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政策出现时滞如何解决

货币政策出现时滞如何解决

发布时间: 2022-07-03 10:20:16

㈠ 货币政策的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
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
(2)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周期调节
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节,是指货币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就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或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供给与信贷,给过热的经济降温,抑制过高的通胀率;反之,当经济增长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风险的时候,货币政策则要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保障流动性供给,刺激投资和消费。
在经济下行阶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金融机构或企业等面临短期资金供给不足时,中央银行要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改善融资环境,维护投资者的信心,为经济增长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节的应用,旨在调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㈡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时滞是什么有多大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同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在我国,由于金融体制和传导机制的不同特点,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大约为2~3个月。
货币政策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大部分影响较快地有所表现,那么货币当局就可以根据期初的预测值来考察政策生效的状况,并对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出必要调整,从而使政策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货币政策是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货币政策的目标:
1.稳定物价;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平衡国际收支。
拓展资料:货币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基本含义:
关于货币的本质,学术界仍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专业术语为通货,主指“流通中的货币”。传统上,货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于货币的职能定义。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㈢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时滞

时滞效应货币时滞效应的特点和意义 时滞是时间滞后的简称。货币时滞是指货币行动与其效果之间的时间距离,即从货币供应量增加到物价普遍提高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传导过程,弗里德曼认为:因个人经过相当时间才扩散其调整,其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是非常缓慢的。初期货币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因而须经相当长久的时间才会达到全部资产。支出的影响也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扩散。正因为调整、传导、涉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故采取货币行动后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生真实效果,这就是时滞效应。 时滞效应的特点不仅表现为行动与效果之间存在时间差距,而且表现为传导过程中初始效果与最终真实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弗里德曼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平均需要6-9年月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再过6-9个月价格才会受到影响,因此,从货币增长率变化到物价变化一般有12-18个月的时滞。 弗里德曼认为,时滞效应对于货币理论与政策有重要意义。对于预期理论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使人们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的预测产生相当大的误差。因此,人们的预期只能是适应性的,随着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预期和行为。对于货币政策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它经常导致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错误解说,也往往导致货币政策的错误决定。因为货币变动的作用并没有同时发生,货币政策就被认为是无效的。 弗里德曼认为,由于没有认识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而产生了种种误解。 弗里德曼以时滞效应为武器,坚决反对凯恩斯学派“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循环政策,他认为,货币当局没有认清其行动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时间差距,便根据今天的情势去决定他们的行动,而他们的行动却是影响6个月、9个月、12个月或15个月以后的社会经济行为。例如,当前的衰退是为制止前一个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行动后,正在传导的中间过程或初始效果,如果针对当前的衰退而采取扩张性政策,必然回避了通货膨胀。因此,由于存在政策效果的时滞,其结果常使为反循环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转变为额外的、不必要的纷扰。认识并正确理解时滞效应的政策性,就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稳定的、连续一致的货币政策。
希望采纳

㈣ 货币政策时滞产生的原因

  1. 货币政策时滞是从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实施货币政策,到最终目标变量的变动即效果实现之间的实践间隔。货币政策的时滞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反应时滞。

  2. 从认识时滞看,由于统计数据的收集需要时间,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及时地获得经济形势变动的情况,可见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到中央银行掌握经济形势变化,并思考采取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有了一个时间滞后。

  3. 从决策时滞看,由于政府决策需要程序,需要讨论货币政策的方向、力度等进行讨论,进而形成政策操作计划,这又产生了一定的时间滞后。如果在决策时,各方意见不能统一,决策时滞会相应延长,甚至会错过最佳时期。

  4. 从反应时滞看,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后,最先能够改变是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和短期利率,要经过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的变化才能影响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并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这有有了时间滞后。

  5. 货币政策时滞可能使得政策效果减弱,甚至带来相反的效果,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这里主要参考了彭兴韵:金融学原理,第五版)

㈤ 货币政策时滞的中国政策

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开始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时滞问题。经常被提到的时滞主要有:①贷款-现金发行时滞。一般认为,从贷款规模变动到货币供应量M0(现金)发生变动,平均须经6个月左右。②货币供应-经济增长时滞。一般认为,从货币供应发生变动到经济增长率和(或)物价上涨率发生变化,平均须经9~10个月。

㈥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time leg)----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经过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二者的划分是以中央银行为界限的,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是指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又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部分。
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

㈦ 影响货币时滞的因素

影响货币时滞的因素(1.内部时滞 2.外部时滞)任何政策和措施都有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 time lag of monetary policy ]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货币政策时滞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
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认识时滞:指经济金融情况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货币当局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承认需要调整货币政策间的时间间隔。行动时滞:指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到实际采取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外部时滞
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通常是散步时滞(distributed lag):一旦采取政策行动,它对经济的影响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此,对于某一项货币政策行动的外部时滞,一般只应说该政策行动在(比如)4个月后产生了 30%的效应,12个月后产生了60%的效应,18个月后则全部产生效应。
供参考。

㈧ 滞胀发生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做什么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1、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一般来说,对付"滞胀"货币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2、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对付"滞胀"一般采用财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如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8)货币政策出现时滞如何解决扩展阅读:

经济学家提供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

1、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2、另一原因为不当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3、在分析1970年代的滞胀时提供了两种解说:首先是油价暴涨,继而中央银行使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

㈨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什么(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时滞是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情况出现,经过制定政策过程,直至政策部分乃至全部发挥效力的时间分布间隔。

热点内容
查股票600656退市 发布:2025-05-10 06:58:39 浏览:481
各地股权交易所如何交易 发布:2025-05-10 06:45:47 浏览:370
理财这个专业为什么好 发布:2025-05-10 06:38:07 浏览:690
股票型基金标准差多少好 发布:2025-05-10 06:35:24 浏览:708
期货分析师考试多少分及格 发布:2025-05-10 06:32:34 浏览:349
佳士科技的股票 发布:2025-05-10 06:22:26 浏览:397
it通信和金融哪个好 发布:2025-05-10 06:22:19 浏览:780
为什么金融人爱看书 发布:2025-05-10 06:10:18 浏览:935
退市前买入股票可以吗 发布:2025-05-10 06:06:02 浏览:790
做期货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发布:2025-05-10 05:54:26 浏览: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