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疆界是什么

货币疆界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13 17:24:40

❶ 什么是经济无疆界

应该是全球化的意思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公认为它渗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但对这个大趋势有着不同的认识:赞同,反对和不承认。赞同的态度占绝大多数,并进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现象、特征、机遇与挑战,对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的研究者有众多的看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里归纳以下几种观点:

1、相互依存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日益紧密运动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互相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的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2、产业结构调整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它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不但是产业的整体转移,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不是在一国,而是在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交叉投资、企业兼并进行;再就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包括高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促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总量的增加。认识全球化的这一实质很重要,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来考虑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总体战略,才能使我国对外经贸工作趋利弊害,防范和减轻经济全球化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弊端。(龙永图,1999)经济全球化,实际是以科技研究为动力,跨国公司的经营为载体,而在全球进行产业调整。

3、市场经济规则全球拓展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规则在全世界范围内拓展的过程,是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认为市场经济规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微观市场规则,主要由少数世界上最大、最开放的国家的市场运行规则和跨国银行、跨国公司等经济组织在各种多边安排下所制定或形成的制度安排或规则。另一种是宏观经济规则,它由WTO、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各种多边安排下制定和形成的正式制度安排或规则。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进入国际市场或加入相应的国际组织都必须遵守这些市场经济规则。(郑通汉,1999)

4、网络化论。经济全球化是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跨越各洲的网络所形成的世界模式,网络通过各种类型的流动和影响而互联。(约瑟夫·奈,2001年)

经济全球化是由于科技进步,科技成果、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运用而导致的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经济的融合。在“21世纪论坛”上,全球500名知名政要、学者、企业家纵论新经济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一致认为,因知识爆炸对全人类带来的深刻变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经济全球化。以数码科技为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所创造的新经济,使整个世界都要遵守同一规则,在同一个市场配置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5、生产要素流动理论。经合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跨国商品及服务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6、贸易全球化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为基准的。根据这个理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国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越大,世界经济就越强烈地表现出全球化趋势”。相当多的论文认为,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经济全球化最初的表现就是世界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代世界贸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

7、资本全球化理论——以金融全球化为最主要标志。追求利润的本性使资本在全球寻觅获利的机会,生产和交换领域的中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运作的全球化。(弗郎索瓦.沙奈,2001年)信息技术作为金融的新工具,而放松对金融资本流动的管制使金融全球化把世界经济连接为一体。全球金融资本的交易数十倍、数百倍地增长,大量游资快速流动,每天的资本流动量在1.5万亿到2万亿美元。金融全球化史无前例地加强了货币资本构造资本增值运动的能力,在它的背后是种种生产领域创造的财富转移的机制,食利资本正是以此为生,所谓资本运动的G——G’形式。因而,资本全球化最直接地揭示了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资本(金融)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社会化生产最高的表现形式,法国学者让.克洛德—德罗奈认为,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但另一方面,中国学者李其庆认为,它也产生着问题、危机,权益资本相对于实物资本具有越来越大的虚拟性,两者价值发生分离,投机泡沫就是从膨胀的名义货币资本的“肥皂泡沫”中产生的,而泡沫的破灭必然引发金融危机。此外,对外投资在获利驱使下,间接投资大大增加,投资的投机性大为增强,有研究表明“1985年以后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了越来越多的投机特征。”

8、全球发展多样性、发展过程论。欧洲议会于80年代后期召集多国的专家学者组成里斯本小组,集中研究全球化问题。《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一书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对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现象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它们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有些会在10到15年内消失或失去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形式和方式,因此,没有一个固定模式的全球化。里斯本小组的专家认为,全球化涉及的是组成今天世界体系的众多国家和社会之间各种联系上的多样性。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含义在于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这种相互影响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即必须是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的,而不仅仅在某些个别国家或地区之间,这种互相影响还必须达到较深的程度,它已从根本上制约、影响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

9、全球生产社会化理论。还有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对经济主体来说,它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进行活动。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特定经济主体来说,社会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主体不断拓宽其活动范围,社会边界从国界走向洲界,走向全球。因此,经济主体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范围从国内推向全球,日益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分工、合作和配置资源的过程即为经济全球化。(雷达、于春海,2001年)

当代世界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存,赞成还是反对全球化的对立。

1、反对全球化本身。来自各种非政府组织;来自弱势国家和民族,从传统文化、宗教上反对全球化;另一种力量来自西方,既得利益维护者的反对力量。反全球化运动造就的最大事件,是1999年11月数万人在西雅图的示威游行,抗议世贸组织最高级会议。反映了发达国家的部分劳工构成反全球化的重要成分,一部分主要的社会基础。他们抗议世贸组织的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牺牲了母国工人的就业机会。

