币作为储藏手段会受到通货膨胀风险的影响。
相对而言,贵金属货币在保持购买力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货币在执行储藏手段职能时,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1)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
(2)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它必须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当市场上商品流通缩小,流通中货币过多时,一部分货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而被储藏起来;当市场上商品流通扩大,对货币的需要量增加时,有一部分处于储藏状态的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领域。
4.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所谓单方面转移是指经济行为的发生和货币支付在时间上有差距。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最初起源于商品交易中的信用买卖。
商品赊销和货款预付是信用交易的两种形式,前者是商品销售在先,货款支付在后;后者是货款支付在先,商品销售在后。
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商品的让渡与货币的支付在时间上的分离。
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就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了,表现在用来支付税金、租金、工资、劳务等。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世界货币曾长期由金银充当,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世界各国采用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一些综合国力强的国家的货币,被大多数国家认可,这些国家的货币就在国际市场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如美元、英镑等。
目前世界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的差额。
『贰』 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并能举例说明。
由于货币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即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在这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
(2)信用的货币职能是什么扩展阅读
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帐单位。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
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
『叁』 信用货币是什么信用货币制度是什么
信用货币(credit money)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
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目前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可以说,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
信用货币制度,又称管理纸币本位制,是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1)它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币,一般是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的
(2)不兑现纸币不代表任何贵金属,不能兑换黄金等贵金属
(3)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
(4)信用货币的性质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增长的需求量相适应的要求。
优缺点原因相同,货币发行时没有足够贵金属作为准备金而仅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当然是有监管单位的,不过关键时候都是监守自盗,例如民国后期滥发法币,实行的金圆券)优点很明显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溢生大量(虚拟)财富,央行也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与此同时一旦信用受到大范围质疑,或者由于滥发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银行大面积挤兑,信用货币就会缺乏完全的支付能力,那么货币势必贬值,国民经济也会重创。
至于未来货币发展演化的方向,在目前可视之内,电子货币很大可能会代替信用货币执行货币职能(发达国家已经迈出第一步了)。但是电子货币全球化目前还是有很多阻碍的,电子货币本质上也是信用货币,拥有信用货币的优缺点。
『肆』 在信用关系价值运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D支付手段
信用关系价值运动是单方面的价值让渡。
『伍』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什么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即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
在这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法用劳动时间来直接表现,而只能通过作为价值代表的货币来简介表现。可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是充当商品价值的外在价值尺度。
而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换句话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从而可以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为了衡量各种商品的大小,货币自身必须先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银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如斤、两、钱、分等。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就叫做价格标准。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货币计量单位,从而有不同的价格标准。如在我国历史上,“两”、“铢”、“文”成为主要的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而在英国,货币单位则主要是“镑”。
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从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一种技术规定。虽然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要借助价格标准来实现,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畴。
区别在于: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化身,而价格标准则是货币的计量单位。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主编:吕建军。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即商品-商品。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即商品-货币-商品。
在这里,货币在两种商品交换关系中起着媒介物的作用,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
只要社会公认它能代表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这就产生了不足值货币代替足值货币,以及纸币代替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
相对地说,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银的价值,即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换中搜寻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分成了买和卖两个独立的行为。二者在时间、空间上的脱节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主编:吕建军。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5)信用的货币职能是什么扩展阅读:
货币的其余职能:
3、贮藏手段
含义:贮藏财富(财富的象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足值的金银条(如金属条块等)。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执行清偿债务时所执行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买卖可以不用现款,采用赊账的方式,到一定时期后再付现款。
