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通论第十七章讲的什么

货币通论第十七章讲的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2-27 01:54:03

『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1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当就业量不变时,

二、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

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

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

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提出这一点,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的方式完成了论证)。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

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2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一生最为著名的就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数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凭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但成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而且他还能被置身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家的行列,能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

《通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萨伊定律”与充分就业均衡

《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均衡理论。凯恩斯认为,经典经济学只承认两个失业范畴:一个是摩擦失业,一个是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理论基于两大前提:

第一,工资等于劳动力之边际生产力;

第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效用就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有愿意从事劳动的人都会就业,只有自愿失业者或者正在转换就业位置的人才会处于失业的状态。

凯恩斯反对萨伊有关供给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萨伊忽略了货币这个因素。事实上,供给与需求不一定会平衡。他提出的法则是:储蓄动机与投资动机不同,人们有可能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而使得储蓄和投资不一致,从而产生市场需求不足——对消费品、生产资料需求不足,供过于求,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与失业。

萨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最简单的一种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意思是说,生产者进行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主要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与其它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东西。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所以,按照萨伊的说法,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因此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也就是说,社会不仅没有生产过剩的现象,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的水平,即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二、有效需求原则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的购买力不足,并由此导致萧条。凯恩斯给出了关系等式: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三、消费倾向

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总所得也随之增加。然而社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的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在增加,但没有所得增加德那么快。这是一个心里法则,无论从人性来看,还是从具体事实来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单位的改变,所得与净所得差别的改变,在计算所得时没有考虑到资本价值的意外改变,时间贴现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等;主观因素则包括: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

四、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把一种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它的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这种资本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是从资本资产在所生产的生产物的价值中,减去为取得该生产物而支付的开支之后的剩余额。凯恩斯认为,因为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完全被动的、确定的,所以,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也可以这么说,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利益主体关于未来看法的函数,人们对于未来种种情况的预期是自变量,而经济体系目前的状况是因变量。因此人们在研究实际时间中运行的经济过程时,与被动的、确定的现状相比,肯定对主动的、不感兴趣的未来更感兴趣。因此,凯恩斯特别强调预期的重要意义,这一点给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道路,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很强大的解释力!

五、利率与灵活偏好

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所谓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他说,一个人在处置他的所得时会碰到“个人心理的时间优先”问题。第一是消费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费,有多少以某种方式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储蓄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动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权放弃一些时候,而由未来的市场状况决定。这便是“灵活偏好”,利息就是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归根结底,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与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市场行为所决定,因此,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所以,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3

通论的所有思想源于对古典经济学中社会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这一脱离实际的理论的思考,进而发展出了关于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革命性理论。

古典理论认为不可能存在“非自愿”性失业,即不存在在边际工资大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就业的人群,然而,这一理论是在一系列不符合现实假设的前提下推理出来的,明显的偏离现实的社会。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出发,得出古典理论所说的完全就业的理论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就业的总需求=就业的总供给)而已。

总需求:指有效需求,包含消费与投资。消费受到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包含众多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投资受边际投资效率和流动性偏好的影响。而边际投资效率是由预期的收益和成本来决定,而成本包含所要支出的金额以及融资的成本,融资成本又直接和利息率相关;流动性偏好和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当前以及预期的利息率相关。

总供给:由实际工资(而非货币工资)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决定。

在这个大的分析框架下,凯恩斯基于对于就业的分析发展出了一整套分析宏观经济变化的理论,并基于此阐述了经济周期的原因(衰退期的开始主要是由于低的边际资本效率导致),基于此才有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的理论基础。

另外,从中学到的严谨的经济学治学方法包括:

1)以真实世界为基础;

2)不脱离真实世界的合理性假设用于简化分析;

3)定义清楚概念(凯恩斯首先说明的一件事就是定义清楚收入、消费、储蓄、投资这些概念);

4)选择合适的单位(有些单位并不能简单的相加,比如说到产量,并不能把所有不同产品的产量简单相加)。

用一周的时间看(“浏览”)完了这样一本巨著,也只能大概地了解其中的思想,关于各环节的细节还得日后慢慢钻研,与大家多多交流。如有理解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

『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内容精要:凯恩斯提出了一国总产量和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理论,也就是对失业原因的分析,这是“凯恩斯主义”中的核心问题。

《通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量的高低,所谓有效需求,是预期可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资本家按此社会总需求决定他们的产量并提供就业机会。

失业的直接原因就是:当社会对企业生产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时,资本家也就不再增加投资(需求)了,这时就业量就会减少,以致造成工人失业。

失业的终极原因是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爱好货币)过强所造成的。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而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过强,企业家为了自身的最大利润,就不会进行充分的投资,如果投资少,有效需求就不能充分实现,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也就会呈较低水平,这时即产生失业。

当我们面对“下岗”的现实问题,也许不会从枯燥的“有效需求”理论上去寻求依据,而往往是归结到一个普通的客观事实上:中国的人口太多了!

凯恩斯认为:就消费而言,如果人口缩减,就会导致消费需求减少,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失业。就投资而言,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人口缩减会使资本家对未来的预期悲观,从而抑制投资和生产活动,相应地也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并导致失业。

可见,人口多并不是失业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的失业多属结构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人口缩减”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才形成“失业魔鬼”,这比“人口过剩魔鬼”更加厉害。

那么,失业情况的消除应从何处下手呢?凯恩斯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扩大有效需求,消除失业。实际上,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采取了这种宏观的经济管理方法才使经济得以复苏的。

现在我们仍有一个误区,一讲市场经济,就认为是自由经济,不要政府的管理,实际上任何体制下的经济,都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的宏观管理,其中包括宏观计划管理,只有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相符合,才能使经济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

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体系中,消除失业情况的措施有哪些呢?