2、把一些问题归罪为全球化。全球化是有负面影响,但这些问题不是由“经济全球化”而是由“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造成的。“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全球化在为很多国家带来财富的同时,也造成财富过分集中、贫富差距拉大以及某些国家被边缘化的后果。这些问题并非是全球化本身所造成的,但却很容易使得那些对现实不满的人,把这些问题都归咎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趋势,不是一个反字能阻挡的,对这种反全球化的行为和思想提出了异议,认为反全球化预示着新的来自欧美的经济民族主义的复活,“如同19世纪末与20世纪上半叶的情况,经济民族主义是欧洲反全球化的典型产物。这次反全球化浪潮导致欧美国家出现程度不同的经济民族主义(危险征兆已经在美国布什当局强加钢铁201条款保护美国处于弱势竞争地位的钢铁工业……表现出来)。

另有一种意见对是否存在、何种意义上存在经济全球化有疑义。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的一种夸大的说法。有人对较长时期的宏观经济数据作比较,认为目前世界经济交融的程度大约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时期。认为,即使在全球化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领域,也还“远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依然是由各民族国家经济作为主体的格局”。(裘元伦,1999年)全球化之“化”,既指已经被化的事实,也指一种历史进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张志洲,2001年)

二、历史上的全球化与当代的全球化

全球化始于何时,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全球化有久远的历史,提出五次高潮论,三次高潮论。另一种则认为全球化“是90年代最新的全球趋势”。(侯若石,2000年)还有观点认为全球化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以早期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为标志。还有认为当代人类关注、争论的全球化是二战后,确切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社会现象,这个时期世界经济高速发展,高科技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全球性问题凸显,跨国公司爆炸性增长,信息化、网络化冲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全面而深入,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步入学术领域,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主流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人居多,就是说,在研究全球化时,即看到它的历史渊源,又将关注点定位于当代。

有学者提出,不要拘泥于全球化的时续性,避免忽略全球化演进中质的差异,而提出两分法,即历史上的和当代的全球化,以便准确地把握和认识全球化。(蔡拓,1999年)历史上的全球化时间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特点:其形式表现是人类交往活动在地域上拓展,从国内到国外,遍及世界各地。其内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张。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特征是西方中心论或资本主义中心论。当代的全球化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全球化。其特点:现代科技提供的人类交往手段真正打破了时空约束;全球化内容更丰富,经济、政治、文化等全球化引人注目;反西方中心论;全球化现实和理论更注重全球意识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它的开端可以追述到久远的年代。但对于一个有特定规定的新发展、新变化来说,应当既看到它的历史联系,把它放在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下考察,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经济机制发展深化的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运行的结果,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在世界范围发展、完善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经济机制发展深化的一个新阶段。有其发展的新质、内容。

三、全球化的主观意识判断和进程客观认识

1、从纯粹客观的角度评价全球化,它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所推动的进步的过程。这是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8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使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使超国家的信息空间得到建立,极大地推动生产、贸易、金融、技术的全球范围发展。也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全球化”的提法。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达到过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为标志,强有力促进金融、贸易和生产在世界范围的大发展,形成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仍是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以美国为主导,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据强大优势。全球化的标志性产物就是市场化程度在全球得到最大范围发展,而这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的。市场经济适应了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市场经济的潮流推动着经济全球化。

我国有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二是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强;三是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王林生,2000年)

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即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当前国际经济出现三个重要动向,一个是科技的迅速发展,一个是跨国公司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是全球范围内进行一次深刻的产业调整。这三个重要动向,高度概括了全球化。(龙永图,1999年)

2、从主观意识形态角度判断和推动全球化。认为不能只从纯粹的经济和技术现象来理解全球化,要认识到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不仅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全球化,要使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秩序全球化。(吴易风,2002)

在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的确存在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在经济和技术全球化之外提出了“第三种全球化”。美国国务院作出了如下的解释“当前正在出现许多由公私双方行为者共同编织而成的跨国人权网,这是一种未受人们注意的第三种全球化。”并要承担其领导的作用。我国有的研究者从经济关系,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认为它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有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这个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能就是经济全球化最深刻的来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资本扩张,具有表现形式、能力、作用范围的不同。(张松涛,2001)因此,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能量和利益的同时,更带来了大量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稳定。认为,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化,给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各种机构投机者带来了最大利益;发展中国家会因此得到资金支持。但同时也存在经济和金融动荡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这给发展中国家调控国内宏观经济、应对外部经济动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问题客观上存在着主客观两重性,其客观性就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由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现实的全球化又确实打上主观的烙印。在认识全球化的客观性时,避免陷入一种纯粹客观进程的天真,注意和警惕西方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冲击,识别全球化意识形态陷阱,坚持应对全球化的主动地位。

