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银行如何调节控制货币总量
A. 根据我国目前主要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应该采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
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存款准备制度,再贴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普通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央行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和紧缩产生全面或一般影响的手段,这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它们主要在总量上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商业银行面临资金不足时,可以用手中的票据向央行再贴现,实际上是向央行申请的一种再贷款。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支付的利息比率称为再贴现率。
也就是说,央行通过货币工具政策的操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指标。
B. 中央银行可以采去哪些措施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
通过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C.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主要手段有三种:
1、公开市场操作
指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或卖出财政部或政府的债券或证券,以增减市场上的基础货币量,影响市场的货币的供给。
2、调节存准备金率
准备金率调高,商业银行可以发放贷款的资金量就减少,同时通过货币乘数也会缩小,将进一步的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反之,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则会增多。
3、调节贴现率
通过调节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贴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资金量,从而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提高贴现率,则减少市场货币供给;降低贴现率,就增加货币供给。
D.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政策手段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这是发的国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从而达到减少获增加市场流动性的目的。若流动性过剩,那么央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收回现金,这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若流动性不足,则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这属于宽松货币政策,由于操作上的主动性,也称作扩张性货币政策;
第二,法定准备金率。这在我国使用比较多,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收到一笔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银行的比例。法定准备金率和货币创造乘数直接相关,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创作乘数越小,起到收拢资金的作用,反之则反是;
第三,银行贴现率。银行贴现率事实上就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提高贴现率,银行借款成本增加,流动性减少;贴现率降低,银行借款成本下降,流动性增加。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说法,在现实中,商业银行很少向中央银行借款,因为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导致客户流失,如果商业银行资金非常紧缺,必须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利率再高也是要借的,因此贴现率对货币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
第四,道德劝说。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警示等。
E. 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工具有哪几种它们是如何调节货币量的
主要有4种工具:1,公开市场业务;2,再贴现率,3,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4,选择性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
如何调节:
逐一说明吧,
1,公开市场业务。经济萧条时期,央行买进政府债券,货币投入市场,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增加,存款多倍放大,货币供应量增加,利息下降;经济过热、通胀时,则相反方法操作。
2,再贴现率。经济衰退时,央行降低再贴现率,扩大贴现数量,增加银行准备金,鼓励发放贷款,通过货币乘数货币增加,降低利息,刺激需求,减少失业。经济高涨时,相反操作。
3,法定准备金调整。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银行能够创造更多的货币。同上,经济高涨,则相反。
4,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证券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及间接信用控制。
以上方法前3个用得比较多。一般会配合使用。
F.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进行反响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2.存款准备金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或投资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增加了货币的供给。
3.再贴现
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从而也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反之,央行降低再贴现率,则增加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G. 我国央行调控基础货币量最主要的手段是什么
中央银行通过他资产业务的变化影响到负债业务的变化,从而影响基础货币。
(1)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如果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即增加再贷款或再贴现,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减少。
(2)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财政的债权可以影响基础货币量。不管是透支还是购买财政债券,结果都是财政支出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如存入银行,存款增加,准备金增加,如不存入银行现金增加,也是准备增加。反之减少。
(3)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外汇、黄金占款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如果中央银行增加外汇黄金储备,如果向个人买入,导致现金增加,如果向企业、商业银行买入,导致存款增加,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如果卖出,会导致现金或存款的减少,基础货币减少。
(7)中国中央银行如何调节控制货币总量扩展阅读: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来调控经济。
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是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指标之一。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而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
中央银行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它们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减少。
信贷规模减少,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虽然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加更大。
信贷规模增大,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H. 简要分析中央银行的三个基本工具如何影响货币供给量
1、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
3、再贴现机制。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和需求。
I. 请简述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具体过程。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劵,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多倍增加。
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9)中国中央银行如何调节控制货币总量扩展阅读: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
一是基础货币。
二是超额准备金。
三是货币供应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倍数放大效应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
使1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J. 中央银行怎么控制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通过他资产业务的变化影响到负债业务的变化,从而影响基础货币。
(1)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如果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即增加再贷款或再贴现,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减少。
(2)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财政的债权可以影响基础货币量。不管是透支还是购买财政债券,结果都是财政支出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如存入银行,存款增加,准备金增加,如不存入银行现金增加,也是准备增加。反之减少。
(3)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外汇、黄金占款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如果中央银行增加外汇黄金储备,如果向个人买入,导致现金增加,如果向企业、商业银行买入,导致存款增加,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如果卖出,会导致现金或存款的减少,基础货币减少。
(10)中国中央银行如何调节控制货币总量扩展阅读: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来调控经济。
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是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指标之一。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而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
中央银行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它们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减少。
信贷规模减少,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虽然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加更大。
信贷规模增大,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参考资料来源:基础货币_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