首先考虑的政策是降低过高的利率,凯恩斯不主张用革命的方法对此予以消除,而主张运用权力,先由中央银行作用于商业银行,具体做法比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等等,再由商业银行作用于企业和消费者。凯恩斯给出的第二个决定性政策,就是公共投资政策,比如举办公共工程等,该书对二战后普遍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用,作了理论的阐明。

不过,包含赤字财政的财政膨胀政策,其货币发行量与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有关,不能不受到金本位制的很大的制约。因此,该书提出采用所谓管理货币政策和提倡的财政政策包括了这种货币制度的变革。

『叁』 货币通论的内容简介

就实际效应看,《货币通论》几乎成为当时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正如琼·罗宾逊所说:“马克思是设法了解这个制度。以加速其倾覆;马歇尔设法把它说得可爱,使它能为人们所接受;凯恩斯力求找出这一制度的毛病所在,以使它不至于毁灭自己。”一些经济学家将凯恩斯的《货币通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称为经济学史上最伟大的三部巨著。
《货币通论》问世后,其理论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凯恩斯主义者片面强调扩大财政赤字而导致经济严重滞涨,资本主义对它有所放弃。近十年来,随着传统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在各国先后落败,凯恩斯倡导的国家干预思想再次引起了关注。今天,凯恩斯主义通常被理解为“大政府”。200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重拾“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希望借此推动大政府时代的来临,也许全球经济将在它的刺激下重回升势。

『肆』 货币通论的介绍

《货币通论(全译典藏图本)》内容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货币通论》)、《货币改革论》以及《货币论》是形成觊恩斯经济理论的三部曲。尤其是《货币通论》,它产生于人们拯救“经济学危机”的关键时期,是“凯恩斯主义”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源泉,它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开刨性的贡献。

『伍』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和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贡献。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稳定,可事先预计;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也可预计;
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为与人对未来货币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货币需求函数:Md=M1+M2=L1(Y)+L2(i)=L(Y,i)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了货币需求范围,因此,不仅商品交易规模与其价格水平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理论:即政府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自己在适当发挥一下
采纳下啊

『陆』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损失和处置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为1/2,这意味着货币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货币总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匀,货币总需求就越低。

谨慎动机主要取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动机持有之货币,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进货时机。”但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货币需求,凯恩斯的分析未见细致,致使后来的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拓展和进一步规范,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宾的货币需求的象限分析,托宾巧妙地将谨慎需求和交易需求与投机需求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将谨慎动机限定于利率的不确定性这一范围之内。谨慎需求模型有关不确定性的其它发展是直接基于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性,如惠伦(1966)所提出的谨慎性货币需求模型就属于这一类型。该模型假定:收支相抵后的净支出服从以零为中心的某种概率分布,σ为净支出的标准差,通过设定适当的风险概率,惠伦导出了立方根律的货币需求公式:M=2σ2br13

投机动机是凯恩斯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动机,它是凯恩斯货币理论区别于其它货币理论的一个显要特征,不过凯恩斯的投机模型是一个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模型,在该模型中,投机者面临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借助预期利率,个人要么全部持有货币,要么全部持有债券,个人是个盲目的投机家,而不是多样化的投机家。为克服这一缺陷,托宾(1958)根据马克维茨(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发展了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这一理论可通过可分离定理加以说明。第一,投资者根据各种风险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确定资产的有效集或有效边界,这一边界与个人的偏好无关,引入无风险的货币后,投资者的有效集变为由原点出发与有效边界相切的一条直线。第二,个人选择直线上的哪一点作为最优决策点,取决于个人风险——收益的无差异曲线,个人的无差异曲线与直线的切点即为投资者的最优选择,该点决定了在所有金融资产中货币所持的比例,投机性货币需求由此比例确定

『柒』 有谁能读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可以向我讲解一下吗谢谢。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对比《通论》提出了以下的观点、理论与方法。
第一、在均衡原理上;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第三、在利息论上;第四、在政策上。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
基本观点
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捌』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品目录


第一编 引论
第一章 何谓通论
第二章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理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第四章 单位的选择
第五章 预期决定产量与就业的作用
第六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关于使用者成本的附录
第七章 对储蓄和投资的意义的进一步考察
第三编消费倾向
第八章 消费倾向:I.客观因素
第九章 消费倾向:II.主观因素
第十章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
第四编 投资诱导
第十一章资本边际效率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第十三章 利息率的一般理论
第十四章 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
第十五章 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业务动机
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考察
第十七章 利息和货币的主要性质
第十八章 对就业通论的复述
第五编货币工资与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工资的改变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第二十一章 价格论
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点思考的概述
第二十二章 略论经济周期
第二十三章 略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第二十四章 对《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的简要总结

热点内容
期货如何控制走势 发布:2025-07-09 18:56:21 浏览:544
深醒科技有限公司股票 发布:2025-07-09 18:55:28 浏览:973
科技基站股票 发布:2025-07-09 18:31:01 浏览:291
近期基金市场怎么样 发布:2025-07-09 18:24:10 浏览:116
期货强行平仓后怎么欠平台的钱 发布:2025-07-09 18:18:29 浏览:581
永安期货如何买入 发布:2025-07-09 18:09:48 浏览:938
如何知道期货的压力位 发布:2025-07-09 17:56:22 浏览:306
如何调侃股市跳水 发布:2025-07-09 16:55:17 浏览:349
保值期货属于什么金融资产 发布:2025-07-09 16:55:06 浏览:271
期货平今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09 16:55:05 浏览:817