❷ 陆上疆界是指什么

陆上疆界:陆地上国家或地域的边界。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中国陆上疆界长2万多公里。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港湾,且大部分为终年不冻港。

❸ 东盟各国的货币分别是什么

欧元的诞生:
2002年1月1日,经过3年的过渡,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进入流通。
早在1969年3月,欧共体海牙会议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并委托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维尔纳就此提出具体建议。1971年3月,“维尔纳计划”通过,欧洲单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计划”主张在10年内分三个阶段建成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但是,随后发生的石油危机和金融风暴,致使“维尔纳计划”搁浅。1979年3月,在法国、德国的倡导和努力下,欧洲货币体系宣告建立,同时欧洲货币单位“埃居”诞生。
1986年2月,欧共体签署《单一欧洲文件》,提出最迟在1993年初建立统一大市场。1989年6月,“德洛尔报告”通过,报告主张分三个阶段创建欧洲经货联盟:第一步,完全实现资本自由流通;第二步,建立欧洲货币局(即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第三步,建立和实施经货联盟,以单一货币取代成员国货币。
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将欧共体改称为欧洲联盟。《马约》规定,最迟在1999年1月1日,经欧洲理事会确认,如达到“趋同标准”的成员国超过7个,即可开始实施单一货币。1994年12月15日,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取代埃居。1998年5月,布鲁塞尔首脑会议正式排定欧元11个创始国名单。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1月4日,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式登场。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货币正式进入市面成为流通货币。2月28日,成员国本国货币全面退出流通领域,欧元与成员国货币并存期结束。
投入使用费用高达1600亿元但收益更大
欧元启动工程浩大,据经济学家计算,仅从欧元发行到投入使用的费用就高达1600亿~1800亿欧元之巨。但是,欧元启动给欧盟带来的利益将是难以估量的。
首先,现在由12国组成的欧元区,是个蕴藏着无限商机的巨大市场,其每年内部贸易额就高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5%。实行统一货币后,不光节省了巨额交易成本,还使人才、资金、技术和资源等得到最佳配制,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据初步估算,单一货币会使欧洲内部贸易量很快翻番,甚至翻到原来的3倍。
时下,欧元区的居民很快直接感受到的实惠是,欧元便利了消费者选择来自12国的商品,消费者将因此平均节约12%的费用。比如,西班牙的鲑鱼只有平均价格的61%,而丹麦却高达平均价的133%;奶酪在荷兰比在意大利便宜2倍;爱尔兰的土豆比丹麦便宜3.5倍。
其次,有助于欧盟抵御经济危机,为欧盟赢得巨大的战略利益。欧元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美元阴影之中。但是从长远来看,欧盟的经济实力强大、财政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盈余、货币政策以稳定为导向,欧元实体化后其价值正逐步回归,欧元已经具备了成为强势货币的条件。随着欧元区的不断扩大,加上包括一些非洲国家在内的欧盟贸易伙伴约55国将陆续加入使用欧元之列,因此欧元进入流通后潜力巨大,完全有可能与美元形成抗衡之势,这有助于降低国际汇市的风险。
再次,欧元的使用不仅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融合,而且还促进欧洲社会文化的融合。无国界、无身份、货币通用的人口大流动,允许当地人民更好地交流、讨论、表达和生活。各国间的这种文化相互渗透,给欧洲人一种生活在同一“屋顶下”、“新欧洲”命运共同体的感觉。欧元自然而然地成为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新动力。
卡尔奖第一次颁给一个理念
每年春夏之交,位于德国西陲的亚琛城举世瞩目。因为此时,这座古老的帝王之都要向那些为欧洲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颁发“卡尔奖”。该奖创立于1950年,是以曾在公元8到9世纪统一了从埃布罗河到易北河流域的卡尔大帝的名字命名的,以专门奖励为欧洲统一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机构或事物。温斯顿·丘吉尔、雅克·德洛斯、瓦茨拉夫·哈维尔,还有阿登纳和前德国总理科尔———都曾荣获过这一著名的欧洲大奖。
2002年“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欧元。据“卡尔奖”董事会的介绍,2002年之所以把这一殊荣给了欧元,是因为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加强了欧洲人的共同意识,在促进欧洲一体化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正如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伊森贝赫所说,欧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也将对保持欧洲的稳定、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欧元是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象征,是欧洲稳定和统一的象征。经历了数个世纪战争创伤的欧洲国家誓言团结起来,捍卫自由、民主和人权。
欧元使欧盟获得了走向更紧密联合发展的基础,欧元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货币单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是欧洲各国团结的标志。随着500亿枚欧元硬币和150亿张欧元纸币进入流通领域,12个欧元国世代使用的本国货币将结束其历史使命,这一伟大壮举似乎正在昭示“欧罗巴合众国”时代的到来。这是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的“统一欧洲”概念。如今,欧元的诞生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表明欧元区3亿欧洲人朝这个“欧罗巴合众国”迈进了一大步。
货币联盟前途无量
货币一直就是为谋求国家利益而对他国实施货币强权的战略工具。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体系发生的三个根本性变化———冷战的结束、货币权力的分散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货币权力实施创造了极大的机会。因此,欧元的最高意义就在于,欧洲可望通过创立一个强势货币和一个强大的区域货币体系安排,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以谋求欧洲的利益,这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欧元区12国人口达3.02亿,GDP达6.37万亿欧元,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超过15%(不包括欧盟15国间的贸易额)。欧元流通后,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以及非常有吸引力的储备货币,这对美元的货币统治地位直接构成挑战。
欧元对区域经济整合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欧洲一体化开世界经济区域化之先河。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一体化的鼓舞下,世界经济区域化蔚然成风、欣欣向荣,当今除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集团外,还有东盟与“10+3”、南亚经济共同体、南太平洋自由贸易区、海湾经济共同体、经济合作组织(ECO)、加勒比海经济共同体、南美经济共同体、西北非经济共同体、中非经济共同体、南非经济共同体等几十个区域性的经济集团。欧元的启动与使用,为区域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现有的区域经济整合方式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随着货币联盟的推进,经济的整合必然要求政治的联合,“欧洲联邦”如今已成为欧盟内热烈讨论的话题。这种超越国界和民族经济疆界的新型组合方式,对于各国、各集团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鼓励更多的国家和集团选择“货币联盟”道路。从长远来看,欧元的诞生,也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绘出了新的蓝图。