由于先购买,后支付,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到约定期限后,买者以货币清偿对卖者的债务。在这里,货币就起着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先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围内,后来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
赊账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借贷活动。随着赊账买卖的发展,产生了各种信用货币,如期票、支票、汇票、银行券等。各种信用货币也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同时,它们所代表的债务可以相互抵消,这就大大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支付手段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由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才能使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才能产生商品买和卖的行为;
只有在买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买卖商品时的赊销方式,支付手段的职能才会产生。为了到期支付,必须进行货币贮藏。可见,支付手段必须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职能的存在为前题。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主编:吕建军。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5、世界货币
含义: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我们称其为世界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有十足的价值,并且是贵金属块,按其实际重量来发挥其职能。实际上,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就是金块,银块。纸币不能充当世界货币。
作用: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
『陆』 为什么说信用货币的产生源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信用货币的产生源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没有足够的钱交货的时候就产生了信用。
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完备起来。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信用货币制度的产生,则源于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并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相关。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以金本位和银本位为货币制度。也就是说政府只能印相当于手中储藏黄金或白银等价值的货币。研究历史不难发现,世界上的很多文明的兴起,都和金本位有很大的关系,而文明的衰亡,也都和金本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如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首相衰落都和往金币中参入其他金属导致的金融崩溃有一定的关系。
金本位的解题标准的时间节点源于一战,战争爆发各个国家都疯狂印钱扩充军备,导致金本位在一战开始后一周基本就全面解体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原理,政府就这么多黄金,货币能够代表的黄金有限,那么印钱能够稀释原有的货币价值而将更多的或比较值集中到自己手中,后果是原有货币反映不了黄金的真实价值了,好处是价值资源都集中在了政府手中,让政府有更多资源准备战争。所以金本位解题而政府解决了困难。这其实就是价值尺度发生了变化。
随后又出现了金汇兑本位从而最终到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制度在全球的推行又分为了两个步骤,而这两个步骤的实现又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两个国际货币制度来进行的。前者切断了黄金与纸币齐国内的自由兑换关系,后者切断了黄金与纸币在国际上各国政府间的自由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为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货币体系,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有美、英中、法等44国代表参加的世界货币金融会议上,创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1)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价格为35美元。
(2)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央行)以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义务。
(3)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1%上下幅度波动,各国央行有义务在超过规定界限时进行干预。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但美元的价值仍然是与黄金挂钩的,同时各国政府仍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将美元自由兑换为黄金,它只是切断了公众将纸币在国内自由兑换成黄金的关系,并没有切断各国政府在国际市场将美元自由兑换成黄金的关系。
这个体系对二战后扩大国际贸易往来和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的是致命缺陷是:美元的供给刚性使美元同黄金的可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1971年8月5日,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对外国府和央行履行美元对黄金的兑现义务。随后几年里各国政府纷纷宣布其货币与美元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浮动汇率制代替了固定汇率制。
牙买加体系,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之后逐渐形成国际货币关系新格局,即“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协定》的原黄金条款作了新的规定:
(1)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定值标准,它作为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单位也被取消。
(2)废除黄金宫价,成员国可在市场上自由进行黄金交易。
(3)成员国间及成员国与基金组织间的债权债务必须用黄金清算的规定取消。
(4)基金组织持有的黄金应逐步加以处理。
(5)基金组织在其对黄金问题的决定中,要避免在黄金市场上干预金价或确定一个固定金价。
(6)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由特别提款权取代
信用货币制度的实质与优缺点:
牙买加体系中对黄金条款的改动,实际上是要实现黄金的非货币化。它切断了各国政府将美元储备自由兑换成黄金的关系,从而也切断了纸币与黄金的最后一层关系,国际货币体系彻底过渡到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之下。
信用货币体系克服了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缺乏弹性的致命缺陷,政府货币当局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有了更大的调控空间,但其最大的危险性在于政府的货币发行规模摆脱了黄金储备的束缚之后,很容易失控,各国政府的负币当局在货币发行规模上已经在传统教科书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严格禁止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他们在货币发行上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从超过GDP的1%到百分之几百。由于纸币的信誉依赖于政府信用,—旦政府出现财政或货币危机,信用货币便会一文不值,从而造成社会危机。
自从信用货币主导国际金融体系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在与通胀作斗争,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的危害已经有目共睹。信用货币超量发行的结果除了通胀和金融危机外,另一个重要结果是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的爆炸式扩张,这种由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发展引发的货币异化现象,是现代国际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课题。这些问题不但是管理层要从理论和制度层面要面对的,也是金融市场的交易者在金融投资实践中要面对的。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适应新形势的前提是必须对黄金有深入的了解。
而造成通胀,因为政府能够稀释信用印钱,不断的使价值尺度发生变化,所以,信用货币制度产生源于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