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供给量如何调整

货币供给量如何调整

发布时间: 2022-06-19 05:53:27

❶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进行反响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2.存款准备金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或投资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增加了货币的供给。

3.再贴现
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从而也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反之,央行降低再贴现率,则增加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❷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策略的内容,它如何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其中优点是什么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❸ 央行调整货币供给量是怎样影响利率的增加与减少货币供给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

央行在短期减少货币供应量是为了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防止由于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过量而引起通货膨胀,给市场降温,减少货币流量,减慢货币流通速度,这样可以达到限制市场过热的目的,从而进一步防止通胀压力,使经济可以正常运行。
一、当一个国家对宏观经济采取直接管理体制时,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就只能是运用指标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调控形式,通过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直接控制现金流通量和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以此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月标。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1979年以前均采用过计划指标控制这种模式。
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都采取过这种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与高度集中型经济模式下以实物管理为主的直接控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这种体制下,中央银行在全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各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有根强的依附性。
三、在此情况下运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因为指令性计划一旦制定,中央银行就运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地贯彻执行。所以,只要中央银行不突破计划,不增拨信贷资金,不迫加货币发行,那么,全国的货币供应量就不会突破预定的指标。
四、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轨的当今世界,这种直接型调控模式暴露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它不利于充分维护广大基层银行的自主权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信贷、利率杠杆有效调节经济的作用;因为管理办法僵死,时而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和决策的失误,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容易出现“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等弊病。
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经济运行主要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过渡已是历史的必然。

六、间接型调控的特点是:它所依存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相当规模和发育健全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较好地尊重微观金融主体的自主权;较好地起到抑制经济波动的缓冲作用。

❹ 美国应该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和货币供应量,解决经济问题

摘要 在美国,货币政策调 控工具不仅包括众所熟悉的“三大法宝”——公开市场操作、 贴现与 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而且还包括专门针对资本市场货币流通量的 调节要素——证券投资透支比率,形成美联储四大货币政策调节工 具。它表明,美联储通过对货币总量和信用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在 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充分就 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所需要的货币流量和信用流量的平衡。 而这种平衡 通常通过影响金融机构储备水准来实现。(1)公开市场操作——通过 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影响货币总量和信用总量,并影响货 币储备量和货币基础。(2)贴现率——以影响储蓄机构使用资金的成 本,来影响贷款和投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基础。(3)存款准备金率 ——其变化会影响货币乘数。(4)证券投资透支比率——其变动直接 影响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早期,贴现政策是美国调节货币和信用流 量的主要工具;后来,美国不断运用其它调节工具,但一旦发现公开 市场操作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功能相一, 且前者在实际调节中更具有弹 性,而后者的“刚性”易导致直接的货币供应减少、出现经济不景气 和伴随高失业率时,1990 年 12 月,美联储取消了对所有定期存款的 存款准备金要求,在 1992 年 4 月,也将活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从 12%降到了 10%。加拿大、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干脆完全取 消了所有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公开市场操作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发达国 家中最重要的一个货币政策工具

❺ 怎样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过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一方面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热点内容
如何运用三大货币工具 发布:2025-05-14 17:20:04 浏览:682
股票交易不能登录 发布:2025-05-14 17:16:19 浏览:107
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什么时候发放 发布:2025-05-14 17:09:57 浏览:395
庄家股票交易心理分析 发布:2025-05-14 17:09:56 浏览:653
期货一万元涨10有多少钱 发布:2025-05-14 17:08:37 浏览:945
重达科技股票 发布:2025-05-14 17:03:31 浏览:42
基金为什么下跌也收管理费 发布:2025-05-14 16:57:18 浏览:544
09年国3面包车市值多少钱 发布:2025-05-14 16:52:22 浏览:897
汇改811怎么影响股票流动性 发布:2025-05-14 16:44:39 浏览:987
金融工程师叫什么名字 发布:2025-05-14 16:40:54 浏览: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