❹ 陆上疆界,海岸线,海岸基线分别指什么

陆上疆界:由边界两方通过某种形式认可的陆地分界线。疆界,亦称边界,指政权管制范围的地理分界线。国家之间的边界可通过条约作书面上的规定,或以界标作实地规定。通常国家、政治实体之间的边界地区有军队驻防。设有边防检查的边界地区称为口岸,在主要通商的口岸设有海关、出入境管理及检疫设施,也就是CIQ。 一般而言,人口和货物均不能完全自由地穿越边界。人口需要护照、签证等文件以获得在特定的边界进出有关国家的权利。运输货物越过边界时亦可能需要缴纳关税。人口在未经授权下穿越边界称为偷渡;货物在未经授权下穿越边界称为走私。中国陆地疆界全长约2.2万公里,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瓜分中国。从此,中国的陆上疆域遭到分割,以至遗留下许多涉及中国主权和根本利益的疆界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中俄边界、中印边界、中越边界。
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一般分为岛屿海岸线和大陆海岸线。它是发展优良港口的先天条件。曲折的海岸线极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运输。按海岸的形态和成分来分,中国的海岸有平原海岸、山地港湾海岸及生物海岸3类。我国东部临海,海岸线总长度达3.2万多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海蚀海岸,特点是山区折陡峭.地形险要。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我国海岸形势大体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及沉降带,表现为上升的山地港湾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的格局;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基本处于同一隆起带,所以具有较一致的特点。

海岸基线:海岸基线不同于海岸线,它是指沿海国划定其领海外部界限的一条起算线。在国际实践中,有三种划分方法:(1)低潮基线,在退潮时海水退出最远的那条海岸线,也称正常基线。适合海岸线平直的国家。(2)直线基线,在大陆上和沿海外岛屿上选定适当点作为基点,然后将相邻的基点用直线连接起来,所构成的连续折线。适用于海岸线曲折的国家。3)群岛基线,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国和干礁的最外缘各点的直线。适合于一些群岛国家。我国1958年9月4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岸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为基线,从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

❺ 陆上疆界,海岸线,海岸基线分别指什么

陆上疆界:就是陆地的疆土的土地边界
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一般分为岛屿海岸线和大陆海岸线.它是发展优良港口的先天条件.曲折的海岸线极有利于发展海上交通运输.
海岸基线:海岸海岸基线不同于海岸线,它是指沿海国划定其领海外部界限的一条起算线.

❻ 金融经济学概念“前沿边界投资组合”是什么意思可以讲讲吗谢谢

有效前沿指收益相同风险最小或风险相同收益最大的组合。有效边界是用来描述一项投资组合的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在以风险为横轴,预期回报率为纵轴的坐标上显示为一条曲线,所有咯,在这条曲线上的风险,回报组合都是在一定风险和最低风险下,可以获得最大回报。这个概念,主要追求的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或者风险相同,收益最大。要留有一定的边界,也就是说实际价值和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只有当股票合理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为正。安全边际不能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❼ 什么是“单位货币的边际” 这个“边界”又是啥

全名应该叫做“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1. 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最后一单位货币收入给你带来的满足。

  2.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3. 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举个例子说。就是如果以1000元为单位,那么你现在的月收入,增加1000元,给你带来的满足感有多少?如果你现在月收入1000,那么增加1000的感受,和现在月收入20000,增加1000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❽ 疆界是什么意思

疆界释义:
边界,分界线
[拼音] [jiāng jiè]
唐 元稹 《进西北边图状》:“伏缘臣先画《西极图》,疆界阔远,郡国繁多。” 宋 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湖上种菱人户,自来臠割葑地,如田塍状,以为疆界。”

❾ 国家和国家间的分界线是用什么来确定的

国界
分隔相邻两国领土的界线。又称疆界、边界。国界须经相邻国家一致认同,或以河流、湖泊、山脉等自然地形为界,或以双方同意划定的界线为界。后者多考虑政治、经济、民族、语言、宗教等因素而定,也有以经纬度人为地划定国界的。如果以河流、山脉等构成自然国界,而邻国又无特别协定,则可依下列原则确定国界:①界河。通航河流按主航道原则确定国界,不通航河流以两岸等距离的中间线为国界,主航道原意为“下行航道”,即河水最少季节对下行船舶最方便的水道。按此原则,通航河流以下行航道的中间线为界。如遇河流航道有一个以上时,则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如因河道发生变化,致使航道中心线变动,国界也随之自然变动。但由于洪水或地震引起河流发生巨大变化时,则维持变动前的国界。界河上的桥梁,如无特别协议,则国界线在桥梁中间。特别协议如《凡尔赛条约》第 66条规定在阿尔萨斯、洛林境内的莱茵河上的桥梁均属法国。②界山。一般以分水岭为界。也有经协议以一侧之山麓为界的。两个以上国家以湖泊为界时,一般以协定确定湖泊上的国界。如无特别协议,则以与沿岸国家等距离的中间线作为国界。海上边界为领海的外部界限,领海范围则依照公约和习惯确定。两国之间的海洋,如其宽度不超过沿岸国各自领海宽度的一倍,在没有特别协议的情况下,应以与两国国土等距离的中间线为国界。也有主张以海峡航道中间线为国界的,但在国际惯例中尚未确定。
国界的划分一般包括定界、划界、勘界和标界等过程。即在条约、划界议定书、换文、地图等文件上用文字、线条描述、描绘国界的位置,以及实地勘察并以实物标明边界的位置。国界标志可以是水流、山脉、森林、沙漠等自然物,也可以是界桩、界石、界墙、沟渠、运河、浮标等人造物。国界表明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国界不可侵犯。

热点内容
股票交易是不是必须融资 发布:2025-10-09 18:20:59 浏览:404
股票交易培训教育 发布:2025-10-09 18:01:05 浏览:151
股权案件如何收律师费二审 发布:2025-10-09 17:55:47 浏览:856
股权投资公司如何挣钱 发布:2025-10-09 17:47:09 浏览:494
基金一片红什么意思 发布:2025-10-09 17:46:18 浏览:480
股市绕不过去什么意思 发布:2025-10-09 17:40:08 浏览:321
股票提示重大退市风险怎么办 发布:2025-10-09 17:38:32 浏览:596
股市主力买进股票后怎么拉升 发布:2025-10-09 16:46:09 浏览:531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综合包括哪些 发布:2025-10-09 16:43:50 浏览:955
亚洲金融危机股市跌了多少 发布:2025-10-09 16:41:59 浏览: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